问:“若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该如何?

denggao9527


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寒山与拾得,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

这倒是立身处世的一些原则。是比较佛系的。且看如何处之。

谤我:有人诽谤诋毁你,肯定是因为你在某些方面比他强,让他注意到你了,而用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影响你,对于比自己弱的人,自然不需要太花心思,只关注,随他去,冷处理最好。

欺我:能欺负你,肯定是在能力上比你强了,你比不过他,便只好忍让了,没必要硬上。当然,要是你是武林高手,也犯不上跟一个无赖计较。

辱我:对于低素质的,有时候也是要适当表达立场的力量的,适当教训一下是要得的。

笑我:笑就让他笑呗。无所谓啦,又不会掉块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轻我:他说我没有,我真没有,奋发图强。他说我没有,但是我有,一笑置之。

贱我:把握个度,越线了还是要教训一下的,也是对他负责。

骗我:不可交,敬而远之,适当处置。

欧耶!


疯哥哥l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传说是佛界两位罗汉下凡化做苦僧修行,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恼至极,于是便有了与拾得充满了睿智,精彩的以上对话。

即使至今日,我认为,这段对话内容在某些人事物情上依然适用。不是无奈,更不是退让,而是以柔克刚,邪不压正。张扬正能量,提倡真善美!

(简论)


秋风秋雨听秋声


人在做天在看,真的~我前夫和我离婚后,不让看孩子,说我会影响他们的生活,他二婚后,又离婚,二婚媳妇也不让他见孩子,甚至把孩子的姓都改了,我知道后,心里嘟囔了一句,终于有人替我报仇了~我相信因果报应,人要心存善念,作恶的人,你们如果庆幸报应没来,那就会可怜了你们子孙后代,隔世报~你可以精明干事,圆滑做人,一定不能去伤害人~


花开若相惜_27126002


这样的人如果还能跟你坐在一个桌上吃饭我佩服,你剩下的就是照死的骂和羞辱,如果敢回嘴你就只有照死的打,这样的人不要脸也不怕打,只要注意别打成伤害就行,他不要脸也不会有一个人帮他的,这样的人不待见你一样不待见比他混得差的人,这样的人在社会和任何时候都没有朋友,因为他没有尊严,我们要避开这样的朋友,但也不要害怕这样的朋友,生活中这样的朋友不少,到处吹得任何事情都能搞定,结果什么事也搞不定,不如那些平时低调办事有力的朋友,只有远离这样的朋友你的路才会走的明白,


坚持的车夫


置之不理,爱谁谁……!我还是我!活出自信,活出不一样的自我!不要让风挡了你的路,让沙揉了你的眼!路在自己脚下……


ZXZ我心永恒


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绝妙的一问一答,出自禅宗《古尊宿语录》中的《寒山拾得忍耐歌》。原文为: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与拾得二位大师是唐代高僧,无血缘关系却情同手足,做事不拘小节,在诗上均有极高的造诣。

传说,二人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化身,后被雍正皇帝追封为“和合二圣”。

他们常以童子的形象出现,是世人心中友爱情重、和睦圆满的象征。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大师的回答巧含入世之理,初读心潮澎湃,再读耐人寻味。

关于最后这两句,后人似给出了三种解读方式。

一说爽快:等着善恶循环,看他因果报应;

二说度人:等着他被感化,忏悔改过向善。

三说度己:等着自我提升,看他再无波澜。

小女道行尚浅,只觉各有各的道理,不知大家怎么看呀?


竹月小酒馆


一笔勾销,

橡皮擦掉,

白纸一张,

重启自我,

心随我动,

画满彩虹,

进我一尺,

还你一丈,

若在欺我,

撕纸不让……


载你追宝马


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这些是什么狗屁佛法。佛祖有度人之心,也行霹雳手段。面对如此的恶行,唯有斗争到底。今天他辱你,他日也可以辱你妻子,辱你女儿,也受得了?这么简单的道德问题,还有什么值得争论的?是读佛法读傻了吧。你的沉默,导致了邪恶的盛行,你就是帮凶,助魔成长,助魔横行世间。


命运之手将我推


你要知道,谤你,是因为他忌惮你;欺你,是因为他害怕你;辱你,是因为他嫉妒你;笑你,是因为他紧张你;轻你,是因为他不如你;贱你,是因为他羡慕你;骗你,是因为他心虚你。

这样想,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父文子画


寒山和拾得,据说一个是文殊菩萨转世,一个是普贤菩萨转世,被后人誉为高僧大德。大凡佛门尊者,在成圣成佛之前,自然免不了肉身的清修,在世间经历九九之劫难,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也不例外。

寒山和拾得,就是前世的两位清修的苦行僧人。有一天,寒山外出化缘,受到了世人的侮辱和轻慢,寒山非常生气,回来后于是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什么意思呢?寒山穿着破破烂烂,虽然是一个云游僧人,但是看起来跟一个乞丐也没什么分别了。这样子去化缘,自然被当成了叫花子对待。寒山气愤不过,希望能够消除自己的怒气,让拾得给指一条明路。

拾得淡然一笑,回答道:“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出家之人,一切皆是身外之物,岂能自陷于泥淖而无法自拔乎?一切不平之事与不平之气,都由他去吧。只要不加理会,再看几年后的因果,超然于物外,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寒山的情绪化表现,可见他的修为与拾得相比,稍逊一个境界。而拾得能够安然自处,云淡风轻,更加接近佛门之中的空灵之境。

以上,就是“寒山拾得对答”的典故,出自南宋时期禅僧赜藏主编的《古尊宿语录》。

寒山和拾得,并非神仙体态,而是肉身成圣,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两人都是唐代时期有名的得道高僧,精研佛法和诗理,两人是至交好友,经常诗文唱和,研习佛经。

据说,拾得是个苦命僧人,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国清寺的庙门之外,被国清寺的主持高僧丰干和尚收留,从小在寺庙中长大,出家为僧,后来被分派到厨房干杂活。

寒山则是一个云游僧人,比拾得更加年长,有一年寒山来到国清寺,但是因为其疯疯癫癫的性格,并没有得到寺庙僧人的款待,拾得是个善良的人,从厨房偷来食物给予寒山充饥,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

国清寺主持丰干和尚见两人情同手足,于是将寒山也留下了,在厨房做了一个厨僧。然而不久,寒山和拾得却双双离开国清寺,云游四方。

后来,两人来到苏州的妙利普明塔院,寒山担任主持方丈,弘扬佛法,远近闻名,人们纷纷慕名而来,寺院也因此改名为“寒山寺”,就是张继在《枫桥夜泊》一诗中提到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寒山寺。

到了清朝时期,雍正皇帝册封寒山为佛门“和圣”、拾得为佛门“合圣”,两人并称为“和合二仙”,慢慢地,在民间又衍生出两人是西方文殊、普贤菩萨转世的传说。

其实《寒山拾得忍耐歌》很长,原文如下:

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它自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其实所谓的忍耐,以及退让等语,都是后人托名之作,并非寒山拾得两人真正的对答之语。无非借佛家之口,劝慰世人,生气惹是非,忍让得平安。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