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民間故事] 捕盜

清朝嘉慶年間,江南人蔡小山進京參加武舉會試,卻因科場腐敗而落第。


  
  

蔡小山雖滿懷怨氣,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回江南老家,然而一過長江,他卻覺得無顏再往前走,加上心中憤恨難消,乾脆召集一夥好漢,在崇山峻嶺間覓了一處險要地帶,做起劫富濟貧之事來。
  
  

數年後,蔡小山的山頭早已出名。當地組織軍力曾圍攻數次,皆大敗而歸。巡撫為此震怒不已,下令知府楊大人牽頭,召集四縣軍士鄉勇來攻,務必攻破山頭,捉住蔡小山。
  
  

蔡小山自知不敵,就沒讓大夥兒做無謂的抵抗,官軍從西邊來,他們朝東邊逃,各自作鳥獸散。楊知府率眾軍士一路追殺至三十里外的慄山附近,仍不見蔡小山蹤跡,不禁氣急敗壞。這時,師爺勸楊知府說:“慄山以前是草寇盤踞之地,蔡小山極有可能會逃入慄山。”楊知府覺得師爺言之有理,便帶著大夥兒直奔慄山。
  
  

四更天時,慄山深處,一陣火光沖天,後面的兵士不知緣由,人心不免騷動,但很快前頭便傳來消息,說蔡小山果然躲在慄山的一間茅舍中,知府大人趁其不備,讓人堵住門窗,施以火攻。


  
  

天亮時分,大火熄滅,楊知府派親信去茅舍收拾蔡小山屍骨,卻意外覓得一男一女兩具屍骸。楊知府先是一驚,轉而大喜,扯開嗓門往後方喊道:“蔡小山及其壓寨夫人,都已被大火燒死。大家這就可以回去慶功領賞了!”
  
  

眾人聽了個個歡呼雀躍,紛紛稱讚知府大人英明神武。捕盜的烽煙就這樣熄滅了。
  
  

第二年的春天,城裡來了個口才蓋世的說書人,俠義、公案、演義、逸聞、鬼怪……張口就來,你只要給錢,他就說不停,人稱“倒籮筐”。
  
  

這天,倒籮筐大張旗鼓地講起了之前活生生的一樁大案——蔡小山金蟬脫殼,楊知府瞞天過海,引來了不少人的圍觀。
  
  

倒籮筐繪聲繪色地說,那日,蔡小山自知寡不敵眾,早就做好散夥逃命的打算。他平日人稱“蔡黑胡”,只因一把烏黑茂密的絡腮鬍子格外醒目,那天也匆匆剃了個精光。這還不算,他又從床底取出一套官兵制服換上,等到山下四縣軍士鄉勇一齊殺到,他也不逃,找了個機會,趁勢混入官兵隊伍,來了個渾水摸魚。


  
  

楊知府一路窮追猛打,意在捉住蔡小山,卻不知蔡小山一直扮作官兵遠遠地跟著。等到楊知府聽從師爺建議,殺入慄山,仍不見蔡小山蹤跡,覺得無法向上頭交代,方才慌神。
  
  

這時,楊知府見慄山深處微微有燭火從一間茅舍中透出,便向師爺打聽這山中所住何人。師爺回道:“慄山如今正是野栗子成熟的季節,這裡面住的八成是外地來的叫花子,在這兒搭了個茅舍,住了下來,專採野栗子吃。”
  
  

楊知府轉了轉眼珠說:“你胡說八道什麼?現在躲在茅舍裡面的不正是蔡小山嗎?”
  
  

師爺頓時點頭會意道:“大人好眼力!聽說這蔡小山武藝高強,我們該如何是好呢?”
  
