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緒為何要殺了自己的老爸安祿山?僅僅是為了帝位嗎?

歷史總探長


安慶緒和安祿山本就是一對各懷鬼胎的父子,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意見,安祿山的造反便是為了能夠成為皇帝,是因為權欲,而安慶緒和父親一起造反,一是因為他是自己的父親,二是因為他也有自己想要達到的理想,同時也是為了能夠滿足自己的權欲,畢竟自己的父親都造反了,自己身為兒子,還有什麼理由不去反呢?在加上此時唐朝的軍備已經遠遠沒有以前的威力了,所以他們才信心滿滿。可是讓安祿山想不到的是,曾經害怕萬一起義失敗,害怕自己會死在唐朝官兵流矢的他,居然是死在了自己最為信任兒子的刀下。

安慶緒為何要殺了自己的老爸安祿山?

①、為了權力

權力這種東西,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正是因為它的至高無上,這才引得很多人的爭相追逐,你追我敢。在唐朝剛剛建國的時候,在李淵才從別人的手中竊取掉權力的果實後,李世民為了能夠取得太子,得到大唐的繼承權,他聯合自己手下的一干人等對太子和他的弟弟進行了血腥的屠殺,就在他父親宮殿的玄武門前,就在那個見證了很多歷史的長安城裡,而李世民的弒兄殺弟,為的就是那至高無上的權力。所以在看待安慶緒為何殺了自己老爸的問題時,我們應該將這個安慶緒殺安祿山的第一誘因定為是為了得到權力。

②、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t

安慶緒其實是值得慶幸的同時也是心涼的,因為在安祿山發動了叛亂後,唐玄宗第一時間大怒的便將安慶緒的哥哥安慶忠殺死了。出於對這件事情的判斷,我們可以有多種角度去進行考慮。

一方面:

首先,安慶緒和安慶宗一定是有兄弟感情的,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在安慶緒聽到在安祿山發動叛亂後,唐玄宗便將安慶忠殺死了的事,一定會感到難過,同時也會為安祿山的欠考慮有所埋怨。

另一方面:

其次,安慶宗的死對於安慶緒從另一方面來說,等於是將自己的地位從次子,上升到了長子的地位。因為在古代帝王、諸侯等的世襲中,所取的人都是正方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所以安慶宗的存在等於是給具有野心的安慶緒設置了一個絆腳石,所以安慶宗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來說,等於是讓安慶緒在不揹負任何罵名的基礎上,就成為了將來唯一有權力繼承父親位置的“嫡長子”。

當中的轉折:

因為自己哥哥的死,雖然安慶緒很難過,但是卻讓自己在通往權力的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這無疑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在成為了擁有繼承權的“嫡長子”後,安慶緒又面臨了一個麻煩,這麻煩便是來自小妾的“枕邊風”。

雖然在叛亂的起始時,安祿山大軍的勢頭很是不錯,但是在後來因為安祿山的身體每況日下,導致了沒有順利的對唐朝進行追殺。也正是因為他身體的每況日下,才導致了這樣的事情發生;據說在安慶緒在外征戰為父親賣命的時候,父親身邊的小妾卻利用自己的優勢“枕邊風”,想讓安祿山立她所生的兒子安慶恩為“太子”(當時的安祿山已經建立的政權)

所以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了父子之間關係的激化,這才導致了後來的安慶緒為了能夠取代父親,才對父親痛下殺手。

所以安慶緒的弒父不僅僅是因為他想要得到權力,還有其他的原因夾雜在當中。


木劍溫不勝


安祿山是個非常混蛋的人,他之所以被安慶緒、嚴莊、李豬兒殺死,其後面的原因令人作嘔。


安祿山的殘暴

安祿山非常殘暴,有些行為也令人不解,也許與他的拜火教信仰有關。眾胡人一方面懾於他的神秘身份,一方面又特別親信。安祿山造反前曾經長期偽裝成拜火教的神祗,每次胡人習俗大會,他都要燒香、祭牲,引女巫鼓舞,將自己打扮成神。這種活人扮神的習俗也見於東漢末年的李傕,應該是當時流行於胡人群體中的拜火教儀式。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潛遣賈胡行諸道,歲輸財百萬。至大會,祿山踞重床,燎香,陳怪珍,胡人數百侍左右,引見諸賈,陳犧牲,女巫鼓舞於前以自神。……祿山謀逆十餘年,凡降蕃夷皆接以恩;有不服者,假兵脅制之;所得士,釋縛給湯沐、衣服,或重譯以達,故蕃夷情偽悉得之。祿山通夷語,躬自尉撫,皆釋俘囚為戰士,故其下樂輸死,所戰無前。

