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渊的思想有着怎样的价值?

engrossment


继承儒家重践履的本来精神,注重实理、实事、实行,由实理流出而为实事、实行,正是陆九渊学术精神之所在。陆九渊从小就注重实事实功,长大后其立学宗旨皆在崇本务实。他曾说:“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语录上》,见《陆九渊集》卷三十四,中华书局 1980年版。下引陆九渊原话均出此书,故只注明篇名和卷数)另外,他也曾多次说到为学之“实”,如“宇宙间自有实理,所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


安防大咖


陆九渊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祖。陆九渊之学,学者一般认为是家传。而家学其实只是创造了这一学说形成的氛围和条件。对于陆氏心学,陆九渊曾自称是“因读《孟子》而自得之”(《语录》下),以为孔子之后其学“自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乃得其传者”(卷一《与李省干》)。陆九渊对于伊洛渊源,也不否认自己思想与他们的联系,他曾说:“韩退之言:‘轲死不得其传。’固不敢诬后世无贤者,然直是至伊洛诸公,得千载不传之学。但草创未为光明,到今日若不大段光明,更干当甚事?”(《语录》下)他以为“伊洛”虽得儒家正统,但二程子之学只是理学的草创阶段,有待于“我”来进一步发明。陆九渊的这些说法自然包含着理学的道统观念及自诩为承担道统的意识,却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陆氏心学与孟子思想及伊洛渊源的关系。陆九渊思想是自得于孟子,但他是受孟子思想的启发,用孟子“先立乎其大”、“心之官则思”,以及“求放心”等命题,来阐发二程理学中“心性”的层面,而与道德践履的思想趋于逻辑上的统一的,这也就是陆九渊在理学中的理论贡献。

除此之外,《宋元学案》中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陆九渊思想是继程门谢良佐之后,经由王苹、张九成、林季仲发展而来。此一说根据大体有三:

其一,《宋元学案·象山学案》表在陆九渊名下有王梓材注:“庸斋、梭山、复斋弟。艾轩讲友,上蔡、震泽、横浦、林竹轩续传。”以为陆九渊之学,除得自家传,尚可由林季仲(竹轩)、张九成、王苹、谢良佐溯源至程颢。

其二,《宋元学案·震泽学案》全祖望案语说:“洛学之……入吴也以王信伯。信伯极为龟山所许,而晦翁最贬之,其后阳明又最称之。予读信伯集,颇启象山之萌芽。其贬之者以此,其称之者亦以此。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于上蔡,予以为兼出于信伯。盖程门已有此一种矣。”象山之学黄震以为“遥出于上蔡”,全氏以为“兼出于信伯”,综合两方面,全氏肯定“程门已有此一种”。其实正点出陆九渊心学与程氏学说的内在联系。

其三,全氏于《艾轩学案》又曰:“愚读艾轩之书,似兼有得于王信伯……且艾轩宗旨,本于和靖者反少,而本于信伯者反多,实先槐堂之三陆而起。”此条又补充了林光朝(艾轩)与陆九渊的关系。

陆九渊之学出于家传是确切的,而与谢、张、林等并无师承关系。就思想上看却不无相通之处。从陆九渊对二程的态度来说,亦确有褒贬之不同。如《语录》中说:“二程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而归,有‘吾与点也’之意。后来明道此意却存,伊川已失此意。”(《陆九渊集》卷三十四)此段为傅子云所录。又《语录》同卷严松所录曰:“元晦似伊川,钦夫似明道。伊川蔽锢深,明道却通疏。”这都说明陆氏思想与程颢更为接近。宋代理学自二程之后,程颐之学由杨时、罗从彦、李侗而传朱熹;程颢之学则由谢良佐、王苹、张九成、林季仲传至陆九渊,由此分成两大支流。此说法中,朱熹一支尚有师承关系可考,而陆九渊一支学者认为多出于推断或臆测。其实内中亦包含着学术思想发展的某种必然因素。因此全祖望在《象山学案》序录中对于陆九渊学系做了这样的结论:

程门自谢上蔡以后,王信伯、林竹轩、张无垢至于林艾轩,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

这个结论当是可信的。

附:宋元学案论陆象山的学术渊源,有如下一些记载:

“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盂子。……程门自谢上蔡(良佐)以后,王信伯(苹)、林竹轩(季仲)、张无垢至于林艾轩(光朝),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宋元学案卷五八象山学案全祖望语)

