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陵墓为何600多年都没人敢挖?

黄益坦


朱元璋的陵墓为何这多年都没人敢挖?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十三陵中埋葬了13个皇帝,而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那三个没有埋在十三陵的皇帝是谁呢,朱元璋就是这三个皇帝中其中一个。


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寝在南京,叫明孝陵,距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


朱元璋生前选择的陵寝位置在玄武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这可是一个风水宝地,相传这里只能兴旺一人。


(明孝陵石像)


这还有一个小故事,南朝梁代的一个名僧叫宝志禅师,他生前发现这儿风水极佳,于是死后就把自己安葬在这儿。


朱元璋发现了这个风水宝地,也听说了这个宝地只能兴旺一人,于是就把这个禅师的墓迁走了。


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命令民工开始修建自己的明孝陵,开始修建的第2年马皇后就去世了,所以马皇后被提前葬入了明孝陵。


马皇后的一生以“慈孝”出名,奉行“以孝治天下”,封号“孝慈高皇后”。所以把这个陵墓命名为“孝陵”。


明孝陵的修建先后动用了10万多人,到永乐三年正式修建完毕,经历了整整25年的时间。


明孝陵的面积170万平方米,也是规模最大的陵墓之一,参照了唐朝和宋朝帝王的地宫设计,整个建筑恢宏大气。


明孝陵亭台楼阁样样具备,整个陵墓四周松柏错落有致,四季常青,陵园整体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明孝陵石像)


当年陵园刚建成时还放养了数千头梅花鹿,每个路都有银牌标志,还印有“盗宰者抵死”的字样。建成后为了保护陵园,安排了一万多人专门来看护陵园。


数10年后,太平天国战火烧到南京,明孝陵差点毁于一旦。 到了清朝同治年间,曾国藩奉命修复明孝陵,使得这位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寝得以恢复。


一直到今天,明孝陵经过了600年的战火纷飞,除了墙漆有些剥落,墙体局部轻微坍塌,个别地方出现细小裂缝,其他都保存完好没有任何破损。当然地宫中的宝物也一样完好无损。


那明孝陵为什么能够安然度过这600年呢?


1、特殊的防盗措施


明孝陵本身就是由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改造而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独龙阜,以往的石头皇陵建造都是从上向下扒开,一直扒一个深穴,然后在这个深穴内建成一个陵寝,建好后再封顶。


可是明孝陵建造时采用的是对着山体横向凿开,把内部挖空建成一个悬宫,然后再把这个横向墓道封好。这样的建筑是坚固无比的,如果没有炸药盗墓贼从顶部盗墓那是行不通的。


这样的一个横穴式设计,横向墓道就是通向陵墓的唯一通道,而对于这个横向墓道的位置也是经过了充分的考虑和反复的推敲,墓道口偏向一侧而并非在正中间,进入这个墓道口后,墓道就像迷宫一样弯弯曲曲没有一点规律,这也增加了盗墓者的难度。


最关键的是地宫口到底在哪、是怎么样被封住的,这都是个谜,盗墓者根本就找不到入口,就更谈不上盗墓了。


(明孝陵导图)


再者设计者采用了古代流沙防盗的方法,那就是在墓顶上人工填充了鹅卵石层,一旦受到震动,鹅卵石便会发生滚落,鹅卵石滚落就有可能把盗贼活埋,这也是增加防盗的措施之一。


可见明孝陵的设计堪称完美!


为了防止盗墓,还有一个迷惑人的事情:朱元璋死后,出殡当天有13支送殡队伍同时出发,这13支队伍车马、人数、规格都相同, 除了少数几个知内情的外,其他人就不知道哪一个的棺材中是朱元璋了。


2、历史机缘


明孝陵能够保存完好也有历史原因,明朝初期守护皇陵的军队就一万多人,朱元璋死后都是他的子孙作为历代皇帝,出于他们对朱元璋的爱戴肯定对皇陵倍加保护。


到了清朝,清政府为了收买民心特地下令保护明十三陵及明孝陵,康熙继位后,每次南巡到达南京,必定到明孝陵祭拜。


康熙皇帝的态度和礼数,出乎了父老乡亲数万人的意料,没有不受到感动的,同时他也派人保护明孝陵。


(明孝陵)


