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康有为的书法尊碑学,可为什么看不到魏碑的风格?

草原上空的祥云


作为晚清的风云人物,康有为的强项在于嘴,而非手,从政如此,学艺也如此。

身为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当革命失败时,他抛下谭嗣同等一帮小兄弟,自己跑路了,他是名符其实的“谭跑跑”。

论书法,他是晚清著名的理论家,“说的比写的好”。他的《广艺舟双楫》,对碑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是碑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但是,在尊碑的同时,他对帖学进行了全盘的否定,尤其是其“卑唐”观念,将唐代数百年的书法成就一笔抹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他的书法创作以《石门颂》和巜爨龙颜》为底,是名正言顺的碑学派。他以气势取胜,线条多平长弧线,笔法圆转为主,作品动感十足。

但是,他的作品提按不明显,少顿挫,线条单一,笔画松散虚空。

总之,一句话,其书法与其为人一样,虚张声势多,沉着迟涩少。

清代的书法理论家,多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理论强于创作,康有为如此,阮元、包世臣也如此。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说看不到康有为的魏碑风格,有点说不过去,他笔下全是魏碑的路数

1魏晋南北朝时的《瘗鹤铭》也是魏碑。他对瘗鹤铭情有独钟,甚至在珍贵的拓本上,签上字写上自己的题跋感悟

他的笔法,很多都是《瘗鹤铭》的大气磅礴之势。

2《张猛龙》康有为字体间架结构能看出魏碑的根基。比如下面康有为的"张"字,就是明显来源于魏碑《张猛龙》"张",可以说一模一样。

有人说那是康有为习惯性字体,偶然相似,但请看第一幅字,康有为的"张"又是另外一种笔法,所以这就是大家用笔借鉴的多样性。

还有魏碑《龙门二十品》

里,能找到许多和康有为书法类似的字,如下图

"逸"的车旁,和魏碑"遣"的笔法近似。

3 康有为书法有个特点主要是曲圆笔意,其笔端方处多合汉隶、魏碑,笔体圆处似通秦篆、章草,但其行笔过程则形圆而神方。

也就是说,书法大家绝对不会照搬魏碑的原帖,他会汲取碑刻的营养,然后融入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康书中很少绝对意义上的魏碑“方直”的写法,讲求方圆互补,这体现于“方势弧线”以及笔圆势方、笔方势圆等特色上。所以他已经把魏碑提炼升华出自己笔法,我们只有熟练掌握魏碑的技法,才会欣赏到他的书法融会贯通的妙处。


张劲逸


碑学就其定义上说是相对于二王一派帖学而提出来的,他所包括的范围不仅仅是魏碑,魏碑是指北魏时期的碑刻、墓志、造像等。而碑学无论是时间的长度还是空间的广度上都不止这些。

在时间上,碑学可以追溯到殷商的甲骨文,西周的金文,先秦的石鼓文,西汉简牍,东汉碑刻,魏碑,隋碑(唐朝时期的碑刻由于制作精良,开宋朝刻帖之先河,后人大多把它们归入帖学一路)以及明清人在碑学领域的创见。

从空间上,碑学几乎涉及到帖学以外的方方面面。无论庙堂记功(秦刻石,泰山刻石,峄山刻石),坟墓冢穴(墓碑,墓志,张猛龙碑,元氏墓志),荒野古道(摩崖,汉三颂),买田造屋(西汉,五凤刻石),金石器物(二世诏方升,青铜器四大国宝铭文,秦砖汉瓦上的只言片语)等等

从字体上,碑学则包括篆、隶、楷、行,甚至在清朝大家门的创见下,将碑学的范围扩深到了草书。(吴昌硕)远远超出了魏碑单一的楷书范围。

康有为书法尊碑是没错的,他曾提过:“遍临千碑”的豪言壮语。也为北魏书法总结出“十美”。且其所作《广艺舟双楫》同其《孔子改制考》一样为其“戊戌维新”改革思想的利器。都体现了鲜明的革旧迎新思想。而其书法到底取法何处,一般认为跟《石门颂》关系密切,同时可能学习过清代碑学大师伊秉绶的书法。

我们今天看康有为的书法,仍能看到其改革求新的魄力和智慧。其书粗制不俗,大气豪放,有大家之风。但如若对其思想和经历不甚了解,则看来就不免有“烂草绳”之讥。这正是评论艺术要通其生平的重要性。也是书法史,书法理论史研究的意义。






无非是书法


康有为先生的书法创作以《石门颂》和巜爨龙颜》为底,是名正言顺的碑学派。怎么说看不到魏碑得风格呢?只能说你对魏碑的了解不够吧。

康有为先生作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其独有的书法风格,学术界称为“破体”。书法创作以气势取胜,多用羊毫长锋,线条多平长弧线,笔法以圆转为主,其特有的粗茁、浑重和厚实效果在他书作中有很好的体现,少顿方挫折、节奏流动,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

就创作形式上来说,康有为先生以对联最为精彩,气势开张有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从中也可以看出其运笔轻视帖法,全从碑出。

康有为先生著《广艺舟双辑》一书,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了碑学,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个人认为康有为先生在笔法上过于力倡圆笔,反对方笔,所以他笔法略显单调,常常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提按不是很明显,所以感觉线条单一,缺少变化。粗笔不够凝敛紧迫,用墨上缺少变化,表现形式略显不足。


博勤董老师


康有为的魏碑是以帖的笔法写碑,到了不计点画工拙的程度。古人写碑都有帖学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写好碑。若是从来没学过写字上来就写碑很容易写偏,比如画字,过份追求碑的刻字的刀锋的味道,也就是有人说的金石味。

古人写碑是用碑的雄强弥补帖的糜弱。今人写碑直接上手写碑,没有帖的基础,很难取得佳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