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單元 第16講 工業革命

第16講 工業革命

考點1改變世界的力量——第一次工業革命

[識記—基礎知識梳理]

一、工業革命

1.條件

(1)政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

(2)資本:殖民貿易和殖民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3)勞動力:圈地運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4)技術: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5)市場: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海外市場廣闊。

2.過程

(1)開始標誌: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

(2)新階段:1785年,瓦特研製成的改良蒸汽機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3)完成: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工業基本上取代了工場手工業,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不久,法國和美國等國的工業革命也相繼完成。

3.影響

1)生產力: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社會生產力極大提高,工業日益重要

2)生產組織:工廠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組織形式

3)生活方式:工業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4)階級關係:形成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

5)思想意識:要求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的自由主義興起

[教材補遺] 圈地運動

14~15世紀,在農奴制解體的過程中,英國新興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通過暴力把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強佔農民的份地及公有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權和畜牧權,把強佔的土地圈佔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這就是英國曆史上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是英國曆史發展走向的重大轉折點。在經濟上,圈地運動對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積累和自由勞動力;在社會層面上,圈地運動促進了英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成為推動17世紀英國政治革命、工業革命的重要因素。總之,圈地運動在客觀上推動了英國社會結構的變化,促進了英國社會的發展。

二、世界市場的基本形成

1.條件

(1)生產力:機器大生產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市場和原料產地。

(2)交通:蒸汽機車和輪船使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繫更為便捷。

2.表現

(1)19世紀中後期,一個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2)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

3.影響: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思想和生產方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探究工業革命對世界的影響

[理解—史料研習歸納]

史料一 德國作曲家費利克斯·門德爾松把蒸汽船的噪音變成音樂。英國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宣稱"我們只是把蒸汽機看作是人類發明的最高貴的機器"……當那個時代最有發明才能的機械師布魯內爾出現在他設計的英國橋樑的開幕式上時,樂隊演奏:"好啊!英雄來了!"

——《世界:一部歷史》

史料二 從這汙穢的陰溝裡泛出了人類最偉大的工業溪流,肥沃了整個世界;從這骯髒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純正的金子。人性在這裡獲得了最為充分的發展,也達到了最為野蠻的狀態;文明在這兒創造了奇蹟,而文明人在這兒卻幾乎成了野蠻人。

——1835年托克維爾評論曼徹斯特

[史料解讀]

(1)史料一表明工業革命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活,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當時的社會公眾對工業革命持肯定態度。

(2)史料二中"汙穢""骯髒""野蠻"等說明了工業革命的負面影響。

[史料運用]

(1)指出史料一中人們對工業化的態度,並分析理由。

[提示] 態度:肯定。理由:蒸汽船便利了交通;蒸汽機提供了動力;橋樑方便了人們的生活;體現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凸顯了人的力量。

(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文明在這兒創造了奇蹟,而文明人在這兒卻幾乎成了野蠻人"?應該怎樣正確應對文明轉型?

[提示] 理解:工業文明在取代農業文明的過程中,資產階級加緊剝削工人階級和掠奪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同時,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很大的汙染和破壞。

應對:加快科技進步與新技術發展;建立新的資源配置體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史論歸納]

工業革命對西方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影響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人類由農業文明時代邁進工業文明時代,工業資本主義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經濟組織形式。機器大生產的使用和推廣,摧毀了國內一切資本主義前的小生產方式。

(2)工業革命引起了經濟格局的變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工業革命使第二產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經濟格局和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就是一個城市化過程。

(3)大工廠制度的確立,創立了進行大工廠生產的組織和管理形式,為資本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提供了可能性;使社會表現形式發生了分化重組,社會日益分裂成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對立階級。

(4)工業革命引起上層建築的變化,使社會又一次出現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業資產階級通過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5)工業革命促進了思想、科學和教育的發展。工業革命使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思潮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

考點 2 技術與產業的重組——第二次工業革命

[識記—基礎知識梳理]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1.前提和條件

(1)政治前提:資本主義制度在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確立。

(2)經濟基礎: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3)理論基礎:自然科學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4)市場條件: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市場廣闊。

2.成就

(1)電的廣泛使用

①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研製發電機成功。

②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③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紛紛湧現。