“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复斋却尝从襄陵许(忻)氏入手,喜为讨论之学。宋史但言复斋与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之言,则梭山亦然。”(同上卷五七梭山复斋学案全祖望语)

“黄东发(震)曰:复斋之学,大抵与象山相上下。象山以自己之精神为主宰,复斋就天赋之形色为躬行,皆以讲不传之学为己任,皆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掀动一时,听者多靡。……(复斋)遂与象山号二陆。”

“梓材案:黄氏(宗羲)本从梭山为金溪学案之一,复斋为金溪学案之二,谢山则并称之曰梭山复斋学案。”“黄氏本以是卷为金溪学案之三,谢山则称为象山学案。”(宋元学案卷五七、五八)

“宗羲案:(象山)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同上卷五八象山学案)】

陆九渊的心学,并未用“心”取代理学最高的的“理”。他的心学思想史通过解说孟子的言论阐发的。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不仅如此,心还是社会道德原则的本质,是一种伦理性的实体,道德行为乃是它的外在表现。


小回爱书籍知识


陆王学派,也称“心学”,由程颢开创,由陆九渊、王守仁完成。陆九渊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心即理”,认为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全集》)

陆九渊哲学思想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1 拓展了儒家“良知”“良能”的内涵

陆九渊认为,人求知的关键在于“发明本心”,而不应一味的向外面去寻求,主要应靠自我的“顿悟”、觉解,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象山语录》)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去除内心私欲的障蔽,觉解到宇宙至善之本体,那么,六经等典籍都要反过来阐明我的思想,至此,天地万物皆可齐备于我本心之灵明。这一论断,充分的发扬了“本心”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力的拓展和丰富了儒家“良知”“良能”的内涵。

02 纠正了理学割裂“理”“气”的偏向

《象山语录》云:“《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危’。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我们说,陆九渊与朱熹是朋友,但是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各方面都有分歧。他们围绕重大哲学问题,进行了口头的、书面的争论,争论的核心在于:朱熹主张“性即理”,陆九渊却认为“心即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可是其中存在着两个学派的根本分歧。在朱熹的系统中,认为心是理的具体化,也是气的具体化,所以心与抽象的理不是一回事。朱熹所见的实在,与陆九渊所见的实在,迥不相同。在朱熹看来,实在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而在陆九渊看来,实在只有一个世界,它就是心(个人的心)或“心”(宇宙的心)。今天看来,虽然我们不能妄断孰是孰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陆九渊的哲学思想,毕竟对程朱理学割裂“理”“气”的主张起到了补偏救弊的作用。

03 开启了阳明心学集大成的序幕

陆九渊的心学自成一派,之后陆九渊心学经过王阳明的发展,得到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并且创造性的提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观念,使得“心学”最终成为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哲学流派,这就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哲学精神,对于提升个体道德修养、培养理想道德人格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最终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鲜明文化基因。



紫天云


1.陆九渊主要思想是心学,他只是提出来,没有很好的结合实际去实践,而王阳明结合了心学的“静坐,除欲”实践了“格物,致知,意诚,正心”而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而成就了王阳明心学。

2.你要说有没有价值,看你从中学到什么,是从什么角度去看去解读和诠释他的价值所在!


韦地久


那么就让我来讲讲他吧,一位心学大师,在教育实践、学术活动中有着特色的思想,他还引导了那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以前做出了独特贡献。 对于现在的我分下列几点说明\r

1.注重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学习,高度重视受教育者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学会如何做人。儒家教育的宗旨是做人,也是古代教育传统。但把“教人做人”放在教育第一位,则是他的杰作。 \r

2.充分去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独立的人格,使受教育者学会”自作主宰”。在中国几千年来依附型人格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氛围,是可贵的。 \r

3.高度重视实践活动的作用,让教育者做到“常践道”。陆九渊主张通过“常践道”来确立和坚定“本心”道德理念。需要把道德实践与认知结合,先“讲明”,后“践履”,去进行道德教育,这些实践要从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等。,去“发明本心”。 \r

  他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育原则进行了很大的改革与创新,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的更加优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r

注:谢谢纯手打


零点子


人唯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人最怕没有志气,没有目标,只要有志气肯定能走向成功,和我们现在的小目标、大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要有想法,才能走向成功!

闻善而慕,知过则惧: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些思想都是很端庄的正能量,鼓励所有人向善,知道错误会造成的后果,如果每个人都信仰真善美,那么世界和平繁荣发展指日可期!

