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那帮狐朋狗友,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为啥都是军事大才?

菩萨我想对你说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这问题问的好!话说这樊哙就是一拿着刀把捅狗脖子杀狗的破落户,夏侯婴也就是个挥马鞭欺负马匹赶车搞运输的,曹参这手狠点拿着一大串钥匙看栅栏门看监狱的,周勃这更惨就是个鼓着腮帮子吹唢呐给人家办个丧事凑热闹的,都是为了生活混口饭吃的主。

就他们这些谋生的手段,还真进不了一些个眼珠子长脑瓜顶上的人那大眼珠子里,可恰恰就是这帮人却建立了堂堂大汉朝,个顶个的从所谓的啥也不是的青铜愣是混成了牛哄哄的王者,冲这您就得给这帮老爷们竖根大拇指——高,实在是高!这是啥,这就是励志的典范。

咱说宰相家里出个银匠这叫丢人,但银匠家里跑出个宰相,这叫光宗耀祖,这是坟头上冒青烟的大喜事。

所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可不是啥没脑子的瞎话,这就是实例!

那么为嘛他们会成功呢?

咱其实用一句话就可以解释,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事。这帮人跟对了人,一大帮子人呼呼啦啦的跟着刘邦起事了。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说了:“你就别给刘邦贴金子了,这就是个当着读书人面往人家帽子里撒鸟的主,还不是因为这帮人有能力?”

有能力?你快拉倒吧!啥能力不能力的,打开头的时候您要说他们有能力吗?这肯定有,但绝对有限,大部分情况还是全凭着脑瓜顶子够硬,闯出来的!

估计就这么一句,一大帮人就不乐意了:“就你有能力,那脸蛋子够大的,剁吧剁吧能当肉馅了!跑这磕碜人了!滚!恶心!”

别介啊!您这说的有点子严重了。

他们这能力其实大部分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培养这能力的平台确实是刘邦实打实的给他们提供的。

请大家记住平台决定一个人能力的上限,这话很重要。

举俩例子

咱举个例子,你小明天天跟着俺混,俺就是放嘴炮的,得咧!你这混到底最终的结果也就是个放嘴炮的,对吧!这没跑,俺教不了你别的。

但你小明感觉跟着俺没啥大出息,决定跟着樊哙混,得咧!这最次您也是军队里一膀大腰圆的武官不是?千军万马不敢说,但几十上百个大头兵听你号令,这还是有的。当然前提是你得活下来才成!毕竟平台不同,他冒的风险也就不同,风险越高的平台他的收益率当然也就越大。

所以您这站的平台不同,最终的结果他也就不同。

咱再举个现实点的例子,曹无伤这三字估计大家伙没咋留意,这人他也是刘邦手底下的一员大将,当年刘邦起事的时候,他也跟着一起玩命干,最后官至左司马。

咱就不得不说刘邦这平台好,可后来这货想换个平台,瞅着项羽那平台比刘邦这够大够气派,这就和项羽勾勾搭搭的。

结果后来就有了鸿门宴这事,当刘邦从项羽的嘴巴里得知是曹无伤出卖了他,回头他就把曹无伤给剁了。这也造就了咱对这人没啥太大的印象。

所以平台很重要,一个适合你的,能够让你发挥出足够才能的平台很重要,这平台选的不对,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平台很重要学习也不能落

咱就一直在说,樊哙是个军事人才,那是大帅级别的材料。可您想过一个问题没有,打开头的时候,樊哙充其量就是一个屠狗的。

您让这个时间点上的樊哙操练军队去,您也只能说凑活,能看下眼去就不错了。拿着大刀片子砍人头,这他在行,至于说是指挥军队打仗?拉倒吧!您这纯属难为人!自己个往死里作!

可为嘛后来樊哙就成了大帅了呢?