  

楊知府道:“先堵住門窗,再用火攻,燒死他。”
  
  

就這樣,茅舍裡面的人被活活燒死了。
  
  

倒籮筐說到這兒,臺下有觀眾起身反駁道:“你胡說!大火熄滅後,茅舍裡撿出的明明是一男一女兩具屍骨。”
  
  

倒籮筐回道:“你急什麼?我還沒講完呢。慄山那間茅舍,原本的確是叫花子住的。可慄山是什麼地方?那以前也是綠林好漢的棲身之地啊,蔡小山對那裡神往已久。有一回,他閒來無事,就去那兒遊玩。慄山很大,他轉悠半天,餓得直髮暈,氣都喘不上來。一個叫花子見狀,就從茅舍裡拿出自己採摘的野栗子給蔡小山吃,蔡小山很感激那叫花子,就將其帶回山寨,當自己的隨從,那間茅舍就此空了出來。後來從外地來了兩個流民,是一對老夫妻,無家可歸,就住那兒了。所以,知府當年放火燒死的那兩個人,就是住在茅舍裡的那對老夫妻,根本不是蔡小山和他的什麼壓寨夫人,蔡小山壓根就沒娶過老婆……”
  
  

倒籮筐還在滔滔不絕地講著,突然衝過來幾個衙役,不由分說將其帶回了巡撫衙門。


  
  

原來,巡撫聽下人報告,倒籮筐在講蔡小山的案子,又是疑惑又是震驚,便差人將倒籮筐帶到眼前,問他到底是信口開河,還是真有其事。倒籮筐回答說是真有其事。
  
  

巡撫沉思道:“這其中曲折,你一個說書的又是怎麼知道的?”
  
  

倒籮筐冷笑道:“其實我不是說書的,我就是蔡小山!說書場上所說之事,都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巡撫上下打量著眼前這個高大的漢子,怒道:“蔡小山是什麼人,你也敢冒充?你若真是蔡小山,會主動把真相抖露出來,讓世人知道你沒被燒死,而是逍遙法外嗎?這樣做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是自掘墳墓,蔡小山不會這麼傻吧?”
  
  

蔡小山平靜地說:“我當然知道我這麼說這麼做,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按理說,楊知府已經將蔡小山案了結,我也已經解脫,完全自由了。但為什麼我還要在眾人面前演這一出,主動前來送死呢?因為當年被楊知府燒死的那對老夫婦,正是在下的親生父母。他們沉冤未雪,我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蔡小山接著解釋說,當年他落榜之後,佔山為王,這些事本是瞞著父母乾的。後來,他做了幾件大事,名聲在外了,父母也就知道了,便不遠千里上山來找他,勸他改邪歸正,隨他們回去,從此隱姓埋名,做個平頭百姓。
  
  

蔡小山起初並不答應,說自己只是劫富濟貧,替天行道而已。無奈父母以死相逼,加上楊知府協調四縣兵力、將要猛攻山頭的消息恰於此時傳入他的耳朵,才最終讓他心生退意。可山上的大量錢財怎麼轉移呢?蔡小山想了很久,才有了主意。
  
  

當時,慄山的叫花子剛做了蔡小山的隨從,蔡小山就帶著父母來到慄山,讓父母暫且在叫花子的那間茅舍中住下,以掩人耳目。暗地裡,他在茅舍中挖好地洞,將山上的錢財分批轉移到了地洞中。
  
  

這些事剛做完,楊知府便率兵打來了。由於蔡小山早有安排,實際上他也成功逃生了。然而天意難測,他怎能想到楊知府會追至慄山,又如此邀功心切,心狠手辣,不惜燒死無辜之人來為自己臉上貼金呢?


  
  

由於父母枉死,蔡小山對自己的逃生毫無喜悅之意。一年來,他時時難忘雙親的冤屈,思來想去,最終決定要不惜性命,為父母討回公道。
  
  

聽完蔡小山的話,巡撫驚愕不已。
  
  

第二天,在蔡小山的帶領下,巡撫親自前往慄山查看。茅舍已經燒燬,那一片焦土之上,也已經長出了新鮮的野草。
  
  

蔡小山指著這片草地,道:“那些金銀珠寶就藏在這下面。”巡撫下令手下開挖,果如蔡小山所言,底下金銀無數。
  
  

巡撫嘆了口氣說:“你本可以做個逍遙自在的富翁,現在卻成了階下囚,真的甘心嗎?”
  
  

蔡小山正色道:“只要父母的冤屈能夠洗刷,楊知府這樣的狗官能夠伏法,我無怨無悔!”


故事:[民間故事] 捕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