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下的衰落,工業革命創造的“日不落”神話背後的陰影。

英國曾經創造出了一個“日不落帝國”的神話。英國經濟學家傑文斯曾這樣自豪地描述維多利亞時代:“北美和俄國的平原是我們的玉米地;芝加哥和敖德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是我們的林場;澳大利亞、西亞有我們的牧羊地;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草原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運來它的白銀;

南非和澳大利亞的黃金則流到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我們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種植園則遍及印度群島。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是我們的果園;長期以來早就生長在美國南部的我們的棉花地,現在正在向地球上所有的溫暖區域擴散。”

強勢下的衰落,工業革命創造的“日不落”神話背後的陰影。

“日不落帝國”

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工業革命創造出來的,在巨大成就下,工業革命也很快在英國顯示出了它的雙向作用,使得英國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早班車 ,從此走向衰落。

天堂與地獄的鴻溝,英國社會的格格不入。

在維多利亞的時代,英國時繁榮富庶的象徵,工業生產能力比全世界的總和還要多。倫敦城內現代化設施林立,然而在郊外,卻存在著無數個堪比豬圈的貧民窟。維多利亞時代的富有,更像一種富庶的罪惡。工廠主在拿著大量資本肆意揮霍時,工人們卻要每天工作14個小時為了生存而卑微工作。

正如當時的保守黨首相迪斯雷利所說:“英國現在是一個“兩個民族”的國家,當茅屋不舒服的時候,住在宮殿是不會安全的。”有一條貧富的鴻溝在英國冒出,大多數人都站在了地獄那一邊。

強勢下的衰落,工業革命創造的“日不落”神話背後的陰影。

工業革命時的童工

格格不入不僅僅是英國巨大的貧富差距,還有曾經讓英國人所驕傲的政治制度。英國早在十七世紀就建立了近代民主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現代民主國家。然而經過工業革命的膨脹之後,英國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時代,社會結構的急劇變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制度卻沒有搭上工業革命的快車。

自“光榮革命”時的政治制度顯得與時代格格不入。在議會選舉中,1715年的選民人口占人口總數的4.7%,1813年,這一比例不僅沒有增加,反而降低到了2.5%。很明顯,古老的制度已經散盡餘熱,變成了新時代中的舊制度。

更可怕的是,舊制度正在變成“腐敗的舊制度”。1793年英國的“人民之友會”曾表過一封報告。指出英格蘭總共有400多個議席,256個議席是由11075個選民選出的,其餘的全由貴族寡頭操作選出。十八世紀的英國賄選風氣盛行,幾乎每一個議員進入議會都要靠大量金錢堆積,腐敗之風盛行於整個政界。

強勢下的衰落,工業革命創造的“日不落”神話背後的陰影。

英國的地方議會

這一切政治結構的弊病,英國都沒有進大行大刀闊斧的革除,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的成就,讓他們沉醉其中。當英國開始進行大改革時,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悄然進行,等到改革初見成效時,英國已經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第一班車。

企業家精神的消逝,貴族生活的崇拜的加劇。

第一次工業革命,催生了許多成功的英國企業家。第一代企業家成功後,卻往往想要把自己的子孫培養成貴族,一出生就會把他們送進各類貴族學校,讓他們從小和貴族子弟一起生活。這種對貴族生活的崇拜幾乎在英國是根深蒂固的存在。

無論是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國家,在處於一種優勢地位之後,往往會陷入一種惰性狀態。而英國又存在著輕視工商業,追求寧靜、貪圖享受(這裡主要是受加爾文理論的影響)、反對變革的貴族傳統。一種追求田園生活的紳士文化和民族固有的保守性,就在惰性的放大鏡下無限加大。

強勢下的衰落,工業革命創造的“日不落”神話背後的陰影。

劍橋大學也是著名的貴族學校

當時的德國外交家在私下裡說:“假如我們再有一百年的和平,我們將置英國於死地。”英國的世仇法國也把英國工業家工作時間之短和週末休息時間之長當作笑柄。美國也指望能從英國人的守舊中獲得利益。

企業家精神的消逝無疑會使得英國在世界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創新能力的減弱,對貴族生活的大加崇拜,英國註定會在盛世中慢慢的衰落。

產業的固化,新興產業折腰。

英國在1840年成為了世界工廠,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機器製造業,在英國的工業結構中,以棉紡、煤炭、造船、鋼鐵為支柱產業,深深的影響著英國的國民經濟。

