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學案(十七) 工業革命

專題三、工業革命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界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

1、背景:

A.前提: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B.資金:國內圈地運動、海外殖民掠奪、黑奴貿易等方式積累了大量財富。

C.勞動力: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成為自由勞動力。

D.技術: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技術基礎,資產階級政府對科技發展的大力支持。

E.市場:英國海外市場的擴大,工場手工業時期的商品生產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直接原因)。

(PS:圈地運動:圈地運動常常被拿來作為知識點補充在工業革命中,不可否認兩者都密切關係,但要清楚的認識到,圈地運動的起源要比工業革命早得多,公元14世紀開始,早期的圈地便開始的,但這與資本主義剝削無關,由於英國當時實行敞田制,每戶農民可以從莊園領主手中分得一些土地來使用,但這種土地並不是統一完整的,而是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且土地的肥瘦乾溼等等情況皆有不同,人們稱這種土地為“條田”。另外,當時的莊園領主還規定,在土地收穫後的休耕期間,所有土地都要拆除柵欄開放出來,變為公共地放牧。條田是適應英國中世紀早期的經濟環境出現的一種公有制的土地分配,莊園領主以平等方式分割土地給農民耕種,一旦分割完畢,條田就屬於個人。擁有條田的村民同時擁有繼承權和轉讓權,正是這種帶有公社色彩的分配製度讓英國傳統農業保持了數個世紀的繁榮。但敞田制也有缺點,那就是對於農民耕作來說極不方便,有時候還容易和他人的土地混淆在一起,難以辨認,久而久之,大家便想出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通過各家各戶的協商,將條田更換或者買賣,使土地集中起來方便管理,這樣的舉措就是早期的“圈地”。當然,這些行為也完全是農民們自願的。15世紀末,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英國傳統的羊毛紡織品大受歡迎,領主受到利益驅使開始規模化吞併農民土地,但真正的高峰是在17世紀末英國光榮革命的爆發,隨著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王權與貴族被新興的資產階級所取代。英國也正式進入了由市場經濟主導的時代,原有的佃戶與領主之間以租約來分配土地的制度被打破,變成了競價租地,既然是競價租地,自然是價高者得,在城裡擁有大片紡織工廠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羊毛,便拿出更多的價錢來租地,而地方領主們自然對此很樂意,於是開始撕毀與以往佃戶的租約,佃戶失去賴以為生的土地,成為了徹徹底底的“無產者”。而此時,新興的資產階級政府又頒佈了更為血腥的法令:不允許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這讓本就失去土地,只能四處流浪的農民的處境雪上加霜,最終紛紛變為了資產階級最需要的自由勞動力。加之積累來的資金,成為了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積累,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爆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過程和重要發明:

A.過程:紡織部門到動力再交通運輸部門

B.發明:紡織機械:飛梭(凱伊),得益於飛梭的發明,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後在應用中多人加以改造,出現了卷軸紡紗機(理查德·阿克萊特)、走錠精紡機(塞繆爾·克隆普頓)、水力織布機(卡特賴特)。

動力機械:改良型蒸汽機(瓦特)

交通運輸:汽船(美富爾頓)、蒸汽機車(英史蒂文孫)

A.標誌:以珍妮紡織機的發明和使用為開端,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機器製造機器)為結束。

B.影響:

a.大幅度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歐美資產階級確立了對世界的統治,同時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b.引起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構變化,迅速壯大了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無產階級紛紛掀起大罷工運動。

c.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

1、背景:科技突飛猛進,以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積累。

2、表現:

a.電力的廣泛應用(最顯著表現)

b.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最深遠影響)

c.化工技術的發展,出現了化工業。

d.鋼鐵工業等重工業大大進步。

3、重要發明: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問世,人類進入電氣世代。

汽車(德卡爾本茨)和飛機(美萊特兄弟)被髮明出來。

4、特點:

a.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科學與技術緊密相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徵。

b.多國並舉。

c.很多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

4、影響: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和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5、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原因:

a.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飛速發展,推動了世界範圍內工業生產的空前繁榮,更多產品遠銷世界,使世界市場空前發展。

b.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出現的新型交通、通訊工具,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c.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d.列強在世界範圍內的瓜分狂潮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三、工業革命與城市化

1、城市化表現形式:

A.人口由農業地區遷往城市地區,大量人口變為非農業人口,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不斷提高。

B.城市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經濟力量不斷增強,城市的地位和影響越來越大。

C.人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城市化。

2、關係:

A.工業革命時期機器和工廠制度的興起,推動和擴大了原有城市和新工業城市的興起。

B.隨著工廠盛行,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轉變為工業勞動力,使城市人口與城市數量迅猛增長。工業革命帶來機械化,解放大量勞動力,使農村勞動力大量剩餘。

C.城市化的程度與城市中的交通運輸情況有著緊密聯繫,城市中的交通運輸業迅猛發展,城市與城鄉里的經濟聯繫,使城市經濟快速發展。

D.總結:推動了工業化進程,使人類基本上完成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由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的轉變,但也帶來了環境汙染等現代社會頑疾。

3、城市化的利弊:

利:

A.使交通更便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B.環境變的更適宜人居住,醫療衛生條件變好。

C.提高人民素質、將好的資源集中起來,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弊:

A.城市化導致當地環境承載的壓力加大,造成很多汙染。

B.城市化慢的地區及國家、會成為時代進步的犧牲品、醫療水平上升,死亡率降低、人口壓力增大、資源分配不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趕上發達城市和國家,從而導致社會不滿,犯罪率上升。

C.城市化快的國家及地區、會吸引大量人才聚集,造成其他地方人才和經濟的流失、發展緩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