奇怪的是,他既然是胡人,卻對契丹、鐵勒、奚這些族群非常殘暴,先是毒殺契丹諸豪酋數千人,又火併九姓鐵勒阿布思,更有甚者,契丹人李豬兒實際上就是被他親手閹割掉的,當時李豬兒才十幾歲,安祿山親自持刀閹割,血流數升,李豬兒差點死掉。安祿山又用火灰給他敷上,李豬兒自己命大,才活過來,成為他的貼身太監。這種事情充分看到安祿山的殘暴。李豬兒顯然是被他毒殺掉的契丹諸豪酋的子弟,對他侍奉恭敬,他卻下此毒手。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自以無功而貴,見天子盛開邊,乃紿契丹諸酋,大置酒,毒焉,既酣,悉斬其首,先後殺數千人,獻馘闕下。《舊唐書·李豬兒傳》:初,豬兒出契丹部落,十數歲事祿山,甚黠慧。祿山持刃盡去其勢,血流數升,欲死,祿山以灰火傅之,盡日而蘇,因為閹人。祿山頗寵之,最見信用。祿山肚大,每著衣帶,三四人助之,兩人抬起肚,豬兒以頭戴之,始取裙褲帶及繫腰帶。玄宗寵祿山,賜華清宮湯浴,皆許豬兒等入助解著衣服,然終見刳者,豬兒也。


安祿山的團隊

安祿山團隊分成兩個部分,除了三個節度區的唐軍6萬之外,就是長期自行兼併的胡人武士,其中最核心的又是“八千假子”,分別選自鐵勒、奚、契丹諸部。這批人之中不乏將帥之才。除了胡人武士之外,他還有一個幕府和親信班子,主要是漢人嚴莊、高尚、高邈、何千年、張通儒和契丹人孫孝哲。這幾個人之中,高邈、何千年、張通儒長於戰略規劃,曾建議先取朔方、太原,再進入關中;此策若行,則郭子儀、太子李亨將失去根據之地。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時太平久,人忘戰,帝春秋高,嬖豔鉗固,李林甫、楊國忠更持權,綱紀大亂。祿山計天下可取,逆謀日熾,每過朝堂龍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更築壘范陽北,號雄武城,峙兵積穀。養同羅、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人為假子,教家奴善弓矢者數百,畜單于、護真大馬三萬,牛羊五萬,……邈最有謀,勸祿山取李光弼為左司馬,不納。既而悔之,憂見顏色,久而曰:“史思明可當之。”賊之未反,邈為謀,聲進生口,直取洛陽,無殺光翽,天下當未有知者,賊不從。何千年亦勸賊令高秀巖以兵三萬出振武,下朔方,誘諸蕃,取鹽、夏、鄜、坊,使李歸仁、張通儒以兵二萬道雲中,取太原,團弩士萬五千入蒲關,以動關中;勸祿山自將兵五萬梁河陽,取洛陽,使蔡希德、賈循以兵二萬絕海收淄、青,以搖江淮;則天下無復事矣。祿山弗用。《舊唐書·安祿山傳》:十一月,反於范陽,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以諸蕃馬步十五萬,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戰,聞其兵起,朝廷震驚。

