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你为什么命途残喘,是因为不懂顺天改命的三重境界

很多人都经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希望通过改过来真正的提升自己,达到“三省吾身”的目的,但是你真的会改过吗?是否真正的懂得改过也有“三重境界”呢?

今天,就结合我最近读的一本书,给大家介绍一下“改过”的三重境界: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中国明朝袁了凡先生,结合了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毕生学问与修养,为了教育自己的子孙而作的家训。他在早期验证了命数的准确性,后来进一步通晓了命数的由来,知道人们可以掌握自己的未来,改造自己的命运。就在他的下半生中,又验证了人们完全可以自我“立命”,自求多福的准确性。不过,光是知命安命是消极的无益的;而自强不息改造命运的“立命之学”则是积极的和有益的。了凡先生以自己改造命运的经验来“现身说法”。

该书是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是书成于公元1602年,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其以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其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了凡四训》:你为什么命途残喘,是因为不懂顺天改命的三重境界

书中,作者利用自身的经历,给出了利用“改过思维”顺天改命的三重境界,在这里,给大家加以阐述:

第一重境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表象改过法”

顾名思义,从事上改即就事改事,只是强制于外,从表面改过的方法,遇到一个过错改正一个,虽然收效明显,但是遇到新问题还会复发,想要彻底改正难度很大。

如此则 “颇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亦如枝枝而求叶叶而摘”。为何改过后总是不断地再犯呢?因为一味的强制改过是有限度的,会达到一个饱和点。

有些人自制力比较强,还能克制住,如不发脾气、不懈怠等。

但是,遇到新问题、大逆境,就控制不住而复发,关键是“病根”没有祛除。所以这个方法在袁了凡看来并不是改过的最好方法。

《了凡四训》:你为什么命途残喘,是因为不懂顺天改命的三重境界

第二重境界:检讨反思,举一反三的“理上改过法”

这是从道理和事理上改过,认识到过错的严重性。袁了凡以杀生和好怒两个过错为例,进行分析论证。

例如杀生,当常想“上天有好生之德”,人类爱惜自己的生命,动物的生命同样是宝贵的。若是有人杀害我们,我们会心甘情愿吗?

那么,动物被杀,“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还能忍心伤害生灵吗?又如好发怒的问题。

常人总是以发怒来面对问题。殊不知,发怒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加深矛盾。再者,他人身上的过错,与我并无关系,何必用他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呢?

况且,自古以来的圣贤,从来不是高傲自大、刚愎自用之人,更没有教人如何怨天尤人。孔子说他一生“述而不作”,如此的谦虚,毫不自以为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圣贤遇到行有不通的境地和困难,总是“反求诸己”,检讨自己是否足够优秀。

因此,绝不会将怒气施加于人。

遇到怒火中烧之际,若能够克制住,火气自然而然会熄灭。以此为例,生活中的其他过错,也可依照此法,先从道理上明了,过错自然减少。所以,从理上改的方法比从事上改要高明。

《了凡四训》:你为什么命途残喘,是因为不懂顺天改命的三重境界

第三重境界:万念发乎于心的“心念改过法”

“人的过与改皆源于心,把从心提到首要位置,抓住改过的根本”, 我们所有的过错都是由我们的心意、想法产生的,心中存的均是善意的念头、利益他人的想法,就“如太阳当空”,所有的过错就会如“魍魉潜消”,即刻烟消云散。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 ;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

意思是消除祸患要从根基上解决,否则祸患还会再生。

改过同样如此,“过由心造,亦有心改”, 只有从根基上改,才可彻底消除过错。普通人都有过错,如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等,接触环境后能做到“吾心不动”,不为外界所诱惑,则过错就失去生长的土壤。相比从事上和从理上改过,从心上改更根本也更有成效。

《了凡四训》:你为什么命途残喘,是因为不懂顺天改命的三重境界

这在袁了凡身上集中体现,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敢于从内心进行自我否定,“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此义理 再生之身也。” 袁了凡洗心革面,犹如重生。

他用功过格记录每日的善恶过错,持准提咒以减少恶念,忏悔改过并立志行善。如此,他从内心改掉过错。最终,成功提升了个人的修养和德行,获得了家庭和事业的成功,彻底改变命运。

印光大师在《了凡四训》的序文中补充道 :“其器仗须用颜子之四勿,曾子之三省,蘧伯玉之寡过知非,加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即改过需要用孔子教授颜回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和 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结合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的日日反省改过之法, 再加上《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则必能幡然改进,获得功效。

《了凡四训》:你为什么命途残喘,是因为不懂顺天改命的三重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