即使一直到了民国,孙中山也带着官员到南京明孝陵,祭拜这位明朝开国皇帝。 从康熙到孙中山足以看出历代对明孝陵的重视程度,这不仅反映了每个朝代对这个古建筑的重视,也反映了对这个明朝开国元君的尊重和爱戴。


到了民国蒋介石定都南京,明孝陵就在南京市区附近,自然就使得明孝陵得到了有效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中国日益强大,国民素质也有了很大提升,文物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所以说从朱元璋死后,一直到明朝灭亡,还有接下来的清朝及近现代的每一个政权,都对明孝陵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3、地理位置


明孝陵的位置在南京政府的附近,即使在动荡年代也有军队驻扎在这里,这个位置本身就是对明孝陵的一种有效保护。


(明孝陵)


明孝陵坚固无比加上它特殊的防盗措施,凭当时的盗墓工具是是很难打开的,除非使用炸药。


即使如果遇上孙殿英那样的盗墓大贼,他也得顾及明孝陵的地理位置不会制造出太大的动静。

所以说明孝陵有了靠近南京政府这个优势,盗墓者即使有贼心也没有贼胆。


作为我国明皇陵之首的明孝陵,代表了明朝建筑和石刻的最高成就。明孝陵被列为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理应受到特别保护。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朱元璋的墓虽然建得也不错,但是那里有不透风的墙。

你再牛的墓,总归是墓,历史上官盗的事情多了去,你一两个盗墓贼挖不开,人多了可就保不准了。我们想想慈禧墓,虽然也异常坚固,但是被孙殿英炮弹一炸还不是挖了。

不敢挖其实说到了重点,不是说里面有多复杂,有多强大的机关和鬼神使盗墓贼害怕,这些虽然有道理,但不是主要原因,而是敢挖的人除非活腻味了。

得以保存,我们得从历史上找真相。

没胆量挖的“陵墓”

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第一任皇帝,他的陵墓自然属于明朝第一个帝王墓。而朱元璋陵墓的选址在南京紫金山,就山而建,是典型的唐宋风格。帝陵(孝陵)从洪武十四年建,历经25年完成。

建成后的第二年,马皇后去世葬于孝陵。1398年,朱元璋也去世后与马皇后合葬入陵,由建文帝一手操持葬礼。

从那以后,建文帝便在帝陵组建驻扎了护陵军队――孝陵卫。从这时开始,孝陵卫一直伴随到明朝灭亡。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孝陵卫由5所够成一卫,和当时的锦衣卫制度差不多,每所的人数为精挑的1120人,整个孝陵卫为5600人,实行世袭护陵。这种严密的把守,除非真是盗墓贼活腻味才会打陵墓主意。

陵墓保护得当

虽然明朝覆灭后,李自成占领北京,但是为了笼络人心,不仅葬了吊死的崇祯皇帝,更命人去孝陵祭拜,自然也不会打明孝陵主意,要是挖了,自己民心难服,也就真的成了强盗了。随后清军入关,清朝建立。

清朝建立后,清政府对明代皇陵的保护也被纳入政治课题,而且还对草草下葬的崇祯明思陵进行过两次修善。同样也是和李自成一样,笼络人心,但还有个目的,为后世树立保护帝陵之标榜,毕竟古代死者为大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



就这样,在两朝政府的保护下,明陵里包括朱元璋陵墓在内的所有皇帝陵墓都得以保存未被盗掘。

清朝覆灭后,明清两代的帝王陵墓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像孙殿英这些不法分子借助国内混乱,国民政府无暇顾及打起了陵墓主意。才有了后面的清东陵被盗之事。


挖清陵和挖明陵是两码事,至少像孙殿英要找个借口。你说你恨清朝,恨慈禧而挖坟听起来有那么几分道理。明朝和你十万八千里的年代,挖明陵自然说不过去,就这样,明朝皇陵又躲过洗劫。


壹点论史


我觉得可能不是不敢挖,而是不知道怎么挖,在哪儿挖。

朱元璋下葬的时候,南京应天府十三个城门,每个城门都同时出来一队皇家马车,朝向不同的方向,不知道哪个马车是真哪个马车是假,历史就是这么记载的。因此,到现在也没有人确定他是不是真的葬在了孝陵里。有人据此猜测是因为他生前杀人太多,怕被仇敌惦记,才想出这种计策。

