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芒果论史


历史往往都是胜利一方说了算,胜利之后开始彰显自己的能力,鼓吹自己的战绩,踩低对手的战力,无形中形成一种对比,昭告天下人,笼络天下人心。


而在刘邦和项羽这对宿命中似乎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请,是不是打败越强大的敌人越显得自身能力更加强大,或者刘邦对项羽惺惺相惜呢?其实不然刘邦还是无意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羽污名化,只不过是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而已,而且污蔑项羽对他有什么好处?


指桑骂槐

从刘邦斩杀项羽之后有有五个人一天之内被封了侯,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因为这几个人都得到项羽身躯的一部分,刘邦曾经下令“得到项羽首级的,黄金千金、封邑万户”。


当初义帝被项羽杀死,而刘邦是一个非常善于作秀的人才,就靠这一手笼络了几十万大军,项羽死之后还帮义帝进行了一个葬礼,还在场上大哭一场。葬礼规格是鲁公的标准,而鲁公是义帝最早给项羽封的爵位,杀人诛心的行为。


这两个行为很明显就是在鞭尸项羽,不需要在名义以及专纪中污蔑项羽,而是让这个世界上仍然惦记项羽的人感受到一种杀人诛心的感觉。能够让人拿你的身躯来换取钱财,让你杀过的人获得的安眠。


刘邦功与过,项羽高与低

在历代的评论中对于项羽和刘邦也不都是一个模板的评价,有针对刘邦的功与过,也有针对项羽的好与坏。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但是在过程中翻出的浪花是巨大的,所以有很多人去珍惜项羽,去怀念项羽,仔细去研究发现,你会看到惋惜项羽的大多是文人墨客,而针对项羽的是谋臣,战略家。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苏轼
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朱元璋


封建社会的基调就是通过发动战争获得皇权,让发展民生经济,贤明的君主就是想着如何发展,昏君就是享乐。出现昏君改朝换代也快要来临了。


而战争的曲调是非常悲伤的一件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都是一个个战士换取的胜利,但是战争也有柔情,有才能的将军获得胜利之后不会屠城,不会去影响百姓。一座城市中的建筑、文化书籍都是非常重要的资源。


这一点在刘邦与项羽身上两个人有很大差距,张良、萧何进城之后关心的是人口地亩相关的书籍,而项羽进城之后是金银玉器,珠宝美女满载而归。刘邦能够将秦朝制度承袭,而项羽不好说。


黑夜与黎明

项羽的短板就是他失败原因,进咸阳屠城、火烧陵墓、不爽就弄死下属种种行为无不彰显他是一个目光短浅,在战略眼光上没有足够的社稷胸怀,不注意民生不注重文化保护的武夫,失败不是没有原因的,同时也是当时的大幸。


刘邦的胜利是赢在谋略之上,刘邦出身于寒门,享受过民间疾苦,知道百姓知道要什么,人心所向是什么。都说刘邦是阴险计谋,但是这些计谋都是为了赢得天下而出发,在阴险的计谋中却没有针对最脆弱的百姓。当然刘邦也进行过屠城,没有绝对的好人,只不过刘邦能够更懂得克制自己。


而至于为什么不进行大量有意的对项羽进行污蔑,

一、刘邦需要一个强大的对手作为参照物,显得自己更加强大;

二、从用人识人方面来说刘邦更懂人心所向,有意污蔑会反其道而行之;

三、已经获得天下,有信心能够还一个太平,那一个项羽就是微不住道的存在。


点个关注,发现更多不一样的历史,同时为创作不易点个赞~~


空梦历史


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庸碌无能,贪图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则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凶狠、谋朝篡位的人。这就是李世民对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污化。再比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对陈友谅的后代也极力打击。虽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已经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却把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朱元璋)

明明竞争对手已经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实力了,为什么这些古代统治者,还要对其进行污化,同时对其亲属进行严厉打击呢?这是因为竞争者虽然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党羽也许还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在。如果不严厉打击,失败者也许就会死灰复燃。别人就会利用失败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虽然失败了,但是民间却不断有人假托明皇室的后代起义。因而,清朝要对明朝进行污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为什么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污化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呢?不但没有污化他,而且对项羽的亲属还非常好。