这就不得不说刘邦这平台,他不仅能让你发挥出自己个的才能,还能招贤纳士为你的才能得到提升,得到升华。

咱瞅瞅樊哙的战绩,就能窥视一二。

樊哙跟着刘邦,拿大刀片子和敌人对砍,斩首一百七十六个脑瓜子,收获的俘虏就达到了二百八十八人。单看这武力值,那没得说,杠杠的,要没这武力值他也活不到最后不是。

但放开樊哙,让他自己个玩,脑瓜一不愣,这就整趴下七支军队,干下五个城市,撸平了六个郡,五十二个县的兵事,捎带还整到手一个丞相,十二个将军,外加十一个将官。就这能力直接就晋级成了王者,这就是一军事家的节奏,运筹帷幄的大帅啊!

咱分析一下,樊哙跟着刘邦的打仗的时候,膀大腰圆的就凭着一把子死力气拿下的战绩。

后来刘邦经营好了,这队伍扩大了,兵仙韩信加入了队伍当中。这是刘邦这平台招贤纳士的本事。后来这樊哙跟着韩信学习兵法……

估计有人就说了:“韩信还给樊哙当过老师?”

别!咱不胡咧咧成吗?这学习和学习是俩嘛事?樊哙这学习充其量也就是没吃过猪,但见过猪跑的节奏,耳濡目染的结果,熏陶之下成的事。

再有刘邦给他机会实践,从实战中总结经验,为我所有,这才有了后面的成绩。

所以说平台决定了一个人能力的上限这没跑,但这个人的是不是在学习,这决定了这个人提高能力的高度。

樊哙如果不学习,他充其量就一直是刘邦贴身的护卫长而已,搁现在也就是保安大队长而已,也成不了大帅!

所以平台很重要,但学习更重要,两者缺一不可。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刘邦手下的将军樊哙是杀狗的,夏侯婴是赶车的,曹参是狱中小吏、周勃是吹丧的,但他们最终都成为了将军。这四个人之所以能成长为将军,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刘邦给了他们平台;其二、韩信教了他们兵法;其三,实战给了他们经验和资历。

平台很重要,没有平台一个人就无法展示他的才能。如果秦始皇传位给扶苏,那么就不会有秦末战争,就算有也成不了气候。刘邦善于寻找机会与平台,他投靠了当时最强的反秦义军项家军,借助这个平台,刘邦迅速成为一路诸侯。刘邦成了诸侯,跟他混的兄弟自然都成了领兵将领。没吃过猪肉,总是看见过猪儿跑的,樊哙、夏侯婴、曹参、周勃四人在楚营里呆了几个月,自然参与过项家军的操练,这就是他们军事知识的来源。

很显然樊哙、夏侯婴、曹参、周勃会带兵,但是他们天赋不高,操练军队可以,冲锋陷阵可以,但指挥军队打仗他们还是差了一些。韩信的到来提高了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长期跟着一个兵仙混,多多少少都会学一些本事。这就好比你跟着一个优秀的领导做事,他的思维方式,工作技能你都会多少学一些。樊哙是一个十分高傲的人,项羽他都敢怼,但是他十分尊重韩信,这充分说明韩信教了他很多东西。多年后樊哙见了韩信,还是自称属下,下拜说臣参见大王,那时韩信已经不是大王了,而只是一个侯爵!

常年在战场上作战,又得到兵仙指点,那么成为军事大才并非难事。樊哙在刘邦投项羽之前,就作战英勇,曾击败了不少秦军地方守备部队,也打败过其他义军。楚汉战争中,樊哙追随韩信击败了三秦王,攻破了西魏国。在对楚作战时,樊哙在外黄击破王武及程处军,攻取邹、鲁、瑕丘、薛等地;后来又攻取阳夏,虏获楚将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汉朝建立后,平定异姓诸侯王,樊哙都成为了一方主将,他的军事能力已经属于佼佼者。

有人总结了樊哙的战绩:跟随刘邦作战时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还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在实战中成长的樊哙终成一代名将,但他自知无法跟韩信相比,故十分尊重韩信。


大秦铁鹰剑士


老施来回答,扯个野谈。

刘邦那帮狐朋狗友,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为啥都是军事大才?其实这个题目里隐藏了一个出身的问题。出身低微的人为啥能取得巨大成功的问题。