強勢下的衰落,工業革命創造的“日不落”神話背後的陰影。

工業革命的產物—汽船

到了1870年,電氣、化學等新興產業興起,德國和美國利用發展這些產業奮起直追英國。誰掌握了這些新興產業,就能在市場擴展中獲得更大的利潤。但是此時英國早已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候,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再來進行工業結構的調整,發展新興產業變得寸步難行。

並且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原有的支柱產業需要進行技術設備的更新換代,此時的英國就面臨兩難的困局,大刀闊斧的進行工業結構改革,還是對原有的產業進行更新換代。英國選擇了後者,因為原有的支柱產業關係國民經濟,而要發展新興產業勢必要進行大的結構調整,牽一髮而動全身,勢必會大傷國民經濟的元氣。

強勢下的衰落,工業革命創造的“日不落”神話背後的陰影。

福特創造了顛覆生產模式的——流水線生產

所以英國大量資金投入到原有的支柱產業中去,國民經濟得以平穩發展,但是副作用就是英國的新興產業研發遠遠的落後於美國和德國。到1903年英國的新興產業比值只佔工業產業的6.5%。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慣性力量,在1840年發揮了它正面影響之後,終於在三十年後,慢慢的顯現出它的負面影響了。

經濟上的寄生階層,虛擬經濟的大廈。

英國理論家霍布森在《帝國主義》一書中說:“資本主義社會中分配的不平等造成的窮人入不敷出,富人卻能積累財富,並將這些財富作為資本投向海外以獲得更大的收益,這就是帝國存在和擴張的動力,也是。”

霍布森把這些把資本投向海外的富人稱為經濟寄生蟲。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積累了大量的財富。然而在1865年~1914年的英國投資中,英國本土的投資只佔了30%,其他的投資全部投向國外,僅在美洲就佔37%,超過了英國本土的投資。

強勢下的衰落,工業革命創造的“日不落”神話背後的陰影。

匯豐銀行在資本輸出中扮演重要角色

大量的英國資本,經工業革命從全世界源源不斷的輸入到英國之後,又被英國的富人大量的投資到全世界。英國倫敦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到了一戰前英國的投資佔了全世界投資總額的一半 ,第二名美國只有區區19%。

龐大的虛擬經濟和海外經濟造成了英國經濟對外的極度依賴,在國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食利階層,就是霍布森所說的經濟寄生蟲。

資金的大量流向國外,久而久之英國本土的的生產投資和技術革新就受到了制約,與此相反得到英國投資的海外,科研成果卻在不斷的湧現,英國雖然獲得了科學轉化之後的大量利潤,但是創造利潤的科研成果卻留在了別的國家。

依賴經濟是十分脆弱,如果一旦發生戰爭或者是經濟大危機,那必然是對英國國民經濟造成重創。正如保羅·肯尼迪所說:“英國依賴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是一種戰略弱點。”一戰和二戰所發生的一切,印證了肯尼迪的觀點。

盛世下的陰影。

無疑,英國曾經用工業革命為世界創造了一個“日不落”的神話。1840年對英國來說是充滿希望的一年,工業化的完成,使得英國可以傲視群雌。

但是光芒萬丈的工業革命背後,卻隱藏著巨大的陰影,工業革命所帶來的雙向作用,英國始終還是沒有駕馭好。就如同自由貿易政策一樣,英國議會曾在1852年宣稱是“靠自由放任”達到巔峰的。這是對自由貿易政策正面作用的肯定。

強勢下的衰落,工業革命創造的“日不落”神話背後的陰影。

大危機中低價拋售汽車的人,英國也拋棄了堅持了百年的“自由貿易”政策。

但是在十九世紀後期,英國在強烈的市場競爭中喪失了依靠自由貿易而帶來的經濟優勢,自由貿易因此得到了廣泛的質疑,但英國依舊對不離不棄。直到三十多年之後,經濟大危機發生了之後,英國才遲遲宣佈放棄自由貿易政策,然而這時自由貿易的落幕已經成了英國衰落的輓歌了,如果英國能早點發現自由貿易背後的陰影,或許可以繼續維持強大。

盛世危機,英國也沒能逃脫盛極必衰的命運,在強勢之後就開始慢慢的走向了衰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