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下场怎么样?

铁锤文史


先说结论:历史上,关于僧格林沁之死有“自杀”和“他杀”两种,而且在“他杀”中,关于凶手也有几种说法。因此,一个少年杀死僧格林沁只是其中的一种。

僧格林沁打败英法联军值得钦佩,但逮捕英法公使被人诟病

说起僧格林沁,大家对他最熟悉的事迹,恐怕就是他参与了反抗英法联军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面,对僧格林沁的评价是爱国将领,我觉得并不全面。

老实说,僧格林沁在天津大沽口重挫英法联军的舰队,的确值得敬佩。但是,他在英法公使前往北京换约的路上,擅自逮捕并虐待公使,违反国际法,也说明了以僧格林沁为代表的清政府,还处在前近代时期,头脑中还是落后的思想。

此外,僧格林沁在八里桥与英法联军作战,最终全军覆没,这标志着清朝引以为傲的骑兵战术,在近代火炮面前彻底失去威力,中国的冷兵器时代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此后的清军不再注重弓马骑射,开始大力引进西方的枪炮。

其实,僧格林沁除了曾与英法联军作战之外,他还与太平天国和捻军常年作战。1854年,他消灭了打到天津静海独流镇的太平天国北伐军。

后来,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1860年,僧格林沁又率兵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与捻军作战。所谓捻军,其实也是地方农民起义组织的军队,捻军的意思就是希望像捻绳子一样,把所有人聚集到一起,消灭清军。

在与捻军作战的过程之中,僧格林沁打了很多败仗,并最终死于剿捻的任上。

那么,僧格林沁究竟是怎么死的?杀僧格林沁的人究竟是谁?他的最后结局又是什么呢?

僧格林沁的败亡:轻敌突进,被捻军围困

我们还是先从僧格林沁败亡开始说起。

1864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即南京)。随后,散落在各地,尤其是河南、安徽等地的太平军加入了捻军,比如遵王赖文光就被人推举为捻军的领袖,建立了新捻军。新捻军由于有能征善战的太平军将士,所以势力更加壮大。

后来,新捻军开始攻打山东鲁山,僧格林沁等人立即率军驰援鲁山。

在鲁山,僧格林沁过于轻敌,中了新捻军的计策。新捻军佯装撤退,引诱僧格林沁的军队追击,结果中了埋伏,手下大将相继阵亡。但是,僧格林沁仍旧不停的与新捻军作战。

朝廷多次发上谕告诫他避免进入敌人的圈套,就连曾国藩都看不下去了,也去告诫他,但是僧格林沁不为所动。

1865年5月18日,新捻军将僧格林沁的部队引到了山东曹州府西北一带,在那里进行决战。

在山东曹州的决战中,僧格林沁的部队几乎被捻军全歼,就连僧格林沁本人都被捻军杀死。

自杀说:僧格林沁自己掐断喉咙

其实关于僧格林沁之死,历史上一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自杀”说。一种是“被杀”说。

关于“自杀说”的资料主要见于光绪朝国史馆协修高熙喆所写《高太史文集》,其中说到:

黎明时分,僧格林沁被人包围,然后被人刺中了肩膀,随后坠马。有一个蒙古士兵跑过来,请僧格林沁上马。僧格林沁没有答应,还让这个士兵将自己身上的珠宝丢弃到三里意外。随后,僧格林沁打算用右手掐断了自己的喉咙,但是手抖的厉害,只好用左手掐断。

这段写得惟妙惟肖,但显然有想象的成分,毕竟僧格林沁死的时候,他周围并没有人,高熙喆如何得知?