后来有专家进行研究后表示他很可能就葬在明孝陵里,因为这座陵墓是他花了几十年的心力打造的,并且他的爱妃在这里埋葬。他在墓葬里设置了很多机关,危险重重,这也是没人敢盗墓的原因之一。据记载,他的墓葬有大堆鹅卵石,一旦有人进入就会触发机关,大量的石块顷刻掉落,将墓穴里的人活埋。

他的墓葬还非常的弯曲,里面和迷宫一样,如果没有特殊的工具,根本不可能打开。

最后一个方面是地势,明孝陵是整个嵌进一座山里的,这即使是在现代也很难完成。所以他的陵墓保存的非常完好。


三毛三毛


明朝皇陵主要分布在南京和北京,而明朝选择皇陵有个特点,就是离首都很近,明十三陵,南京明代皇陵都位于城市的近郊。因此,皇陵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城里立马知道,并做出反应。应此盗明朝危险数比较大。

朱元璋的陵墓~孝陵如此恢宏的建筑,地宫一定是非常可观的。由于孝陵是不能挖掘的,地宫情况能否知道呢?

使用精密磁测技术对明孝陵,陵区2万平方米的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探测,终于揭开了一个隐藏大600余年的谜团~明孝陵确实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并弄清了地宫的形状,地下埋藏物的基本分布情况等。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够人盗墓,曾于同一天从南京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而且车马仪仗相同,使人难辨真伪,所以有传说孝陵的地宫中是空的,朱元璋并没有真的在这里安葬。民间还有朱元璋真身葬在南京朝天宫北京的万岁山的说法。他们的成果融合进了南京大学与中山陵园。

关于朱元璋的地下宫殿建筑,由于史书记载缺少,又缺乏必要的档案资料,加之民间还有关于朱元璋葬于南京朝天宫或北京万岁山以及下葬时13个城门出殡,等历史记载和传说,所以几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个谜。

首先,朱元璋是从满山火海中杀出来的,前朝皇帝陵墓被盗的事看得太多了。轮到自己建造陵墓了,自然是建造的牢不可破。根据考古专家勘察明孝陵,发现此墓被设计的堪称完美。

明孝陵采用的是山中橫腰凿入,施工难度非常之大。关键一点就是不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把内部的地宫给封口的就算有人去盗墓,怕是连入口都找不到




彬彬侃历史


古代不少人为了发财而打起发死人财的主意,既是盗墓,在盗墓界中,最令人惊喜的就是发现帝王陵墓,相比官员、贵族的厚葬,帝王更是陪葬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其价值连城,使得普通人能富贵三代。所以历代很多帝陵如何没有得到保护,皆成为盗墓贼的主要光顾目标,然而明朝的朱元璋却是一个例外,据说他的陵墓600多年来都没有人敢动,这是为什么?

朱元璋驾崩后被举行盛大葬礼仪式,之后在南京附近的紫金山的皇陵下葬,并且被称为明孝陵,现今已经过了600多年一直未受盗贼侵扰。相传当年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让风水大师找了到位于紫金山麓独龙阜的一处绝佳风水宝地,可惜早有一个南北朝时代的高僧安葬在那里,其名字为宝志禅大师,后来朱元璋听说此宝地只能兴旺一人,于是就把宝志禅师的遗骸遗走。

明朝洪武14年,明孝陵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五年才修建完成,里面架构基本模仿明朝宫殿,有楼阁有望台等,而且周边种满青松,陵墓依山旁水,气候怡人。

据说朱元璋当年还叫人在自己的陵园山林里养了1000多头鹿,每一头鹿都被系上了一只银质牌子,写着:“盗宰者死”,后来明朝皇族担忧先祖的陵墓被人骚扰并且鹿被人猎杀,就陆续派遣了一万多士兵前去看守明孝陵,最终这批军兵就在那里生根繁殖,后代子孙就成为了明孝陵的守陵人,那么一些盗墓贼敢摸进去盗墓无疑是作死。

1998年,我国南京文物保护局派出考古人员采用近代设备对明孝陵进行精密勘察,前后花费6年左右时间,终于大概摸懂了明孝陵的结构。首先,明孝陵当年开建的时候,是从石山中间腰斩垒挖,因此工程异常艰巨,因此内部的架构十分隐秘,从外面根本无法勘察出地宫入口,所以就连近代的技术都很难对朱元璋的陵墓开挖,何况古代的三五个盗墓贼。

