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以前的人都喜歡看港臺影視,現在感覺看也沒有以前的好看,大家認為呢?

像霧像雲像風


針對這個問題,我與大家有著不同的看法。

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可以說統領著大陸的潮流方向,因為那個時候的年輕人包括穿衣打扮這方面,也是模仿著香港,當然導演們把這些潮流的造型啊,時髦的話加入到電影中,那肯定就對大陸的年輕人影響很大。比如說,我是一名九零後,我們那個時候也是很愛看港片,尤其是《古惑仔》系列,我還買過很多吊襠褲,都是跟電影中學的。也正是這樣,使得那個時候的電影在自己的心裡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所以有的時候看到現在的港片,不自覺的就會跟之前的相比,當然這個時候我們還是會覺得之前的好看,其實這有些心理作用,因為之前的港片可是我們的青春。

另外一方面就是,現在中國的影視行業可謂發展的特別好,所以每年都會有各種主題類型的電影上映,我們可以選擇看的電影種類多了去了,當我們選擇去看一部電影的時候,當然是要選擇口碑好的電影,而現在的港片也確實沒以前拍的好了,這兩者一對比,所以就顯得現在的港片看著沒感覺了。


阿七視頻混剪


怒答!本篇回答用詳細的數據,真實的案例和明星現身說法,從演員,劇本,資金,大眾審美四個角度,全面地剖析這個問題,條理清晰,乾貨滿滿,讓你一看就懂!!!

一、演員

演員,分為三個部分來說:

首先,演技。好演技雖然沒有特定的標準,但每一位觀眾心裡都有一杆秤,能一眼就判出來。

很多老一輩的演員,為了打磨自己的演技,都曾經沉澱在話劇或舞臺劇中,例如宋丹丹,葛優,陳寶國,黃渤,包括陳道明等一系列演員,還有很多中生代演員,例如胡歌,黃磊等。

因為雖然話劇片酬很低,但卻最能檢驗和鍛鍊一個演員的表演功底。

演話劇的時候,所有東西都是一氣呵成的,這對演員的形體和臺詞功底要求很高。

就連國外也是如此,英國甚至還有一種說法:沒演過莎士比亞話劇的演員,不能算是好演員。

然而現在的年輕明星,唱幾首歌,長得漂亮就能演主角,拿的片酬卻比老演員還高。

有的人說:演技是需要沉澱的,咱不能這樣對這些年輕的小鮮肉。沒錯,可是隻有演員認真演戲,每一次盡力演好,演技才能提升,否則只會越演越爛!

可如今的年輕演員,能沉下心打磨演技的有幾人?

其次,演員的敬業精神。

現在這個社會,演員敬業精神的缺失,在電影和電視劇行業是一樣的。

舊版《紅樓夢》拍攝前,所有演員一起生活了3年,3年間,他們不停地補充相關知識,訓練形體,所以林黛玉的眼神才那麼傳神,所以這部劇才被人說是“人戲合一”。

《秋菊打官司》拍攝前,鞏俐為了塑造農村婦女的形象,在農村生活了幾個月,用洗衣粉洗頭,刻意把頭髮弄粗糙。

拍攝期間,鞏俐還在不停地學習當地方言。最終她憑藉秋菊一角,斬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就連同樣是流量小生的少女時代林允兒,在拍攝《極限逃生》前三個月,每天堅持練習攀巖,攀爬建築外牆。

拍攝時,有場要用全身去奔跑的戲,一連拍了數天,林允兒依然是真人上陣,毫無怨言。

相比之下,流量明星鹿晗拍攝《上海堡壘》那句:大家還是多體諒體諒我,不要一聽是我演的,就不看了。

何其幼稚。

某些演員演戲只對口型,讀123456,直接不說臺詞的舉措。何其諷刺。

最後,就是很多觀眾都受不了的原因:磨皮導致影視劇嚴重失真。

現在的影視劇,只有兩個膚色:男的白,女的特白。(嚴格來說就一種)

美則美矣,但磨破濾鏡美顏高光都會嚴重影響觀眾觀感,會使演員的臉變模糊,掩蓋演員的微表情。

請看下圖:

這是熱播劇《正陽門下的小女人》磨皮前後的照片,電視劇講述的是文革前後,三十多歲的小女人辛苦奮鬥的故事。

你說哪個看起來更舒服?

