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摸清志願軍作戰規律,李德生果斷改變戰法:發揮攻擊的突然性

作者:原志願軍第十二軍老戰士 趙 平

1952年11月17日夜,第一○六團接替第九十三團擔任537.7高地北山的防禦任務。該團投入4個多連的兵力,經3晝夜的激烈爭奪,斃傷敵1400餘人,而自己亦傷亡600餘人。團黨委冷靜分析幾天來的戰況,認為:敵人已經摸著我對陣地"每失必反、晝失夜反"的規律和"逐點分兵把守"的模式。

如不改變戰法,必受制於敵,很難完成上級賦予"堅持作戰、恢復並鞏固陣地、不再投入新的兵力"的任務。李德生也考慮到這些問題,當第一○六團電話向其彙報情況時,即請武效賢團長和於永賢政委到指揮所當面彙報情況,共同研討對策。

敵人摸清志願軍作戰規律,李德生果斷改變戰法:發揮攻擊的突然性

經過民主討論,李德生最後集中談了兩點:一是改變戰法,靈活攻防,不墨守成規;二是突擊構築以坑道為重點的各種工事,保存有生力量。這實際上成為上甘嶺後期作戰的指導思想。

第一○六團在這一作戰思想指導下,在防守時,集中主要兵力扼守主要陣地,其他陣地則以火力控制;在反擊時,改"每失必反"為"有利則反,無利不反";改"黃昏時開始"為"有時前半夜、有時後半夜"反擊。

改"炮火延伸後步兵開始攻擊"為"有時不進行炮火襲擊,採取偷襲"的做法,以發揮攻擊的突然性;在反擊成功後,留少數人員觀察敵情,將主要兵力撤回,以火力消滅反撲之敵。

敵人摸清志願軍作戰規律,李德生果斷改變戰法:發揮攻擊的突然性

依照這一作戰指導思想,第一○六團突擊構築工事,經一週時間搶修,共構築長130餘米的9條坑道、2個地堡、20個貓兒洞,可屯兵1個多營;此外,還挖掘14米交通壕和一批火力點、彈藥貯存點,大大改善了陣地條件,掌握了作戰主動權。

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結束,李德生指揮所奉命撤銷(實際11月30日解除指揮任務),第一○六團改為配屬第十五軍二十九師作戰。戰役雖然宣告結束,可是戰鬥仍在繼續。第一○六團在該師指揮下繼續戰鬥。

敵人摸清志願軍作戰規律,李德生果斷改變戰法:發揮攻擊的突然性

12月2日,"聯合國軍"發動營以上規模的進攻,第一○六團依託陣地,沉著應戰,在炮兵火力支援下,經兩個多小時的激戰,打退敵人11次攻擊,以8人傷亡的代價,斃傷敵200餘人。此後,陣地趨於平靜。

12月15日,第一○六團將防務交給第十五軍一二三團,勝利歸建。在歡送第一○六團勝利歸建的晚會上,第十五軍參謀長張蘊玉代表全軍將一面"主動靈活英勇頑強"的錦旗贈給第一○六團,並表揚他們"打得好!"交防後,第一○六團滿懷勝利的喜悅,開赴朝鮮東海岸元山、高原地區歸建,準備粉碎"聯合國軍"的大規模登陸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