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與乾隆誰的貢獻大?為什麼?

偉大的時代


康熙、乾隆無疑是滿清一朝最引人矚目的兩位帝王,這兩人執政的時間加起來,幾乎佔到清朝從多爾袞入關到宣統退位全部歷史的一半,康熙在位61年,為中國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乾隆在位60年,實際執政近64年,活了89歲,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政時間和壽命都最長的君主。在這兩人的統治下,中國出現了封建王朝最後的輝煌——康乾盛世,國力、國勢都達到了頂峰,可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乾隆以後,清朝日趨衰敗,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的失敗,終於使“天朝上國”明白了自己已經被世界拋在了後面。

這兩位君主是清朝帝王中故事最多的兩位,也是影視劇中最熱門的帝王人物,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不一,不過總的來說,對康熙的好評要遠遠多過乾隆,著名作家金庸的處子作和封筆作分別以乾隆、康熙為主要人物進行描寫,然而評價卻是天壤之別,乾隆被描寫成一個好大喜功、狠毒陰險、好色寡情的暴君,而康熙則被描寫為雄才大略、愛民如子的一代英主,相比而言,二月河的歷史小說《康熙大帝》和《乾隆皇帝》較少作家個人好惡,評價比較客觀。無論如何,對於小說而言,歷史只是外衣,那麼在歷史上,康熙、乾隆到底是怎樣的呢?他們對中國歷史來說功過如何?筆者對歷史特別是清史一直很感興趣,查閱了若干資料,作此小文,將康熙、乾隆這兩位執政時間都超過60年的封建王朝君主做一個簡單的橫向比較。

一:登基局勢

康熙八歲登基,與其父順治一樣是孩童登基,一個兒童皇帝,顯然不可能執政,順治幼年受總攬軍政大權的和碩睿親王(後尊為皇父攝政王)多爾袞控制,而康熙同樣受到飛揚跋扈的輔政大臣鰲拜的制約,鰲拜濫殺當朝重臣,甚至敢對著康熙揮拳怒吼,在朝政方面說一不二,幾乎架空皇帝,形勢如此險惡,十幾歲的康熙居然能設計用十幾個少年侍衛突然發難兵不血刃地擒下“滿洲第一勇士”鰲拜,解決了這一政治阻礙,可謂少年聰睿。乾隆登基時已經25歲,正是青年有為的大好年齡,其父雍正設立軍機處總攬軍政大權,可以說給乾隆留下了很好的政治資本和一批忠心耿耿的皇親和大臣(稍有不忠或者有潛在威脅的都被雍正除去了),乾隆登基後執政順利、群臣輔佐,很快就乾綱獨斷了。

二:武功方面

康熙、乾隆都是武功極盛的皇帝,康熙削平三藩,鞏固了國家政權;乾隆平定了大小金川和西藏叛亂,也維護了國家統一;康熙收回臺灣、設府置縣,舉行多倫會盟,三徵噶爾丹,徹底征服蒙古;乾隆兩次平定準噶爾叛亂,午門受俘,又平定回部大小和卓之亂,徹底統一新疆,在新疆設伊犁將軍總管疆務,從此把新疆徹底納入中國版圖;在對外軍事方面,康熙派大軍與俄羅斯在雅克薩兩戰取勝,簽訂《尼布楚條約》,劃定中俄東段邊界;乾隆時尼泊爾(當時稱廓爾喀)入侵西藏,乾隆派大軍迎敵,廓爾喀國王乞和,乾隆拒絕和議,命大軍翻越喜馬拉雅山攻入尼泊爾本土,長驅直入尼泊爾國境近二百里,逼近尼泊爾加德滿都,所向披靡,廓爾喀國王再次乞和,乾隆方才命令與其簽訂和議撤軍回國,這是一場中國歷史上非常漂亮的反侵略戰爭。總結一下,康熙的武功主要有平三藩、收臺灣、征服漠北、抗擊沙俄四項;乾隆的武功主要是平定大小金川和西藏叛亂、平定準噶爾和回部、統一新疆、反擊尼泊爾入侵。乾隆時還鎮壓臺灣林爽義起義、南征緬甸、用兵安南,不過乾隆的“十全武功”中有一半都是不義的或者沒有必要的戰爭,乾隆和漢武帝類似,都是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皇帝。