此外,还有《宋景诗历史调查记》、《天咫偶闻》等笔记记载僧格林沁自杀。

他杀说之一:被“乌”姓或“桂三”内奸所杀

再说“他杀说”。

关于“他杀”的记录也比较多,而且凶手多不一样。

比如在《见闻琐录》里面记载,僧格林沁是被一名姓“乌”的内奸所杀。

这个人趁着僧格林沁吃饭的时候,带人从背后将其杀死,随后投奔了捻军。而后,淮军将领潘鼎新带兵追击,最终将其生擒,割下了他的脑袋,挖出了心肝,祭奠僧格林沁。

不过,有学者推测这段记录并不真实,因为僧格林沁死的时候,潘鼎新正在上海,不可能去追击凶手。

在《济宁直隶州志》中记载,僧格林沁是被“桂三”所杀,这个桂三也是一个内奸,临阵倒戈将其杀害。不过,这也只是当地一种传说,这个桂三的情况历史上也没有记载。

流传最广的凶手,就是我们题目中所说的这个少年张皮绠

关于张皮绠刺杀僧格林沁的记录,最早出现在《薛福成日记》,里面说到:丁宝桢通过调查发现,杀害僧格林沁的人是十六岁捻匪张凌云,也就是张皮绠,此外还有漏匪单兴邦。

张皮绠说,乙丑四月二十四日,僧格林沁受伤坠马。张皮绠看见,就用攮刀连扎僧格林沁的咽喉处,随后官军四散。现在,已将这个张皮绠捕获,凌迟处死,摘心祭奠僧格林沁。单兴邦也被处斩。

此外,邹钟在《志远堂文集》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在正史《清实录》、《丁文诚公奏稿》中却并没有出现相关的记录。有人推测,可能是因为僧格林沁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儿童杀害,太不光彩,因此就删掉了这些内容。

不过,根据《薛福成日记》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张皮绠最后是被凌迟,并且被挖了心。

在淮北地区的民间传说中,还有一个版本,是张皮绠在杀掉僧格林沁之后,跑回了涡阳老家,当回了农民。后来,清朝为了稽查凶手,多次派官员微服私访,最终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捉住,在解往北京的途中,张皮绠绝食而死。

在安徽当地还流传了一个歌谣,描写了僧格林沁被张皮绠杀掉的场景:

四月二十开的仗,杀得僧王钻麦棵,小阎王一边开言叫:皮梗(绠的误写)皮梗你听着,为何不将僧王捉?皮梗应道:让我仔细找。麦棵里将僧王来拿住,手举大刀割了他的头。老百姓听说僧王死,人人心里都快活。

薛福成的弟弟当时是山东巡抚丁宝桢的幕僚,肯定有听说真实事件的渠道。此外,薛福成将事情写进日记,没有撒谎的必要。

因此,僧格林沁被张皮绠所杀,以及张皮绠的结局,都有可能是真实的。


兮兮说事儿


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名字叫张皮绠。

张皮绠生于1849年,安徽涡阳北张楼村人。

1865年4月,清军与捻军在曹州展开大战。捻军张宗禹将僧格林沁引进捻军的包围圈。

捻军从不同位置突然袭击清军,将清军分割成几段。对于每一段的清军,捻军逐一消灭。

僧格林沁在突围时,被捻军射中一箭,从马背上跌落下来。因为人单势薄,僧格林沁悄悄钻进麦田里躲藏起来。

捻军将领命令所有士兵到麦田里搜索,防止有漏网之鱼。张皮绠手中拿着一把锋利的长柄镰刀,在麦田里仔细搜索,看看有没有残余的清军。

在麦田深处,张皮绠发现了一个清军军官。这名军官穿着黄色的马褂,躺在麦丛中。

张皮绠只有16岁,他发现清军军官时,既兴奋又害怕。当看见有一条血迹照直延续到这名清军军官身边时,他知道军官受伤不轻。

张皮绠尽量放轻脚步走到军官身边,举起手中的镰刀对着军官就是一顿胡乱猛砍。清军军官还没来得及逃跑,就被砍得鲜血四溅,无法动弹,很快一命呜呼。

张皮绠报告捻军首领。首领过来仔细辨认,被砍死的就是僧格林沁。

捻军首领奖励张皮绠一笔银子。时间不长,张皮绠得到母亲病故的消息。

张皮绠父亲和哥哥都在捻军军队中战死了,家中只有嫂子一人,生活十分艰难。张皮绠带上银子离开捻军、回到家乡。

张皮绠回到家乡之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凌云,娶了一个老婆,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张武。凌云在家乡同时造酒、磨油,又在新兴集上开了一家粮坊,生活过得还不错。