另外明孝陵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明朝帝王都经常来祭祀,并且一直拨款派人坚守,容不得任何人靠近,就有专人负责打扫落叶,去除杂草等,可以说是一个皇家禁地,所以使得明孝陵能充分完整的保存下来。

可惜这种保护维持到清朝初期就结束了,满人执政后,开始追杀朱元璋的子孙,欲斩草除根。当一切办妥当后,清朝为了稳住民心,彰显自己的大恩大德,于是就拿明孝陵作文章,重新下命令派守陵人来保护明孝陵,以及明朝的十三陵等。

后来康熙游江南的时候,还特意跑到朱元璋的墓前对其举行祭祀仪式,还叫工匠刻了一块“治隆唐宋”的石碑立在那里,到了乾隆年间,乾隆帝游玩江南的时候,听说自己的先帝也曾拜过朱元璋,于是也一样模仿,前去明孝陵祭祀,还说了一堆感概的话语,如果朱元璋九泉有灵的话估计会被气得吐血。

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也带部下去到明孝陵祭祀朱元璋。不过这些帝皇都祭拜朱元璋陵墓也起到一些防贼作用。毕竟受到当今执权者的尊重,使得明孝陵长期有人看守,百姓也敬重几分,一般盗墓贼在打主意之前,也会考虑到当今帝皇的感受,不敢随便去盗挖明孝陵。最主要是朱元璋陵墓建造得犹如铜墙铁壁,入口难找,盗挖难度非常高,因此才得以完整的保存600多年。


猫眼观史


不是不敢动,而是没机会动。

先说主因。

明孝陵能历经明、清、太平天国、民国、共和国五个时期600余年而不被盗挖,究其原因在于各个时期的政府对于明孝陵的保护。



首先明朝自然不用多说,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陵墓自然是受到明朝历代皇帝的严格保护,有着专门的护陵军队,初期为5600人,隶属于亲军卫指挥使司,受南京中军都督府节制,嘉靖四十一年(1562),裁撤至500名,归神宫监节制,所谓“神宫监”是指掌太高各庙洒扫、香灯等事的十二监之一,为宦官衙门。当然,即使是守卫力量降为500人,守卫孝陵亦也是完全可以的,毕竟孝陵位于南京城中,作为陪都,守卫南京的兵力绝对不弱,三省六部皆在此,因此500人专门守卫明孝陵绝对是绰绰有余的。

同时,明朝对于孝陵的守护不但是表现在派兵守卫上,还表现在律法上。《明史》曾有这样一段记载,“车马过陵,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明朝定制无论是谁,就算是守陵的大臣也需在外郭大金门“数百步外”下马,然后步行至陵区,而违者则以大不敬论处,轻者杖责,重者问斩。



明律还定,擅自入孝陵陵门者棍击一百,未入陵墓门,而入太社门棍击九十,未入太社门则减一等。与此同时,负责守卫孝陵的官员亦要受到责罚,如果被认定是未尽责的,则与犯人同罪,犯人棍击几下,官员亦棍击下,如果被认定有失察的,则减三等。

此外,以上是擅入陵寝的刑罚,如果是擅入孝陵且还有谋毁陵墓之举的则是满门抄斩的重罪,不论是主犯还是从犯皆论死,同时其家族的“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兄弟之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其十五岁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知情故纵、隐藏者斩”,就是上至祖父,下至兄弟老婆,不分表兄弟、堂兄弟,十六岁以上皆斩首,十六岁以下,为官奴,家产也全不部充公,而对于女儿、未婚妻、过继于他人的子嗣,只要不是知情不报的,一律可免连坐,反之如果是知情的,则处死。



而如果并没破坏陵墓,只是偷窃孝陵的金银器、牲牢、馔具等财物,虽不至于满门抄斩,但却也是斩立决的刑罚,只不过是不祸及家人。此外,若盗挖孝陵的树木也是要判刑的,处“棍击一百、判刑三年”,若是盗采孝陵的石头,则处“带枷锁一个月,发边疆充军”,若是故意在孝陵的内放火的,则处“棍击八十、判刑二年”。

