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士

过年在家无聊,白天欣赏家乡美景,夜晚读闲书。


《欢乐颂》里提到的那本《空谷幽兰》,是我整个二月的睡前读物。


这是一本让人安静的书,非常适合需要寻找内心平和的人来读。


《空谷幽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士



01.老外眼中的中国隐士

书的作者比尔·波特,是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的汉学家。虽然长着一副西方人的样子,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喜欢读中国的古文,熟读经文。

这个老外的文言文的水平,反正是比我要高的,这一点令我有些汗颜。

从老外的角度看中国的文化、历史,其实就好像是从一个窗户往屋子里看,我们都是身在屋子里的人,而他们是站在窗户外的。

以前听樊登读书,好像介绍过他,刚好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更加了解这个老外。 这本书围绕着一个主题:寻访中国真正的隐士。

《空谷幽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士

太白山上,修行者的住所


因为比尔一直生活在中国台湾,对大陆并不是特别了解,曾问台湾的和尚:现在的中国大陆还有没有隐士。

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大陆已经没有隐士了。

看到这里我有些难过,觉得大陆真的是被误解了。

比尔这个老外也很有意思,他并不轻易相信某一个人的说法,而是到处去问,得到的答案都很不一样。有人告诉他,中国大陆现在当然还有隐士。

他在获得一笔赞助后,就喊上擅长摄影的好友一起来大陆,寻找隐士。

在比尔看来,中国的隐士和外国的隐士很不一样。

国外的隐士可能就是“不合群”“独来独往”,或者是因为某一些困难不得不隐居。

而中国的隐士,往往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要么是当过官,要么是在一定程度上功成名就,而在这之后,再选择远离人群的修行,成为了隐士。

他说,中国的隐士很多在隐居前都是精英。

他还列举了古诗文中的一些名句,来佐证自己理解的中国的隐士文化。

如,王维与陶渊明的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读这本书之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王维的田园诗,我早在上学时就背诵过,却没有将其与“中国古代特有的隐士文化”联系在一起。

《空谷幽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士

文字中可以感受到这个老外对王维的喜爱,他去了王维曾经的乡间别墅。书中有一章的标题就叫:访王维不遇。

02.禅意:佛家、道家

比尔在大陆的行程 ,主要还是在陕西,去了终南山、太白山。

他本人翻译佛经,在台湾的寺庙里住过好几年。用我的话说,就是此人有佛缘。

但是,他拜访的隐士并非全是佛教徒,还有道教徒。

在我看来,不管是佛家还是道教,都是修行者。

在这本书里,也看到了一些佛教和道教的故事,比尔在终南山上与和尚、比丘尼们谈天,询问佛理与修行的方法,询问他们日常的生活和隐居的经历。

《空谷幽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士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老外在古朴的寺庙前和上了年纪的和尚聊天,这有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但这是现实。

在比尔客观的记录中,我听到了各种修行者对于自己信仰的解释,很陌生也很有趣。

有一个方丈,原先是不识字的,后来看经书,学会了认识字。他诚实地说自己修行很晚,能认识字看经文就已经很满足了。

还有一个比丘尼,她谈到修行很宁静,而谈到山中的生活,不免吐露出辛苦。

《空谷幽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士

吕洞宾和汉钟离(拓自楼观台一石碑)


比尔还介绍了吕洞宾与王重阳在山洞里生活的一段故事,更是让我觉得有些错愕:八仙和《神雕侠侣》中全真派的祖师有联系?


虽然老外对中国的一些神话的各种版本的解说让人迷惑,但这本书里,比尔游记般的记叙,以及掺杂的经书、古文,都让人觉得心里很舒服。

这本书能让人看到不被史书丹青所书写,也不被新闻热点所钟爱的一些事,不主流,却连接古今,人文和自然的感觉。

如果要想学具体的东西,别看。

如果要想找到一种宁静,看它。


这本游记让我想起了以前看到三毛的一本游记:《万水千山走遍》。

《空谷幽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士


《空谷幽兰》是老外在中国的游记,而《万水千山走遍》反过来,是三毛,一个中国人在国外的游记。 哥伦比亚的“野蛮”,洪都拉斯的古老,各种神与灵的传说解释,很有趣。

如果你爱看游记,这本也推荐。


说到三毛的书,总忍不住多提一句:《撒哈拉的故事》有多快乐,《梦里花落知多少》就有多悲伤......


不说了,我看的书也不多,偶尔做点分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