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崩溃之后,皇太极为何看重归降大清的洪承畴?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我是@晓看历史,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洪承畴作为明朝的蓟辽总督,对明朝的边防防御、军事部署了如指掌,皇太极劝降之,可获取重要的军事情报。

皇太极对于满清入主中原一直不懈努力,但是奈何明朝边防有贤将把守,皇太极一直也无法入关,击败洪承畴之后,皇太极极力劝降这位大明的重臣洪承畴,希望从洪承畴处获得明朝的边防军事情报,为满清军队入关提供解决方案。

皇太极深谋远虑,深知满清入关后必须依赖汉臣,通过劝降洪承畴来彰显满清对汉臣的重视,以此来更好维护清朝的统治。

皇太极深谋远虑的认为“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皇太极深知人才不分种族,谁占有更多优秀的人才,谁最终才能战胜对手。因此皇太极欲通过安抚明朝重臣洪承畴来向所有汉官和汉民表示,满清将重用汉臣,以招揽更多优秀的汉臣为满清效力。

洪承畴以死明志的决心打动皇太极,皇太极认为洪承畴是个既忠心又忠主的贤臣。

洪承畴兵败松锦被俘之后,绝食数日,拒不投降,皇太极动用多人前去劝降,均被呵斥而归,皇太极仍然没有放弃,洪承畴宁死不降的决心打动了皇太极,皇太极从内心深处确认洪承畴乃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最终采用多种手段打动洪承畴,使其最终向皇太极俯首称臣。

历史证明洪承畴审时度势降清之后,被清朝重用,在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除了积极作用,是应该被历史肯定的。

回答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晓看历史


皇太极对于满清入主中原一直不懈努力,深知满清入关后必须依赖汉臣,通过劝降洪承畴来彰显满清对汉臣的重视,以此来更好维护清朝的统治。洪承畴作为明朝的蓟辽总督,对明朝的边防防御、军事部署了如指掌,皇太极劝降之,可获取重要的军事情报。

皇太极深谋远虑的认为“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皇太极深知人才不分种族,谁占有更多优秀的人才,谁最终才能战胜对手。因此皇太极欲通过安抚明朝重臣洪承畴来向所有汉官和汉民表示,满清将重用汉臣,以招揽更多优秀的汉臣为满清效力。

洪承畴兵败松锦被俘之后,绝食数日,拒不投降,皇太极动用多人前去劝降,均被呵斥而归,皇太极仍然没有放弃,洪承畴宁死不降的决心打动了皇太极,皇太极从内心深处确认洪承畴乃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最终采用多种手段打动洪承畴,使其最终向皇太极俯首称臣。 历史证明洪承畴审时度势降清之后,被清朝重用,在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除了积极作用,是应该被历史肯定的。


安安说历史NX


题目是皇太极为什么看重投降后的洪承畴。

松锦之战后,洪承畴投降,是当时为主投降建州的明朝官职最高的人。洪承畴是进士出身,当时是蓟辽总督,是明帝国文人带病的顶级官位,在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右都御史,是从一品的高官。

这样的人,门生故吏一大堆,又熟知明朝官场,各地人脉极广。这才是皇太极看重他的原因,希望把他铸造成一个典型,利用他来吸引更多的明朝官吏投降,并带来连锁反应。

而崇祯那边也是一样的心思,希望借助洪承畴的巨大政治影响力,大作文章,让其他官将为国尽忠。

所以,洪承畴的政治影响力是他在关里关外都获得看重的直接原因。

至于在建州人的心里,对洪承畴一直不太喜欢,很早就盖棺定论那是个小人,不能重用。这样,为建州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洪最终只被封了三等轻车都尉,建州人对他的鄙视肉眼可见,并在乾隆年间不出意外的被列入贰臣传。

总的来说,建州人对为他们带兵打仗的、投降于危难时刻的、雪中送炭的汉奸的后人还是比较友善的,也不怎么吝惜爵位,对洪承畴、孙可望这种小人则是赤裸裸的鄙视。


甲申十七年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明廷调任洪承畴为蓟辽总督,维系大明的东北边防,以防卫清人。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三月,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命令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爱新觉罗·多铎等人领兵修筑义州城(辽宁义县)。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之侄,爱新觉罗·舒尔哈齐之子;幼时,育于努尔哈赤宫中,封和硕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封和硕郑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初封贝勒;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进封豫亲王;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以故降为贝勒。

当时,明锦州守将为祖大寿。

祖大寿(公元1579年 ~公元1656年),字复宇,辽东(今属辽宁)人,吴三桂的舅舅。

得到清军的消息之后,祖大寿向明廷报称:

“锦城米仅供月余,而豆则未及一月,倘狡虏声警再殷,宁锦气脉中断,则松、杏、锦三城势已岌岌,朝不逾夕矣。”

于是,明廷命洪承畴领王朴、杨国柱、唐通、白广恩、曹变蛟、马科、王廷臣、吴三桂八位总兵,率步骑十三万,前往援助,以解锦州之围。

面对当时的情势,洪承畴不敢冒进,驻扎宁远,探视锦州态势。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二十六日,洪承畴在宁远誓师,率众抵锦州城南乳峰山一带。