项羽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如果说项伯是因为对刘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话。项羽的其他亲属,刘邦对他们也是很好的。比如项襄,他是主动投降刘邦的,刘邦封他为桃侯。项他,他是与刘邦作战,被灌婴擒获的,刘邦后来依然封他为平皋侯。其他姓项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里了,但是,也没有刘邦折磨他们的记录。

(刘邦)

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赐项羽的那些亲属姓“刘”,包括项伯、项襄、项他,都被刘邦赐姓“刘”。这也就是说,刘邦是把项羽的后人,当成自己一家人了。这在古代统治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但不污化项羽,反而还对项羽那么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胸怀天下的缘故。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齿,他曾经多次背叛刘邦,对刘邦进行釜底抽薪,刘邦恨得他牙痒。连刘邦自己也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当张良建议刘邦,先把雍齿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时候。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雍齿封为侯了。而且此后,刘邦杀掉了那么多功臣,都没有动过雍齿。

不过,如果说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才没有污化项羽,打击项羽的亲属,其实也说不过去。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齿为侯,也不是因为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要利用雍齿为他做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江山长治久安。

(项羽)

当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发现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韩信为他建国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韩信,用阴谋手段把韩信给拿下来,后来还默认了吕后杀韩信。卢绾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随便出入他的皇宫。但他发现卢绾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因此率军讨伐卢绾。樊哙是他从小的哥们,但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樊哙作乱,因此不管樊哙有没有罪,都派周勃、陈平去杀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并善待项羽的亲属,原因就在于,项羽及其亲属,对刘邦不会构成威胁。

实际上,项羽虽然曾经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终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失败的。垓下一战,就是一个证明。不但他曾经的部下彭越、英布对他倒戈,与刘邦的军队一起围攻他。而且他的士兵们,也纷纷离开了他。以至于他本来有10万军队,最终却一无所有,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说明,已经没有人拥戴项羽了。因而项羽也不再是刘邦的一个威胁。既然如此,刘邦也就没有必要污化项羽,打击其亲属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成王败寇,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想赢的原因。

赢了,在合理的情况下,把你描写的完美无比。输了,则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进行丑化。

清朝修明史就是一个例子,不仅丑化太祖朱元璋的相貌,更是把明朝的皇帝一个个的描写的昏聩无比。

说说刘邦的事



刘邦,从一介亭长,变成了大汉的开国皇帝,可以说是本事非常之大。

但是刘邦起兵之初,势单力薄,为了能够扩大声势和力量,投奔过项羽的叔父项梁,后来更是和项羽成了拜把子兄弟。

刘邦不止一次利用这个身份逃过一劫。



至于刘邦取得天下以后,没有污化项羽,个人认为有几点原因:

其一,帝王之术,胸怀为甚

作为一个皇帝,又是开山劈地的开国皇帝,这点容人的肚量都没有,别人还怎么信服你,跟着你混。

刘邦和项羽打闹之间,项羽数次都可以要了刘邦的性命,奈何项羽太讲究兄弟之情,关键时刻放了刘邦一马,最后却要了自己的性命。

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得了天下,老对手项羽也被自己杀掉了。

战争进行的时候,咱们是敌对关系,但是私底下,还和项羽是兄弟不是?所以,项羽命都没了,再去污化,倒显得自己小肚鸡肠了,而且,手下这么多兄弟怎么看?项羽那边的降将怎么看?

不如给他一个美名,反正人都没了。

其二,项羽并没有对刘邦赶尽杀绝

在楚汉争霸的时候,项羽有多次机会问鼎天下,说到最后也只能怪项羽自己。

双方打仗的时候,项羽抓住了刘邦的家眷,这个时候项羽非但没有把他们怎么样?还好吃好喝的供着。

现在刘邦得势了,要了项羽性命不说,还要褥其人格。这对于刘邦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既然这样,不如为项羽扬个名,让世人看看,自己还是念当年的兄弟之情的。

其三,《史记》对项羽的歌颂

写史记的司马迁,应该是项羽的铁杆粉丝,所以不会对项羽有任何的污化,所以至今,项羽的大名,英雄之名,才被传颂。

写在最后,对于已经不是对手的对手,大度一点怕什么?世人只会记住你的容人之心。有时候,不诋毁对手,也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威望。


观复一鉴


刘邦哪有时间来污化项羽,把项羽打败了,他建立汉朝,并不清闲。第一,他要修改秦朝的严刑峻法,让老百姓修养生息,传说刘邦逐条删改秦律,“杀人者死”,是刘邦亲自拟定的。

第二,平息各诸侯王的叛乱,刘邦一辈子都在打仗,打诸侯王,打突厥,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唯刘邦一人耳。

第三,协调内部关系,特是后宫女人,吕后太强势,其他妃子又争庞,百年之后怎么办?

