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千挑萬選白雲間,銅鍋焙炒柴火煎。泥壺醇香增詩趣,瓷甌碧翠泯憂歡。"

近來春好,春茶也剛剛好,小小靈芽,聚著天地的靈氣,承著久遠的故事,穿過時間、穿過歷史,於你我杯中相遇,杯薄茶色青,茶香亦是輕,穿喉入肚,品得的意蘊卻是厚重。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大雅為茶,大俗亦為茶;青瓷乘得,粗盞照樣乘得

有人焚香更衣細飲輕啜,亦有人大汗淋漓一飲而盡。茶香入口,卻是一般喟嘆,茶盞入手,也是一源茶禮。

今年的春茶,想必不少人已經已品過了,茶好,可要用好茶禮來配,今日,你我閒客同落座,焙幾盞新茶,來共品這萬代茶禮的馥郁芬芳。

奉茶之禮

茶禮至繁,卻也至簡,泡茶飲茶,一舉一動皆是積攢千年的煙火。

早在3000 多年前的周朝,

茶已被奉為禮品與貢品。到兩晉、南北朝時。客來敬茶已經成為當時人際交往的社交禮儀。

顏真卿《春夜啜茶聯句》中就有"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之言。茶禮有緣,古已有之。"客來敬茶"更是中國千年待客之禮。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賓客落座,首要之事便是奉茶。奉茶可不是簡單地端茶倒水,在我國的茶禮中,奉茶可是有大講究,這裡不一一提及,只挑一二比較容易忽略的聊聊。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茶藝

在我國的飲茶文化中,有"酒滿敬客,茶滿欺客"、"茶七酒八"之語。

"茶七"指的是,主人給客人倒茶時,茶杯以滿到七分為宜。

這是因為酒涼,客人接過去不會燙手,而茶是熱的,如果太滿,客人可能會被燙傷,還有可能因燙導致茶杯落地,給客人造成難堪。所以給人倒茶倒七分,留下三分作人情

倒完茶放置茶壺時,茶嘴不能正對他人。茶嘴對著某人,則表示此人是不受歡迎的,有趕人離開之意。

這種說法源於舊時的"辭行茶

",舊時當有人要遠行時,大家以敬酒或敬茶的方式為其送別,把壺嘴衝著將要離開的那個人,故此壺嘴沖人有了此人將要離開的意思。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送別

還有一點很多人會忽視,那就是賓客不飲茶時,不可因好意再三勸其喝茶。我國舊時有以再三請茶作為送客之語的說法,再三勸人喝茶,表示已經沒有交流話題,客人應當告辭。

雖然這種說法在當今的大多數地方已經消失,但還有許多年長的老人遵循這種做法,因而勸人喝茶要謹慎。

一盞茶,嫋嫋茶香下,縈繞著一個禮儀之邦的超凡脫俗的茶文化靈性。雙手奉上一盞茶,接過的是尊重與教養,茶是和,是怡情溫柔,是至善至美。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雙手奉茶

飲茶之禮

奉茶有禮,飲茶的禮數也不少。主人奉茶時,受茶之人要以示感激,最常用的茶禮便是"屈指代跪",就是在別人給你倒茶時,把右手食指、中指併攏,自然彎曲,以兩手指豆輕輕敲擊桌面,人們形象地稱其為"屈指代跪"。

這種茶俗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

相傳乾隆皇帝微服私訪下江南,來到淞江,帶了兩個臣子,到一間茶館店裡喝茶。茶店老闆拎了一隻長嘴茶吊來沖茶,端起茶杯,茶壺一連三灑,茶杯里正好淺淺一杯,茶杯外沒有滴水濺出。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康熙微服私訪

乾隆皇帝不明其意,忙問:"掌櫃的,你倒茶為不多不少齊巧灑三下?"老闆笑著回答:"客官,這是我們茶館的行規,這叫'

鳳凰三點頭'。"乾隆皇帝一聽,奪過老闆的水吊,端起一隻茶杯,也要來學學這鳳凰三點頭。

不巧的是,這隻被皇上隨意端起杯子是臣子的,皇帝向臣子倒茶,便是賞賜,按彼時禮數,臣子要跪下來三呼萬歲叩謝。可是在這三教九流羅雜的茶館酒肆,暴露了身份,便是性命攸關的事!

