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的日記想要表達什麼?

到得前頭山腳盡


方方日記要表達什麼?會有兩種解讀。一是她想表達什麼,二是讀者看到了什麼。

第一種,作者要表達什麼,應該在她作品的文字裡,在寫前的動機和寫後的補充中,也可能是有形或無形的序、跋裡。當然,互聯網時代,還有寫作過程中與讀者的互動。總之,應該是作者的原話,不是讀者的延伸解讀,或節選的斷章取義。

第二種,則是讀者的解讀,這個一定是多樣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這個意思。作者即然公開發表,讀者就有各種解讀的權力,也有發表見解的權力。讀者間並沒有權力讓別人一定要接受自己的解讀,當然作者也沒有權力要求讀者只能有一種理解。

最低線是作者的作品內容和讀者的各類言論,都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線,逾線則按法律辦。這才是對一個作品,讀者與作者都應遵守的。有了這些認知,才有討論的意義。

說說我對方方日記的理解吧,方方在動筆之前,武漢疫情已經冒頭,病人在各醫院已經不少,而武漢當時確實措手不及,對疫情的影響和發展,沒有準確的認知,同時還在思考疫情以外的一些事情,應對措施並不得力。方方敏感的發現了這個問題,依個人的個性,方方火爆的發聲,大意是疫情過後,湖北的作家不要寫頌詩頌文,“諂媚”也要有限度。別的同行怎樣做不知道能否聽她這個前作協主席的,但成功吸引了眼球,她自然以這種狀態進入了日記的寫作狀態,定位就是批判,自己提前身體力行,決不歌頌,不能打自己的臉,文人是有“風骨”的。

之後,方方日記一篇篇出爐,描寫著武漢疫情中的故事,而後封城,人出不了門,那麼就靠通訊來記錄“聽”來的故事,中間還夾雜著個人的各種感受。職業作者,可讀性還是不錯的。武漢疫情突襲,這麼大的事,並且幾乎關聯了全國每個人,自然大家都關心武漢到底怎麼樣了,除了新聞報導外,也會關注和自己最貼近的老百姓自己的情形。這使得方方日記大火,幾百萬閱讀量並不誇張。這中間有多少人讀懂了中間夾雜的各類“高級”感悟不好說,故事是最吸引人的,不少人還在根據故事描述的事,做著一些萬一自己封城,應做的預案。與己相關是重要的!

轉折出現在武漢疫情的變化,隨著各種抗疫措施的開始,醫護人員美麗逆行,各地物資千里馳援,各項數據達到峰值後開始下降,最重要的是,網絡上反應的焦點問題,都會有調查組介入,並很快會有處理結果,一批失職幹部被處理,黑暗中不僅有了一絲光明,而且眼見著越來越亮,而方方日記中仍渲染著黑暗,仍是一個個細小的故事,與大家看到的距離感越來越遠,棄讀的人自然越來越多。

撇開夾雜的方方自己的反思能不能被認可不說,日記中的故事,大家當然不能認可是虛構的,一但被認為是假的,很多讀者就會有被愚弄的感受,那怕只有一個,也是這個效果,因為無法“證實”,卻被“證偽”了。那基於這些故事之上的所有結論,就很難說服人。到了梁護士被“腦死亡”,方方日記可以說是大敗了。方方所倡導的不寫頌文頌詩,可對應著拼命救武漢的醫護人員們,對應著如“雨衣妹妹”這樣的志願者時,也堅持著不予歌頌,甚至被“腦死亡”了。那什麼文人情懷,不諂媚,悲天憫人就顯得那麼虛假和冷酷。方方的倔強和執拗,讓她選擇性地去描述,就作品本身來說,也是失敗的。

面對災難時,要指出問題,但更要給人希望,誰都渴望勝利,特別是自己為之努力後,更希望結果是勝利!為勝利而不怕犧牲,才是我們生生不息的動力,這也不歌頌嗎?方方終是狹隘了。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