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和阿里誰的AI發展前景更好?

BeaNSider


事實上兩家公司,一個是注重硬核實力,一個是注重平臺的搭建。雖然說今天的阿里也有平頭哥芯片技術公司。

如果僅僅是從情感上來說:我似乎更傾向華為一些,比如5G,顯然,在中國,我們無出其右,而AI,顯然更需要寄生於5G這個大平臺。但顯然,我們看問題不能簡單的做非理性的判斷。今天要看兩家公司的前景,我倒更願意從管理的角度,來談談我的看法。

華為的任正非顯然就個人的管理能力而言,我感覺上幾乎可以傑克-韋爾奇相提並論,我甚至認為:在未來,任老爺子的成就,一定也是登入殿堂級別的人物。但今天的華為,我必須要說的是:在經理人團隊建設上,似乎是阿里遠遠領先。

任正非老爺子70多歲了,還在戰鬥,馬雲50多歲,貌似可以選擇到河邊釣魚了。

這種差別,可能和性格有關,也和一個公司的體制有關。

就如今天的阿里,馬雲退了,還有張勇,甚至可以說,今天就算張勇也退了,還有一堆人能夠頂上去。這就是阿里太可怕的地方。要知道,再先進的技術,最終還是靠人。

任正非,可能是我最尊敬的老人,但仍然必須要說:華為的未來,不能繫到一人的身上,再強大的人,也不可能戰勝時間。


5G,決定AI的未來


天問觀世界


如果僅從這兩家裡看AI發展前景的話,我認為阿里更有勝算。


首先,人工智能不僅僅是硬件或者軟件某一方面的產業,而是一種綜合產業,甚至在國家層面已經把人工智能列為新基建項目。也就是要在軟件硬件的維度與民生、與社會發展乃至國家的發展融為一體。

  • 從宏觀局勢來看,美國對中國已經開始實施技術封鎖,華為受制於硬件和技術的海外市場發展機會,會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而阿里雖然在硬件方面遠不如華為,但是在軟實力上國內無人能比。雖然阿里巴巴在海外市場並沒有太大起色,但是以其在國內的影響力看,技術協同輸出是必然趨勢。也就是以產品的形態輸出到海外市場。

其次,行業賦能。國家講了好幾年的技術賦能、產業賦能等等,其實就是希望通過技術影響傳統經濟的升級,從而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裡主要說一下供給側問題。截至目前,真正瞭解並且已經在供給側端實施改革並且有成效的項目少之又少,政府側不知道人工智能究竟能帶來什麼,人工智能企業不能很透徹的理解傳統實體經濟,所以這中間就出現了很大的溝壑,從而進一步影響了供給側的生產要素供需關係。

  • 比如華為人工智能創新中心,2019年8月就落在了遼寧沈撫新區,而其交出的成績也僅僅是辦了一場線下活動,再無後續。

  • 而阿里的人工智能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在酒店、醫院、工業等方面都已經和實體經濟產生了效果不錯的融合發展。

最後是自身產業的優勢挖掘。

  • 雖然民眾對華為的理解是手機做的不錯,但是華為的主要應收和核心業務仍然是企業級產品,甚至是國家級戰略。比如基站、服務器等,所以其核心業務在人工智能上的應用或者前景仍不明朗。

  • 而阿里有電商基礎,也就有了大量的數據優勢,數據維度包括產品、消費、用戶行為等,這就能夠幫助阿里在自身場景下發展對應的人工智能場景解決方案。

所以綜上所述,在未來的3-5年短時間內,華為的人工智能,無論是硬件還是純技術,都難以超越阿里。但是更長遠的未來,在50年的維度上,華為的技術積累或許能夠爆發。


大王小王聊什麼


很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人工智能是社會發展的驅使,作為中國頂尖民營科技企業的代表,華為和阿里巴巴在中國乃至全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華為有手機、海思芯片、鴻蒙系統,阿里有淘寶購物、支付寶等。它們兩家誰的AI發展前景更好,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做個比較分析:

1、華為的人工智能

華為手機銷量持續擴大,並將自主研發的新一代Ai芯片用於手機上,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是少數幾家真正具有端、雲、芯開發能力的公司。華為提出在智慧互聯時代,要實現端、雲、芯協同的智能體驗,通過華為終端、華為雲服務、華為芯片,為消費者提供全連接服務、流暢和穩定安全的綜合體驗,打造智能手機、PC、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聯網以及VR、AR等全場景智能生活。