(2)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以內燃機為動力,研製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車和飛機。

(3)化學工業發展令人矚目。

(4)科學技術推動鋼鐵工業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3.影響

(1)生產力:提高了生產力,推動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2)工業部門:誕生電力工業、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等新興工業。

(3)生產結構:重化工業取代輕紡工業成為工業生產的主要成分。

(4)生產組織:一些大企業採取各種方式,控制產品生產、價格和市場,形成了壟斷組織。

(5)世界體系: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推動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

[概念闡釋] 壟斷組織

壟斷組織是指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或幾個經濟部門中居於重要地位的大企業之間的聯合。它們憑藉這種聯合所建立的統治地位,控制相應部門的商品生產,瓜分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規定壟斷價格,攫取高額利潤。壟斷組織在本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局部調整。

二、世界市場的發展

1.原因

(1)物質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

(2)交通通訊: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手段的出現,加強了各地的聯繫。

2.表現

(1)政治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資本主義列強瓜分完畢,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基本上都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2)經濟上:世界貿易額增長三倍左右;非工業國家與工業化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日益明顯。

3.影響

(1)建立起以歐美列強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2)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開始了艱難的發展歷程。

[易錯提醒]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等於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三個部分:資本主義政治體系、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主要特徵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故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只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部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理解—史料研習歸納]

史料一 在歐美近(現)代化的初期,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需求,給予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很大的推動力,從而引發了科技革命。此後,科學技術開始以巨大的生產力轉化功能回饋工業進步和經濟發展,並間接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變化。

史料二 亨利·福特的創新是用於生產的流水線。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裝上螺帽,裝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擰緊它。正因為流水線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後的十年中每年的生產量成倍地增長,並使零售價降低了三分之二。到1914年,路上行駛的每兩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福特汽車。

——《美國創新史》

史料三 流水作業法的普遍採用推動了汽車時代的到來,從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車的普及推動了一場社會革命,遏制了人口進一步向城市集中,從而使人口得以從飽和的城市向郊區擴散。

——李慶餘《美國現代化道路》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中"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需求……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變化"說明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發展推動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並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生變化。

(2)史料二中"1914年""《美國創新史》"說明美國之所以出現福特"創新",這與當時進行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有關。

(3)史料三中"遏制了人口進一步向城市集中……向郊區擴散"體現了汽車普及前後人口轉移的變化。

[史料運用]

(1)史料一闡述了歐美近(現)代化歷程的哪一主要特點?

[提示] 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發展推動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促進工業經濟的發展並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發生變化。

(2)根據史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從工業發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創新"產生的原因,簡述其影響。

[提示] 原因:大規模工業生產的需要。

影響:勞動生產率提高,成本降低;產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車;有助於壟斷組織產生。

[史論歸納]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科研成果同技術、生產緊密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

(2)工業革命在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新技術、新發明超出一國範圍,規模廣泛,發展迅速。

(3)在一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4)開始於重工業和能源工業,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誌,各個領域幾乎同時展開技術革命。

(5)出現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如電力工業、石油工業、汽車飛機制造業、電訊業等。

(6)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發展歷程

史料一 19世紀晚期起,資本主義列強……資本輸出、掠奪性貿易,再加上海陸交通和通訊事業的大發展,最終摧毀了一切落後國家和民族的堡壘,瓦解了它們的傳統自然經濟,從而把所有國家和地區都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軌道。

——《全球通史》

史料二 到1900年時,歐洲人從阿根廷和澳大利亞進口牛肉和羊毛,從巴西進口咖啡,從智利進口硝酸鹽,從阿爾及利亞進口鐵礦石,從爪哇進口蔗糖。歐洲資本同樣投向了海外,以建設鐵路、礦山、電廠和銀行。當然,國外市場也為歐洲的製成品提供了市場。

——[美]斯皮瓦格爾《西方文明簡史》

[史料解讀]

(1)史料一中信息說明世界市場形成的基本途徑有商品交換、殖民掠奪、交通技術條件等。

(2)史料二信息說明主要以歐洲為中心進行商品和資本的輸出,歐洲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具有優勢。

[史料運用]