三:文治方面

康熙皇帝文治武功,均是一代聖主,在他的倡導下,編成了《康熙字典》、《大清會典》、《全唐詩》等大型圖書,並企劃了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還繪製了中國第一張實測地圖。康熙重視經濟,整飭吏治,六下江南,潛心治河,博採中西,重視科學,開放禁海,發展貿易,不過晚年時還是關閉了國門,重新禁海、禁礦、禁天主教,沒有維持和進一步開放,同時康熙也沒有把西方科學由個人興趣轉化為國家政策推行,康熙皇帝雖然雄才大略,還是沒有抓住歷史給予的機會;乾隆皇帝登基後承完父業,為政尚寬,抑制黨爭,大權獨攬,整頓內政,四出巡幸,促進生產,勸課農桑,興修水利,鞏固邊疆,大舉禁教,閉關鎖國,晚年時驕奢淫逸,揮霍無度,窮兵黷武,貪汙風行,乾隆修成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書《四庫全書》,可是編修過程中燒燬、篡改許多乾隆認為對清朝統治有礙的書籍,可謂功過參半。

四:身後局勢

康熙在位61年,69歲時病逝,他在皇位繼承人問題上舉棋不定,太子立了又廢,廢了又立,再立再廢,導致了他在世時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最激烈的皇子間的皇位爭奪戰,這就是那段眾所周知的九王奪嫡的歷史,康熙死時朝中朋黨大興,國庫空虛,留給雍正一個問題諸多的帝國;乾隆在位60年,統治中國64年,89歲時病逝,乾隆後期清朝已經由鼎盛逐漸走向衰敗,官吏腐敗成風,貪汙受賄橫行,苗民大起義、白蓮教大起義相繼爆發,帝國已經江河日下。

總結來看,康熙、乾隆二帝有很多相同點:兩人施政都是崇仁尚寬,軍略上都是武功赫赫,在位時都積極鞏固邊疆,都喜歡並認真學習漢文化,也都喜歡西方藝術,都重視水利建設,遇災時都會蠲免天下錢糧,都大力建造皇家園林,都倡導編修群書,在位時也都推行文字獄。不同處是:康熙為人持重謹慎,乾隆性格好大喜功;康熙推崇西方科技,乾隆只愛西方藝術;康熙尚節儉,乾隆喜鋪張等等。總之,不管我們對他們的評價如何,康熙和乾隆都是有清一朝故事最多的皇帝,相信他們的故事在將來還會是小說創作、影視劇拍攝的熱點。他們的傳奇和英明也會更加的流傳後世!


餘歡說歷史


康熙的貢獻:

1.削平三番之亂,鞏固統一。

2.收復統一臺灣,開府設縣,驅除荷蘭。(鄭成功收復臺灣)

3.反擊侵略,簽定平等條約。

4.親征朔漠,和善蒙古。(解決了自秦始皇以來2000多年的難題)秦漢、匈奴——明清。

5.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六次下江南,修黃淮、永定河)

6.移天鋪地,興修園林,修建山莊。

7.興文重教,編撰典籍。(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

康熙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擁有土地面積最多的時代。

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疆土面積13000000平方公里。

乾隆的貢獻:

1.編修文化典籍,修《四庫全書》《滿文大臧經》。

2.貢獻詩文才華,一生所寫詩歌和整個唐朝詩詞持平。

3.興修皇家園林,圓明三圓、玉泉山、廟宇、欄圍場。

4.修築浙江海塘。

5.免全國錢糧。

6.統一整個新疆。

7.完善治理西藏。

8.多民族融合的統一。

乾隆盛世之下的危機在嘉慶登基之後充分暴露出來。

比較一下,還是康熙的貢獻比較大。




龍城浪子


大家好,我是探秘追蹤。

說起康熙乾隆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清代帝王,也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傑出的帝王。要論兩位帝王的歷史功績,不可簡單的分別高下。因為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和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的形勢和目標有所不同,本文從兩位帝王所處不同歷史時期面臨的困難和各自完成的歷史任務,分別來評判兩為帝王的歷史功績。

康熙於1661年2月17日登基稱帝,其年8歲。是大清入關後的第二任皇帝。當時的大清可以說立足未穩,南有三藩割據、臺灣稱雄,北有蒙古覬覦、沙俄入侵,朝有權丞當道,野有滿漢不統。

