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徽州(88)截尾龙来挂纸的清明节,有样叫做清明饺的美食

舌尖上的徽州(88)截尾龙来挂纸的清明节,有样叫做清明饺的美食

司马狂/文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先请大家一起看下面这段视频。不过,我得温馨提示一句,看这段视频容易流口水,自己记得准备好餐巾纸哦,不然就不雅喽。


其实,在我的家乡歙县南乡,是没有做清明饺的习俗的。歙县境内,似乎只有东乡人才会在清明节的时候做这个。至于其来历,已经无从考究,我暗自揣测会否是东乡有大量浙江移民的缘故,而清明做清明饺大抵同清明的祭祀活动有些关联吧。最初品尝到清明粿是在浙江杭州,后来才发现歙县亦有同类产品,只不过是做成月牙形状的清明饺。

舌尖上的徽州(88)截尾龙来挂纸的清明节,有样叫做清明饺的美食


清明饺既然得名清明,那自然是和清明这个节气分不开的,但又与其色泽呈“青色”有些关联,青色的饺子正好应和了清明节。之所以会有这个青色,都是拜艾叶所赐。春暖花开的时节,艾叶在田间地头突然冒了出来,掐下最是鲜嫩的叶子,才能做出最为味美的清明饺。初时,我误以为做清明饺的艾叶与挂在门上的艾叶是同种物品,因了幼年对艾叶泡水那苦涩滋味的回忆,始终也不肯去品尝艾叶做的清明饺。直到后来,方才知晓这两种艾叶,其实并不是一个物种。

舌尖上的徽州(88)截尾龙来挂纸的清明节,有样叫做清明饺的美食


采撷回来的艾叶,去掉叶柄,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焯一下,捞出来冷却。旧时没有打汁机,农妇会把艾叶置于竹篮中,去绕村而过的溪流里搓揉,漂去发苦的汁水。拎回家后,双刀翻飞,将其剁碎,拌入事先泡好的糯米粉中,一并放到步臼中使劲捣。一下复一下的锤击中,艾叶和糯米粉完全粘合在一起,面团也愈发有韧性,吃起来也就更有味道,当然,更为紧要的是,这样捣过的面粉才不会炸裂开来。


舌尖上的徽州(88)截尾龙来挂纸的清明节,有样叫做清明饺的美食


既然名字里带了个“饺”字,那一定少不了馅料。清明饺的馅料,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搭配,或甜或咸,全凭心境。就如同粽子一定要吃咸的一样,对于清明饺,那种豆沙等甜馅料,我是无法接受的。用些惊蛰过后长势喜人的春笋,辅以豆腐干,再加上些许的咸菜,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火腿,这才是我所喜欢的清明饺的馅料,也唯有这样的馅料,配上艾叶,方能说是把春天吃进肚子里去。

舌尖上的徽州(88)截尾龙来挂纸的清明节,有样叫做清明饺的美食


农村里但凡做点什么吃的,通常都是隔壁几户人家的妇人们携手一同完成的。大面团揉捏完成后,每个人各自分得一部分,揪成一个个的小面团,再给它压成圆形的面饼。准备好的馅料,包进面团中,妇人们的手,三两下的功夫,就给它收拾成一个个月牙的形状。上面的褶,清晰可见,就如同以前母亲为我缝缝补补时候的针线一样好看。少年时候,我曾在食堂里学徒,最怕的便是包包子,这个褶,我是死活都学不会啊。

舌尖上的徽州(88)截尾龙来挂纸的清明节,有样叫做清明饺的美食


包好的清明饺,上屉蒸上半个小时左右,便能出笼。锅盖掀开,水蒸气像做了坏事的淘气鬼突然被发现一般,四散逃逸,整个人都被裹挟在其中,恼也恼不得,无可奈何,只能挥挥手,呵退这群家伙。青色的清明饺,被水蒸气滋润过后,多了一些灵韵,也更加诱人。清明饺一定要趁热吃,那艾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粘稠,才能彰显出最完美的搭配来。

舌尖上的徽州(88)截尾龙来挂纸的清明节,有样叫做清明饺的美食


文末,感谢本文所有图片素材提供者:歙县一亩山庄王海英,想品尝新鲜上市的歙东清明饺,可以自行联系前往。


舌尖上的徽州(88)截尾龙来挂纸的清明节,有样叫做清明饺的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