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上巳節,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浪漫

中國古代有六大節日,是人們集聚一起,快樂歡度的,明代黃佐《泰泉鄉禮》記載:“元夕、上巳、端午、中秋、重陽、臘日立為六會,相與燕遊山水,以宣樂意。”

【衣食住行】上巳節,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浪漫

其他節日,很多人很熟悉,“上巳”似乎少聞,但一說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對上巳節的印象便會清楚,美人云集遊玩,好風光,宋代《夢梁錄》中對這句詩評價說,“形容此景,至今令人愛慕。”

古代,農曆三月三日被稱為上巳節,這一天人們有很多滿足實際需求的習俗,如祓除畔浴,就是到水邊洗去一冬塵垢,相當於洗去晦氣;如祭祀高禖、祈福求子,當然,除此之外便是踏青遊玩,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衣食住行】上巳節,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浪漫

古人如此形容上巳節:“上巳良辰近,三春淑氣妍。穠花輕著雨,細柳淡籠煙。燕翦當風掠,鶯梭拂露穿。”如此佳節,還有許多浪漫,非常獨特,我們不妨一同領略。

插花:“病”也鎖不住的浪漫


儘管現在疫情已漸趨平穩,但出門在外還是要時刻注意,即便春遊也要帶上口罩。蘇曼殊在自述小說《斷鴻零雁記》這樣寫自己的上巳節:

“時為三月三日,天氣清新,餘就窗次捲簾外盼,山光照眼,花鳥怡魂,心乃滋適。忽念一事,蓋餘連日晨醒,即覺清芬通餘鼻觀,以榻畔紫檀几上,必易鮮花一束,插膽瓶中,奕奕有光,花心猶帶露滴。”

久病初愈,不能出外,但外面已經“山光照眼,花鳥怡魂”,只能在窗邊捲簾外盼,但有一件事他甚覺雅緻,就是每日清晨起來,都能清雅的芬芳打通鼻息,原來是在案几瓶中的鮮花,在蘇曼殊眼中,插花是這樣的,“奕奕有光,花心猶帶露滴。”彷彿萃集了春天的美妙一般。

【衣食住行】上巳節,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浪漫

爾雅先生“花修文化與實踐”課小學生的插花作品

儘管不能出外踏青,但雅緻的插花卻帶給了古人富含情趣的春意。

李清照在其《蝶戀花·上巳召親族》一詞中這樣寫到:“醉裡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因為有南渡之恨,對家國危亡的憂思,所以詞人想排遣心中苦楚,醉中無意間便去插花,因為她擔憂家園亦如春天般衰亡老去,說明插花在李清照眼中象徵著活潑潑的生命力。

【衣食住行】上巳節,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浪漫

爾雅先生“花修文化與實踐”課小學生的插花作品

李清照也好,蘇曼殊也罷,同以插花之雅事療病心,插花即是自然,亦是人文,是自然走入人文、人文涵容自然的雅趣,這是古人的獨特浪漫。

約會:簡禮互答的情人浪漫


有人分析上巳節消失的原因,說上巳節之於宋明理學來說,已屬淫亂,故逐漸淡出了歷史,這樣說看似有道理,實則是一種很大的誤解。這個誤解來源於《詩經·鄭風》中的一首詩《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自古對這首詩的解讀,充滿了想象力,最後一句人們比較認同為愛情,男子與女子嬉笑遊玩,最後贈芍藥,表示再“約”,因為“藥”與“約”諧音。但古代婚姻有嚴格的禮儀程序,這種愛情只能被視為私奔,很多現代人認為這不合古禮,這是一種誤解。

【衣食住行】上巳節,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浪漫

《周禮》:“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在這個時節,古人讓男子和女子相會,是禮的要求,而且私奔也不禁止。奔的意思是捨棄古代較為繁瑣的禮儀的結合,但不是毫無禮儀,只是一種簡潔了的禮儀而已。

原來古代人婚姻與農忙農閒也是有關係的,到了秋冬之際農閒了,人們開始走婚姻的正常程序——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這套程序需要一定時間,所以要正常舉行婚禮趕早不趕晚。

當然,每年總有一些落單的人,年輕一點,還可以等一年,但年齡大了的等不起了,而且到春耕時節,哪有時間談婚論嫁了。如《摽有梅》中女子,“求我庶士,迨其今兮”這是擔憂嫁不出去的話,鄭玄這樣解釋:“女年二十而無嫁端,則有勤望之憂,明年仲春,不待以禮會之。時禮雖不備,相奔不禁。”也就是禮儀雖不完備,但照樣可以結婚。

【衣食住行】上巳節,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浪漫

不能走六禮的完備程序,不代表毫無禮儀,《詩經》中的愛情私約不是淫亂的表現,而是一種簡禮的浪漫。因為在古人看來,毫無禮的愛情,最終成就不了幸福的婚姻。中國人的浪漫離不開禮。這個禮不是繁文縟節,不是束縛人性的禮,而是孔子所說要因時“損益”的禮。

野集:文人雅士的浪漫


《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曰,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也就是上巳節時,古人喜歡到野外雅集,而且做“流杯曲水”,這也稱為“曲水流觴”,在河水中放置酒杯,從中取飲的遊戲。

關於“曲水流觴”,最著名的莫過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了,這樣寫到: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修禊即除災,《續齊諧記》記載晉武帝問尚書摯虞“曲水”由來,尚書給出了兩個答案,一是有家人三月的頭三日死了三個女兒,所以世人認為這段日子兇險,通過臨水而飲來去災,而另外一個說法則是“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也就是周公卜卦營造東都洛邑大吉後,做曲水流觴遊戲來慶祝。

【衣食住行】上巳節,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浪漫

傅抱石 蘭亭圖(局部)

當然兩個故事,人們既要除災,也要效仿先聖人周公搞搞雅集。如果說,插花還是將自然請到人文來,那麼曲水流觴就是將人文潑灑浸漬到自然中去,而這正是文人雅士野外雅集的浪漫情懷。

沐浴:聖人追求凡樂的浪漫


前面我們說,洗澡是上巳節比較實用的一種習俗,因為要去掉汙垢,去掉晦氣,但這在孔子看來,卻是最浪漫的事之一。而且這比治國平天下的浪漫情懷還要浪漫。

當時孔子正與幾個弟子談心,問他們的志向,先回答問題的分別是擅軍事的子路、擅理政的冉有和擅外交的公西華,儘管他們一個比一個謙虛,但說的都是治國平天下的事業,只有一旁彈瑟的曾點,這樣說: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簡單來說,就是一些人去沂水洗澡,然後一起吹吹風、唱唱歌。孔子卻感慨地說:“吾與點也。”就是說我和曾點志向一樣。

很多人,覺得“累累若喪家之狗”“棲棲遑遑”的孔子不是最在意治國平天下嗎?為何此處,說的志向如此簡單平凡呢。其實,如果知道孟子所說的“獨樂”不如“眾樂”的論述,就不難理解孔子所想,如果天下人都能像曾點那樣過上太平無憂的生活,孔子何必“知其不可而為之”呢。

【衣食住行】上巳節,中國人與眾不同的浪漫

明代佚名 孔子聖蹟圖

孔子的平凡追求是安寧和樂的生活,當這種追求不是一個人,而是天下人的時候,就是孔子平凡的浪漫情懷。

我們提到了上巳節可以做的四件事:插花、約會、野集和沐浴,從這其中我們看到了古人熱愛自然、簡禮從宜、瀟灑自由、平凡和樂的浪漫精神,這些浪漫氣質早已融入到中華文化,對今人很有啟示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