說到這,就想到寧靜在《金星秀》中諷刺現在某些演員的話,就憑這段話,我得給她大大地點個贊!(贊~,瘋狂暗示)

她說:“現在的演員,不需要演戲有演技,生活裡有演技就好了。”

二、劇本

劇本和編劇息息相關,因此,接下來分3個角度剖析現在編劇不行,導致劇本不行的原因。

1、編劇缺乏想象力,劇本無法創新。

先來看看章子怡和《人民的名義裡》高育良飾演者張志堅的吐槽:

他們都反映了一個問題:現在的劇本太爛。劇本爛咋辦?行,咱翻拍,改編,抄襲。

於是出現了一系列翻拍的電視劇,把播出的日期改一下就完事了。

這不,2020年《天龍八部》《鹿鼎記》《倩女幽魂》《神鵰俠侶》《絕代雙驕》...又雙叒被翻拍了!

這反映了什麼?編劇越來越缺乏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陳道明曾在一檔訪問節目中直接說道:“現在的編劇缺乏想象力,黔驢技窮了。”

看《來自星星的你》時,身邊一堆”花痴女“在那裡喊:”哇,為什麼韓國外星人題材都出來了,我們國家還圍著校園,後媽和婆婆在打轉?“

看《功夫熊貓》時,我也在感嘆:

”中國傳承這麼久的功夫,竟然是被國外人率先用來拍動畫電影,它的兩個編劇更是和中國半點關係沒有。“

2、編劇門檻太低,劇本粗製濫造。

2017年中國生產電影798部,電視劇一千多部,中國每年至少需要6萬編劇,但中國合格的編劇人數遠遠不足。

因為編劇行業非常特殊,沒有速成,需要生活的積累,需要技巧的積累。而且網上的內容、電影都是為年輕人提供的,行業對年輕編劇的需求非常迫切,但成熟的年輕編劇卻鳳毛麟角。

影視蛋糕很大,合格編劇人數不夠,咋辦?充數唄!

所以現在編劇,就是一個幾乎0門檻的工作,只要你會寫就成。這就導致大量的人湧入編劇行業,水準自然層次不齊。

而為人稱道的美劇和韓劇則不同。美劇和韓劇的編劇門檻高,競爭激烈,他們寫不好,得隨時修改,隨時可能被換掉。

而且他們的編劇地位高,擁有很大的話語權,因為他們奉行的是編劇核心制。

而我國的編劇,基本劇本一交就沒啥事了。再加上我國影視圈奉行的是明星核心制,編劇反而被邊緣化。

這就導致有些編劇容易失去耐心,變得浮躁,只想跟風斂財,你說劇本能好嗎?

3、現在一些編劇或主動或被動地失去了工匠精神,劇本變成”速成品“。

來看一組藝恩數據公佈的編劇創作數據表:

“讓編劇成為快速生產的機器”,“擠壓創作時間”,“降低門檻和項目質量”,“粗製濫造”等等讓人震驚的字眼,都是現在劇本爛的根本原因。

被評選為”十佳電視劇編劇之一“,創作出《雍正王朝》《李衛當官》的劉和平先生曾經說過:

“以前的編劇爬格子,更有“工匠精神”,今天缺了一些“工匠精神”。編劇就應該具有“工匠精神”,把自己最主要的時間,精力,心思放在劇本創作上,反覆打磨自己的作品。”

可惜,工匠精神,這四個字對現在的編劇來說,並不容易。

三、資金

說到這個,可能很多出品方要叫苦了:現在電視劇製作成本不低啊!