但這個團隊也存在極大的隱患,例如孫孝哲是因為安祿山與其母有私情而見親信的,高尚則是個奸險小人,一心想著造反。安祿山非常親近的嚴莊,則是一個十足的投機者。安祿山因為對這些親信之人不甚尊重,而招致了殺身之禍,尤其是他在失明之後,竟然捶撻李豬兒和嚴莊。上文已揭,李豬兒對安祿山是有血海深仇的,安祿山沒有斬草除根,反而帶在身邊,又去其勢而虐之,這一天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新唐書·逆臣·安祿山》:既叛,不能無恚懼,至是目復盲,俄又得疽疾,尤卞躁,左右給侍,無罪輒死,或棰掠何辱,豬兒尤數,雖嚴莊親倚,時時遭笞靳,故二人深怨祿山。初,慶緒善騎射,未冠為鴻臚卿。賊僭號,嬖段夫人,愛其子慶恩,欲立之。慶緒懼不立,莊亦疑難作不利己,私語慶緒曰:“君聞大義滅親乎?自古固有不得已而為者。”慶緒陰曉曰:“唯。”又語豬兒曰:“汝事上罪可數乎?不行大事,死無日!”遂與定謀。至德二載正月朔,祿山朝群臣,創甚,罷。是夜,莊、慶緒持兵扈門,豬兒入帳下,以大刀斫其腹。祿山盲,捫佩刀不得,振幄柱呼曰:“是家賊!”俄而腸潰於床,即死,年五十餘罽,包以氈赩,埋床下。因傳疾甚,偽詔立慶緒為皇太子,又矯稱祿山傳位慶緒,乃偽尊太上皇。

真正讓李豬兒、嚴莊下定決心的因素,是安祿山有廢嫡立庶的心思。三人終於合謀,報仇的報仇,奪位的奪位,終於將安祿山刳腸而死。


歷史咖啡


安慶緒為何要殺了自己的老爸安祿山?僅僅是為了帝位嗎?好了沒一個說到點子上...安慶緒真正要殺安祿山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活命!安祿山不死安慶緒一干人等都要死!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安慶緒開始不想反,反而是曾經安祿山最信賴的謀臣嚴莊和李豬兒慫恿安慶緒

老實說如果不是安祿山死得早,內部你爭我斗的厲害,李唐恐怕就得改姓了,可以說“安史之亂”能被平定,安祿山早死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安祿山準備了十幾年才舉兵造反,強兵悍將都不缺,當時在他身邊最為信賴的有兩個人,一個是軍師嚴莊,一個是服侍自己的宦官李豬兒!

那問題來了,兩個安祿山最為信賴的兩個人,最後卻慫恿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殺了安祿山,這是為什麼呢?要知道此時二人已經是安祿山最核心的人,如果安祿山打下了天下他們就是丞相和皇宮總管,為什麼要捨棄大好前程冒著極大的風險殺安祿山?

安祿山眼疾發作,性格變得暴虐無償,安慶緒等人惶惶不可終日

打下長安後,安祿山定都洛陽開國,國號大燕,此時李唐半壁江山落入安祿山的手裡,形式一片大好,但就在這時,可以說是上天救了李唐王朝,安祿山的眼疾復發,這次徹底瞎了!

這時的安祿山身軀肥胖,有三百三十斤,背長癰疽,年邁多病,眼睛近乎失明,睡眠不好。只有在貼身宦官李豬兒的服侍下方能入眠。但是安祿山脾氣暴躁,視手下如豬狗,隨意打罵。並且,連一向看重的軍師嚴莊,也用鞭棍抽打,讓嚴莊不堪忍受。

李豬兒呢本來出自契丹部落,狡黠聰明性情,10多歲就作為他的親兵,侍奉安祿山。後來,安祿山持刀將他閹割,血流射出數升,快死時,安祿山用灰火塗抹在他傷口上,過了一整天恢復...所以要說李豬兒不怨恨安祿山是不可能的。

軍師和近臣都合謀著要殺安祿山,其他的部將會同意嗎?實際上安祿山失明以後,安祿山的內部集團就變得極其不穩定,安祿山常因小事隨意打殺手下的人,就連史思明安祿山也是隨意喝罵,所以整個安祿山集團就像一個火藥桶,只等著有人點個火!

