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要的和田玉,谁这么大胆竟敢抗旨扔在新疆戈壁滩上

嘉庆皇帝给世人的印象相当平庸,不够英明,不够毒辣,不够魄力,没有一个清晰的画像。但有一点他关注民生问题。虽然效果不理想,但也是由于乾隆后期长期的流弊和积累的困难造成的。

乾隆要的和田玉,谁这么大胆竟敢抗旨扔在新疆戈壁滩上

在中国新疆,有一座山名叫密尔岱山,这是一个盛产和田玉的地方。据史料记载,自汉代以来,人们就在这里采用了优质的玉石。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宫廷玉器和商人在这里采用了它。


密尔岱山号称为“玉无处不在”。小块玉石不计其数,大个头玉石也是随处可见。纵观历史,中国玉石开采的高峰期是在清朝,尤其是在乾隆和慈禧统治时期。据统计光乾隆时期,就有六次大规模的开山采玉的记载。

乾隆要的和田玉,谁这么大胆竟敢抗旨扔在新疆戈壁滩上

最著名的是乾隆开采了密尔岱山中的一5吨重的和田玉。光是把它运回京城就耗用成千上万的人,运回京城也花了三年时间,最后它被刻成了《大禹治水图》,可谓是挥金如土,劳民伤财,奈何皇帝喜欢。


后来乾隆听说密尔岱山还有三件上好的玉石,最重的一件重万斤,最小的一件重3000多斤,总共超过2万斤。事实上,如果把它放在现在,一辆大卡车就可以搞定。然而,在古代,道路不畅通,设备不齐全,所有的运输都是由人力完成的。困难是可以预料的。


乾隆立即下令将玉石运回京城。自然,老百姓不敢违抗命令。对他们来说,从海拔3000多米的高度移走这块玉已经非常困难了。后来,由于道路问题,他们不得不使用人力和畜力来运输玉石。由于这么大实在非人力所能为,只有等到冬天道路结冰后才能开始工作。据说故宫中的许多大石块都是以这种方式运回的,因为玉石不能切割,一整块体积和重量都是在太大,谁也无能为力,只能借助结冰的地面来运输。

乾隆要的和田玉,谁这么大胆竟敢抗旨扔在新疆戈壁滩上

这种运输方式艰难程度和缓慢的速度,可想而知。嘉庆三年,运输和田玉的队伍还没有走出新疆,仍然在乌什塔拉艰难前行。嘉庆得知后,发现劳民伤财,所到之处政府只能征用民夫,也给当地造成了财政的极大浪费,民众苦不堪言,甚至有不少民夫累死饿死。


嘉庆皇帝体察民情,深知民众疾苦,况且国家日益衰败的迹象一件显现,立即下令"叶尔羌离京路途甚远,运送玉石,倍觉费力,所解玉石,行至何处,即行抛弃,不必前解”

乾隆要的和田玉,谁这么大胆竟敢抗旨扔在新疆戈壁滩上

嘉庆皇帝的意思是,运输和田玉损耗人力物力财力实在太大,玉石拉到哪里原地丢弃即可。同时发放钱财给那些民夫,让他们即刻返乡,民夫对皇帝感恩戴德,都称赞嘉庆是个好皇帝。


就这样,这三块田玉被抛到了乌什塔拉附近的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自1799年嘉庆以来,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而现在这块石头早已不见踪影。人们众说纷纭,也许是被过往的商人,和田玉爱好者,当地的居民,一点点切割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