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杏園村黨支部書記 任順

杏園村位於下面高鄉政府的西部,距鄉政府12公里,距區政府駐地25公里,全村土地面積5.3平方公里,退耕還林200畝,現有耕地面積2982畝。全村288戶,915人,常住人口335人。

2007年,該村修建了村級活動場所,2013年重建,佔地660平方米,有平房12間。內設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醫療衛生室、計生服務室、民事調解室、民兵活動室、文化活動室等,黨員現代遠程教育設施齊全,為全村黨員幹部群眾的教育提供了優良的環境。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村文化活動中心

杏園村主導產業以種植業為主,主要作物品種有山藥、莜麥、豌豆、糜黍、穀子、玉米等。近年來,畜牧業在該村產業結構調整中不斷壯大,羊飼養量400多隻,大部分勞動力靠外出打工獲取勞務收入。 2018年人均純收入11863元。

杏園村境內煤炭資源豐富,四周分別是華美奧馮西煤業、興陶煤業、白蘆煤業和後安煤業煤田,採煤造成的塌陷極為嚴重。從2014年開始,鄉黨委、鄉政府把杏園村列為採煤沉陷區治理重點示範村,採取多種渠道籌集資金,實施沉陷區村民就近移民搬遷,截至目前,按照“美麗鄉村”建設的要求,已建成二層住宅樓66套,已安置132戶沉陷區村民搬遷入住。

杏園村黨支部、村委會認真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結合本村實際,緊緊圍繞省、市、區總體戰略目標,全面貫徹落實鄉黨委、鄉政府“黨建引領、強基固本,煤炭強鄉、生態富民”建設方針。把各項工作的基準點定位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上,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改善人居環境,推動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玩扭扭車的小男孩


仍存於杏園村的抗戰期間日偽軍據點碉堡見證了歷史,生動地訴說著富強和自由的可貴。據史料記載,杏園村日偽軍據點碉堡始建於1940年8月,共築有窯房30間,崗樓、炮樓各一座。據現年90歲的仁大爺回憶,當時除了人力是強行攤派的,所用的磚瓦、石料、木材絕大多數是強行拆除附近各村的廟宇和房屋所得。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杏園村內元元路旁日偽軍紮營遺址

“村民每天從一大早幹到太陽落山,從各處拆來的磚石也是由人力一塊塊先運到工地。”在這種非常大的勞動強度下,仁大爺說常有人偷懶或逃跑。可一旦被監工發現,代價就是慘重的。年幼的他本來幹活就不如成人,但當看到有人因怠工被罰舉著大石頭站在原地挨鞭子時,他只好咬著牙拼命幹。炮樓開工不久,一個剛到工地的勞工因看不懂炮樓圖樣,嘀咕了一句,監工聽見後用鐵鍬狠狠地朝那人腿上砍去,勞工當場鮮血直流,而且很快又被拉進破廟用棍棒毒打一頓。工程約持續了2個月時間。

美麗的杏園村,住著樸實的人。

村兩委領頭人,讓舊貌煥新容。

扶貧攻堅爭模範,鄉里重視常關心。

告別昔日那髒亂差,展現今天富裕村。

走進杏園村,處處氣象新。

屆屆領導砥礪行,歲歲月月守初心。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杏園新村新面貌

杏園村曾經是一個長期被“髒亂差”所困擾,被列入全鄉“軟弱渙散”的村莊。近年來,杏園村多方籌集資金,大力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起了聯排別墅區,多數農民住進了新區。全村通過栽植油松等苗木進行綠化,綠化率達到32%。村裡還組建了黨員義務清掃隊,每週清掃,隨時保潔。實現了“白淨美”的蛻變。如今,步入杏園村,整個村落呈現出“人在綠中,屋在樹中,村在林中”的文明生態景象。

同時,建設中還充分尊重原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保留綠水青山,常見藍天白雲。通過建設村民廣場、村民文化室等設施,成立文化藝術隊、老年活動室等社會組織,豐富了村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鄉村文明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打造出了“望得見山,看得見綠,記得住鄉愁”的詩意棲居。

杏園村的賈翠蘭老人今年65歲,她經常在家裡和兒媳婦一起製作麵塑。因為麵塑在製作過程中,對面粉的搓揉更多,所以吃起來比饅頭有嚼勁,是下面高鄉非常流行的日常麵食。這一天,賈翠蘭家制作了山羊角、小兔子、花朵等各種形狀的麵塑,栩栩如生,妙趣橫生。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婆媳做當地傳統麵塑

賈翠蘭老人還分享了做麵塑的關鍵竅門:就是掌握好放鹼的量,鹼放多了麵塑會發黃,鹼放少了麵塑的口味會發酸。製作麵塑的步驟:和麵,放鹼發酵;把麵糰搓成長條狀;將條狀麵糰摺疊兩次;用筷子挾一下將其定型,可以製作成不同的形狀;放入蒸鍋中,蒸20分鐘左右,將蒸熟後的麵塑取出,點一個紅點寓意吉祥。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做好的麵塑印證著下面高人民的智慧與勤勞

2016年7月1日上午9時,朔州市委在下面高鄉杏園村開展“迎七一‘牽手鄉親 文化親民’主題活動”。該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要有紅軍重走長征路,歌頌軍民一家親;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副區長馬潤平與群眾在一起

群眾喜聞樂見的晉劇藝術表演;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戲劇表演

文化藝術愛好者深入群眾,展覽個人優秀書畫作品,滿足群眾對高雅文娛生活的需求;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村民展示繪畫藝術

新時代民革成員通過塗鴉年畫、田園美景等與群眾產生思想共鳴。

杏園村   詩意棲居的蛻變

村裡的年輕人積極參與鄉村塗鴉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