同时明廷为了彻底杜绝人为毁坏孝陵的可能性,还鼓励臣民举报那些可能或者已经在进行的毁坏孝陵的行为,只要朝廷查证属实,若是百姓捉拿的,则授以文职,若是士兵捉拿的,则授以武职,同时他们不但能得到官职,还能得到犯人全部的财产。当然,若他们只是举报,之后是官府捉拿的,则不给官职,只给财产。与此同时,如果百姓不但不举报,反而是刻意隐瞒的,那朝廷一旦查明,则处“棍击一百,流放三千里”之刑。



如此,就是在明朝如此严格且严厉的防范下,朱元璋的孝陵别说是动,就是能不能进去,敢不敢进去都是个问题。

到了清朝,虽然此时明朝已经亡国,但当时清朝皇帝为了拉拢汉人士族和百姓的心,对于朱元璋的孝陵亦是主动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给予孝陵应有的待遇。自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开始,顺治就让豫清王多铎多次南下南京,亲谒孝陵。七月,顺治又派太监2人、陵户40名去守护孝陵,防止孝陵被破坏。

康熙年间,康熙更是无比的尊崇朱元璋,南巡时曾五次亲往谒陵,六次遣官拜祭孝陵,且每次祭拜时都行三跪九叩大礼,可谓是礼敬有加(乾隆六下江南时,也得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并也行三跪九叩大礼),从中可以看出清朝皇帝对于孝陵的尊重,是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而也就是从康熙开始,清廷对孝陵开始立碑保护,禁止樵牧,禁止百姓私自入陵,更是严禁盗挖,同时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并派遣兵士前往守陵,因此在清朝统治南京期间,孝陵都被清政府严密保护着,如此也就无人敢去盗挖。



太平天国期间,南京作为清军与太平天国的主战场,因此明孝陵也不能幸免,深陷战火之中,其地面木构建筑悉数被毁,但好在太平天国虽对朱元璋没啥崇拜,但也没有让人去盗挖孝陵,亦也不准他人去盗挖,如此孝陵虽饱受战火,但除地表建筑被毁,其他都安然无事。

此后,清朝收复南京后,清廷又下令两江总督曾国荃对孝陵文物加以整修,并曾建地表建筑。到了清末,在内忧外患下,清朝对于明孝陵的保护虽然已不如从前,但亦没有放弃对于孝陵的保护,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曾联袂在孝陵竖起一块保护孝陵的“特别告示碑”,这块告示牌用中、日、德、意、英、法、俄等七国文字书写而成,其大意是“两江总督端方大人为保护明孝陵的文物不被人恶意涂抹、破坏,所以下令在明孝陵周边设立围栏,以此来保护明孝陵,此后任何来明孝陵参观游客均不能跨过此栏”。



民国时期,民国政府对于孝陵也是秉持着保护的政策,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临时大总统孙文亲自前往孝陵祭奠朱元璋,并上表祭文,在祭文中孙中山称呼朱元璋为高皇帝,并以“我高皇帝在天之灵”的口语来报告自己“光复汉室”的喜讯,由此可见,孙中山对于朱元璋的尊敬,因此,从中亦可窥知民国政府对于明孝陵的重视,及保护的决心。

而后,孙中山去世,民国政府遵循孙中山临终遗言:“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1929年孙中山被葬入与明孝陵同一地点,也就是在这一年,明孝陵被民国政府划入总理陵园,与中山陵一并妥善保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先后出台了《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管理条例》、《南京市文物保护条例》等对于明孝陵的相关保护条例,如此孝陵得到了全面的保护,随后在1961年,国务院又将其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孝陵更是得到更为全面,更为严格的保护,同时成立中山陵园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明孝陵进行24小时不间断防护。

总得说,明、清、太平天国、民国、共和国五个时期的政府对于明孝陵是始终秉持着保护的态度的,因此就是政府对于明孝陵不遗余力的保护,才确保了孝陵600余年都无人敢盗挖。

当然单凭政府的保护,并不能完全的保证明孝陵不会被人盗挖,而孝陵能保证600余年不被盗,这其中还有孝陵自身的原因,那就是孝陵坚固的防盗设计。



据相关考古人员的勘探,朱元璋陵寝所在的独龙阜原是一座十分坚固的石头山,当时修建孝陵的工匠有别于之前的皇陵是从上往下凿出一个地宫,他们是从横向凿入山体,然后从内部掏出一个地宫,这样做虽然很耗时间,但却可以让地宫变得十分的坚固,盗墓者要想盗挖,除了用数十万的民工去用数十年的时间去挖空这座石头山外,就只能用大量的火药去炸开,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动静太大,很容易引起周边的守卫力量的注意,这样他们势必逃脱不了,这样的盗墓又有何意义呢?

