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5

十九世紀末清王朝國運衰敗,外敵入侵,大清門也經歷了歷史上最為黑暗時刻,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帝出京逃亡,整個紫禁城乃至北京拱手讓出,這就是近代國恥之一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也叫“庚子事變”。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0)拍攝於1900年,八國聯軍經過大清門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1)1900年八國聯軍在大清門前列隊

此時,棋盤街上以及周圍的房屋已被燒燬,只有大清門安然無恙,僥倖逃過一劫。(圖12)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2)拍攝於1900年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3)拍攝於1900年

圖13中裹著頭巾的是八國聯軍英國軍隊中的“印度錫克教”騎兵,他們在大清門前耀武揚威的合影留念。

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僅賠款本金就達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當時為羞辱中國,讓每個中國人賠一兩銀子),至此“庚子事變”總算結束,慈禧和光緒從西安回京。下面兩張照片為鑾駕儀仗經過棋盤街和大清門時的場景。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4)拍攝於1902年1月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5)拍攝於1902年1月

隊伍最前方依稀可見一抬轎子,裡面便是慈禧太后。御道旁邊很多的朝廷官員垂首侍立恭迎,儀仗隊伍中有很多騎馬扛槍的士兵,這些都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而

袁世凱就騎著高頭大馬走在整個隊伍的最前列,手握重兵的他已經開始逐步走上中國的政治舞臺,直至權利的巔峰。棋盤街上之前被燒燬的衙署用房已被重新修好。

這張照片的拍攝者是當時新任德國駐華公使Alfons von Mumm(阿爾方斯·馮·穆默),他的前任便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德國駐華公使:克萊門斯·馮·克林德

1900年“義和團”進入北京,克林德外出,與正在巡邏的清軍發生衝突,導致被殺(相關資料另有講述),之後衝突升級、戰爭爆發。

照片下面是作者的德文註釋, “1902年1月7日進入紫禁城”,這就是當時慈禧回京的確切時間,從照片中人物的影子推斷應該是大約下午三點左右。

“庚子賠款”讓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更是雪上加霜,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1908年,美國出於“長遠打算”,開始分批退還了部分“多餘”款項,並用這筆錢資助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中國近代許多新學科的創建者大多來自這些留美學生,其中代表人物有梅貽琦、胡適、竺可楨、趙元任、葉企孫、侯德榜、金嶽霖、吳宓、茅以升、吳有訓、周培源、吳大猷、趙九章、錢學森、馬大猷、楊振寧、鄧稼先等等;此外美國還用這筆資金在中國興建了很多教育設施,包括很多學校及圖書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清華大學”

1919年,“一戰”結束後,中國作為戰勝國停止了對戰敗國德、奧的賠款支付;十月革命勝利後,蘇俄也放棄了俄國部分的庚款餘額。


6

1912年,大清帝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中華民國成立,北京迎來了短暫的寧靜生活,此時大清門已更名為“中華門”,普通百姓已可自由出入。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6)拍攝於1912年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7)拍攝於1912年

上圖拍攝於1912年10月的雙十節,這是“中華民國”成立後的第一個“國慶節”,中華門已經掛上新制的寫有“中華門”的橫匾,門前廣場搭起了歡慶節日的綵牌樓,上書“與民同樂”。

下圖為1913年拍攝的照片,此時棋盤街南部東十間衙署用房已拆除,廣場空地尚未種植任何花草樹木,只是用白色弧形欄杆圈起。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8)拍攝於1913年

次年,棋盤街廣場上栽上了小樹與草坪,中間的“天街御道”依然清晰可見。(圖19)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19)拍攝於1914年

1915年,時任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把北京城各個城門、宮殿(除了當時清廷皇室仍在居住的紫禁城內宮)的匾額上的滿文全部去掉,只留漢字,匾額的式樣仍維持傳統宮廷匾額“華帶牌”樣式(中國古代傳統建築通常在屋簷以下、大門以上掛上一塊牌匾,直立者稱為華帶牌,橫向者稱之為匾)。

由於中華門原來匾額為橫匾式樣,與其它不統一,所以也更換為立式的華帶牌樣式。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0)拍攝於1915年

1915年12月袁世凱“逆天而為”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後宣佈取消帝制。1916年6月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歸葬老家河南安陽。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1)拍攝於1916年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2)拍攝於1916年

上面兩張照片為袁世凱出殯的隊伍經過中華門(圖中可見中華門的匾額已是立式),而此門歷來都是“進喜不進喪”(國喪時皇帝的靈柩都由東華門抬出,送往景山的壽皇殿或觀德殿)。因此袁世凱的喪葬也成為500多年來經過大清門唯一的一次葬禮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3)

1917年6月,清將張勳利用黎元洪與段祺瑞的矛盾,率五千“辮子兵”進入北京,7月1日擁戴12歲的溥儀在北京復辟。7月12日,段祺瑞組織軍隊攻入北京,張勳出逃。這歷時12天的鬧劇史稱“張勳復辟”。

下圖就是當時情景,當時正值北京最熱的季節,守衛在中華門的“辮子兵”都躲在門洞裡乘涼。門洞上方高高懸掛著“中華門”華帶牌,而門洞下方懸掛的一盞馬燈,也標誌著現代化的生活已經開始悄悄走進這座古老的北京皇城。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4)拍攝於1917年