好在這位臣子不是笨人,急中生智,忙屈起手指叩叩桌子表示以"叩手"來代替"叩首"。就這樣,"屈指代跪"的動作一直流傳至今,用來表示對他人敬茶的謝意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屈指代跪

飲茶要懂得悉心品味。這樣做,不僅體現著自身的教養,而且也是待人的一種禮貌的做法

喝茶提盅,不可將盅腳從茶盤沿上擦過,或者發出聲響,否則便會被認為是有意挑釁

飲茶時,即使茶水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也可皺眉或搖頭,這是極不禮貌的行為,而茶水合意時也不可將茶水喝乾

古人交際總要飲酒,而茶卻可以代酒。

《三國志》記載,吳國君主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

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孫權之孫——孫皓

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

。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難堪。

從此以茶代酒的習俗就此流傳了下來。

飲茶是休閒消遣,亦是一種社交,自古文人以茶行道,以茶雅志

飲茶的禮儀也是茶禮最為重要的一部分,以"酒"為媒,求幾分豪爽和義氣,而若以"茶"為媒,則更多追求理性剋制的君子之交。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君子之交淡如“茶”

異域茶禮

粗品中國茶禮,當然也不能忽略異域茶禮。接下來,讓我們乘著茶香仙遊異域,共賞異域茶道風情。

朝鮮與中國土相連,自古關係密切,中國儒家的禮制思想對朝鮮影響很大

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鮮茶禮之中,形成"中正"精神。創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禪師張意恂,他在《東茶頌》裡提倡"中正"的茶禮精神,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過度也不可不及,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所自信。

朝鮮茶禮源於中國,卻並不是簡單地模仿,而是將禪宗思想,儒家教義及朝鮮社會中的風俗禮教融於一體而形成的。後來韓國的茶禮歸結為"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四個字,也折射了朝鮮民族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朝鮮茶禮

說完朝鮮,還要提一提日本。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

茶在剛剛傳到日本時十分珍貴,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做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周圍,內容和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

到了宋代,日本開始大力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

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千利休

"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

日本人有多注重喝茶的環境呢?有一個小故事可以體現:

相傳某年秋天,利休吩咐長子道安為茶會準備庭院。道安認真地打掃乾淨後,利休前來檢查,對道安說:"沒有準備好。"道安又打掃了一遍,可是仍然通不過利休的檢查。如此再三後,道安終於忍不住問父親——究竟哪裡沒有準備好?

利休走到小徑旁的楓樹邊,輕輕搖動樹幹,灑下了一地紅色的楓葉,然後說:"這樣就好了。"不清掃不足以表示敬意和認真,無落葉不足以表現自然。這就是日本茶禮對於環境與陳設的獨特理解。

日本茶禮講求精緻與境界,但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複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這樣的茶道,看似高雅,卻缺乏一個寬鬆、自由的氛圍。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日本茶道

尾聲

幾枚綠尖,遇水承葉,一杯清茗沁人心腸,世間怡然心情,只在這一杯清茶中。

忙裡偷閒,且和一杯茶去,微澀的舌尖裹挾茶香,便是俗世人間亦感腋下生風,世間煩擾也都盡在茶外

煙雨氤氳茶香,銀針靜懸水中央,青瓷上輕巧浮動的是傳承千年的古韻,小小茶盞,一起一落間便載起了時光的沉香。

閉眼品茗,飄然若仙,睜眼卻仍在紅塵,這茶禮,便是那靈逸的茶文化之厚重所在,於悠然中見禮,於灑脫中見修養,古人所謂之君子便在於此吧。

萬代茶文化,千載茶禮儀——喝好茶也得會喝茶,這些茶禮你知道嗎

茶道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