同时考古人员还考证得出,独龙阜山体表面至少60%的地方是经过人工修补、堆填的,在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遍布着有规则排列的大量巨型鹅卵石,这样一旦盗墓者试图挖开独龙阜,其顶上的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这样盗墓者非但出不去,而且连之前他们挖的洞都会不复存在。



如此,就是在这样严密的防盗措施下,及各个时期政府的严密保护下,明孝陵被盗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除非是政府亲自下令挖掘,不然明孝陵永远都不能被盗。


澳古说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剧透。

明孝陵从建成到现在的600多年间,对其影响比较大的时间段,大体可以分为明朝、清朝和清末至新中国建立三个节点。

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帝后合葬陵寝,作为建立明王朝的两个最重要人物,其陵墓的建设,不用说肯定是国家级重点工程。

朱元璋从打天下开始,奉行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略。称帝开创明朝后,更是在全国各地大搞城墙、长城、重镇关防等基础防御设施建设。

同时,朱元璋抓工程质量的手段也是非比寻常。

比如修建南京城墙时,他规定每块城砖上面必须刻上出产地和工匠、监工、验收官员的姓名,所有环节均无一遗漏。在这样严格落实责任到每个人的情况下,基本就没有了偷空减料的空间,牢固的南京城墙也得以历经6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

历史上在工程质量管控方面,估计也只有五胡十六国时期,那个修筑统万城时,规定“用铁锥凿新修筑城墙,如果锥入一寸就将工匠杀死”的匈奴人赫连勃勃,能跟朱元璋相提并论了。

明孝陵的建筑设计、施工建设,是明帝国的头等大事,再加上朱元璋极尽严格的质量要求,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而且明孝陵距离南京城非常近,上面还有朝廷派驻的守陵官兵把守,民间的盗墓贼想接近都非常困难,更别提下手挖财宝了。

此后的明朝历代皇帝,都在对明孝陵的维护上丝毫不敢马虎。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走建文帝的皇位后,更是想通过做明孝陵的文章,来展示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为此,朱棣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父亲朱元璋修建高78米、重达30000多吨的“神功圣德碑”。

完善的保护贯穿276年的明朝始终,即使在农民起义军遍地开花的崇祯年间,明孝陵也从未受到过战火破坏。倒是中都凤阳朱元璋父母的皇陵,遭遇了张献忠部起义军的大肆破坏,逼得崇祯帝不得不下罪己诏。

崇祯自缢后清军入关,打出的是为明朝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以此营造清朝合法继承大明江山的舆论。就连接下去攻打根正苗红的南明弘光政权时,多尔衮也拿弘光帝不及时攻打李自成为崇祯报仇当借口,所以在对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的态度上,也不得不做做样子。

出于收揽汉族士大夫和百姓之心的需要,康熙南巡抵达金陵城时曾前往明孝陵祭拜,而且仪式的规格还不低,由康熙亲自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此后,下江南的乾隆,也开展过类似对朱元璋的祭拜活动。

在清朝官方的保护下,明孝陵基本得以维持明朝时的原状。甚至在太平军被剿灭后,还有清政府拨专款修复因战乱遭到破坏的明孝陵的记录。

接下去的南京城和明孝陵,在革命党、北洋军阀、国民政府、侵华日军、汪伪政权间几易其手。

革命党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后,孙中山、黄兴立即组织对明孝陵进行祭拜,向国内外宣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成功。

随后的军阀混战、日军侵华,明孝陵地表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地底下的部分奇迹般地得以幸存。

新中国成立后,明孝陵迎来了十分稳定的局势环境。经过政府几十年来不间断的修复,目前的明孝陵已经大体恢复了600年前初建时的风貌,成为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


剧透历史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古人很注重身后之事,所以自从朱元璋登基之时就开始建造陵墓。