下面的兩張照片大致拍攝於1931年,棋盤街上的樹木已經非常高大茂密,人們已經可以裡面納涼休息,這裡儼然已經成為一處街心城市花園。

此時民國政府已將中華門和天安門之間南北走向的昔日御道定名為“中華路”。照片是從正陽門城樓上面居高臨下拍攝,可以看到後面的天安門城樓、太廟的大殿以及北海的白塔。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5)拍攝於1931年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6)拍攝於1931年

東邊的“戶部街”也已打通,成為一條貫穿南北的交通要道,從下圖看到很多的人力“黃包車”在上面奔跑著,值得注意的是街兩邊已經豎立起了電線杆,當時北京城的電力供應已經開始普及。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7)拍攝於1931年

從1937年到1945年,日本統治北京,期間有關大清門照片所見不多,下圖是其中之一,應該是日本人拍攝,但他在右上角的註釋中錯誤的寫成了“永定門”。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8)拍攝於1942年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29)拍攝於1946年

圖29拍攝於1946年,日本已經投降,北京又回到了中華民國的管轄,大清門後面的天安門城樓上,已經高高懸掛起了時任總統蔣介石的頭像。


7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史掀開了新的篇章。

下面的照片是第二年的國慶節閱兵式上,解放軍騎兵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從照片上可以看到遠處高大的正陽門城樓,其下方就是中華門。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30)拍攝於1950年

1956年 ,大清門的北側已經豎立起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南側的廣場則變成了公交車的總站,從照片中可看到數輛公交車停放其中,人們正排著隊等候上車。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31)拍攝於1956年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32)拍攝於1956年

第二年大清門南側廣場建成了比較規範整齊的遮陽棚,從而也形成設施完備的公交車總站。據老人們回憶,開往通縣去的42路就以此處為起點。

下圖是1958年拍攝的一張航拍照片(局部),它全景再現了當時的天安門廣場。彼時“人民英雄紀念碑”已經竣工(1958年4月),而廣場東西兩側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大民大會堂”尚未開工(二者都是1958年10月開工建設)。

而在照片的中央,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被譽為北京城“城市之魂”的“中軸線”,上面由南到北依次排列著:正陽門箭樓、正陽門、大清門、天安門這老哥四個共同佇立於此,已經相依相伴了500餘年。(圖33)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33)拍攝於1958年

與北京城內大多數的宮殿城樓使用的建築材料(大多為木質結構)不同的是,大清門的構造為“磚石結構”,這樣就能避免雷擊火災導致的損毀,這種構造的建築一般都能保存很長時間,國外很多的教堂就是如此。而且查閱資料也顯示,500多年來大清門幾乎未經任何整修,而與她同齡的天安門、太和殿等都經歷了多次的整修甚至翻建。因此,如果不是“人為”因素,這座“國門”存續上千年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時間最終來到了1959年,大清門,這位500多歲的國門老人走到了命運的終點,在“社會主義改造”歷史洪流的衝擊下,北京城中眾多的古老建築均被拆毀,大清門也未能倖免,為了讓天安門廣場成為“世界最大的廣場”,大清門在推土機隆隆的呼嘯聲中變為了廢墟,歸為了塵土,一代國門也就此消失。它的門匾現收藏於首都博物館中。

1976年,毛主席去世,在大清門原址位置蓋起了“毛主席紀念堂”。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34)拍攝於1976年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圖35)拍攝於1979年


8

大清門,從1420年建成到1959年,這座極具象徵意義的“國門”前後共存世540年。

她以其獨有的存在成為歷代統治者改朝換代最重要的儀式起點,因此也成為中國最後四代王朝更替、江山易主的標誌與象徵。

【中軸線史話】消逝的國門——大清門(二)

一部大清門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500年的近代歷史。朱棣、李自成、多爾袞、康熙、乾隆、慈禧、袁世凱……這些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在她的注視下登上歷史舞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她經歷了“永樂盛世”、“康乾盛世”;她目睹了“甲申年”的三位帝王的“輪流坐莊”,也目睹了“庚子年”八國聯軍的洋槍利炮;

她躲過了朝代更迭的戰火、躲過了外敵入侵的槍炮、躲過了自然災害的侵襲,然而卻沒躲過和平時期的建設浪潮。

就這樣,她永遠地消失了,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與人們塵封的記憶之中。

今年是大清門誕辰600週年(1420-2020),僅以此文作為“國門老人”的生日禮物,祝您老生日快樂!


後記:寫這樣的文章就彷彿是給一位離世很久的老人寫一篇“人物傳記”,而大多數的素材都來自於後人對她描述與評說,而這些素材基本又很零散片面,甚至還有錯誤,需要堪正糾錯。

在通篇的“傳記”中,有很多關鍵語句、關鍵時間的表述都要斟酌再三,並查閱更多背景資料作為佐證。

例如“錫克教騎兵”那張照片,開始並不知道這樣裝束的軍隊是哪裡來的,後來查到相關資料才知道,這些就是“英國聯軍”的主要成員,當時英國本土軍隊散在世界各處的殖民地中,對於遠征中國已無兵可派,於是從剛剛征服的印度旁遮普省徵調了三千名“錫克教士兵”作為侵華主力……

還有一些照片,在原始資料上並沒有標註拍攝時間,只能從照片中的周圍建築景觀的建設年代去反推,這感覺就好象在考古。

無論如何,都希望最終能為“老人”寫一篇最全面、最豐富、最詳實的“傳記”。


#北京# #北京身邊事# #旅行# #歷史# #歷史回眸# #歷史真相# #老照片# #老照片的故事# #攝影# #膠片# #北京旅行攻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