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跟脚,学人言语:这句话我最喜欢,应该也与现在鼓励自主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现在教育孩子我们也会说,希望她能做自己,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我们不经思考就去模仿别人,泯然众人矣!那么科技进步、社会进步也没有了指望!

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用在现在所有工作的细节决定成败上尤为合适,关注细节,细节做好,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产品做精做细,才有了精致、精巧、高精尖这些形容词,差之毫厘,则泯然众矣,甚至南辕北辙。

学能变化气质:这句话也可以用活到老学到老来呼应,人任何时候都需要不断学习,唯有学习能充实人的内心,让人更自信更内敛更有礼数,自然这个人看起来气质就与普通人不同,社会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来营造生机勃勃的景象!



庸不易


阳明比之于孟子,则象山可比之于子思。


心是谓中


在陆九渊的"心学"理论中,"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是其独立型人格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这里的人格不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与尊严,而是指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中华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一种消极的依附型人格,陆九渊独立型人格思想的提出正是对这种依附型人格思想的冲击.陆九渊的独立型人格思想,时至今日,对培育国民人格具有主体意识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雨楼说


前言:有价值,也有局限。

两者都认识到才能真正发挥象山先生思想的价值。

陆九渊,字子静,世称“象山先生”,被誉为宋明心学的开山老祖,与南宋大儒朱熹齐名,多次论辩,史称“朱陆之争”。

据史料记载,其发语常直指人心,使闻者感同身受,或欢呼雀跃,或悲恸落泪,足见其可取处。

但既然有论辩存在,也说明其仍有待深究处。如此方能真正客观认识象山先生的思想价值,同时尽量规避其局限。

一、先说价值:

1.广大的胸襟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此言诚有吞吐天地之气象。

在当时,天下书生为了实现读书考功名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越来越小家子气。

故那时提出这一观点,可谓振聋发聩,足以开阔读书人的胸襟,不只汲汲营营为利为名,也要将“宇宙事”视为自己“分内事”。

2.简易的工夫

陆九渊认为“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

那时读书主要是读“圣贤书”,即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本质在于德性修养,这是件需要做的事,不是只写书、发论文、开辩论会就能搞定的事。

于是象山先生提出学人要注重德性的实践,德性的修养,此谓“易简工夫”,这本是很简单的事情,而非终日在概念里绕来绕去,转说转糊涂,搞得那么复杂。

毕竟生活不止概念的苟且,还有真实生活的田野。

3.明心的法宝

在时人迷迷糊糊,面对好多“30天包过科举辅导班”、《5年科举,3年模拟》辅导讲义,不知道选哪个而一脸懵逼时,陆象山振臂高呼:“先立乎其大者!”

就是说:“孩子们啊!报哪个班买哪本练习册什么的先往后稍稍!你先静下来想想,假如你现在要死了,回首一辈子,你觉得怎么活最有意义?班可以报,练习册可以买,这件事不可以不想清楚。”

二、再说局限:


1.偷懒的借口

歪嘴和尚念不了真经。尽管提倡“易简工夫”意在解放读书人被概念思辨纠缠的思想负担,但难免被别有用心的懒汉利用,书也不读了,反诬读书人为“支离”。须知陆象山先生本人在读书方面可未曾懈怠过。此局限,当戒之在勤。


2.放纵的理由

“心”是个别人把捉不了的东西,过于强调“心”人们就会失去一个客观标准的衡量,开始跟着感觉走。然而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终究是需要社会秩序的,只问“自心”,不顾他人,将滑向自私放纵的深渊。此局限,当戒之在慎。


3.空疏的风险

象山先生云“先立乎其大者”而非“只立乎其大”,在“立乎其大”之后还是要去“亲细务”的,要在具体事物上磨练。如果误解为“只立乎其大”,便会空疏自负,凡事不入眼,但自己本身又做不了实际的事情。此局限,当戒之在谦。

三、总结:

一阴一阳之谓道。认识到了象山思想的价值和局限,他的思想才会真正对我们有价值,而非重蹈覆辙的历史循环。

此短文也只是我们在理论上简单说了说,至于象山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对后来的明代有过哪些真实的影响,我会在我正在写并预计会写很久很久的《明师演义:教育要走心》中一点一点努力呈现出来,“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也真心欢迎各位师友切磋交流,批评指正。


明师旨录


首先"价值″一词不适合用于评价思想。直观易被解释为:这东西什么价?值多少钱!的市场行为!

我个人认为陆存斋在心学方面的拓展是有贡献的,但仅限于此。是后人受到他的启发之功,再续心血,终在王守仁大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