面對如此複雜的國內國際形勢,少年康熙就表現出雄心壯志和鐵血手腕,智擒鰲拜14歲親政,然後削三藩,收臺灣,定江南。滿蒙通婚,懷柔禮遇,分而治之。西征葛爾丹,平定準噶爾,納入喀爾喀。北抗擊沙俄,兩佔雅克薩,訂約尼布楚。通過一系列征戰使大清國領土不斷鞏固和擴大。

文化上,康熙全面漢化,繼承學習推廣儒家文化,重用漢族官吏,重修漢族典章,編撰康熙字典,實現了文化統一。

經濟上,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水患,重視農業發展,使多年來受到破壞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另外,康熙重視學習西方的天文數學等西學,重用西方傳教士修訂曆法,傳播西學。

可以看得出康熙是一位創業皇帝,馬上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又博學多才,是十分親政,是歷史上難得的帝王。

其晚年在繼承人問題,是他一大敗筆。另外在西學面前,沒有足夠重視和推廣,而與其同一年代的彼得大帝,善於學習西方的現代科學,使沙俄逐步興起,而中國逐步與西方拉開差距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乾隆皇帝是一位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但是他也把康乾盛世推向的頂峰,也可以說守夜有成。其歷史功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再次把新疆的廣袤國土納入中國統治。說來乾隆也是有福,康熙朝以來準噶爾一直為患大清,康熙皇帝親征差點丟掉性命也只是阻止了他的進犯。乾隆十年準噶爾內亂,乾隆皇帝抓住機會,兩次用兵,全殲準噶爾部,西遷內地蒙古漢人,鞏固了新疆版圖。一系列神操作,乾淨利落,值得稱道。

二是完善西藏治理。軍事上乾隆兩次派兵打敗廓爾喀(今尼泊爾)的侵犯鞏固了西藏的國防並開始在西藏駐軍。政治上設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經濟上西藏貨幣一律用白銀鑄造,正面鑄“乾隆寶藏”四個字。文化上創立轉世靈童的繼承人制度。乾隆朝標準著有效統治西藏的開始。

三是蠲免錢糧,減輕人民負擔。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慶元年,先後五次普免全國一年的錢糧,三次免除江南漕糧,累計蠲免賦銀2萬萬兩,約相當於5年全國財賦的總收入。據說,乾隆蠲免全國錢糧,其次數之多,地域之廣,數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王朝中,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四是文化上,乾隆皇帝編修四庫全書,修築皇家園林,也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乾隆的敗筆在於幾下江南,耗費銀兩,重用和珅,吏治腐敗。

綜上所述,康熙一朝,文治武功,開疆擴土,可圈可點。乾隆一朝,繼承發展,守土有功,可喜可賀。





探秘追蹤


康熙明顯要比乾隆貢獻大,乾隆高傲自大,自認為中華地大物博,不接受新事物。康熙注重科學,接納西方文化。並且康熙是唯一一個瞭解幾何學的皇帝,他自己有一套畫圖工具,(三角板,圓規等)

康熙年輕有為,而且小小年紀就平三番,除鰲拜,乾隆在這個時候還只是個太子,政績什麼的幾乎沒有,

再者,乾隆朝的盛世是建立在雍正王朝的基礎上,乾隆只是沿著他的路子繼續走下去。最後坐吃山空,

按性格來說,康熙是個比較嚴謹的人,除了他晚年時的九龍躲嫡是其人生中的敗筆之外,基本上無可挑剔。乾隆好大喜功,不但不虛心請教西洋先進的知識,還揚言給予輕視,而康熙對西學的研究以及瞭解,兩人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夏花秋葉1968


大家好,我是潔淨精微。

就這個問題,首先,我的瞭解下我國最後一個盛世是大清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個盛世,那麼不禁有人要問,在康乾盛世中,誰的功勞最大呢?是康熙還是乾隆。這個我們的先做個簡單的歷史回顧。

無論是康熙、雍正、還是乾隆,他們都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明君,也是少有的祖孫三代都有作為的國君。

從正史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康熙為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先來看看康熙有哪些主要的功績?他先是剷除鰲拜,穩定朝綱,使大清進一步鞏固在中原的政權,他平定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藩,收復臺灣,維護國家統一;不僅如此,康熙還親征噶爾丹,戰沙俄,進一步拓展中華民族生存空間。