一句话回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话掷地有声,惊天动地,正是刘邦的前辈陈胜在起事的时候,发动群众的口号。在中国,两千多年来,这句话鼓励了多少有雄心或野心的英雄和枭雄们前赴后继地投入到不计生死的造反事业中去;也鼓励了多少出身低微的人们,为了改变自身命运,不惜一切代价努力奋斗,赢得自己人生的圆满和家族的荣誉。


秦末乱世,群雄并起。最开始的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斫木为兵,揭竿而起,在秦政府的扑杀下,陈胜吴广起义在历时6个月后失败。但是,从此揭开了,战国六国后代贵族和其它各种势力的反秦大幕。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在各种势力混战后,以刘邦为首的平民军队汉军战胜了以项羽为首的贵族军队楚军,从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平民出身的人开创的汉王朝。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是来自刘邦老家丰、沛二县的团队,就是题目里说的刘邦的狐朋狗友们。刘邦的朋友圈里,除了杀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吹丧的周勃,还有县政府主任秘书萧何、基层公务员曹参、失业青年韩信都是平头百姓。而刘邦自己也只是一个农村娃出身的基层派出所长。

出身低微的这帮人为啥能变身军事人才,甚至做到出将入相呢?

老施认为:

一、出身低微,不代表眼光短浅。在中国,眼光好,跟对领导,是成大事的头等条件。起事之前,樊哙在沛县确实是一个屠狗的个体工商户;夏侯婴是县政府办的专职司机,每次送完客人就喜欢找刘邦聊天吹牛;说周勃是吹丧的,估计他心里不服,其实人家正式职业是县政府的公务员,也不知道是因为爱好,还是补贴家用才吹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准刘邦是能成大事,值得全身心托付的领导。之后,死心塌地,义无反顾。在刘邦的创业过程中,起起落落N回,始终不离不弃,三人都是刘邦的亲信加心腹,可托之以后事。后来,周勃诛吕安刘,为汉室江山的有序传承,立下大功。


刘邦集团的整体成功,才有个人的成功。试想,如果,这哥仨当初跟定的是项羽甚至更次一等的武臣田横之流,还会有这青史留名的成功吗?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二、出身低微,不代表能力低下。出身没法选择,但很多人本身素质并不差,只要保持学习,随时可以进步。打战这事,没谁生下来就会。一般都是打着打着就会了,再打着打着,有高人指点,就能打赢了。刚开始,刘邦带着这帮哥们也没打多少胜仗,反倒吃了不少瘪。起事的时候,是大伙杀了县令,推举刘邦做首领,占了沛县。没多久,第二战打老家丰县的时候就吃了败仗。后来,刘邦集团一路向西,在漫长的征战过程中,不断有高级人才如张良、韩信、郦食其、叔孙通等人加入。刘邦集团组织高层精英化,对队伍的塑造和改进巨大。刘邦的众哥们在精英的带领下,在实际的战斗中不断学习精进,才逐步成为能征善战的战将。

大浪淘沙,能活下来的都是精英。无论哪个行业,本身具备优秀素质,又会学习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就拿樊哙举例。 樊哙最出彩的事件是在鸿门宴中,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紧急时刻,果断夺门而入,被同样是猛人的项羽欣赏,赐之以生猪腿和美酒,乘着项羽犹豫还未起杀机的机会,拥刘邦而逃。

其实,樊哙还有几件事情可以说对刘邦和他的汉王朝至关重要。 英布造反时,高祖病重,不愿见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大臣觐见,所有的亲信重臣都不敢入内。 几天后,樊哙带领群臣“排闼直入”——推门径直闯进宫中。高祖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安卧。樊哙见到后,痛哭流涕地规劝:“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说得刘邦苦笑着起来,重新振作,终于平定英布之乱。

从樊哙成长过程,我们看到樊哙从一个屠狗小贩到刘邦的跟班(舍人),再到一员普通战将,后来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独当一面的将军,最终成为一个目光远大的政治家,再也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军事人才。

三、出身低微,不代表不懂时局大势?神枪手都是子弹喂出来的。长胜将军都是战火淬炼出来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们的战功总是众多籍籍无名的士兵们不计生死拼杀出来的。革命洪流对个人的改造,不单单是士兵,更是对将领。高度组织化的军队对个人的帮助巨大,远远超出个人所努力的顶峰。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我想应该是相互塑造吧。