2、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

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領域主要包括:

A、基於對人工智能未來的發展方向和使用場景的預判,針對每個人的大數據分析而畫像,根據其個性化、差異化和訂製化特性用人工智能進行精準推薦。

B、結合無人駕駛汽車的車內工作和生活消費場景,打造阿里ALiOS系統,驅動萬物智能。在IoT領域持續增加投入,面向汽車、IoT終端、IoT芯片和工業領域,研發物聯網操作系統,整合原YunOS移動端業務,配備觸控電容屏,以地圖為桌面,實現精微語音交互、遠程控制、智能地圖,在雲端開啟“自學習”等技能,享受豐富的出行生活服務。

C、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硬件方面也初露鋒芒,阿里智能音箱、天貓路由以及投影儀天貓魔屏都是很好的產品。

達摩院正式成立,並組建了芯片技術團隊進行AI芯片的自主研發,並全資收購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2018年9月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CTO、達摩院院長張建鋒宣佈,阿里將把此前收購的中天微和達摩院自研芯片業務整合成一家獨立的芯片公司——平頭哥半導體公司,構建以ALiNPU智能芯片和嵌入式芯片為核心的芯片戰略,推進雲端一體化的芯片佈局。

阿里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是屬於軟件強大硬件稍遜的狀態;華為硬件夠硬,軟件也不差,人工智能的心臟就就Ai芯片,血液就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處理算法。

從長遠來看,華為掌握了芯片、5G和手機等,在人工智能未來具有主動性,所以發展前景會更好一下,當然阿里的人工智能實力也非同小可,不容小覷,未來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是不可限量。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您滿意。


深圳科技資訊


人工智能AI是這些年的一個大趨勢。無論是華為還是阿里,在這一領域都是非常不錯的。要想對比兩者前景高低,可以從行業前景的判斷的四大方向來進行分析:

1、 市場規模

前景好不好,市場是關鍵,沒有市場需求的產物是無法商業化。當然AI是有非常大的市場需求的。它可以替代很多重複性的工作。下面先從整體來看市場需求:

① 全球市場

根據2019年德勤發佈的《未來已來·全球AI創新融合應用城市及展望》報告,我們可以看到,全球AI市場在不斷增大。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從2017年的6千9百億美元,到2019年的1.9萬億美元,AI市場規模年平均增速達到了50%。根據德勒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AI市場可以達到6.4萬億美元。市場規模相當大。

②中國市場

看完全球市場,我們再看回中國市場。中國市場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迅猛發展。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到:從2017年的216.9億元到2019年的497億元,年平均增長率也在50%左右。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的AI市場規模將達到706億元

③阿里和華為

從上面預測來看,2020年光中國的706億元市場。假設阿里和華為各自能拿到2%,也有15億元的規模。對阿里和華為來說也是不錯的市場前景。如果拿到10%,就有70億。對於這些公司來說是相當可觀的了。

2、產業生態對比

人工智能目前的產業生態主要包括: AI芯片、語音識別算法、圖像/視頻識別算法、智能攝像機、機器人等。在這些領域,華為和阿里都各有不少產品

  • AI芯片領域:華為有昇騰芯片、海思芯片,還自研AI框架MindSpore,並組合了atalasAI計算平臺;阿里有平頭哥AI推理芯片——含光800;兩家都有芯片,但華為由於通訊領域的強項,跟政府合作項目比較多,個人認為Atalas、海思會更有市場前景。

  • 語音識別算法:國內主要還是科大訊飛和百度。阿里自研也就只有一個DFSMN語音識別模型。還有待完善;華為尚未看到有啥語音識別自研算法。從這裡看兩家都還是得藉助別人技術來提供產品。但個人從華為研發的投入來看,它的產品市場化會更好一些。

  • 圖像/視頻識別算法:國內主要還是曠視、商湯、雲從、依圖、在人臉識別領域非常強大,海康、大華在智能視頻分析有產品。至於華為和阿里在這塊都算不上什麼。

  • 智能攝像機:華為有海思芯片的攝像機,雖然建樹不多但已經起步,並且可以為海康、大華等視頻監控大廠商售賣海思芯片。建設安全可控的智能攝像機。而阿里在這一塊尚未有太多建樹。