(1)史料一反映世界市場形成的基本途徑。根據史料一概括世界市場形成的途徑有哪些。

[提示] 世界市場形成的途徑有國際貿易、殖民掠奪、新式交通工具和通訊事業的發展。

(2)史料二反映了世界商品貿易的交流與發展。概括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的特點,並分析促成此特點形成的歷史條件。

[提示] 特點:以歐洲為中心;歐洲掠奪海外原材料的同時,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

條件:歐洲主要國家資本主義政治制度最終確立;殖民擴張及兩次工業革命給歐洲帶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交通運輸日益便利。

[史論歸納]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表現

(1)空間範圍日益擴大:經歷了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區域貿易到世界貿易的發展過程。

(2)聯繫方式更加快捷:交通運輸方式經歷了從馬、帆船運載到汽船、火車、汽車、飛機運載的過程;商品信息傳遞經歷了人員傳遞到通過電報、電話以及網絡傳遞的方式;商品運輸的速度和運載量迅速擴大。

(3)商品種類迅速增加:由農牧業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交換,到工業產品與原料的交換,再到資金、勞動力與商業服務的交換。

(4)市場資本總額和貿易總額持續增長。

(5)市場組織、維護機制不斷完善:通過建立銀行、交易所,成立政府特許公司、壟斷公司等工業公司和商業公司,保障商品生產和流通的順暢。

(6)貿易中心的不斷變化:古代以區域貿易為主;1400-1800年,西、葡、荷蘭一度成為大西洋貿易的中心;工業革命後英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後來美國取而代之;如今,中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以時空的完整性探究工業革命

[理論闡釋]

1.時空的完整性:縱橫聯繫不可分割

(1)縱橫聯繫

①培養時空觀念,不僅要依據一定的時間軸、空間軸建立一個個“時空架構”來說明某一個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還要有“時空思考”的意識,能夠知道特定的史實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繫的。②按照時間順序和空間要素,建構歷史事件、人物、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能夠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並據此對史實作出合理解釋;在認識現實社會時,能夠將認識的對象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考察。

(2)不可分割

時空是不可分割的,時空觀念強調時空的完整性。歷史隨時間流動而發展,又在一定的空間中演繹,歷史中的國家、地區,其經濟、政治、軍事、民族、文化等無不在一定的空間中進行。我們要培養學生在一定時空下將歷史信息進行整合,上升到對歷史的理性認識。

2.以時空的完整性審視工業革命

(1)從縱向發展來看,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資本、市場和勞動力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的必然發展。同時,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引起了社會關係的變革,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2)從橫向發展來看,歐美進行工業革命後,加快了對外殖民擴張的步伐,亞非拉美國家日益貧困,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運用點撥]

1.以時空為基礎探究工業革命的背景

(1)時空觀念強調將所有的歷史認識,置於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探討,時空具有多種形式,同樣具有完整性。

(2)工業革命的條件

①究竟是哪些“有利條件結合在一起”促成了英國首先開展工業革命。以時空觀念歸納教材相關內容:政治因素、市場資金、勞動力、原料、技術等條件。

②以時空為基礎補充煤炭在英國的工業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英國民眾收入水平普遍較高,同時英國能源煤炭價格很便宜,引發各行各業絞盡腦汁開發儘可能多消耗煤炭、少僱傭工人的新技術新工藝;一個開放的、流動的、較為賢能主義的體系和“公民社會”的建立,以及伊麗莎白時代的基礎和傳承;認識地緣因素也是工業革命開始和拓展的重要原因等等。

2.以時空為依據探究工業革命的進程

3.以時空結合探究工業革命的影響

(1)從時間上、空間上分析,工業革命的影響是全方位的,改變了世界面貌。

(2)以時空結合分析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①時空結合,找准以工業革命為中心的中外歷史發展線索,理清中外共時性大事,在“大歷史”視野下探究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

②既看到在工業文明衝擊下中國社會開始近代化進步而艱難的歷程,也看到英國利用自身首屈一指的工業優勢,用武力迫使一個又一個國家打開了大門,包括中國等很多國家和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成為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在不平等的國際秩序影響下“低度發展”。

4.(對接高考)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使用和發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氣技術的應用標誌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不僅增加了社會財富,也使人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城市化進程加快。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依據兩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發明的背景、應用及影響,引用材料,創設情境,從時空完整性的視角考查兩次工業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