1873年,清朝山东巡抚丁宝桢一直想彻底剿灭捻军,同时也想为僧格林沁报仇。

丁宝桢安排3名暗探,化装成做生意的商贩,来到涡阳。3名暗探在永城裴桥一带四处打听了十几天,没有找到张皮绠。

3名暗探回到涡阳新兴集上,住宿在一家粮坊中。非常巧合,这家粮坊店主正是张皮绠。

3名暗探住下来之后,约请店主喝酒。几个人边喝酒、边聊天。3名暗探都劝张皮绠喝酒。不知不觉中,张皮绠已经喝醉了。

暗探见他喝醉了,就开始试探性地询问:当年这一代捻军非常勇敢,将僧格林沁打得大败,而且还杀死了僧格林沁。

已经醉了的张皮绠听见他们这样一说,顿时兴奋不已。

他对暗探说:杀死僧格林沁的不是别人,就是我张皮绠。

暗探故意说:你吹牛吧,你有什么证据吗?

张皮绠还真不服输,他走进房中,拿出当年从僧格林沁身上取下来的朝珠、给暗探观看。

3名暗探确认无误:这家店主就是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暗探们秘密逮捕了张皮绠,将他带到涡阳衙门。

后来,按照圣旨,他们把张皮绠押解到山东济南。在济南,丁宝桢审讯张皮绠。

张皮绠情绪激昂,毫不掩饰。他把杀死僧格林沁的经过重新描述一遍。整个经过清楚生动,犹如绘画一般。

丁宝桢审讯完毕,命令刽子手用刀子将张皮绠割成一个个碎片。

张皮绠被凌迟处死的时候,年仅24岁。

因为喝酒多了,讲错了话,竟然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张皮绠之死亏不亏心?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张老师爱拍摄




答:杀死僧格林沁的少年是捻军小士兵,名叫张皮绠,他的下场很惨,被施予剐刑,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原本,他是完全可以躲过这一劫的。

要知道,他斩杀僧格林沁时,是同治四年(1865年),是在退隐江湖、淹没于民间之后,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即隔了长达八年时间,因为贪杯醉酒,嘴快失言,泄露了身份,终于招致剐刑加身、死无全尸,悲哉!

张皮绠是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北张楼村人,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家境贫寒。

咸丰二年(1852年),皖北闹饥荒,民不聊生,同县人张乐行发动捻军起义,张皮绠全家参军。

简单说一个张乐行其人。

张乐行家境殷实,按照阶级分,是个大地主,属统治阶层的一部分,但天下乌鸦并不是一样黑,张乐行悲天悯人,见不得别人挨饿受冻,更见不得别人落泪,喜欢扶危救困,爱打抱不平,嫉恶如仇。

在灾荒之年,张乐行散尽家财赈灾仍无济于事,一怒之下,带领贫苦百姓起义,只为替穷人挣一条活路。

但是,好人没有好报,起义军队伍里出现了叛徒,张乐行惨遭出卖,落到了僧格林沁手里。

僧格林沁和曾国藩齐名,是清朝镇压农民起义最得力的鹰犬,时有“南有曾帅,北有僧王”之称。

这两人对待战俘的手段凶狠、残暴,灭绝人性,一个被称为“僧屠夫”,另一个被称为“曾剃头”。

僧格林沁不但杀战俘,还杀降兵,剥皮、摘心、凌迟,无所不用其极。

以张乐行为例。

僧格林沁当着张乐行的面,先活剐了张乐行的儿子张喜、义子王宛儿,还让人将张喜的肉塞到张乐行的嘴里。

张乐行虎眼瞪裂,牙齿咬碎,痛骂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恼羞成怒,喝令刽子手用利钩把张乐行的舌头勾出,撕烂。