在國家治理上,康熙不拘一格降人才,重用漢臣,整治吏治,恢復科舉,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實現大清穩定發展,才有此後的康乾盛世,如果從功勞和業績上來看,康熙對“康乾盛世”是貢獻最大的,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為其貢獻大。

雍正是一個什麼樣的皇帝呢?雍正上來後,採取三個舉措,是康乾盛世能夠承前啟後得以延續的關鍵,推行攤丁入畝政策,這不僅減輕了窮人的負擔,還縮小貧困差距,特別是雍正時期直接取消人頭稅,使人口得到膨脹式的發展,到了乾隆時期,人口已經達到了3億。雍正實現改土歸流政策影響深遠,解決了困擾朝廷多年的西南少數民族土司問題,推行官差一體當差納糧,廢除官僚特權,極大地緩解了康熙時期所留下的財政負擔,極大地解放和釋放了生產力。

雍正還是我國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他對內進行大刀闊斧地整治吏治,清除康熙時期留下的腐敗問題,他較為完美地解決了困擾中國千年的皇位繼承問題,使皇位進行和平交接,從而保證了大清在繁榮中平穩過渡。

我們再來看看乾隆,乾隆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幸運的皇帝,也可以說最好命的皇帝,經過康熙、雍正的70多年的發展,乾隆可以說既是富可敵國的富二代,又是含金鑰匙出生的大國君主。乾隆都做了哪些貢獻呢?我們從歷史介紹中可以窺間大清繁華景象,乾隆時期,在各個領域都達到了封建社會的頂峰,人口達到封建社會的峰值3億,這部分功勞應該歸因於雍正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的紅利。乾隆時期,對外也不斷開疆拓土,使大清領土疆域達到了歷史上最高峰,其實這也要歸因於康熙時期和沙俄簽訂的協議,首先穩住了沙俄,大清才能騰出手解決西北邊患問題。

可以看出,乾隆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康熙、雍正所打下的基礎,也就是說乾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創業的,有史學家說,即使不是乾隆,隨便換一個不太笨的君王,都能取得類似於乾隆這樣的功績。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他的“十全武功”又很多都是為了湊數而拼成的無用之功,他耗費巨大國力打了那些沒有必要打的仗,例如,遠征越南、清緬之戰、他的六下江南幾乎將充實的國庫虛耗殆盡,以至於嘉慶皇帝上來時,甚至拿不出軍餉養兵,只好殺和珅祭旗。乾隆和美國華盛頓生活在同一時期,正是在乾隆時期,西方世界與中國逐漸來開了距離,康乾盛世只不過是大清繁華的落日餘暉。

我們再回到主題“康乾盛世”到底誰功勞最大?有個日本學者說的比較形象,康熙播下了種子,雍正辛勤地田間勞作,乾隆就是一個摘桃子的人。如果從治國能力來看,雍正無疑是排名第一的,康熙次之,乾隆頂多不算個昏庸之君而已。

康熙文韜武略,卻沒有解決皇位傳承問題,雍正勵精圖治、務實勤勉卻留下不好的名聲,乾隆是天之驕子,也是大清盛極而衰的開始。對於“康乾盛世”而言,筆者認為關鍵是在於治國能力,而在治國能力上,雍正無疑是排名第一的,在對大清的貢獻上,康熙當仁不讓地排名第一,雍正次之;而“康乾盛世”涉及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起到了關鍵的承前啟後作用。

所以說,中國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貢獻最大的應該是雍正皇帝。錢有了,人沒了。比較可惜。如果是回答本題,不可否認應該是康熙。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


潔淨精微


首先,不可否認,康熙的功績遠大於乾隆。愛新覺羅·玄燁,六歲登基,14歲親政。但朝廷依舊被鰲拜把持。十幾歲的玄燁就能扳倒權傾朝野的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可見少年英才。