兒子守門望風近臣動手,安祿山大喊5個字後暴斃

在757年(至德二年)正月初一夜,嚴莊讓安慶緒站在門外,自己握著刀帶著李豬兒走進安祿山的營帳,李豬兒揮起大刀砍安祿山的大肚子。安祿山床頭經常掛著一把刀,但因雙目近乎失明,等他發覺刺客時已經難以起身,床頭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搖著帳幔大喊道:“此人是家賊”喊罷就斷氣了。

嚴莊隨即向外宣告,安祿山傳位給晉王安慶緒,尊稱安祿山為太上皇,安慶緒登基為“大燕皇帝”。嚴莊被任命為御史大夫,封馮翊郡王,安慶緒稱嚴莊為兄長,事無大小都要徵求他的意見,嚴莊獨攬了軍政大權。

所以安慶緒殺安祿山不過是為保命,真正實施和想要謀奪權力的,卻是嚴莊和其他人!


歷史密探零零壹


是的!還有比皇位更吸引人的誘惑嗎?

安祿山被刺殺那個夜晚,恰好是他五十四歲生日,臣子為了討好他,輪流向他敬酒,特別二兒子安慶緒和軍師嚴莊,今天表現的格外殷勤,頻頻向他敬酒,喝著喝著就喝大發了!

安慶緒、嚴莊和太監李豬兒,三人合力才將大胖子安祿山扶到了龍床上。這個安祿山實在太胖了,足足有三百多斤,他是糖尿病晚期患者,生活質量大不如前,出現了視力喪失和皮膚潰爛的併發症。



今天,藉助於酒精,安祿山睡得很早很踏實,不一會兒已經鼾聲如雷,渾然不知馬上臨近的危險。安慶緒向李豬兒遞了個眼色,悄悄把一把鋒刃遞給李豬兒,就和嚴莊出去了,他倆悄悄躲在門口,透過門縫觀察著寢宮一舉一動。

李豬兒作為安祿山貼身太監,夜晚服侍安祿山是他的分內職責。李豬兒悄悄走進安祿山龍塌邊,喊了聲“皇上。”見安祿山全無反應,知道已然熟睡。



李豬兒拿起暗藏手裡的匕首,瞅準安祿山的心臟部位就是一刀,安祿山吃痛,竟然一屁股做起,大喊“來人啊,家賊作亂了!”慌亂中到處亂摸掛在牆上的寶刀,可他畢竟是個盲人,一時竟找尋不到。

李豬兒照他胸口部位,又連刺十幾刀,安祿山這坨碩大身軀終於支撐不住,轟然倒地,死前尚不知道是誰殺了他,只猜測是個內臣。

這時候,躲在寢宮門口的安慶緒和嚴莊,見大事已成,迅速拿起早就準備好的鐵鍬,就地掩埋屍體,三人忙活著幾個鐘頭!

安慶緒、嚴莊和李豬兒,一個是安祿山親兒子,一個是寵臣,一個是近侍,三個都是安祿山最信任的最不設防的人,究竟是何原因,他仨人站在統一條戰線上,非要置安祿山於死地呢!

先說李豬兒。



李豬兒十歲就跟著安祿山了,是個貼身小跟班,他聰明機靈,勤快懂事,安祿山很喜歡他。但隨著李豬兒長大,身材越來越挺拔,渾身散發著青春氣息,這讓安祿山很不放心。

他擔心李豬兒與自己妻妾私通,給自己戴綠帽子;另一方面還想讓李豬兒繼續服侍自己。於是,安祿山把李豬兒綁在柱子上,親自操刀,一刀割掉了雄性器官。安祿山閹割技術很不專業,當時那個年代又沒有消毒措施,李豬兒血流不止,殺豬似的嚎叫,差一點死掉了!

李豬兒懷恨在心,但迫於安祿山的威勢,敢怒不敢言。他忍氣吞聲的服侍著安祿山,轉眼間過去了二十年。

再說嚴莊。



嚴莊是安祿山的軍師,是他的心腹權臣。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前,嚴莊是少數知曉機密的大臣之一,他積極幫助安祿山籌備糧草,訓練兵馬。那時候,下層軍士以為只是征討契丹,根本不知道是要叛唐。

叛軍一開始攻城略地,進展很順利。隨著唐軍緩過勁來,郭子興、李光弼等大將逐步收復失地,叛軍陷入了人民鬥爭汪洋大海之中。安祿山為此焦躁不安,他身患重度糖尿病,視力逐漸失明,於是情緒更為暴躁,經常毒打下屬。嚴莊就是受害者之一,為此懷恨在心,意圖另謀新主。

