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中,字文白,安徽巢湖市(原巢縣)人。1890年10月出生,6歲進入私塾讀書,因家境貧寒,10年後不得不輟學,在安慶巡警局當過備補警察,後入揚州巡警教練所受訓,畢業後加入警隊。辛亥革命爆發時,張治中在揚州參加反清起義。
1912年進入陸軍第2預備學堂,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3期步兵科,1917年到廣東參加護法運動,歷任駐粵滇軍連長、營長、駐粵桂軍總部參謀、師參謀長和桂軍軍校參謀長等職。1924年6月,因擁護孫中山的三大政策,進入黃埔軍校,擔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長、學生軍團長,同時兼任國民革命軍第2師參謀長、廣州衛戍區司令部參謀長等要職。在此期間,他與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惲代英密切合作,結下深厚友誼。
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處處長、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教育長等職。1928年7月後歷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訓練部主任、教育長,同時兼任教導第2師師長,參加蔣介石對馮玉祥、閻錫山等的戰爭。1932年1月兼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上海一·二八抗戰。1933年12月任國民黨第4軍總指揮,率軍入閩,參與圍攻福建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的軍事行動。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時,他主張和平解決,因而繼續深得蔣介石信任。儘管在淞滬會戰爆發之前,他沒有預見到戰事會擴大成中日兩國都投入主力參戰的大規模戰役而有些準備不足,也因為對日寇登陸地點考慮不周而使杭州灣一帶的防禦部署極為欠缺,但是,第一次淞滬抗戰以後,他在華東方向秘密進行抗戰準備以及在第二次淞滬抗戰前期拼盡全力,仍然給他的人生畫上了極為光彩的一筆。
中國軍隊正式發動全面攻擊的日子是1937年8月14日。這天上午,中國空軍開始向黃浦江上的日艦實施轟炸;到了下午3時左右,張治中就下達了全面進攻命令。一時間,中國的炮兵朝日寇的陣地實施猛烈的炮轟,步兵則在炮火的掩護下,英勇頑強地向日寇陣地展開攻擊。但先發制敵的主動權卻喪失了,日寇早已進入了臨戰狀態,一面依託各樣的工事頑強抵抗中國軍隊的進攻,一面用炮火兇猛地對中國軍隊予以還擊。同時,日寇的飛機也不停地對中國軍隊實施轟炸。中國軍隊的攻擊遇到了極大困難。
即便如此,中國軍隊還是從敵人的陣地上咬下了一些缺口,取得了一些進展。如果中國軍隊繼續實施攻擊,取得的戰果一定會進一步擴大。隨之將日寇趕出上海,畢竟這時的日寇增援部隊還未抵達,盤駐在上海的日寇,僅為3000~4000人的海軍陸戰隊,外加一些在鄉軍人。在數量上,日寇難以與中國軍隊相抵。
在這些日寇中,有1000餘人剛從漢口轉移過來。如果沒有他們,張治中的部隊將更易於得手。說起他們為什麼會從漢口順利撤回上海,是一件令人唏噓的事情。按照南京政府的打算,在盧溝橋事變發生後,為了抗擊日寇有可能發動的全面侵華戰爭,並且防止日寇從上海展開進攻,必須首先削弱日寇的力量,封鎖江陰要塞,把駐紮在漢口的這支1000餘人的日寇全部滯留下來,在漢口予以解決;上海地區的日寇則在上海殲滅。但參加制訂這一絕密計劃的南京當局最高軍事會議成員中,有一個秘書被日本間諜南造雲子控制,並將其重要情報轉入日方。於是,駐紮漢口的日寇在江陰要塞還沒有封鎖之前,就逃到了上海。