清朝立國之初。封了三個異姓藩王,三藩可謂是南方的地頭蛇。更有吳三桂起兵造反,依舊被年輕的康熙滅了。穩定的南方軍事。

派施琅收復臺灣,屬福建省,可見眼光深遠。

親自帶兵遠征葛爾丹,平定蒙古部落。

建設承德避暑山莊以及外八廟,用“懷柔政策”鞏固與少數民族的關係。

再看看他的孫子愛新覺羅·弘曆呢。也就是乾隆皇帝,除了平定了大小和卓的暴亂,也沒有什麼拿的上臺面的功績了。

一輩子吃自己爺爺父親的老本。

文化水平不行還挺愛題詩蓋彈幕章。

大興文字獄,把精力不用在正道上。

下江南,遊玩勞民傷財。

拒絕菲律賓以及東南亞其他華人國家成為藩屬國的要求。(這眼光和他爺爺走了兩個極端。)

人家西方都開始工業革命了。這老爺子開始帶著大清走下坡路了。

合著自己沒啥功績還死皮不要臉的自封“十全老人”。


煙波史話


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而乾隆自稱“十全老人”,這祖孫倆十分有意思。康熙皇帝八歲的時候就登上皇位了,但十四歲的時候才開始親政,一共在位六十一年,可以說統治時間是比較長的了。可是,乾隆皇帝比康熙更能活,他做皇帝做了六十年後,主動選擇退位做了四年的太上皇,可是朝政大權還是在他手裡握著,所以實際上乾隆皇帝統治了清朝六十四年,直到他死後,嘉慶皇帝才總算熬出了頭。

康熙皇帝

在文治方面,乾隆皇帝比康熙厲害一點。康熙在位的時候,由於連連打仗,比如平定三藩就花了八年的時間,戰爭把清朝的經濟幾乎拖垮了,到了康熙晚年的時候,吏治腐敗,國庫虧空,下面的老百姓衣衫襤褸、忍飢挨餓的不在少數。

但是到了乾隆朝,由於之前雍正皇帝整頓吏治,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的新政,因此乾隆皇帝繼位的時候,國庫充盈,兵強民富,可以說是一個真正的盛世。

康熙皇帝

不過,乾隆皇帝繼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清朝和西方世界的科技水平差距越來越大,而且他自己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幾次下江南耗費錢財無數,清朝在乾隆皇帝這裡達到鼎盛,同時也在乾隆皇帝這裡開始走下坡路。

在武功方面,乾隆皇帝和康熙完全沒法比。康熙皇帝先是熬死了吳三桂,平定了三藩,接著又收復了臺灣,驅逐了入侵的沙俄,並且還收復了新疆,這可以說是戰果碩碩,成績裴然。

乾隆皇帝

反觀乾隆皇帝,他雖然自稱什麼“十全老人”,搞過十次軍事活動,但這些戰爭有的是小題大做,有的只是揚兵耀武,除了兩次平定準噶爾部比較有意義外,像大小金川之役,更多的是窮兵贖武,沒多大的實際意義,反倒是消耗了國庫不少的銀子。

乾隆皇帝下江南

總的來說,康熙皇帝比乾隆要優秀得多,乾隆皇帝處處模仿他的祖父,可是很多地方又模仿得不像,結果往往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免貽笑大方。乾隆皇帝唯一比康熙強的是,他晚年的時候沒發生九子奪嫡那樣的慘事。康熙皇帝留給了雍正皇帝一個爛攤子,乾隆皇帝也留給了嘉慶皇帝一個更爛的攤子,可惜嘉慶皇帝的能力比雍正皇帝差遠了,他沒能收拾爛攤子,結果清朝的國運也是慢慢衰敗下去的



小楓的快樂生活


康熙和乾隆誰的貢獻最大,我認為還是康熙大帝!

乾隆雖然號稱十全老人,但是他做的事情卻是德不配位,為了慶賀自己的生日,他多次舉辦千叟宴,宴請全國各地的高齡老人,本來是其樂融融的事情,但是卻沒想到好心辦壞事,當時的千叟宴舉行的時間又是冬天,老人家在冬天的抵抗力就是比較弱,而且比較差,路途遙遠,舟旅勞頓,很多老人還沒到北京城就撐不住了,撐得住也是那些病懨懨的!千叟宴舉行的很多老人早上凌晨就得排隊進宮侯著,又沒的吃,還得抗到晚上的壽宴,普通人還只能在殿外侯著,外面是多冷的天,經過千叟宴這樣一折騰,好多人都離世了!而且乾隆在位做出來的功績大多數是在父輩的積累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蘋果當然容易了,而且乾隆面對俄國女皇割讓了大片國土。以示求和!從這兩點來看,他就沒有康熙厲害!