刽子手剐毙了张喜、王宛儿,对张乐行改变了施刑手法,先不动刀,用铁钩捅入张乐行的肛门,把里面的肠子勾出,拴在马桩上,然后掰开张乐行的双眼,要他观看自己的肠子,再用小刀寸寸切割,还担心张乐行的痛苦程度不够,每割一刀,都浇上盐水……

张乐行也真是世间罕有的奇男子,被剐了一千多刀,始终没有叫喊求饶。

可以说,张乐行受到的惨刑,受旷古未有。

张乐行遇难后,张皮绠改投于张乐行堂弟张宗禹部下,跟随张宗禹转战山东。

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将把僧格林沁大军引至曹州(今山东菏泽市)城西北20公里处的高楼寨,发大军围歼。

该战,捻军大获全胜。

只有十六岁的张皮绠在一片被兵马糟蹋得七歪八倒的麦田里发现了身穿黄马褂、头戴三眼花翎的妖王僧格林沁,二话不说,一个箭步冲上,刷就是一刀,将之砍翻在地。

当初张乐行被害,涡河两岸的人民悲伤无限地唱:“看看义门好心伤,想起沃王(指张乐行)泪汪汪,看着地在人不在,太阳从此失了光……”

此日沃王张乐行的大仇得报,捻军上下无不加额相庆,全军传唱“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

僧格林沁死,已经平灭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曾国藩奉命北上,于同治七年(1868年)剿灭捻军。

张皮绠的父、母、哥哥均死于军中,捻军失败后,他退隐山林,在龙山置地,改名为张凌云,娶妻生子,后到新兴集开设粮坊做点生意,日子过得还不错。

但“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流传很广,杀僧王者有名有姓,清廷一直在寻找张皮绠的下落。

同治十二年(1873年)这年,改名为张凌云的张皮绠和粮店伙计喝酒,酒后吐真言,说出了当年斩杀僧格林沁的往事,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耳目侦知,结果全家被诛,他本人受到了凌迟酷刑。

值得称赞的是,张皮绠以沃王张乐行为榜样,受刑时,神色自若,不失英雄本色。


覃仕勇说史


咱们先还原一下这个少年后来被抓的场景吧……

同治十二年的一天傍晚,三个客商模样的人来到了涡阳新兴集,投宿到了一家粮坊。这三人身份可不简单,他们是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密探,多日以来一直在涡阳地界内秘密巡查,要寻找一个名震大清的年轻人。

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已经改名换姓的人,谈何容易。三名密探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粮坊,希望弄点吃的,借宿一晚。粮坊老板是个爽朗的年轻人,自称名叫张凌云,自己家有酒有菜,经常有行商在此落脚。

其中一名密探一听到张凌云这个名字,瞬间楞了一下,他们三人苦苦追踪的人名叫张皮绠,这两人会不会有关系?不过,天下同姓之人太多了,哪有这么巧合。

但是,处于密探的敏感,三人还是决定留意一下这个老板。


当晚,三名密探坐在一桌喝酒吃菜,老板张凌云和伙计,则在另外一桌喝酒闲聊。

喝着喝着,张凌云就喝多了,一喝多话匣子就打开了。

他嚷嚷着自己曾经砍死了一个清军的大官,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这边的三名密探早已放下的酒杯,竖起耳朵仔细听着。当这个张凌云自称原名张皮绠的时候,三人条件反射一样蹭的站了起来,迅速把张凌云团团围住了。

“你是张皮绠?”其中一名密探问。

“当然了,”醉醺醺的张皮绠还有点得意,“你们也听说过我的事情?”

“那太好了,跟我们走吧!”