七月二十九日,洪承畴命总兵杨国柱率所部攻打西石门。战斗中,杨国柱中箭身亡。

之后,明、清双方在乳峰山的战事胶著。

“清人兵马,死伤甚多。”

清人战事失利,几至溃败。

八月十八日,皇太极带病急援,昼夜兼行500余里,至锦州城北戚家堡(辽宁锦县齐家堡),包围松山一带。

明军与清军决战于松山、锦州地区,皇太极秘令爱新觉罗·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突袭塔山,趁潮落,夺取明军屯积在笔架山的粮草十二堆。明军“因饷乏,议回宁远就食”,分兵两路突围。突围过程中,“各帅争驰,马步自相蹂践”,总兵吴三桂、王朴等逃入杏山,总兵马科、李辅明等奔进塔山。

洪承畴等突围未成,困守松山城,几次组织突围,皆告失败。不久,“转饷路绝,阖城食尽”。此时,松山副将夏承德遣人密约投降,准备作为清军的内应。

到了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城陷,总兵邱民仰、王廷臣、曹变蛟被杀,洪承畴、祖大乐(祖大寿堂弟)兵败被俘,押送至沈阳。

三月八日,祖大寿率部献城归降,清军占领锦州。

四月二十二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毁杏山城垣,副将吕品奇率部不战而降。

至此,松山、锦州、杏山三城尽没,松锦大战结束。

被俘虏之后,洪承畴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

到了本年五月,洪承畴剃发降清。

松锦大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基本崩溃,大明的最后防线仅剩吴三桂部驻守的山海关。

从此,山海关之外,明廷仅剩宁远一座孤城,关宁锦防线被摧毁。

关宁锦防线,明朝为抵御清人,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防线;此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根据清人昭梿的笔记《啸亭杂录》卷一《用洪文襄》一节记载:

松山城破之后,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清军擒归。

起初,洪承畴感于明朝皇帝的知遇之恩,他曾有誓死不屈、不肯变节投降的意志与行为。

那个时候,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洪承畴都从不梳洗,头发蓬乱;他也不穿鞋子,光着脚板;他还从不停歇,对清军大骂不止。

皇太极命令手下的文武大臣去劝降时,面对劝降者,洪承畴往往不答一语。

皇太极见众人劝降无果,最后决定,亲自出马,亲口说服洪承畴。

皇太极到了羁押洪承畴的驿馆,也没有说什么,他先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亲自给洪承畴披在了身上。之后,他语气很和缓地问洪承畴道:

“先生不会冷了吧?”

见皇太极如此,洪承畴有些茫然。

然后,洪承畴仔细看了皇太极很久,感叹说:

“真是命世之主啊!”

然后,就叩头请降了。

其实,这就是一个戏剧化的场面而已。

猜想,洪承畴降清之心早已定了。他迟迟没有表态的原因,大概就是在等最高统帅的亲自接见吧,他或许只是在给自己暗暗争取未来的筹码而已。

洪承畴当面向皇太极叩首请降,这在场面上,当然是非常好看的。

皇太极大喜,当时就给了洪承畴无法计数的赏赐。

为了庆祝这位明朝指标性人物的投降,皇太极还命令属下,安排各种文娱表演,以示庆贺。

洪承畴当面叩首投降,皇太极又是十二分慷慨地赏赐,又是大张旗鼓地陈百戏以庆贺,这看在清军的将官眼里,很不是滋味,那些在与明军对垒中冲锋陷阵、拼死厮杀的将领们对此都很不高兴。

关于此事,有大胆一点的将领曾当众问皇太极道:

“洪承畴不过就是一位战败的明军,不过就是一位投降的囚犯而已,主上为何要这般看重他啊?”

皇太极笑着回答说:

“我带领大家在腥风血雨之中奋力搏杀,所为何来?”

当时在场的众位将领回答说:

“还不是为了占领中原嘛!”

皇太极继续笑着说道:

“是啊,的确是为了进取中原。可是,盲人行路,多有不便。各位对中原的状况并不熟悉,进取中原,各位就如同盲人一般。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对中原了如指掌的引路人,这对我们的进取,是多么大的帮助啊?我能不高兴吗?”

众将官听皇太极这么一讲,都很佩服他的深谋远虑。

毛西河(奇龄)曾经说,洪承畴被俘后,最初无意降清,清人让优人诱惑他,他才投降。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洪承畴是闽人,平常就喜欢男宠,最后禁不住优人的诱惑,才失节。

对于这一种说法,清人昭梿极不认同,认为这是厚诬之辞。

松山战败之后,明廷最初得到的消息是,洪承畴已经死节,所以,崇祯帝还曾为他设坛祭奠。这其中,也是不无原因的!