第四,后继之人乏力,政权不稳,想废太子,又受吕后反对,无可奈何。

我估计,刘邦根本没时间来丑化项羽,再说,丑化项羽,对刘邦沒一点点好处,而且,当代人都知道项羽,多说无益,不如不说。从某个角度讲,刘邦还是很欣赏项羽人格魅力的,项羽捉了刘邦妻小,没有折磨,尽管项羽说要烹了刘邦老爹,刘邦耍无赖,说“我爹也是你爹,烹了请分我一杯羹。”项羽无奈,并没真的杀了刘邦老爹,只是吓吓而已。刘邦逃命,把两个儿女推下去,有人骂刘邦无情无义,只顾自己逃命,其实,刘邦是知道项羽不会杀害自己小孩的,只要自己不被抓住,还有翻盘的机会。如果不是争夺天下,刘邦和项羽可能真的是一对江湖好兄弟哩。


朵朵佬爷


楚汉相争期间,华夏大地缺乏合法的天下共主——秦始皇父子依靠武力获取天下,因此汉朝初年,有很多人不承认秦始皇父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赵正书》将秦始皇父子称之为秦王,否定其帝号说明了这一点),而秦末反秦,各路义军推楚怀王为“义帝”,楚怀王为各路反秦势力的“共主”。项羽、刘邦,名义上均为楚怀王的臣子。因此从这一点来说,项羽和刘邦并不是君臣关系,充其量是级别高低之分。

而楚霸王自杀以后,根据《史记》记载,刘邦在诸侯的“推举”之下,成为了皇帝,并且重新分封了反秦义军首领为诸侯。而刘邦既然从来不曾是项羽的臣子,并且受“推举”为皇帝,因此没有污名化项羽的动机。

从小节来说,项羽在秦末战争和楚汉相争期间到处屠城,从大节上来说,楚怀王是君,项羽是臣,楚怀王固然无能,但没有失德行为,项羽又没有合理的废黜楚怀王的理由,就私自弑杀楚怀王,这种臣弑君的行为,属于最大的大节有亏。因此不论大节还是小节,项羽都被视为不仁不义。这一点在当时人所共知,刘邦如果污名化项羽,实在有画蛇添足之嫌。


黑柴


这里是芒果论史!

其实“刘邦没有污名化项羽”这一描述是不太准确的,刘邦和项羽毕竟争霸多年,尤其当初刘邦本应该是“关中王”,结果被项羽封到巴蜀之地,刘邦的心中对项羽始终是充满不满的。

项羽死后,刘邦曾下令天下人不得称呼项羽为项王,所有人都需要统一称呼项羽为“项籍”。“项王”这个词语自然不必多说,显然是一种尊贵的称呼,而“项籍”这个词就有必要提一下了。



在古代,人不仅有名,还有字,比如说张良名良字子房,如果用字称呼一个人,那就代表了对这个人的尊重,如果直呼其名,就代表了对这个人的不屑。项羽的名就是“籍”,刘邦让全天下的人称呼项羽为“项籍”,正是为了出一口恶气,表达自己对项羽的不屑。

所以说,刘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污名化”了项羽,但另一方面,项羽“抗秦”的正义光辉形象也留在了历史上,没有被抹杀,这就是由于刘邦本人的政治家身份所导致的,一切都为利益服务,做决策时不能被个人喜恶所影响。

强调“汉”得国之正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刘邦是击败了项羽后建立了大汉帝国,所以说应该说“汉”将“楚”取而代之。

其实不然,项羽的西楚国实际上只是一方割据政权而已,算不上是统一帝国,而刘邦的“汉”和项羽的“楚”都是同一时间由项羽分封而得。所以说,楚、汉一直是同时存在,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谁将谁取而代之的关系。