根据相关的记载,说是朱元璋的陵墓耗费巨资,光修建陵墓就用了三十多年。这三十多年可不是白费的。为了防止后人盗掘,建造朱元璋的陵墓的匠人可是费尽心机。

首先就是将陵墓修建在山体内,然而在其中修建宫殿。由于山体坚固,所以想要盗掘绝非是简单的事情。当然这只是第一重保护,第二重古人所使用的各种防盗技术统统采用。除此之外,最让人无语的是,他的陵墓还修建在孙权的陵墓后边。


高明的防盗手段,明陵内部设置鹅卵石防盗机关。

如果盗墓贼挖了一个洞,鹅卵石会从四面八方滚下来填满这个洞。盗墓贼随时会被鹅卵石砸死。并且结构极其复杂,其蜿蜒的小路像迷宫一样。即使盗墓贼碰巧进来,他们也很可能在地下宫殿中迷路。

在明陵的建造过程中,是将山从内部挖空,建造地下宫殿的,这使得盗墓者不可能从顶部或底部进入地下宫殿,而只能从地下宫殿的唯一入口进入。然而,入口被工匠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隐藏起来。考古学家要使用精密仪器才能确定它的位置,那些没有工具帮助,想找到入口就是痴心妄想。


方位工作到位。历代的保护工作做得很好。

明朝有驻军专门守卫陵墓,人数超过5000人。满清入关后,为了争取汉族的信任,清政府也积极保护明陵。顺治年间,开始派专人看守明陵,并让僧人修复外墙受损部分。康熙皇帝在陵墓前立了一块石碑,这也相当于一个保护标志。在当代,明陵是保护的重点。南京市文物局已投资300多万元修复部分倒塌的墙体。开展了许多保护项目。

现在,明陵大数据监控预警平台也已经启动,明陵的安全得到了充分保护。


位置问题,不好下手。

一般来说,皇帝的陵墓离他们以前的宫殿很远。但是明陵却是例外,陵墓与明皇宫之间的直线距离仅为1.3公里。并且明陵建在一座山上。这座坟墓建成后,被水平钻孔并穿入山里。如果你想挖掘,你必须使用炸药。然而,现在的明陵位置离南京很近,一旦引起注意,基本不能全身而退。

朱元璋的陵墓是一直被清王朝所保护的。清军入关的时候,为了笼络汉人,不但将崇祯皇帝厚葬,更是派人重点保护朱元璋的陵墓。有了清政府的保护,一些宵小之辈自然是无从下手。

而清政府这一招的确是高明,这样一来,汉人就对清政府不再那么的抵抗。后来清朝灭亡之后,后世政府也都对朱元璋的陵墓进行保护。然而清朝皇帝就没有明朝皇帝那么好的运气了,清朝灭亡,恰逢乱世,不少皇帝陵墓被盗。

正是因为以上原因,所以朱元璋的陵墓经历了六百多年依旧完好,无人能够盗掘成功。


江水趣谈


明孝陵作为明朝第一位皇帝之墓,有着杰出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陪葬品,这样的大墓怎么没人敢挖?且不说清末民国时期盗墓贼明着发掘皇陵,就连建国后紫金山一带也是盗洞不断,只不过挖掘难度太高,没有成功罢了!

明孝陵的建造

朱元璋在取得天下后不久,便开始让著名神人刘伯温为其堪舆龙脉之处,以图死后仍然为大明江山社稷带来福荫。刘伯温等人通过风水堪舆之术终于选定了东郊钟山独龙阜为龙脉所在,于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布局开始建造神道及神宫,孙权墓则守在神道出口意味着为百年后的朱元璋看门。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十四年,第二年马皇后去世后入孝陵,孝陵之名取自“以孝治天下”之意,到永乐十一年全部建成为止,用时三十二年,方才把这个巨大工程完成。


那么为何明孝陵历经六百余年,没有被盗掘呢?