  • 機器人:這是一個AI的綜合體,華為已經有硬件機器人原型,而阿里尚無原型,可能 還在達摩院研發。

3、人才對比

人工智能的成敗和人才有很大關係。是一個非常依賴高尖端軟材的行業。無論是華為還是阿里,都有自己的人公智能團隊。

  • 華為人才團隊:從網上報道來看:華為在2018年就投入15億美元,有5000人左右的AI研發團隊。

  • 阿里達摩院:初期計劃引入 100 名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相比華為研發人員還是少了些。

4、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能力是AI快速發展前景的重要能力。華為和阿里都有自己的研發,自然也就有各自的技術創新。

  • 華為創新:截止2017年底,華為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累計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累計申請外國專利48758件,其中 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 阿里創新:主要是達摩院,達摩院主要引進了不少科學家撐門戶。不管是不是掃地僧,專利和華為是無法比的。

結束語

從上面四個方面對比來看,在人工智能AI這方面,市場前景很好。但華為無論是人才、創新、生態都比阿里強太多了。我更看好華為。


數智風


這個問題上面,還是看好阿里巴巴多一些。

原因很簡單,AI這玩意,數據很重要,在前期硬件和算法差距沒有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的情況下,數據多的就更容易贏。

目前阿里是起步早,數據多,本身水平也高,人才也不弱,軟硬件結合。前段時間出的含光芯片就很不錯,加上各類APP數據加成,雲市場經驗份額雙加持,說實話我覺得國內很難有廠商可以在AI方面打敗阿里……騰訊要是也做一做硬件血拼我覺得可能有機會,但是人家不搞啊。

華為的優勢主要是硬件,極其強大的硬件,國內遙遙領先的芯片設計能力(國內對手真的太菜了……)和雄厚的資金使得華為在有關這方面的領域只要願意發力,都可以做的很不錯,主要是時間問題。

本來呢,如果華為只做硬件,阿里就搞搞算法,二家合作,或許也不錯,但是兩家都很有野心……阿里弄平頭哥,華為搞全場景服務,註定了兩家將來會血拼……這個是好事情,兩家公司有夢想,很爭氣,就算競爭了一方落敗,但是我國因此出現了一個頂級的AI玩家,挺好。

目前阿里在市場佔有情況和數據量上面看起來是遙遙領先的,我不太看好華為和阿里的競爭……除非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1. 華為全力以赴在AI上面發力,把AI的地位放到運營商業務一樣高,每年瘋狂砸錢進去,挖人和團隊,做研究。而阿里作為上市公司這方面會被股東限制得死一些,長久下去華為會勝利。
  2. 我國對APP權限的管控更加嚴格,阿里做的不好,阿里系APP市場份額下跌。騰訊趁機發展,在雲市場也咬阿里一口……

高琅琊


華為和阿里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公司。華為是一個通訊公司,主要產品是基站和手機。華為科研的投入主要集中在通訊設備和芯片設計方面。華為產品再拓展的方向是筆記本,電視機等消費產品。總的來說,華為目前在AI方面的投入比較少。阿里是一個網絡科技公司,下屬除了淘寶還有世界雲計算前三的阿里雲,科研與產業相鏈接的達摩院,還有眾多的類似平頭哥的科技公司。此外,阿里自身設置阿里投資部門,通過收購或參股等方式在美國,德國,以色列等科技強國進行了量的戰略佈局。在國內,阿里還投資了中芯國際等大量上市科技公司。bat加上華為等中國大廠中,阿里在科研戰略佈局方面遠遠地走在最前面。


白雲深處555666


首先,華為和阿里的業務不盡相同,雖然二者有著共通的部分,但華為主要立足於工業實體經濟,而阿里則是老牌的互聯網企業。就AI而言,華為以AI芯片的研發為主,軟件算法為輔;阿里則與之相反。

以華為Atlas人工智能計算平臺為例,其提供的就是硬件平臺,其他從事人工智能的公司可以購買進行二次開發。

而阿里依託淘寶可以獲得大量的用戶數據,大數據的獲取是人工智能的關鍵,其開發的一般為行業人工智能解決方案。

綜合兩個公司的特點,硬件條件目前作為人工智能落地的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華為取得了本質上的突破短期內應該說發展前景更好,但是阿里的算法則是人工智能的核心,也同樣具備發展潛力。