經過一天的戰鬥,中國軍隊雖說傷亡頗大,但終究從日寇的防禦陣線上撕裂了一些口子,如果乘勢繼續展開攻擊,戰果將更為可觀。可到了日落時分,竟然傳來了南京軍事委員會最新的命令:"密,今晚不可進攻,另候後命(寒酉待參京店)"於是,大規模的進攻行動不得不停止下來。此前,張治中兩次接到了南京方面"不得進攻"的命令。
這一停,就停了兩天,8月17日拂曉,張治中命令部隊再度發起全線進攻。僅僅過了一天,8月18日,張治中竟然再次接到了南京軍事委員會發來的暫停進攻命令。戰爭已打響,進攻部隊卻接連3次接到延遲攻擊與暫緩攻擊的命令,反映了南京政府的猶豫不決:即使對一支擁有優勢的武器裝備、訓練有素的軍隊來說,對戰爭的發展亦會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何況是武器、軍事素養均落後的中國軍隊,這種影響幾乎是致命的,埋下了淞滬會戰最終走向失敗的禍根。
中國軍隊一再暫停進攻,正好給了日寇增援部隊陸續抵達以改變戰場局勢的機會。8月15日,日軍就從青島和佐世保朝上海投入了2 000人左右的增援部隊,增強了上海方面日寇的防禦力量。到了23日,從日本本土開過來的增援部隊在松井石根的率領下抵達上海附近海面後,中國軍隊面臨的對手就更為強大了。
當然,這期間,中國軍隊也在南京軍事委員會的指令下,陸續開往上海。8月15日拂曉時分,國民革命軍陸軍第18軍第98師已經開到上海南翔,並於當天晚上就冒著敵機的轟炸進入了戰場;隨後,第18軍基幹部隊,也是在該軍系列裡唯一沒有改變過隸屬關係的第11師也開了過來;還有第36師以及其他國民黨軍陸續進入了上海。更多的中國軍隊正準備朝淞滬方向集結,但兵員上的優勢絲毫不能抵消武器裝備上的劣勢,更別說日本士兵極高的軍事素養和戰爭經驗。
戰略地形上,淞滬地域褊狹,集中如此大規模的軍隊會戰,對於劣勢之軍來說,即使戰略指導上不犯錯誤,戰役指揮以及戰術行動諸方面都切合實際,代價都將十分巨大。恰恰中國軍隊在戰略指導上過分依賴外交努力,沒有通盤考慮中日雙方軍隊的實際情況、地形因素、氣候狀況等各種原因,把本來已規劃好了的戰略部署搞得支離破碎,最後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戰役指揮上,亦存在很多問題。單說張治中對於他手下軍隊的指揮控制,就很不得體。也許,他自以為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深得蔣介石的信任,只要自己出於公心,問心無愧,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構想來指揮任何一支軍隊,結果,在第3次恢復進攻的時候,張治中接到王敬久的電話,說是該師左翼最前沿部隊已經突消極應付。以至於在蔣介石三次下令停止攻擊後,中國軍隊又出現了一次暫停。
至於戰術動作上的不足之處就更加比比皆是。各部之間不能相互配合,不知道怎麼攻擊日寇的堅固據點,沒有集中使用兵力於主要方向,幾乎將人馬平均分配在日寇據守地域的正面上展開進攻,步炮協同不暢等等,不勝枚舉。如果說其他所有戰術動作都需要在戰鬥中去發現去糾正的話,那麼,首先確立進攻的重點方向,不要將有限的進攻力量平均分配,而是以極小的一部人馬牽制敵人,主力猛攻日寇的主要方向,也不至於幾天的進攻下來毫無建樹。
至於中國軍隊的戰場指揮系統,戰爭一開打,南京軍事委員會立即下達了命令,委任張治中為第9集團軍司令,負責上海市區京滬線方面的作戰;張發奎為第8集團軍司令,負責上海市區滬杭線方面的作戰。這樣一來,張治中具體規劃淞滬抗戰的角色宣告完成,實現了身份的轉換,從一個負責全局的方面大員變成整個淞滬戰場上一個方向的戰役指揮官。
閱讀更多 航空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