就这样,三名密探成功的抓住了这个梦寐以求的罪犯,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


当然,上面的内容有点演绎,大家不要介意,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

僧格林沁,大清最后的神话。作为战功显赫的铁帽子王,他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并且生擒其将领林凤祥、李开芳;大沽口海战打败英法联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后来又奉命剿灭捻军,杀人无数。

但是,同治四年的曹州战役,僧格林沁中了捻军的计策,被埋伏导致损失惨重。

僧格林沁突围之后,已经受伤。骑马奔逃之时,坠落马下。此时捻军追兵已经到了,僧格林沁没办法,只好躲在旁边的麦田当中。

此时,年仅16岁的张皮绠持刀搜索麦田,发现了身穿黄马褂的僧格林沁。当时的张皮绠肯定不知道面前的是什么人,所以毫不犹豫的挥刀就砍,杀了僧格林沁。

之后,他兴高采烈的把僧格林沁的官帽等物件戴在身上把玩,回到军营就被别人辨认出来,这是个大官。

于是,张皮绠火了,到处流传着“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的歌谣……

没多久张皮绠就因为母亲去世,直接回到老家,改名换姓,隐居了起来。这么多年来,张皮绠娶妻生子,过上了平淡的日子。

虽然清廷一直派人追查张皮绠的下落,但是8年过去了,毫无线索。

这一次,就这么巧合,张皮绠酒后失言,终于被抓了。

至于张皮绠的结局,千刀万剐,凌迟处死。


七追风


僧格林沁是个牛人啊,可以说是我大清最后一位能拿得出手的八旗名将了。他死之后,满清就彻底只能靠汉人领军了。

在参与讨伐太平天国的战争当中,僧格林沁战功卓著。求王林凤祥、请王李开芳都是折在他手上。他也因功被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从大沽口登陆,攻入了天津,他奉命进攻英法联军。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指挥两万多满蒙铁骑进攻八千多人的英法联军。没错,就是传说中的那场我方死了几万骑兵,敌方只有几个人崴了脚的那场战役。

时代不一样了,僧格林沁打仗还是老一套,所以这一仗他一败涂地。传说或许有所夸大,但他真的是输得很惨。他败亡以后,英法联军再也无可阻挡,攻入北京,烧毁了圆明园。

后来他被复起剿灭捻军,或许是在那场一边倒的战役中他失去了所有的勇气。在山东曹州高楼寨,他被捻军团团包围。突围时重伤坠马,被捻军一个叫张皮绠的16岁小兵捡了便宜,斩杀在麦田之中,时年五十五岁。

这个小兵并没有因此而飞黄腾达。不久之后,他得知家中老母病故,老爹和兄长也战死军中。于是拿着赏钱回到老家,娶妻生子做起了富家翁,并改名张凌云。

本以为从此能过上幸福生活的他,哪知道满清的狠辣。比如朱三太子隐姓埋名几十年还是被揪出来凌迟处死。

十多年过去了,山东巡抚丁宝桢都还在寻找他的踪迹,没放弃过把杀害僧格林沁的这个凶手找出来。

一次酒后失言,张皮绠暴露了行迹,于是被捕。后来被送到济南,等待他的是最残忍的刑罚——凌迟处死。

张皮绠虽然被杀了,但直到今天,山东一些地方都还流传着他的故事: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里杀僧王。


历史小跟班


大清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可以说是满清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一把利器了,可是最终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去被一个小小的捻军士兵张皮绠给杀死了,不过张皮绠脱离捻军后因为酒后失言最终被满清官员发现给凌迟处死了。


僧格林沁原本是一个破落的蒙古族台吉靠给人放牧为生,后来被无子的科尔沁一位郡王收为继子继承爵位,而这位郡王的妻子还是道光皇帝的姐姐,这样僧格林沁可以说是一飞冲天不仅成为了王爷还变成了皇亲国戚,于是受到重用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屡立战功,尤其是生擒了太平军北伐军统帅林凤祥和李开芳,最终僧格林沁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

虽然僧格林沁也因为在八里桥之战中惨败于英法联军被贬,但是总得来说其打内战确实是一把好手因此长期受到重用,只是最终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去因为自己的骄傲轻敌最终在山东被太平军和捻军诱如埋伏圈,最终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在逃跑途中被一名捻军少年张皮绠给杀死于麦田中,后来张皮绠脱离了捻军并隐姓埋名让满清政府迟迟无法抓住他。