我們都知道製作成本大致分為:人工成本和製作成本,所謂的“不低”其實大部分都花在流量明星身上了。2016年~2017年間,一二線明星的片酬就漲了近250%。

例如,電視劇《孤芳不自賞》雖然各種摳圖,但是男女主角還是有天價片酬。一些古裝劇中,明星片酬佔比甚至更高,達到75%之多。

成本都用在明星身上了,特效後期製作,服飾打扮,場景佈置等方面的成本自然就會縮水。

然鵝,演員自己又撐不起一部劇,所以現在的影視劇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不過即便如此,製作方仍然樂此不疲,花大價錢,請各種”大咖"加盟。

四、大眾審美

如果說前面把各種“爛劇製造者”說了個遍,那麼接下來,就該說說觀眾自己了。

仔細想想,它拍的渣,不火,沒人看,不能賺錢,誰拍?

大家都不是傻子,用這個明星,這樣的劇本,這樣忽悠觀眾,觀眾如果不賣帳,誰下次都不敢這樣幹,畢竟都是錢啊,同志!

需求決定供給。

我們不得不承認,大眾審美真變了,導致這一現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韓流的衝擊。

據上海團市委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從對360名青少年的調查中發現:

知道“哈韓族”的青少年人數高達80%;知道“流氓兔”的青少年有292名,高達81.10%;

其中真正接觸“韓流”的青少年人數多達65.80%;明確表示喜歡“韓流”的人數佔53.7%。

在韓流的影響下,各種娘炮肆虐。熒幕上,略黑,一身正氣,鐵骨錚錚,往那一站,就讓人覺得是條漢子的男明星,越來越少了。

相反是磨皮,濃妝,裝帥擺酷的男明星大行其道。

像這樣,雖然黑了點,但笑起來可愛,親切,看起來舒服,辨識度高的女明星已經很少了。

明星都變成三角臉,白的發光,整容,乍一看認不出來的女明星了。

(圖2是新版天龍八部神仙姐姐,我已經吐槽無數次了)

關於大眾審美的改變,還有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

家裡的妹妹14歲,前幾天一直循環放著《後來》《青花瓷》兩首歌。可是,是毫無唱功的網絡歌手,啞著嗓子唱的!!可她覺得好聽得很。

坐在旁邊的我,一臉嫌棄:“就這也叫歌手?這種經典歌曲,就該聽劉若英和周杰倫的版本,拿過來,我給你找。”

這一幕,讓我想起一件事:當初90狗這一代追捧許嵩,徐良,汪蘇瀧的時候,是不是聽著《忘情水》《女人花》的叔叔阿姨也是這樣,一臉嫌棄地看待我們的呢?

”存在即合理“。

不管我們有多不喜歡這些影視劇,多想不通為什麼它們能火,但它出現的背後一定是有邏輯,有原因的,就如同以上所述。

所以,我們能怎麼辦呢?我們也很絕望啊~ (還好這段時間慶餘年,稍稍拯救了我。)


胡影評說


主觀:(我們的要求在變高)
客觀:(也是最重要的)

因為那時候香港正是電影黃金十年 人才輩出~好導演 好演員~而且大環境也非常有利電影發展 當時沒有好萊塢的衝擊 香港人就自己看自己的電影 那時候的上座率都是非常高的 所以電影人要賺錢就拼命拍電影 有多演員都是釓很多部片~


現在香港人娛樂生活多樣性 又不一定要看電影~再說大導演都跑到國外去了嘛~以前電影是個賺錢的行當 所以有投資方會源源不斷的投錢 片子也放心的交給導演去弄 現在投資都非常謹慎 為了保本都是打著名導演 名演員的旗號 劇本根本就是稀爛無所謂 這樣怎麼可能出好片呢
總之 香港電影就是走下坡了。

1、好導演要麼老了(徐克等等),要麼去了外國(吳宇森等等)


2、好演員要麼退了(這個太多了),要麼去了外國(張曼玉等等)


3、文化缺失,氛圍浮躁,演藝圈成了娛樂圈


4、影視從業者缺少真誠的態度,投資方想捧紅演員跟廣告產品是一樣的性質

誰紅就找誰演,完全沒有考慮到演技。

5、商業化衝擊,摒棄了長處反而學起人家的手法,把功夫下在明明就是自己的短處上。


勁爆男主


您好,我是一凡,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香港本土電影的時代已經過去。這不僅是電影業的問題,它更多的是一個宏觀背景的縮影。 二十年前,身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香港是個令人神往的地方,全亞洲都對香港充滿好奇和崇拜。