程序猿二三事


人工智能目前的產業生態主要包括: AI芯片、語音識別算法、圖像/視頻識別算法、智能攝像機、機器人等。在這些領域,華為和阿里都各有不少產品

AI芯片領域:華為有昇騰芯片、海思芯片,還自研AI框架MindSpore,並組合了atalasAI計算平臺;阿里有平頭哥AI推理芯片——含光800;兩家都有芯片,但華為由於通訊領域的強項,跟政府合作項目比較多,個人認為Atalas、海思會更有市場前景。

語音識別算法:國內主要還是科大訊飛和百度。阿里自研也就只有一個DFSMN語音識別模型。還有待完善;華為尚未看到有啥語音識別自研算法。從這裡看兩家都還是得藉助別人技術來提供產品。但個人從華為研發的投入來看,它的產品市場化會更好一些。

圖像/視頻識別算法:國內主要還是曠視、商湯、雲從、依圖、在人臉識別領域非常強大,海康、大華在智能視頻分析有產品。至於華為和阿里在這塊都算不上什麼。

智能攝像機:華為有海思芯片的攝像機,雖然建樹不多但已經起步,並且可以為海康、大華等視頻監控大廠商售賣海思芯片。建設安全可控的智能攝像機。而阿里在這一塊尚未有太多建樹。

機器人:這是一個AI的綜合體,華為已經有硬件機器人原型,而阿里尚無原型,可能 還在達摩院研發。

3、 人才對比

人工智能的成敗和人才有很大關係。是一個非常依賴高尖端軟材的行業。無論是華為還是阿里,都有自己的人工智能團隊。

華為人才團隊:從網上報道來看:華為在2018年就投入15億美元,有5000人左右的AI研發團隊。

阿里達摩院:初期計劃引入 100 名頂尖科學家和研究人員,相比華為研發人員還是少了些。

4、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能力是AI快速發展前景的重要能力。華為和阿里都有自己的研發,自然也就有各自的技術創新。

華為:華為目前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累計申請中國專利64091件,累計申請外國專利48758件,其中 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阿里:主要是達摩院,達摩院主要引進了不少科學家撐門戶。不管是不是掃地僧,專利和華為是無法比的。

從上面四個方面對比來看,在人工智能AI這方面,華為無論是人才、創新、生態都必阿里強太多了。我更看好華為。


字裡藏機


從長遠看,華為發展的肯定要好。華為一直都在AI發展,技術和人才積累多,應為專注所以專業。阿里是後起之秀,資金雄厚,理念新。缺點是阿里是一個多元化的公司,沒有華為專注。




老趙亂彈


馬雲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現場再談新制造。他認為,未來30年智能技術將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徹底重塑傳統制造業。企業如果不能從規模化、標準化向個性化、智慧化轉型,將很難存活下去。

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未來的發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華為和阿里巴巴更是人工智能方面,國內企業的佼佼者。

華為和阿里,原本是兩家不同賽道的公司。一家是做通信設備起家,賣產品和方案給運營商的。兩家公司有著完全不同的起點,完全不同的背景,也有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讓兩家公司交匯在一起?

答案是:人工智能,目前可見的最大生產力,就是AI人工智能。讓計算機完成之前只有人類才能完成的工作,並將效率進行指數級翻倍,這就是生產力未來的發展方向。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華為和阿里巴巴的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

阿里巴巴方面:

阿里巴巴不僅是在電商界赫赫有名,還擴展到了金融、學術的等領域,如:量子研究團隊。可以看出,阿里帶領的團隊所做的事業在未來都具有十分大的潛力。

而在人工智能領域,阿里巴巴基於未來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方向和使用場景的預判,即針對每個人的大數據分析而畫像出個性化、差異化和訂製化等人工智能優化精準推薦的生動場景。

華為方面:

華為在多年努力的發展下,不僅通信基礎領域傲視全球,在即將到來的5G大勢中,華為也掌握了主動權。

  • 硬件方面,如手機的銷量持續攀升,處理器由自己研發,將新一代的Ai芯片用於手機。可以看出華為在人工智能領域也做足了功課,也是對未來了人工智能領域十分看好。
  • 華為是具有端、雲、芯開發能力的公司。華為的設想是要打造智能手機、PC、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聯網以及VR、AR等全場景智能生活體驗。

可見華為的這顆人工智能芯片既可集成化到麒麟SoC中,也可獨立應用於多類型、品牌終端中,實現人工智能所有終端全場景覆蓋。

在人工智能方面,華為和阿里巴巴有哪些優勢?