最後說安慶緒。



安慶緒是安祿山第二個兒子,騎馬射箭是一把好手,但是性格懦弱,語言表達能力弱,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冷兵器時代打仗靠的是士氣,會忽悠的大將,只需幾句煽動人心的話,就能讓士兵嗷嗷不要命的往前衝。而這方面恰恰是安慶緒的弱項。

安祿山後期極為寵幸段夫人,對其言聽計從,段夫人擔心以後安慶緒繼位,自己和兒子安慶恩遭受迫害,於是天天在安祿山面前吹枕邊風,要他立安慶恩為太子。這件事情很快傳到了安慶緒的耳朵裡了,他時刻擔心太子之位朝不保夕!

李豬兒、嚴莊和安慶緒就有了一致的行動目標,只有除掉安祿山,李豬兒才能報一刀報仇,嚴莊才能更好生活,安慶緒才能當上皇帝。

就這樣,三人站在了同一條賊船上。嚴莊是教唆犯,李豬兒是主犯,安慶緒是主謀,就這樣發生了開頭的一幕!


一半秋色


安慶緒能殺老爸安祿山,無非是一丘之貉,安祿山什麼樣,其子嗣難免什麼樣,何況雙方在叛唐後心思駁雜繚亂,互相殘殺爭位是很正常,而這一切其因都要歸結於唐朝末年最著名的“安史之亂”,這場首領互相殘殺耗時八年才結束,其中就有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

表象聲色的安祿山

安祿山自小肥胖,但秉性機靈聰慧,長大後至開元二十年間在幽州嶄露頭角,任職幽州時由於驍勇出名還被張守珪收為義子,從此平步青雲,乃被唐玄宗入眼。

入眼唐玄宗後,這位大胖子更是將自小領悟的人情世故,與摸爬滾打在朝綱運用得淋漓盡致,別人花重金買官位、別人貪墨贓款買享受,但安祿山卻拿這些買“好話”,朝廷授予安祿山營州都督後,這位大胖子開始在朝綱大肆賄賂往來官員,為其幫忙在朝廷建人設,說好話,乃至於傳入唐玄宗耳後,唐玄宗竟然甚覺此子是個“毫無心機且聰慧機靈的小胖子”。

這也為後來“安史之亂”埋下重大伏筆,走入唐玄宗眼裡的安祿山不僅是個人畜無害的胖子,還會“歌舞昇平”,經常給唐玄宗和楊貴妃跳突厥舞,因為一身肥肉,加上人設,他在唐玄宗與楊貴妃眼裡,只是一個“滑稽的胖子”。

然後,這一切只是假象,唐玄宗末年,代宗初年,安祿山手握重兵後,與史思明共同背叛唐朝,發動了歷史著名“安史之亂”,這一場共同爭奪唐朝的統治權內戰,耗時八年之久,也因“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

安祿山這場人設在唐玄宗面前演了二十多年,可見心機多重,不到最後一刻,不見表象聲色。

“前期有多苟,後期就有多張”這句話描繪建立大燕政權的安祿山毫不過分,未叛唐之前,這位胖子舉朝皆知是位“人畜無害”的胖子。

建立大燕政權後,一改人畜無害,一言不合就殺人,秉性由於權力,被完美釋放,由於後期暴政,導致連身邊紅人嚴莊都覺得可能會被安祿山哪一天心情不好處死,於是在至德二載,嚴莊勸說安慶緒後,於正月初五聯合積怨已久的宦官李豬兒將安祿山殺害。

至此,這位享有安史之名的安祿山被終結,終結後,這只是個起點,還並未完結,後續安慶緒自立為帝,還未坐穩江山,就被史思明所殺,這場首領內亂,劇情可說是“眼花繚亂”,不到最後一刻,誰也不知道還有哪些首領因安史心生邪念。

談到為何安慶緒殺安祿山,不外乎兩個原因:

其一,本身安祿山因病暴政,喜怒無常,連唐玄宗都敢反,連身邊人都肆意亂殺,何況一個子嗣,並且當時的安慶緒可並不受寵於安祿山,不殺安祿山早晚被安祿山以“合法繼承人”處理掉,或者哪天心情不佳就沒了,以及繼承人所殺,畢竟是個人都怕死,在他死與己死的選擇下,多數人都是自私的。

其二,是個人都想當皇帝,只要在有機會的前提下,安慶緒當時就被此說動,心動而下,弒父;而且安祿山失德在先,例如失德於唐玄宗,失義於嚴莊、李豬兒,本身嚴莊和李豬兒皆是安祿山心腹,但安祿山建政後自己打爛了這一手好牌,讓嚴莊都覺得會被“意外死”,而選後路,李豬兒更是,李豬兒早年可並不是宦官,而是被安祿山閹割的,其曰“怕碰了自己後宮的女眷”,硬生生將一個雄壯男人,變為宦官。


探索歷史奇聞


自保的成分更大。

安祿山之死是軍師李莊,宦官李豬兒,安慶緒三個人合謀的結果,但是三個人的動機是不一樣的。

(1)安慶緒為什麼要殺安祿山。

原因簡單明瞭,安慶緒呢,是安祿山原配康氏生的,按照過去的禮法,安慶緒是正室所出嫡子,理應成為繼承人的,可惜的是,現今的皇后不是他生母,而且要命的是,她還有一個兒子安慶恩,這個兒子還很受安祿山寵愛。

所以安慶緒殺安祿山有兩個原因:

一是自保。從現實情況來看,安慶緒很難成為繼承人,而他的身份很危險,成不了繼承人,大幾率會被安祿山或者段氏那邊的人找藉口處死。而安祿山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脾氣變得極為暴躁。

二是直接做皇帝。從歷史記載來看,安慶緒有這個弒父上位的想法,多半是李莊挑唆的。

(2)李莊為什麼要殺安祿山。

李莊,歷史上的千古“奇才”,這個人簡直太“絕”了~~~

他是安祿山的軍師,安祿山造反主要是他挑唆的,也是他籌謀的,安祿山之死他又是主要參與者,安慶緒稱帝后,他還是大權在握,後來李莊竟然又投降唐軍,還給了個官坐,這真的是亂世奸雄!!!

李莊為什麼要殺安祿山呢?因為安祿山晚年生病,經常侮辱打罵李莊,是以李莊要除掉安祿山。

對李莊這樣的奸雄來說,安祿山算啥,只不過是他攪亂世界的一顆棋子罷了。

(3)李豬兒為什麼要殺安祿山。

原因和李莊差不多,因為他是安祿山的貼身宦官,很得安祿山信任,但是又時不時的被打罵,隨時有生命危險,是以李莊一挑唆,他就起了殺心以自保。

要說這安祿山真該死,李豬兒是他親自動手閹割的,你把人家閹割了,還要他服侍你,這不就是在自己身邊放了一個定時炸彈嗎?


師明禮


有其父必有其子,安祿山暴戾之氣嚴重影響到自己兒子安慶緒,再加上安祿山與史思明嗜殺成性,最終導致自己孩子耳濡目染,兩人最終都被自己兒子殺死。


一、皇位的魔力

權利這種東西,在古代封建社會以及現代社會都是每個人渴求的,只是得來之道需要正大光明。

哪怕並不光彩,比如李世民,殺死哥哥弟弟並且逼宮父親李淵退位,可是李世民德高望重,而且任用賢才,廣聽納諫,自己後來的努力逐漸中和了先前犯下的錯誤,才使自己帝位保住。

儘管如此,他的後輩諸如李承乾,還想模仿他來個逼宮政變。安祿山這個人本身就有著突厥人的性格,粗暴殘忍,奸詐狡猾,最主要還不守信用。


就是這樣一個人,靠投機倒把發動安史之亂得到一個大燕帝王之位,自然想坐長久很難。

首先,他對手下極度殘忍,一言不合就斬首,從來也不聽別人建議,連自己兒子建議也不聽。

被權利所迫留在身邊照顧他的宦官李豬兒,早就對安祿山的暴行不滿,只要有機會,必然殺之。

安祿山兒子以及嚴莊等人對安祿山欺壓不滿,還對接下來的帝位虎視眈眈,從而三人一拍即合,珠聯璧合搞定安祿山,讓安祿山死了都不知道誰殺死自己。


二、多行不義必自斃

年輕的時候人們都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暗中標明價格。安祿山得到的帝位,其實也是暗中標明價格的,而這價格,又不是金錢那麼簡單,還需要德才兼備。