無數東南亞投資者來到香港投資電影,全亞洲爭相從香港電影中瞭解香港。這直接造成了香港電影的輝煌。 再有,香港明星的繁華時代也已不再。

“每部戲都得是劉德華。”有導演這樣抱怨。昔日的造星工廠TVB不停裁員,曾經輝煌的無線藝員訓練班逐漸變成傳說,造星工廠的衰敗直接導致了香港演員後繼無人。

主要是演員和工作人員的水平下降的太厲害!青黃不接,斷代了!誰還能說出香港影壇現在新銳導演啊!


一凡講電影


現在的電視劇和電影,商業考量的份額更大了。但是同時,現在電視劇電影的編劇入門門檻太低了。港劇鼎盛時期的繁榮和演員有關,和當時的娛樂大環境有關。畢竟很多年前電影和電視這種僅有的娛樂資源,都不是人人能看到。題主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娛樂大環境有限。普通民眾看到的電影電視資源有限。物以稀為貴。自然會自加濾鏡覺得香港電影好。

2.於此同期的大陸影視娛樂業才開始起步,自然在製作劇本,企劃宣傳各個方面沒有香港成熟。香港邵氏和麗聲電臺早在三四十年代已經開始發展。在藝人培訓包裝方面經過了長期的鍛鍊的積累。

3現在覺得沒以前看時好看。現在娛樂資源豐富,大眾消遣的門路眾多,選擇餘地寬泛,見過的類別多,專業度和要求也會高起來。簡言之,現在觀眾更挑剔更不好胡混。

4題材方面。港片在類型片喜劇片,警匪片方面獨樹一幟。有自己的特點。但97香港迴歸之後,香港經濟受世界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也不怎麼景氣大批TVB的演員到大陸發展。相關電影電視圈後繼無人。青黃不接。整個行業運轉都沒有之前天下為大的局面。同類型大陸,題材廣泛,類別相對豐富。自然就覺得當年的港片也不過如此。

但東邪西毒,東成西就,蘇乞兒,還有開心果系列,殭屍片系列也是難得的經典。還是很值得回味和重新去看一遍。


愛抱抱的沐沐


現在還活躍在大家眼前的港臺劇大部分都是懸疑犯罪劇,再看以前活躍的很多武俠劇、瓊瑤劇,而現在這些去哪裡了呢?武俠劇被變為了玄幻、穿越,瓊瑤變為了愛情劇、偶像劇。

大陸的影視發展反而擠壓了港劇的生存空間,再加上影視技術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影視行業吃老本越來越不行,這一切的一切不只是港臺影視面臨的問題,而是所有影視行業的通病。

在港臺劇繁榮的時候,大陸劇根本不能與之抗衡,只能提供市場,而那個時候港臺地區的經濟實力決定了,其在影視娛樂行業所能達到的高度,因此港臺劇出現了空前的繁榮,這個時候港臺劇是,“精良的製作+大陸的觀眾需要=港臺影視的繁榮”。

而現在呢,先是大陸觀眾越來越多的被大陸製作所吸引,缺失了需求,供應自然會不足,這是所有行業的規律,同時,不論在體量上還是在技術製作,演員、導演,港臺的優勢退化的明顯,這種退化不是港臺影視行業喪失能力而是他們的對手(大陸影視)太過強大,不論在那一方面都處於遙遙領先的狀態。

再加上存在故步自封、吃老本,跟風大陸喪失原創力的情況,很難保證港臺劇重回巔峰,畢竟在影視行業,他們屬於打地基的那一批,而再往上他們很容易就被上層建築所掩蓋了。


被馴服的小麥


記得小時候看的那些影片都很好看,比如說《城市獵人》,《東成西就》《開心鬼系列》,《倩女幽魂》,《噴火女郎》,林正英系列,周星馳,吳君如。鄭裕玲的電影……,就是那些80~90那些影片,都很經典。雖然看了很多遍但都不覺得膩。現在的香港電影覺得沒什麼好看,拍一部電影的成本感覺要比以前少很多。大家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