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又稱女兒節。

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三月三,生軒轅”。上巳節,俗稱三月三,相傳黃帝在這天誕生。上巳節不僅為紀念皇帝,也是“祓除畔浴”的日子。在古代,男女著新制春裝,相約至郊外、河畔、山野,採摘蘭草、鮮花、水邊嬉戲、沐浴,舉行消災除邪的儀式,或野外宴飲行樂,親近自然,祈求吉祥。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同時,上巳節也是古代的情人節。少年男女,在這天與愛人花下漫步、約會,未婚男女遇到心悅之人,則大膽私定終身,互贈一束芍藥花作為約定。

最浪漫的愛,心悅君兮君亦知,兩情相悅,山盟海誓,攜手白頭。

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三月三,踏青飲酒樂逍遙,惠風和暢、茂林修竹之間,魏晉名士溪邊相聚,流觴曲水,暢飲美酒,山林肆笑,曠達灑脫。

簪組蘭亭上,車輿曲水邊。

松聲添奏樂,草色助鋪筵。

雀舫宜閒泛,螺杯任漫傳。

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在三月三上巳節之日,晉代著名大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偕親朋謝安、孫綽等42人,在蘭亭修禊後,舉行飲酒賦詩的“曲水流觴”活動,引為千古佳話。

盛了酒的觴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經過彎彎曲曲的溪流,觴在誰的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即興賦詩並飲酒。

古代習俗

祓禊

上巳節習俗的核心稱為“祓禊”(fúxì),“祓”是除惡的祭禮,“禊”指用水來清潔洗滌

《論語》裡曾寫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約上五六人,帶上六七個童子,在沂水邊沐浴,在高坡吹吹風,一路唱著歌趁興而歸,描述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外出踏青

三月三,也是外出踏青的好時節。杜甫在《麗人行》裡曾寫過:“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宋人吳自牧《夢梁錄》裡也曾說過:“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水,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

到了明朝,朱元璋為示太平盛世、與民同樂,三月三也曾攜大臣們一道春遊,這天“金陵城扶老攜幼,全家出動;牛首山彩幄翠帳,人流如潮”。

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文人修禊

到了魏晉時期,上巳節人們來到水邊,不僅為了去垢除兇,而且更加積極地參與活動,飲宴遊玩,並且逐漸形成曲水流觴的文人雅集

《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四民並出江渚池沼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

貴族名士們邀集親朋好友,會聚於風景優美的清流之處,大家散坐水旁,以杯盛酒,放入曲折的溪流之中,酒杯流到誰的面前,誰就飲酒,並吟詩作賦。

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羲之在會稽山陰蘭亭舉行的修禊之會。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邀請了諸多世家大族的文人雅士,共赴“會稽山陰之蘭亭”,曲水流觴,行酒賦詩。

詩最後被彙編成集,並由王羲之作序,也成就了“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堪稱千古佳話。

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上巳節逐漸演化為皇室貴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們臨水宴飲的“風雅節”,曲水流觴即由此而生:

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東晉海西公也在建康鐘山立流杯曲水。

此後,上巳節變成了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上巳節:古代最詩意的節日,曲水流觴 踏青飲酒樂逍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