后世中,连绵不断的改朝换代,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不都是这样吗?汉末三国时期,刘备自己是个织草席的小贩,带领的兄弟关羽是贩卖枣子的小贩,张飞是个小地主;宋太祖赵匡胤开始是个下级军官,底下一帮也是普通士兵奋斗出来的将军;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穷得连埋葬父母都成问题的和尚,手下能打的徐达常遇春冯胜都是普通百姓;太平天国落第秀才洪秀全带领一帮矿工农民席卷半个天下;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大部分是来自江西、湖南、安徽的赤贫农民、矿工、手工业者。著名二愣子李团长当年在大别山不也是个编筐的篾匠吗?

在中国,出身低微并不是灾难和世界末日,并不代表人生无望,反倒会激起中国人的斗志,历史上一批又一批不肯对命运低头的人们奋起搏杀。任何时代,都有人大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老施野谈


刘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中阳里街道)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不要小看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他们在关键的时候,都能顶雷,打仗的时候不怕死。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才能够跟着刘邦干成一番事业。说白了这种人很好相处,没有花花肠子,恰恰是这种人,对领导的话言听计从。他们相信自己跟随的领导的能力,所以,从来都不会背叛他。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始终会团结起来,应对一切强大的敌人。

他们虽然是杀狗的,赶车的以及吹丧的人,但是刘邦他发现了他们真正有头脑以及建树的地方并加以利用。就比如说刘邦的那群朋友,他们本来就很有本事。其实最可惜的便是刘邦了,本是“天选之人”且能力重大,最后带他们讨伐并推翻政治,而人家在之前就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这说明什么,只不过大秦一帮人的的选拔机制不好,眼光不达标。没把这些有本事的人吸纳到大秦帝国的体制内,错失良机以及优良将领。当然这种几率比较小,大几率的可能是,可能刘邦的这些所谓的“狐朋狗友”只不过是正好活到了胜利的那天…然后是否听过优胜劣汰,之后那群没活到胜利那天的。即便远比他们有才能,也没法成为军事能人或治国大才,因为你死了就是死了,有谁看见并把事迹记录下来吗?没有啊。

刘邦的朋友圈里,除了杀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吹丧的周勃,还有县政府主任秘书萧何、基层公务员曹参、失业青年韩信都是平头百姓。而刘邦自己也只是一个农村娃出身的基层派出所长。刘邦的狐朋狗友,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为啥都是军事大才?出身低微的这帮人为啥能变身军事人才,甚至做到出将入相呢?

一、出身低微,不代表眼光短浅。在中国,眼光好,跟对领导,是成大事的头等条件。起事之前,樊哙在沛县确实是一个屠狗的个体工商户;夏侯婴是县政府办的专职司机,每次送完客人就喜欢找刘邦聊天吹牛;说周勃是吹丧的,估计他心里不服,其实人家正式职业是县政府的公务员,也不知道是因为爱好,还是补贴家用才吹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准刘邦是能成大事,值得全身心托付的领导。之后,死心塌地,义无反顾。在刘邦的创业过程中,起起落落N回,始终不离不弃,三人都是刘邦的亲信加心腹,可托之以后事。后来,周勃诛吕安刘,为汉室江山的有序传承,立下大功。

刘邦集团的整体成功,才有个人的成功。试想,如果,这哥仨当初跟定的是项羽甚至更次一等的武臣田横之流,还会有这青史留名的成功吗?毕竟,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二、出身低微,不代表能力低下。出身没法选择,但很多人本身素质并不差,只要保持学习,随时可以进步。打战这事,没谁生下来就会。一般都是打着打着就会了,再打着打着,有高人指点,就能打赢了。刚开始,刘邦带着这帮哥们也没打多少胜仗,反倒吃了不少瘪。起事的时候,是大伙杀了县令,推举刘邦做首领,占了沛县。没多久,第二战打老家丰县的时候就吃了败仗。后来,刘邦集团一路向西,在漫长的征战过程中,不断有高级人才如张良、韩信、郦食其、叔孙通等人加入。刘邦集团组织高层精英化,对队伍的塑造和改进巨大。刘邦的众哥们在精英的带领下,在实际的战斗中不断学习精进,才逐步成为能征善战的战将。

