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四大失衡问题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四大失衡问题


新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融合了原来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主要空间性规划。

其中,诞生于“十一五”时期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从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更是从一种空间规划,上升成为战略和制度。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杨伟民,是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者之一。杨伟民此前担任过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曾参与起草了“九五”计划到“十一五”的五年发展规划。

在国土空间治理领域,杨伟民提出过空间发展、空间均衡、空间治理等新理念,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有着重要影响。

此前,在第十四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高层论坛:高质量发展与现代治理体系”上,杨伟民作了《高度重视空间治理研究》演讲。

那次演讲,杨伟民阐述了空间发展、空间均衡、空间治理等理念。他认为,我国过去国土空间开发存在四大结构失衡问题,并建议采取九个空间治理办法。

杨伟民提出的上述问题和办法,对国土空间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今天,本号梳理杨伟民的“四大失衡”、“九个办法”,以供参考。

其中,“四大失衡”具体如下:

一,经济与人口失衡。具体表现之一是人口向城市集中,户籍制度限制落户,农民工因此一生少工作20年,过早进入劳动力短缺状态。我们四十年的快速发展,只培养了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绝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进入到中等收入的群体当中,而进入不到这个群体当中,其消费力就是有限的,消费力有限就制约了生产能力扩张。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不仅涉及空间失衡问题,同时还涉及未来产业发展的问题。

二,财力与人口失衡。现在各国人均财富支出差距比较大,与过去相比相差也很大。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活水平差距是很大的。

三,土地与人口失衡。具体表现为城乡之间,人口在向城市集中,但农村建设用地却难以进入城市,带来农村宅基地闲置和城市居住用地短缺;城市之间,一二三线城市土地配置与人口流动配置不合理,一线城市居住用地少,地价过高、房价过高,部分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出,而居住用地仍在增加。

四,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失衡。过去按照行政区,而不是按照城市群或者经济区来推动城市化。在这种思路下,城市行政区就会摊大饼,造成功能集中于主城区,开发强度过高,生态空间锐减,污染严重。且最主要的问题是会带来人们出行时间的延长。出行时间的延长,意味着人的福利的消失,一天如果2小时、3小时都浪费在路上,既有损人的全面发展,又浪费能源资源、损害生态环境。北京正在搞的“减量发展”,就是在解决这样的问题,使居住地和就业地尽可能近,以减少通勤时间。

其中,九个空间治理办法具体是:

一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二是重视提出生态产品,三是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四是编制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五是统筹生态环境治理,六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七是统筹财政转移支付,八是推行差异化政绩考评,九是组建协调办公室。

以上仅作简要摘录,读者若想了解更多,建议阅读演讲全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