其实这跟明孝陵的建筑特色有关系,从墓葬建筑技术上来看:

一、明孝陵是依山为陵,其主体建筑都隐藏在山体中。明孝陵的建造,是把山掏空,在山的岩石内部直接挖出一个大约4000平米的空间,然后上覆青篙泥、石灰等材料以保证墓内空间干燥。而盗墓者在不知道墓道的情况下,往往会采用洛阳铲和探杆之类的下掘土层,那么意味着盗墓者往往会探到山体岩石层,而不知主墓室所在,即便生硬的采取暴力钻洞,面对山体的岩石层,盗墓者们往往也是无可奈何的。


二、明孝陵是很少见的横穴,又辅以特殊形态的墓道。横穴顾名思义就是横向埋葬的墓葬,位置很讲究,一般处于高峻之地,墓坑的结构为半地下式,这种结构的墓葬很难被小规模的盗墓贼盗掘。而明孝陵的墓道与历代皇帝墓有很大不同,它呈现一种弯曲不直的状态,避免了墓道在方城和宝城在中轴线,其原因估计也是为了怕让盗墓贼以此推断出真正墓道,这种反常规的设计成为避免盗墓贼的有效手段。朱元璋为了自己墓葬的安全可谓是煞费苦心了。


三、明孝陵采用了古时最有效的防盗手段,把山石墓建成了一个流沙大墓。明孝陵在整个山体外面外层除了封土外,另在山体与封土之间埋着鹅卵石层和沙土层。其目的都是为了防盗,这种形式的墓葬也是考古发掘古墓最令考古学家们头疼的流沙墓,这种墓葬无一例外的都尽力避免了盗墓贼的光顾。工作原理就是在墓道顶层和主墓室顶层采取流沙覆顶,如若盗墓贼一旦打通墓道,流动性较强的细沙会源源不断的从这个口子流下,即便强行潜入,也会有相当大的塌方危险。而明孝陵更是集古今防盗之大成的陵墓,流沙层比一般的流沙墓要厚的多,这也正是为何明孝陵有盗洞而无人盗掘的真正原因。


除了建筑上的防盗技术以外,跟人的主动保护是离不开的。

在明太祖下葬后,为了守卫皇陵,特设置孝陵卫以作护卫,再加上太监们的守卫,孝陵可谓是守备森严。满人入关后,为了笼络人心责成当地官吏对明皇陵进行修葺、保护,人为的严格保护壳孝陵。

虽然经过太平天国与民国乱世,有不少盗墓贼也曾对其产生过兴趣,但是始终因离南京城太近,而且孝陵的防盗手段高超而作罢,只打下几个盗洞证明了他们的无知与无奈。


结语

朱元璋与始皇帝一样,还是脱离不开世俗羁绊,照样本着“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想着身后之事。在中国绵长的历史沉淀和传承中,这是一种时代文明的体现,我们应当珍惜、应当感恩、应当爱护,让我们对其保持一种敬畏之心,这样才会使我们的历史遗迹一代一代往下传,为后世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望风瑟瑟


朱元璋的陵墓位于现在的南京玄武区紫金山,叫明孝陵,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尽管在盗墓猖獗的上个世纪,他的陵墓也没有被损害,其实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第一个特点,是因为朱元璋的寝宫选在了具有特殊岩层的独阜山,历史上很多皇帝修建的陵墓都是非常笔直的,但是在勘察明孝陵的过程中,学者们发现他的墓地竟然是曲折的。而且根据专家们推测,在施工的时候,地底下有不便于开采的岩层,于是就有了两条墓道。因为地质的关系,所以通往地宫的路口都是曲折的,因此好多人进去了就会迷失方向出不来。

第二个特点,是陵墓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严格的保护。陵园中放有千余头石鹿,每只鹿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银牌,银牌上写着一行字:盗宰者抵死,而且当时为了保护陵园不受侵害,特地在这里驻守了一万名将士。明朝灭亡后,南明还在南京,所以朱元璋的陵墓也受到了保护。南明灭亡后,清廷为了安抚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就经常去祭拜朱元璋的陵墓,并且对朱元璋的陵墓也采取了保护措施。康熙和乾隆二帝祭拜朱元璋陵墓的时候,两人都还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因此清朝时期也得到了保护。清末时期太平天国将明孝陵的表面建筑毁坏的一塌糊涂,不过还好曾国藩平定了太平天国,并且修复了明孝陵。建国后明孝陵就成为了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周到的保护。

还有一点比较有意思的是,据传说,朱元璋下葬的时候,是13个城门是同时打开出殡的,所以人们都不知道给他送葬的队伍到底是哪个队伍,以至于关于他的尸骨到底埋在了哪里,一直也是众说纷纭。直到1998年的时候,南京当地的文物保护专家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才算找到孝陵的地宫,在距离地表几十米,令人惊讶的是保存完好,没有丝毫盗墓者出现过的痕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