大浪淘沙,能活下来的都是精英。无论哪个行业,本身具备优秀素质,又会学习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大老二爷


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不要小看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他们在关键的时候,都能顶雷,打仗的时候不怕死。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才能够跟着刘邦干成一番事业。说白了这种人很好相处,没有花花肠子,恰恰是这种人,对领导的话言听计从。他们相信自己跟随的领导的能力,所以,从来都不会背叛他。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始终会团结起来,应对一切强大的敌人。

我们都知道,杀狗的是樊哙。

樊哙可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他最大特点就是对刘邦衷心,且英勇不比,必要的时候,他甚至会拿出自己的性命来,来捍卫刘邦的性命。

我们都知道鸿门宴上樊哙那可是救过刘邦性命的。当时,范增让项庄舞剑,刘邦的性命很是担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张良就把樊哙给叫进来了。樊哙进来之后,就直接说项羽不够意思,而且项羽给他吃的东西,都是生的,他拿起刀来就直接吃掉了。连项羽都夸他是一名勇士。

你看刘邦拥有这样的好兄弟,项羽也不敢看轻他了吧。事实上也是如此,樊哙这一来,再把项羽给讽刺一下,项羽就真的不在好意思揪着刘邦不放了。也不至于要了刘邦的性命了,所以,刘邦死里逃生了。

在樊哙誓死护卫刘邦和项羽据理力争的时候,谁能想到他樊哙是一个杀狗的呢?这明明就是一个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大将呀。

赶车的是夏侯婴,也就是刘邦的司机。

这个人十分的重要,因为刘邦用他当司机,就是把自己的性命都托付给他了,毕竟,司机是专门带着刘邦逃命的人。刘邦对于这样的人,绝对要做到十分的信任。而且任何时候,他都会像刘邦的影子一样,跟随在刘邦的左右。

因此,夏侯婴对刘邦来说,也就更加的重要了。

其实在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他就认识夏侯婴了,两个人的关系很铁,有一次,刘邦和夏侯婴喝酒,他们舞剑弄刀,刘邦把夏侯婴给伤到了,他们竟然被多事的百姓告到了官府。

那时候任何人都是不能玩刀剑的,因为秦朝的法律很苛刻,更何况刘邦和夏侯婴都是公务员,若你真相查明,刘邦伤了夏侯婴,刘邦肯定是会把官职给丢掉的。

尽管狱卒对他们用尽了各种刑法,但是,夏侯婴始终不说自己是被刘邦弄伤的,他一口咬死,说自己是不小心划伤的。

后来狱卒没有办法,就把刘邦给放了,夏侯婴被关押,坐了几年的牢狱。

这就是赶车的夏侯婴,这样的夏侯婴当然值得刘邦信任了。后来我们都知道,刘邦和项羽争霸天下的时候,夏侯婴有几次救刘邦死里逃生的经历。

所以,没有夏侯婴的几次临时救驾,刘邦早就被项羽杀了好几回了。

还有一个吹葬的周勃,周勃很厉害,可以说是智勇双全的一名将军,他还当过大汉的宰相,不过那是汉文帝时期了。在刘邦建立大汉分封诸侯的时候,周勃的食邑比萧何都多,仅次于曹参,可见,其在刘邦起义的过程中,立下的功劳有多大。

所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大业,就是因为他有一群杀狗的,赶车的,吹葬的朋友。

只有这样的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才有迫切的改变命运的想法。若是有人能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牢牢的把它给抓住的。

这就是刘邦为何能够成就一番帝业的原因,还是那一句话说的好,时势造英雄。


史学达人


为何?只因,时势造英雄。

英雄未必生而高贵,有才能的人未必一定会发光。


想他刘邦,早年也不过是个泗水亭厅长,整日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处混吃混喝,最后也能落得个汉高祖的名号。