“汉”真正取代的是“秦”,而不是“楚”,大秦帝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前朝”,刘邦要强调自己的军队上正义之师,自己的国家是正义之国,那么他就必须要证明秦朝不好,证明秦朝该灭亡。所以说大秦才应该是刘邦不遗余力去“污名化”的。

项羽和秦的关系和刘邦与秦的关系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反秦义军,他们都在与秦王朝的斗争中奉献了自己的力量。既然为了证明汉帝国的合法性需要证明秦王朝有错,那么起兵反秦的项羽就应该是对的,在这个角度上,刘邦就不能过度“污名化”项羽了。


这是出自于政治上的需求。

英雄相惜

既然项羽反秦的行为是值得肯定的,那么又怎么证明汉比楚更应该得天下呢?这就需要塑造汉、楚之间的关系了,他们都是反秦义军,他们的行为都值得肯定,而秦亡之后,他们公平竞争得天下,可以说是英雄相惜!

这就是刘邦想要达到的效果。

既然是“英雄相惜”,那双方之间就应该要“不分伯仲”,如果把项羽过度“污名化”,那岂不是显得刘邦也不过如此?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也不能把项羽说得太差,刘邦要做的反而是充分肯定项羽的军事实力,如此才能衬托得自己更为强大。

项羽曾经被楚怀王封为鲁公,他死之后天下人纷纷向刘邦称臣,只有鲁地人民不愿意屈服,要为项羽守节。刘邦的做法是,先把向他们展示项羽的人头,以此证明项羽已死,灭掉鲁地人民心中最后的希望,随后将项羽风光大葬,向项羽表达了崇高的敬意,鲁地人民见此情形,终于选择了臣服于刘邦。

可以说,刘邦的这一波表演完美的在鲁地人民心目中上演了一出“英雄相惜”的好戏,尤其是他将自己的对手项羽风光大葬,更是让鲁地人民觉得,刘邦这个人的气量真的很大,项羽输给他也算不冤,如此,他们才会心甘情愿的臣服于刘邦。



这既是出于政治需求,也是刘邦的个人需要!

其实这么看下来就会发现,“污名化”项羽只能让刘邦出一口恶气,但适当肯定项羽的能力与功绩,即可以证明西汉得国之正,又可以彰显出刘邦博大的胸襟,宽广的胸怀,这对于招抚那些内情的普通百姓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

刘邦确实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喜欢别忘了点个关注哦!


芒果论史


我觉得跟年代和史书的笔法有很大关系。

刘邦之后的史书《史记》是私人著史,二十四史,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是私人编纂。这点上且不说刘邦开国之后没著史,就算当朝就修史,史官也会公正的记录。

这些史官诸如司马迁,班固,范晔,陈寿都不同程度继承了齐国太史和晋国董狐的春秋之笔,尚能秉笔直书,仅仅是在用词的褒贬上略有斟酌。

刘邦几次抛妻弃子,连老爹都丢给项羽抛了。审食其,不就是因为在敌占区帮刘邦照顾老婆孩子和亲爹有功而被封侯的吗?

这么丢人的事儿,都被明明白白记下来了。吕后的龌龊事也没躲过,汉武帝的荒唐事也一样。放在后来,不敢想象。

所以,这不是刘邦想不想污名化项羽,丑化项羽的问题,而是他说的不算,历史不是他书写的。

但是一切到了唐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唐太宗李世民开了个非常坏的头儿。

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唐建立后,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下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官修史书的出现,引发了历史为统治者服务的趋势。李世民对父亲李渊,太子李建成的贬低是赤果果的。妄图借此掩盖他弑兄欺父篡位的历史。

同时,这也让后人认可了,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打扮反而觉得不正常。



苏八达


大家好,我是家强上谈历史,非常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化项羽的名声呢?我们要从几件历史事件说起。

一.他们都曾经效忠于楚国。

自陈胜吴广起义起义过后,各路英雄揭竿而起,其中就有泗水亭长刘邦和向氏叔侄(项梁项羽)。后面六国复辟,他们都效忠于楚国,面对秦朝暴政,这个年纪大的刘邦与年轻的项羽称兄道弟,共为一主,共同参与推翻秦朝的斗争当中。他们两者都对推翻暴秦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且项羽前期骁勇善战,为秦朝的覆灭有着积极意义,如果刘邦污化项羽也是对这位曾经的英雄不尊敬。