本来张皮绠已经用杀死僧格林沁的赏金买地置产日子过得不错,可是一次酒后失言吹嘘自己当初杀僧格林沁的经过,终于让满清的密探们发现了于是就把他逮捕了,最终张皮绠被残暴的满清政府处以凌迟处死的酷刑,我想当时张皮绠大概是悔不当初了,所以说酒真不是一个好东西很容易让人犯错特别是现在就更是如此了!


执斧谈史说事


安徽涡阳人,名叫张皮绠,活了二十四岁。



1855年,张皮绠六岁时,捻军首领安徽涡阳人张乐行在涡阳整编各路捻军并招兵买马,张皮绠的父亲和哥哥参加了捻军抗清。

1864年,清军统帅僧格林沁率军攻破涡阳县城,张乐行被俘就义,随后清军对涡阳进行了清洗,涡阳被清军焚成一片废墟,无家可归的的张皮绠和母亲逃离后参加了涡阳老乡、西捻军统帅张宗禹的队伍,此时的张皮绠年仅十五岁。


1865年初,僧格林沁率清军围剿盘踞在山东的西捻军主力,五月,僧格林沁被张宗禹诱至曹州(今山东菏泽)而陷入捻军重围,僧格林沁战败腿部受重伤爬进一片麦田躲藏,被搜寻而至的张皮绠发现后用短刀杀死,此时张皮绠刚刚十六岁。

1867年,西捻军遭清军重兵围攻而全军覆没,张宗禹下落不明。已成孤儿的不到十八岁的张皮绠无处可去,便回到老家涡阳,用军饷买了一小块薄田隐姓埋名艰难度日,之后还娶了妻生了子,日子虽拮据倒也过得去。


日子长了,张皮绠放松了警惕,一日醉酒后对人吐露出参加捻军以及杀死僧格林沁之事,被散布在此的清廷密探逮捕押至济南府,后凌迟处死,时年二十四岁。


野钓鱼倌


僧格林沁是晚期时期的重要将领,是八旗当中的最后一杆大旗,一生参与了无数战争,战功卓著,是清廷中不可或缺的大将,他狂妄自大使得他在一次征讨捻军的战斗中丢掉了性命,然而特别窝囊的是他竟然是在麦田里被一个叫张皮绠的16岁少年杀死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杀死僧格林沁的张皮绠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张皮绠生于1849年,是安徽涡阳张老家北张楼村人,家境贫寒,他父亲和哥哥都参加了太平天国运动,追随捻军首领张乐行,张乐行后来被僧格林沁抓到被凌迟而死,张乐行死后,他的侄子张宗禹成为捻军首领,到处招兵买马,张皮绠便投奔到张宗禹的部下。


僧格林沁是是蒙古族,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代孙,1811年出生在科尔沁的一个普通家庭。

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将,他崛起于太平天国时期,诛灭了太平天国北伐军林凤祥、李开芳部,解了北京之围,战功显赫,受封世袭罔替的铁帽子亲王,和南方的湘军曾国藩并称为南曾帅被僧王,僧格林沁是晚清最后一个敢于提刀上马的八旗贵族。


1865年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奉命率领7000精兵围剿张宗禹的捻军,张宗禹采取打围战术,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日夜兼程百余公里,把僧格林沁搞得莫明其妙、人困马乏,僧格林沁性格暴躁,他率领清军孤军深入,对捻军穷追不舍,就这样一步步被张宗禹引诱到山东曹州,在这里张宗禹集结重兵,设下北、西、东三面埋伏,以小部分兵力诱敌入瓮,僧格林沁果然中计,中了捻军的埋伏损兵折将,只带了少许人逃出了包围圈。