刘邦之下,几位大将军,也都是出身草莽。

想当年,樊哙如何?樊哙只是一个提着菜刀卖狗肉的屠夫。夏侯婴呢?刘邦被项羽追着跑的时候,还是夏侯婴将刘邦的子女拉上了车,夏侯婴最开始,也不过是个赶车的。萧规曹随的曹参,功劳虽然不小,但也是个狱卒,周勃两度成为宰相,挽救了刘氏江山,而在以前,周勃也不过是个丧礼上吹唢呐的。萧何,别看他为汉军管理后勤,还曾经月下追韩信,最初也不过是个县丞。

由此可见,刘邦出身草莽,刘邦身边的许多大将军同样出身草莽。难道普通人都能成为大将军吗?当然可以,任何人,想要成为王者,需要的是什么?是才能吗?才能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活着。

汉高祖刘邦出侯入相的时候,同样起义的多少人已经不在了?

秦末最初的那一批起义军,陈胜吴广,为何后来销声匿迹了,因为他们已经战死沙场。

有才能的人,举个或许不恰当的例子,楚霸王项羽,项羽的能力没有人能质疑,但项羽却是没有笑到最后。

成王败寇,胜者为王,只有能笑到最后的,才能成为王者,刘邦手下这几位也是一样。樊哙难道一开始就有陷阵杀敌之志,力敌千钧之勇?当然不,樊哙活了下来,经历了万遍沙场活了下来,另外几位也一样,或许初入沙场,他们可以懵懂无知,甚至不敢冲锋陷阵,但上战场的次数多了,他们自然也不可能永远躲在后面,他们活了下来,并且用几十年的时间磨砺了一身本领,这才有了后来的一个个大将军。

经验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纸上谈兵的赵括难道不是人才吗?但他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就意味着他无法挥指数十万大军。

同样的,跟对了刘邦,也是他们出侯入相的重要原因。

相对而言,刘邦不算是一个能干的主公,刘邦一不能领兵,二不能管理国家大事。

刘邦不能统兵,自然有人替他执掌兵权,刘邦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自然有人替他分忧。

楚霸王项羽,手下难道没有能人吗?当然不,项羽手下的能人绝对不比刘邦少,但项羽手下的能人却都是被打压下去的,项羽自身就很有才华,自然看不上手下人的微末才能,就连韩信,也是在楚霸王军中混不下去了才被迫逃向汉军的。

若是跟了项羽,这群人势必没有出侯入相的机会。

跟了刘邦,让樊哙等人有了统兵的机会,而数十年的沙场经验,让他们经历了铁血的洗礼,就算是牙牙学语的幼儿都能在不断的战争中成为一代名将,更何况能过多次从战场上幸存的这些老兵呢?


魏青衣


军事大才!没有谁天生就是什么将军,什么军事大才。有一句话叫“一将功成万骨枯”,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将军,就得拿下面的士兵练手。

各行各业都一样,就像木匠想要成为师傅,就得损耗木头,篾匠就得损耗竹子,铁匠就得损耗木炭。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将军,就得损耗人命,就跟“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孟烦了说的一样,下面的士兵就是被劈材烧的,有的将军学会了用计谋,有的学会了多多益善。


其实谁都可以成为将军,成为军事大才,只要你认为自己能学会木匠,你就可以,将军也是一种职业,我们只是缺少成为将军的机遇。


莽老壳


刘邦是中国第二个统一的大帝国,大汉帝国的开国始祖,但是系数刘邦的出身却会发现,刘邦其实就是一市井无赖,而陪他打天下的,很多都是他在沛县时候的狐朋狗友。

但是就是刘邦这个无赖和他的狐朋狗友们,却在秦末乱世中,创下了一份数百年的基业。

仔细数一下,刘邦团队中,张良出身可能是最好的,是一个落魄贵族;陈平是一个游士,但说白了就是一个有点才能的无业游民;萧何是一县之中的小吏,还算是个公务员;樊哙是个杀狗卖狗肉的屠夫;灌婴是一个布匹贩子;娄敬是个车夫,也就是个大车司机;彭越干脆是个强盗;周勃是个吹鼓手;韩信是个无业的待业青年。就这样一群人打下了大汉帝国的天下。