二.项羽鸿门宴选择相信刘邦,对刘邦有着某种意义上的不杀之恩。

当时楚王有规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秦王”,刘邦早于项羽攻入关中。此时项羽团队中的范增、项庄等谋士和将领纷纷献计,设鸿门宴击杀刘邦。

刘邦欣然赴宴并表达了自己效忠于项羽的愿望。项羽对自己属下的暗示击杀刘邦表示迟疑,选择相信刘邦会效忠于自己,于是放走了刘邦。

项羽没有趁刘邦势单力薄的情况下对刘邦下此毒手,说明项羽对刘邦还是有一定程度的信任,项羽完全有机会在宴席上对刘邦赶尽杀绝,但是并没有发生这件事。所以说项羽的不杀之恩也是刘邦没有污化项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为刘邦后来的楚汉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从项羽封自己为西楚霸王之时,对刘邦还是保持有怀疑的态度,于是把蜀地作为刘邦的封地,而且有三个“秦王”作为一道屏障。

刘邦在偏远地区为汉王,但封地较为广阔,为刘邦储备实力带来了有利帮助,刘邦属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让原本不起眼的刘邦军队实力大大提升,为汉朝的建立打下夯实的基础。

项羽没有像对待曾经的楚王一样对待刘邦,并赐封地给刘邦。刘邦如果污化项羽可能有让后世诟病的嫌疑。

四.项羽愧对江东父老,乌江自刎,最后一战刘邦没有亲自了结项羽。

项羽战败垓下,乌江自刎,已经注定楚汉战争的成败。项羽面对江东父老的羞愧,已经在自刎那一刻而释放出来了,而汉王刘邦最终取得这场大战的胜利,已经没有去污化项羽的必要了。

五.汉朝建立后,刘邦的志向是发展并巩固好汉朝。

汉初,经历了大战以后,老百姓民不聊生,百废待兴。刘邦希望整顿朝纲,实现大一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丑化项羽。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欢迎大家指正。


家强谈历史


首先来说,历史上的刘邦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薄情寡义之人,虽然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奸诈狡猾的人,但是问题是历史上能坐上帝王之位的人,哪个不需要具备一点心术野心和阴谋?

刘邦的无奈

相反的,刘邦在我看来并非是一个冷血之人,当时刘敬对刘邦提出和亲时,刘邦想送长公主去,吕后日夜哭泣舍不得,最后刘邦想了一下,不让长公主去了。

这段故事看起来很短,但我们要知道自古以来女子在帝王家从来都是政治联姻工具,而刘敬当时要提出跟刘邦和亲,这也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刘邦会留下长公主,这就说明他并不是一个薄情寡义之人。因为自己在楚国做了好多年的人质,吃了不少苦,所以当他想到女儿即将离开自己的时候,心里面还是舍不得的。

刘邦作为一个从底层上来的人,在造反中其实他可能没有想要做皇帝,因为当他攻入了咸阳后,看到了许多的美女和财宝,意念便动摇了,这是典型的一种暴发户的心态,当时他也许只是想就在这边好好的做个土皇帝,结果却被樊哙和张良劝住了。

所以我们认真研究会发现,刘邦的帝王野心其实是被他手下的那一批文人武将一步一步的给逼出来的,因为此刻的刘邦并不只是代表自己,更多的是代表他身后的利益集团。

功勋集团的利益

当时刘邦本想合约成功了就算了,而张良和陈平不同意让他撕毁合约,其实从这些举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刘邦有了自身的实力以后,他的每一步并不是自己想要干嘛就能干嘛那样随心所欲,大多数情况下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帮自己的团队谋取利益,反过来说刘邦能够得到天下,除了满足自己的野心和利益,同时也是被那些功勋集团牵着走的。

到最后刘邦已经没办法停止下来了,他必须要灭掉项羽,因为作为最强大的对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那个时候的刘邦,已经不是他想不想打的问题,而是他手下的功臣们想要和他同分天下,要将整个中原变成他们这个集团的,所以刘邦必须要灭掉项羽,而这一个想法是张良和陈平等所代表的功臣集团所有人的想法。

因此说楚汉相争看似刘邦和项羽的皇位之争,但实则是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为争夺天下而发起的战争。