张宗禹要为叔父张乐行报仇,发现僧格林沁不见了,就派兵四处搜寻,张皮绠到处搜查得特别仔细,在战场旁边的麦田里,看到有个受伤的清军军官,正伏在麦地里,虽然他不认识僧格林沁,但只见这个军官穿戴华丽,估摸来头不小,所以他就补上一刀,结束了这个军官的性命,然后剥下军帽和官服拿着去报功了。 经过熟悉的人辨认,张皮绠手上拿着的正是清军统帅僧格林沁的衣服。


僧格林沁战死的消息很快传到了紫禁城,慈禧听到后发誓一定要替僧格林沁报仇,要把张皮绠抓回来偿命;

张皮绠杀了僧格林沁后便辞去了军中事务,在龙山安顿了下来,并改名为凌云,在那里娶妻生子,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一切都风平浪静,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1874年,有一天夜晚,张皮绠和几个人一起喝酒,张皮绠几杯酒下肚就有点晕乎乎的,正好有人说起和清军作战的旧事来,张皮绠很得意,便把当年杀僧格林沁的事吹嘘了一番,恰巧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派出的密探听到,第二天就被清军把他给逮捕了,并且在他家里还搜到了一颗僧格林沁的朝珠,慈禧得到消息后命人一定要从严惩处,在一番审问后对张皮绠的身份确认无误,于是施以极刑,凌迟处死。

据说张皮绠在行刑前毫无惧色,他不光历数僧格林沁的种种罪行,还把自己如何杀死他的过程详细的说了出来,百姓们都来看杀了僧格林沁的张皮绠,纷纷为唐代义行赞叹不已。


张皮绠杀死僧格林沁的时候只有16岁,自己死的时候是24岁,他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因为一杯酒而葬送了自己,真是喝酒误事、吹牛要命啊。








遗产君


捻军小兵张皮绠的故事值得一说。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前,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因黄河泛滥,贩卖私盐和生计困难等原因,就形成了许多小股土匪,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捻军,在华北几乎与太平军分庭抗礼,构成了清代中后期最大规模的叛乱。有一名山东农村少年,本来应该湮没于历史的无情长河之内,却因杀死蒙古八旗名将僧格林沁,名留史册。他就是张皮绠,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捻军成员,被西捻统帅张宗禹收为捻童,隶黄旗随营,谁也没想到一代名将会命丧他手。

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表现还是很不错的。阻止太平军北伐,也屡立功勋。太平之乱结束后,奉命清剿捻匪,成为蒙古僧王最后的人生轨迹。捻军分布于山间乡野,分散不定,可以说是一支机动性很强的武装力量。1865年4月,曹州战役爆发,捻军将领张宗禹采取诱敌深入之计,使得僧格林沁进入埋伏圈,打算分割包围从而歼灭清军。僧王中计,突围之际落马受伤,只能潜伏麦田等待救援。不料16岁的张皮绠持刀进行搜索,清理残敌,发现了身穿黄马褂的僧格林沁。

手起刀落,僧格林沁就此殒命,马革裹尸,死的很不光彩。张皮绠也知道他应该是一个大官,把僧格林沁的官帽、珠、红顶和花翎,拿到了捻军总部,才确认了僧格林沁被杀。


杀死僧格林沁之后,年少的张皮绠并不知道这件事的影响有多大。因为家中母亲病故,张皮绠辞别捻军从良,回到山东老家改名张凌云,继续谋生养家,经营起了造酒粮坊等生意,开了店面,日子越来越好,娶了妻子,还生下了一个儿子张武。有时候人生就是祸从口出,不得不慎,本来相安无事的张皮绠,踪迹不被旁人所知,或许可以过一个平淡的生活。但是,有一次他酒后失言,说出了杀死僧格林沁英勇往事,洋洋得意,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民间探子得知,并在家里搜出僧格林沁遗物,于是身份暴露,张皮绠被押赴济南审问。

此事上报朝廷得知,自然不会轻饶,张皮绠被判处凌迟处死,24岁的他终究没有逃脱此劫。


秦右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