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邦深知这些人的个性和才能,能够将他的这个小团队中的人,人尽其用。刘邦知人善任,他任用萧何帮助自己治理财政用张良和陈平帮助自己出谋划策,用韩信领兵帮助自己打天下,所有人的优点都被刘邦挖掘出来并且放到最大化。

同时作为一个领导,刘邦和项羽不同的是,他对很多人都给予充分的信任。他对待下属推心置腹,坦诚相待,比如陈平,即使是从项羽那儿投奔而来,刘邦也没有怀疑过产品是不是,自己阵容中卧底,反而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以至于让很多一开始就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人”感到不满。

还有就是刘邦对于自己这个下属是有功,必定要论功行赏。就像这4个字,论功行赏,凭借功劳来获得赏赐,刘邦不会在论功行赏之中参杂自己的好恶。比如在刘邦夺得天下之后,他不仅封神了,他的亲信萧何韩信,张良等人,而且还加封了一个他最不喜欢的人,一个曾经在他最困难时候,离他而去投靠项羽的人——雍齿。

所以即使是这样一群人在刘邦这样一个领导的带领之下,也可以创造出一番事业。


一盘拉条子


刘邦那帮狐朋狗友,杀狗的、赶车的、吹丧的,为啥都是军事大才?换句话说,就是出身低微的人,为何都能取得巨大都成功。一句话回答: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是来自刘邦老家丰、沛二县的团队,就是题目里说的刘邦的狐朋狗友们。除了杀狗的樊哙、赶车的夏侯婴、吹丧的周勃,还有县政府主任秘书萧何、基层公务员曹参、失业青年韩信都是平头百姓。而刘邦自己也只是一个农村娃出身的基层干部。

出身低微的这帮人为啥能变身军事人才,甚至做到出将入相呢?我有三点看法。

第一、出身低微,不代表眼光短浅。在中国,眼光好,跟对领导,是成大事的头等条件。起事之前,樊哙、夏侯婴等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认准刘邦是能成大事,值得全身心托付的领导。之后,他们也是死心塌地,义无反顾跟随刘邦创业过程,起起落落N回,始终不离不弃,三人都是刘邦的亲信加心腹,可托之以后事。

第二、出身低微,不代表能力低下。出身没法选择,但很多人本身素质并不差,只要保持学习,随时可以进步。打战这事,没谁生下来就会,一般都是打着打着就会了,再打着打着,有高人指点,就能打赢了。

第三、出身低微,不代表不懂时局大势。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将军们的战功,总是众多籍籍无名的士兵们,不计生死拼杀出来的。革命洪流对个人的改造,不单单是士兵,更是对将领。高度组织化的军队对个人的帮助巨大,远远超出个人所努力的顶峰。到底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我想应该是相互塑造吧。

如果喜欢,请点赞收藏,记得关注我哦!和你分享更多历史趣事!


大王喵历史


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对!刘邦的开国大臣里确实是有一些身份出身卑微的人,但是呢,即便是给你机会,也并不代表所有身份卑微的人都能成功,刘邦起义的时候,狐朋狗友多达九百多人,这些人大部分也只做到了千总百夫长,把周勃樊哙等成才的几个人放到这900人的基数里也算得上是百里挑一的。这足以说明一件事,不读书的人不代表不能成才,但是成才的实际概率却非常的低。

其次,刘邦的这些最后成为大才的人实际上还分了好几个层次,比如我们看到萧何,这个人是书吏出身,放到现在就是公务员,有干部身份的那种;曹参,管监狱的,属于基层公务员,这两个人虽然出身不算好,但是却是个秀才身份,放到现在就是大学本科生,这样的人成大才其实也挺合情合理的。

第三点,有些人学历不高,但不代表他们没有学习知识。比如,以樊哙为例,樊哙这个人杀猪匠出身,所谓是杀猪也是一个技术活,百十斤的猪樊哙每天都杀,这样的人杀起人来也是刀砍得飞快。杀就是他的技术,杀就是一种知识,起码在他们那个环境下是这么一回事的。

所以呢,那种说读书没用的话全部都是骗人的,这是读书阶层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故意忽悠别人不要去读书,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站顶层,把那些不读书的人继续踩在脚底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