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上巳節。輝煌近千年,如今消失的節日。

三月三,上巳節。

輝煌近千年,如今消失的節日。

諺語有云“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相傳農曆三月初三是黃帝的生日,上巳節緣起大概始於原始社會。

五千年前的暮春時節,山花爛漫,草長鶯飛,這樣美好的天氣是該有個美麗的節日。人們洗滌冬日的塵埃,祭祀神靈,男女相會,互訴衷腸,然後輕解羅裳,肌膚相親。沒有房,沒有車,古人的相愛美好而單純……

三月三,上巳節。輝煌近千年,如今消失的節日。

古人的相愛美好而單純

逝者如斯夫,時光如水匆匆流到春秋時期。

上巳節在春秋時期已經非常盛行了。

《論語侍坐篇》中有:“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描寫。孔老夫子和曾子的理想不是達則兼濟天下,也不是窮則獨善其身,而是,在暮春時節,穿上春季的衣裳,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沂水裡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唱著歌謠一起回家罷了……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願望,卻經過了幾千年的紅塵輾轉依然鮮豔,三千年後再來品讀,依然令人嚮往,依然明媚美好,彷彿時間靜止在了舞雩臺上的春風裡,柔和、溫暖,不摻雜半點雜念,沒有一絲世事紛爭,時光靜好,歲月安瀾……

三月三,上巳節。輝煌近千年,如今消失的節日。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時至漢代,上巳節已成為國之盛典。到了這一天,上至皇親貴胄,下至黎民百姓,人們紛紛沐浴洗滌,塗抹香草,來祛除邪氣,稱為祓禊。《風俗通》記載:“禊,潔也,故於水上盥潔之也。”《後漢書·禮儀志上》也有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冬去春來,乍暖還寒,很容易生病,清洗身體可以祛除疾病,祈求福祉。

三月三,上巳節。輝煌近千年,如今消失的節日。

絜於東流水上

三月初三多逢巳日,於是“上巳節”慢慢成重要節日。到了魏晉南北朝,“上巳節”除了要祓禊,沐浴祈福,孩童放風箏之外,還成了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日子。古人在彎曲的水旁集會宴飲,沐浴祭祀以祓除不祥。在上游放置酒杯,杯隨水流,流到誰面前,誰就賦詩一首並把酒喝下,故稱流觴曲水。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記錄了永和九年的上巳節,他與名士謝安、孫綽等人于山陰蘭亭,流觴曲水的情形,充滿了文人的才氣與美好,王羲之寫道"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生活在上巳節,如此美好而雅緻,充滿詩情畫意……

三月三,上巳節。輝煌近千年,如今消失的節日。

一觴一詠,暢敘幽情

唐朝開始,“上巳節”的影響力慢慢減退,祭祀的功能慢慢消失。

到了宋朝,由於女性受到越來越多的束縛,上巳節男女相會的傳統也漸漸落寞。最後上巳節與寒食節一樣被清明節吞併。

現在春暖花開,我們依舊放風箏,沐浴薰香,踏青玩耍,卻少有人知道曾經我們的古人還有著“上巳節”這樣一個祭祀,祈福,沐浴,踏青充滿人間煙火氣的節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