康熙的厲害之處是因為他處在的環境其實很惡劣的,清軍入主中原開始慢慢站穩腳跟,順治不幹了,留下八歲的康熙接位,康熙平定三藩,西征戈爾丹,為清朝的統一和繁榮穩定打好了基礎,而且一般都是開國前幾個皇帝比較勵精圖治,後面的就有點坐吃山空!

總而言之,爺爺和孫子比,爺爺還是更勝一籌。

關注我,一個愛侃歷史的小胖子!


小胖情感故事會


康熙的貢獻:

1.削平三番之亂,鞏固統一。

2.收復統一臺灣,開府設縣,驅除荷蘭。(鄭成功收復臺灣)

3.反擊侵略,簽定平等條約。

4.親征朔漠,和善蒙古。(解決了自秦始皇以來2000多年的難題)秦漢、匈奴——明清。

5.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六次下江南,修黃淮、永定河)

6.移天鋪地,興修園林,修建山莊。

7.興文重教,編撰典籍。(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

康熙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擁有土地面積最多的時代。

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疆土面積13000000平方公里。

乾隆的貢獻:

1.編修文化典籍,修《四庫全書》《滿文大臧經》。

2.貢獻詩文才華,一生所寫詩歌和整個唐朝詩詞持平。

3.興修皇家園林,圓明三圓、玉泉山、廟宇、欄圍場。

4.修築浙江海塘。

5.免全國錢糧。

6.統一整個新疆。

7.完善治理西藏。

8.多民族融合的統一。

乾隆盛世之下的危機在嘉慶登基之後充分暴露出來。

比較一下,還是康熙的貢獻比較大





十三先笙


提到中國有成就的皇帝,總是離不開那幾位,其中就包括“康乾盛世”中的康熙和乾隆,他們二人應該是離我們的年代最近的兩位有作為的明君了。

不可否認的是兩位都有莫大的功績,對中國的歷史同樣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的統治時期幾乎達到了封建時期的繁榮頂峰,而且二人還有許多相似之處。

與康熙不同的是,乾隆是主動退位,在位時間六十年,而康熙是在皇帝的位置上駕崩的,在位六十一年,不過若是論實際的統治時間,乾隆退位之後實際上還是國家的掌權者,他才是中國實際統治時間最久的皇帝,兩者可謂是在伯仲之間,有一種說法是說乾隆之所以會退位乃是因為他極其崇拜他的祖父康熙,為了表示對康熙的尊敬不敢有所逾越,這才主動退位。



如此相似的兩位皇帝,自然少不了人拿出來對比,那麼康熙和乾隆到底誰更偉大?其實從一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來。

康熙和乾隆在位期間都曾做過一件事,那就是下江南,康熙下江南的主要目的是瞭解東南地區的民情,事實上每次出行都很節儉,大多數都是微服私訪,所以並沒有勞師動眾過多驚動當地的百姓。

而乾隆則不同,乾隆似乎什麼事情都喜歡模仿康熙一樣,而且是六次下江南南巡,目的也與康熙探訪民情相同,同時也為了加強與江南地主方面的聯繫,而他最重要的目的是治理河患。

其實河患一直以來都是江南地區的一個難題,康熙下江南時也對此非常重視,到了乾隆出行更是將此事當成了重中之重,他親自視察了黃河大壩和浙江海塘等工程,他自己都說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

聽起來兩位南巡的目的都差不多,其實不然,乾隆則帶有更多的遊玩興致,這點可以從他每次出行的陣仗規模上看出來。

每次南巡出行乾隆必然是前呼後擁,王公貴妃隨行數不勝數,大小官員緊隨其後,沿途更是搭棚修宮,舳艫相接,旌旗漫天。


據統計,光是為了搬運帳篷衣物等便動用了六千馬匹,四百騾車,八百駱駝,沿途徵調的船伕將近上萬,而且每到一處各地官員都要上供山珍海味,食品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的運來,就連喝的水都是從北京城運來的泉水,如此奢侈之旅耗費不知多少,不是遊玩又是什麼?

與康熙比起來乾隆南下還不如不下,他勞民傷財顯示偉大的作風反而成為了他人生中的汙點,所以說光從南巡這件事情上來說,康熙明顯要比乾隆偉大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