可惜安祿山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只知道自己眼前擁有的權利,就肆意揮霍,冥冥中讓所擁有與付出嚴重失衡,最終終於爆發。


上天以另外一種形式索要價格,那就是生命的代價,安慶緒也算是順應天意的一個合理舉動。


結語

欲成就千古偉業者,皆須德才兼備,這是歷史告誡我們的,縱觀古代歷史,凡所暴戾之君,譬如楊廣,安祿山、史思明都迅速結束帝王之路。

你所擁有的東西需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守住他,才是最重要的!



嗔痴歷史觀


安史之亂非常有意思,安祿山和史思明兩個重要的領導人都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殺死。而且兩人的兒子殺死他們的主要原因都不是為了皇位,安慶緒殺死安祿山甚至可以說是半推半就。



公元755年12月,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由於唐朝經歷了多年的太平盛世,很多地方根本沒有見過刀兵,聽說安祿山起兵叛亂後紛紛投降或者棄城而逃。

唐玄宗李隆基聽聞安祿山造反後,迅速組織了一批市井子弟進行抵抗,但這些人根本就不是安祿山的對手,所以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僅僅一個月便攻克了洛陽。第二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帝,自稱大燕皇帝。



安祿山稱帝時,由於長年好酒及色,所以導致身體肥胖,行動非常不方便,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別人伺候。更嚴重的是他當時患上了重病,背部長滿了毒瘡,眼睛也逐漸的看不清東西。

在那個醫療落後的年代,安祿山整天被病痛折磨,痛苦不堪,因此脾氣變得異常暴躁,對周圍的人經常是非打即罵。甚至對自己的謀主嚴莊、貼身的宦官李豬兒也是如此。



安祿山起兵時,由於其長子安慶宗在長安城被李隆基處死,所以安祿山準備冊立其他的繼承人。當時擺在安祿山面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原配妻子的二兒子,也就是題目中所說的安慶緒,他為人軟弱,而且做事毫無主見,思想也非常混亂。另一個是小兒子安慶恩,他是安祿山第二任妻子段氏的兒子,段氏美豔,深得安祿山歡心,所以愛屋及烏,安祿山準備冊立段氏的兒子安慶恩為繼承人。

嚴莊當時對安祿山已經非常不滿,所以策劃事件準備殺死他。看清楚形勢後,嚴莊找到了安慶緒,說明了利害關係後,安慶緒同意了殺死安祿山。



說通了安慶緒後,嚴莊又找到了安祿山的貼身宦官李豬兒。李豬兒是契丹人,十幾歲的時候就做了安祿山的親兵,安祿山非常信任李豬兒,所以為了讓他貼身伺候自己,一刀閹了李豬兒。這次事件讓李豬兒流血數升,差一點死掉,因此李豬兒對安祿山早已心生不滿,加上最近安祿山對自己非打即罵,所以嚴莊找到李豬兒時,李豬兒欣然同意。

三人密謀好後,在安祿山稱帝后的第二年正月初五[一說正月初一]闖入安祿山的寢宮。安慶緒在宮外把風,嚴莊和李豬兒進入宮帳,李豬兒抽刀砍死了安祿山。由於安祿山雙目失明,他也只知道是家賊殺死了自己,具體情況並不清楚。



安慶緒繼位後,由於能力不足,權力落入嚴莊手中。安慶緒從此成為了嚴莊手中的擺設。後來安祿山的叛軍離心離德,唐軍順勢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嚴莊見勢不妙,立刻投降了唐軍,留下了一臉懵逼的安慶緒。