阿里巴巴方面:

阿里巴巴沉澱了很多優質數據,個人信息(通過實名註冊、購買地址、電話等獲得),還有更為寶貴的消費數據。對於消費幾乎沒有天花板的電商行業,這些數據的想象空間實在是太大了。

阿里的計算能力得益於阿里雲的巨大成功,現在阿里雲在國內雲計算市場份額中穩居第一,在國際上僅次於亞馬遜與微軟暫列第三。阿里的AI佈局從阿里雲的部署能力和ET大腦的平臺開放展開。

阿里雲作為亞洲地區雲服務的第一,2017年其Iaas雲服務的國內市佔率達45.5%,幾乎是騰訊雲的4.5倍。而阿里的“達摩院”承載了量子計算、人機交互和芯片技術等前沿研究,這意味著AI在阿里內部更多是一種佔領未來先機的戰略技術儲備,其“AI For Industry”的口號昭示著阿里的目標是應用產業化。

阿里雲服務著製造、金融、政務、交通、醫療、電信、能源等眾多領域的領軍企業,包括中國聯通、12306、中石化、中石油、、華大基因等大型企業客戶,以及微博、錘子科技等明星互聯網公司。

據阿里雲官方數據顯示,其服務的客戶已超過230萬,遍佈200個國家和地區。截至2017年3月,阿里雲付費雲計算用戶已達87.4萬。其實不難看出阿里已略顯成熟。

華為方面:

華為有30年的研發積累,華為下定決心強力投資,打造雲平臺,不斷增強大數據/AI等新能力,滿足客戶業務升級、創新的需求;安全基因:華為提供從芯片到業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可以更高效地解決雲安全問題,能夠為客戶提供遠高於當前獨立IT系統安全水平的保障。

  • 服務基因:跟“生於雲”的企業不一樣, 華為是“長於雲”企業中的典型代表,華為內部的IT架構就極其複雜,因此,華為能深入理解全球化大企業的需求和挑戰,能協助政府和大企業實現數字化。
  • 分享基因:去年在全連接大會上華為就提出要打造哥斯達黎加式的生態,在生態圈中,華為只取1%。合作伙伴的產品可以與華為一起走向全球172個國家的市場,一起實現商業成功。
  • 技術研發方面,華為對研發力度的投入向來以碾壓著稱。用最新的數字來說明,華為2017財報實現6036億全球營收,而2017年研發投入達89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7.4%,近十年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在2018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未來10年華為將會保持研發費用投入不低於收入15%的增長速度。

華為的設想是要打造智能手機、PC、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聯網以及VR、AR等全場景智能生活體驗。 可見華為的這顆人工智能芯片既可集成化到麒麟SoC中,也可獨立應用於多類型、品牌終端中,實現人工智能所有終端全場景覆蓋。所以各有各的目標各有各的優勢領域。

華為和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領域誰更有優勢?

可以看出,阿里在人工智能領域裡屬於軟件強大,硬件稍遜。華為則是硬件很硬,軟件也不差的狀態。人工智能最主要的就是Ai芯片和大數據,這兩者缺一不可。而兩者都能兼顧的那就只有華為。

不管華為的基礎研究能力實際上是要強於阿里的,華為的市場能力和執行力也明顯強於阿里。在現在這個時代,你很難說到底是個人自由主義能獲勝,還是集體精神和領導意志能獲勝。兩者各有各的優勢和劣勢。不管怎麼說,兩家公司的全面競爭已經開始。究竟鹿死誰手,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最後,還是衷心希望我們在AI方面的創新和落地會遠遠超過別的國家。讓AI成為我們未來國家層面的核心競爭力,真的不是夢想。


以上的回答是個人淺見,如果對你有所幫助希望點贊、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