(全文结束)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谢谢大家关注!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崩溃之后,清朝看到了入主中原的可能性。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虽然衰微,清军也可以在战场上打败明军。但是清朝也不强大,清朝当时的人口规模不足百万,其中的满人不足五十万,八旗军总共不过十二万。清朝仅凭这样的家底,是无法平定中原的。

当时的大明虽然纷乱,但是依然有三千多万人口,兵力总计超过百万人!明朝的问题仅仅是内部矛盾而已!倘若清朝入关,唤起了汉人对于蒙古汗国统治中原的苦痛记忆,导致汉人放下纷争,同仇敌忾,那么清朝非但不能平定中原,而且还有灭亡之忧。

清朝统治者的头脑十分清醒,知道无法单凭武力去平定中原,因此清朝采取了一手硬一手软的策略,清朝一边以武力挺进中原;一边与中原各方势利媾和,以利共而不独的承诺,去安抚丶拉拢中原各方势力。

最终,清朝的策略成功了,清朝统一了中原。清朝成功的关键,其实就是统战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清朝的统战工作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要与中原的各大势力建立联系、建立信任,而清朝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找到一些能胜任这种工作的人。

清朝兴起于边远地区,与中原各大势力没多少瓜葛,也没有与中原各大势力的沟通渠道,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去干这方面的工作。因此来自中原,了解中原,在中原有一定人脉的洪承畴,就成了清朝不可多得的人选。清朝必须重用洪承畴,不但皇太极要重用洪承畴,而且清朝入关初期,也必须重用洪承畴。

洪承畴对不起明朝,对不起汉人,但是这位人士对于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还是有一定贡献的。清朝平定了中原,收复了晚明丢失的边疆,还了天下一个太平,对华夏大地还是有贡献的。

以史为鉴,从清朝入关丶洪承畴的作用,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一定要盯紧那些身居外国,却又有国内有深厚人脉的人。


鬼影147951010


本人笑笑来参与回答:

严格意义来说洪承畴并没有得到皇太极的重用,不过确是为顺治康熙帝留下一位军事及政治都出色的大臣。

洪承畴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只是有名无实的闲职,时刻被监视。皇太极死后顺治继位,多尔衮率军10万大举南下攻明,洪承畴随同并根据自己对明朝的了解而向多尔衮献策,得多尔衮采纳并取得胜利,这才是洪承畴降清后真正被重用的开端。

但为什么明朝的重臣被清朝重用?

那就不得不说洪承畴是有真才实学的,无论在明朝还是在清朝都有重要的表现。

军事:

1、明朝:

围剿流寇:

洪承畴三十五岁时也就是1628年(崇祯元年)七月,陕北地区爆发农民大起义。明廷令三边总督杨鹤“剿抚兼施、以抚为主”。但杨鹤的计策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反而愈演愈烈。

直至第二年也就是1629年(崇祯二年),洪承畴三十六岁,农民军王左桂、苗美率兵进攻韩城。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令当时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斩杀敌兵三百人,解了韩城之围,顿时名声大噪。从此洪承畴军事上大展宏图,最后替代杨鹤继任陕西三边总督,此时洪承畴三十八岁。

洪承畴三十六岁至四十八岁十二年间一直在军事上为明朝鞠躬尽瘁,围剿各处流寇平定明朝暴乱,又抵御清朝攻击,捷报不少,从而延缓明灭时间。只是最后明朝终究是败于内政腐败。

2、清朝:

计取中原:

洪承畴五十一岁时也就是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 清军入关时,洪承畴向多尔衮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多尔衮采纳他的建议,于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向明朝官民发布出师告示,结果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收到极大的政治效果。

政治:

1、明朝:

在洪承畴入军前一直是朝堂政治议臣,从二十四岁入仕到三十五岁十年间先后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后擢升浙江提学佥事,以才高识士,所选人才皆俊奇,为朝廷所器重,两年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后升陕西督道参议,从而进去军事领域。

2、清朝:

(1)、安定江南:

洪承畴在“安定江南”时并没有采用明朝时期对待流寇那样的策略,而是“以抚为主、以剿为辅”。

策略,及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尽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为促使国家迅速统一和安定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如招抚、 举荐大批明朝降官,请求清政府蠲免钱粮、停征漕运税等,缓和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促进形成安定局面。他以“原官、司留任,不念旧故”为条件,用和平方式招抚十三府,使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2)、完善制度:

洪承畴建议采用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大部分的建议都被顺治采纳,加以推行。

恢复明代的内阁票拟制度,以便大学士对用人行政等要务能有所指陈,六科也可以据以摘参,从而达到杜渐防微的目的。九卿科道会推督抚提镇官员实行保举连坐法,慎重用人行政。倡导儒家学说,逐渐淡化满汉之间的畛域。举荐明朝官吏,倡兴北方水利,对当时政局的安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也可以说是满汉同化的桥梁。

洪承畴的成就与他的老师和好的遗传分不开的,可以说他天生就为官而生。

他的家父是秀才,母亲是名门闺秀,师承洪启胤,他不仅天赋过人,本人更是努力。有大智慧的人,知道审时度势,更是为数不多活的明白人。站在哪个朝代就会为哪个朝代全身心做事,但目的只有一个,希望百姓安居乐业,享太平盛世。享年七十三岁!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