再後來,史思明以大逆不孝為名,代安祿山處死安慶緒。當然史思明後來也走了安祿山的老路,因為寵愛幼子,所以想殺死實權在握的長子史朝義。最終史朝義心生不滿,率先出手殺死了史思明。史思明去世後,叛軍氣勢衰竭,公元763年,史朝義在窮途末路中自殺,安史之亂結束。


我是越關


老天爺不保佑禍害蒼生的人,安史之亂領頭的個個都死於非命,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被兒子殺掉,這場暴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54歲被殺,沒有享盡天年也算是報應吧。


安祿山僭越建立“大燕國”,自稱雄武皇帝,從頭到尾剛好做了整整一年的皇帝。一個人叛國戮民天怨人怒,又讓自己身邊的人時時刻刻感到死亡威脅,那麼他的命數當然是長不了的,安祿山就是典型的例子。

安祿山起兵後不久兩眼就看不清東西,並且越來越厲害,按現在看實際上他患的是白內障,那時候又沒有手術條件,得了那病就等於失明瞭。三百來斤的分量行動不便讓他長期臥床,身上又長了皰疹,生病的人遭受病痛折磨性格脾氣都會變得愈發急躁甚至有時莫名的狂怒。


因此安祿山身邊的人經常被他打罵挨他的馬鞭,其中他的得力軍師嚴莊也不例外,還有個從小就被安祿山閹割的近侍李豬兒更是三天兩頭挨他的馬鞭子。時間長了免不了產生憤恨,幾個人彼此心照不宣就是要找機會下手,不然早晚得死在安祿山的手裡。

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一直擔心自己世子的位置被別人取代,安祿山有個小妾段氏,她有個兒子叫安慶恩,段氏因受安祿山寵幸,想著法子要安祿山立安慶緒為太子。安慶緒為這事寢食難安,看著自己老爸這副凶神惡煞的模樣,自己別說太子的位置不保,甚至連小命都不知道啥時候會丟。


這時候狗頭軍師嚴莊最後的幾句話起到了神助攻的作用,他對安公子講有些事該斷即斷,機不可失;對李豬兒講你捱打的次數數都數不過來,不搞點特殊的舉動,你我都離死期不遠了,三人一拍即合決定宰了安祿山。由嚴莊和安慶緒在外把風,李豬兒潛入安祿山的臥室操刀殺人,事成之後嚴莊他們在安祿山床底下挖了個深坑,就地把安祿山給埋掉了。

第二天早上先是宣佈雄武皇帝病重,立安慶緒為太子,接著再“昭告”雄武皇帝病情加重,傳位於太子尊安祿山為太上皇,最後才宣告安祿山死了。這種“三步曲”式的做法在古代經常發生,背後也都隱藏著些許陰謀,也是宮廷政變常用的善後手段。


看遍山川


安祿山是一個從小都不知道自己姓什麼的人,因為他壓根兒不知道自己的爹是誰。後來他的拖油瓶巫婆母親改嫁給了一個安姓突厥將軍的哥哥,於是安姓就是這樣偷來的。長大以後膽子也大了,竟然打起了偷江山的念頭,於755年(天寶十四年)發動安史之亂,756年僭稱大燕皇帝。好景不長,早已患上眼疾的安祿山逐漸的失明瞭,脾氣也隨之越來越暴躁,對於手下人非打即罵。他的兒子安慶緒、重臣嚴莊和每天給他穿衣服的近侍宦官李豬兒,自然成為受打罵最多的人,仨人合夥就把肥碩的〝大燕皇帝”作掉了,這是公元757年1月30日的事情。之後嚴莊封鎖消息,第2天宣讀安祿山的“退位詔書〞,安慶緒稱帝尊安祿山為“太上皇”,過了幾天才宣佈他已經駕崩,這恐怕是史上最悲催的太上皇了。安慶緒開啟的這種弒上弒父模式,後來被不斷的複製粘貼:安祿山老鄉史思明殺了安慶緒,而史思明又被自己的兒子史朝義殺了。長達8年的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卻影響深遠,直接造成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又間接的促成了混亂的五代十國,而這又導致宋朝的武力孱弱,這又成就了蒙元成為第一個一統華夏的蠻夷王朝,直到1367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橫掃蒙元,然而這距離安史之亂已經有600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