项羽必须死

我们知道韩信灭了齐国以后北方大部分地盘都在他的手中,彭越的军队也已经发展到了好几万人,成为当时的一个大军阀,南方的英布也发展出了自己的气候,其他的如张耳、吴芮等人都跟了刘邦,这些人原来都是从项羽那边出来的,所以他们是巴不得项羽早点死。不然的话,如果刘邦不灭项羽,那么等待这些叛将的下场,就是他们一个个都要人头落地。

所以楚汉相争时,功勋集团和那些诸侯不会考虑刘邦的想法,他们要做的就是极力让刘邦必须打这场仗,而项羽必须死。项羽并不明白,但刘邦发展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一切都由不得他了,就算他不想打,手底下的人也会用1000种方法逼着他打,他已经停不下来。

可以说刘邦其实不恨项羽,杀项羽只是因功勋集团的利益需要。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也明白,他能当上这个皇帝,并不是因为他的本身实力有多厉害,而是他手底下的那些谋士武将、功勋集团他们给了刘邦最大的帮助。

因此,刘邦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回报这些人,这只是双方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刘邦项羽私人上并没有过节,去污名化项羽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

抹黑项羽没有什么意义。

历史上刘邦在打败项羽后也就多活六年就去世了。但他们还在世的时候,那个时代的人都了解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根本就不用像我们这样去翻历史书研究两个人的性格脾气,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刘邦去抹黑项羽,也很难达到欺骗百姓的目的,如果这样做反而会给世人一种气度狭小的感觉。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情感是复杂的,当时刘邦去参加鸿门宴的时候,项羽都没有想要杀他,可以说当时项羽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而刘邦壮大时候对项羽也不记恨,可以说这两个人本身就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情,就像是曹操和袁绍一样,虽然都巴不得对方死,但这只是一种军事上的想法。

从个人情感来说,他们两人还是互相尊重对方的,而刘邦也不是一个毫无感情气度狭小的人,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污名化项羽。

古代每个开国皇帝,为了得到世人的承认,都必须要有一个上天赋予他们继承皇位的合法理由。刘邦从斩白蛇起就自称是赤帝之子,也就是真龙天子,传说刘邦是他母亲和真龙所生,这就是上天让刘邦称帝的合法性理由。

也正是因为这个理由,让他不能抹黑项羽,反而要拼命的夸奖他,因为他可以向百姓证明项羽当时以无敌于天下,没有人可以打败他,而我刘邦可以打败他,但并不是我个人比他更厉害,而是因为这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要让我做皇帝。

如果他把项羽抹黑成一个阴险小人,那么刘邦即便是打败项羽,在世人眼里也不过觉得他只是扫除了一个恶霸而已,所以把对手捧的高大上,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身份,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政治手段。

而项羽死前说了一句“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恰恰间接的衬托刘邦的称帝是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刘邦用这句话顺水推舟的向世人表明,他能打败项羽是上天的旨意。所以污名化项羽,只会得到降低自己身份的效果,得不偿失。


大国布衣


刘邦不污名化项羽,也必须从刘邦的出生说起,刘邦起点低,我们脑海中涌现出这么个青年,说是农民却不事农事,游手好闲结交游侠,起兵后知人善用,试问,如果没有豁达大度的品格,能有多少游侠愿意与刘邦结交朋友。刘邦豁达大度,这是其一。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兵败乃是天意为之。古人对项羽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在对秦朝的战争中,《史记》一书中记载,项羽高达六次的屠城,其中最著名一次,章邯领二十万秦军投降项羽。项羽担心秦军反水,于是将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只留下了章邯等少数几人。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项羽这样干无异于自掘坟墓,由于无法打开秦始皇陵,他对秦的愤恨转移到咸阳无辜的百姓身上,树敌无数!项羽自作孽不可活,这是其二。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国家残破不堪,刘邦忙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再者,项羽的暴虐行为已经深入人心,也就不需要再对其污名化,国家治理为首,这是其三。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逝于公元前195年,项羽“乌江自刎”时30岁,而此时的刘邦54岁;就我们当下来看,30岁的项羽可谓成绩斐然。然而,30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成年人,需要沉淀,项羽的成绩两千年来绝无仅有,但正是因为年纪轻轻就达到了人生巅峰,也许是阅历修行不够,也许不够成熟,所以很快就跌下神坛!

尽管,乌江自刎的悲壮深入人心,但也丝毫不影响,一个强大的西汉王朝兴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