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贵族家的做派,可不是普通女子的生活

乾隆四十年的六月,长州城内行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开春后,往来长州的商贩就日益增多,现下虽是酷暑,却正是买卖粮食、交易水产的好时候。天下商人们冲着利益二字纷至沓来,才有了此时长州城热闹繁华的场面。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贵族家的做派,可不是普通女子的生活

不过话说回来,买卖买卖,有买就有卖。买货的人多了,卖货的就得忙得脚不沾地。锦绣坊林掌柜此时就有点发愁。上个月有个京城来的商人定了一批绣品,都是绢帕等小物件,倒是不难,却只催着尽快出货。说是要赶着七夕节大卖一笔,剩下的货到中秋又可清一清。算盘打得是好,却不知苏绣向来因着“精细雅洁”而倍受贵族女子喜欢,平民家的女子若手头宽裕,也爱置办个一两件,因此总是供不应求。林掌柜发愁的就是这货源了。作为长州城内数得着名号的绣品店,锦绣坊内自然也养着一批绣娘,平日倒也应付的过来,可到旺季就有些忙不过来了。一些零散的活计需要另找人供应。平日里到锦绣坊卖绣活的媳妇、姑娘们不少,可赶上农忙,许多人自家的活都忙不过来,哪来时间刺绣。林掌柜先前跟几个有空的手艺人约好了,一是暂时增加供货量,二是时间上再紧着点,当然价钱也有个相应的提高。眼看约定的日子就快到了,林掌柜不免有些担忧。虽说有规定的交货日期,定的也都是熟悉信任的人,一般不会出问题。但毕竟人在外头,不能眼见着、口催着,就担心会出岔子。尤其是这日子快到的时候,最是煎熬人。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贵族家的做派,可不是普通女子的生活


巳末近午时分,店里人渐少,两名素衣少女走进店中。林掌柜抬头一看,却是老熟人,一个姓沈叫做芸娘,一个姓夏叫做英娘。论起年纪,两个姑娘还只是豆蔻年华;说是老熟人,却因她们长期为店里供货。尤其是这叫做沈芸的姑娘,十岁时就到锦绣坊卖绣品了。当时林掌柜见她年幼却女红了得,本有意招揽到绣坊做绣娘。交谈间得知她却是读书人家的姑娘,因着早年丧父家道艰难,不得已才出来卖绣品。林掌柜听了倒没有再劝,只是收绣品时,根据品质多给了些钱,交情便自此结下了。后来,夏家姑娘也跟着她来接绣活卖绣品,两人总是同来同往,倒成了锦绣坊的常客。这二人手艺精湛,做事又从不拖拉,林掌柜也愿意跟她们做长久的生意,有活计总是先留着给她们。

验好货,结清了银钱,林掌柜又交代了下一批绣活的要求。临出门时又叮嘱了些别耽误的话,这才放两位姑娘出来。

出了店门,沈芸和夏英两人挽手走着,随意聊着。夏英问:“你今日出门比平日晚些,可是她们又为难你了?”沈芸无奈地笑道:“看我拿着东西出门,知道我又来卖绣品了,她们冷嘲热讽了几句。左右不过些听惯了的话。就是耽误了功夫,倒是又让姐姐久等了。”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贵族家的做派,可不是普通女子的生活


夏英一脸愤慨:“肯定又说你钻钱眼里堕了风骨之类的话,也不想想,你们家虽然都是读书人,但也没有大富大贵。以前你父亲做幕僚时家境还好,可他去世后是什么光景。你母亲又常病着,你不做绣活贴补家用,难道一家人等着饿死就有风骨了?他们这样说你,不过就是怕败坏自己名声,又不肯真正帮你。以前我想着自己身世可怜,父亲去世了也没个谁帮衬,现在看你家这样,倒觉得没这些多嘴多舌的亲戚也好,省的听人嗑牙料嘴,日子还清静些。”

沈芸拉拉她的衣袖,示意她小声点,又解释道:“说起来,他们也帮衬过几年。但我家这无底洞,又哪是填的满的。况且我叔伯常年在外游幕,家里的事哪管的过来。幸好母亲传了我绣活,我还能靠手艺混口饭吃。我也没工夫搭理那些闲言碎语,只想着靠刺绣多赚些银钱,给母亲买药,供弟弟上学,克昌要是出息了,我母亲以后也有个依靠。眼看着我们都大了,往后出门只会愈发艰难,议论的人只会更多,又哪里顾得过来呢。”

听她这么说,夏英也深有感触,感慨道:“是啊,连我母亲也说满十四了就该在家待嫁了,可我家这情况别说结什么好亲事了,就是活下去也艰难。我也不去想那些有的没的,一门心思只想着多赚些钱,父亲去了,我和母亲就没有依靠了。”话说完,夏英觉得胸口有些闷闷的,沈芸也被勾起了心事。两人一时都有些沉默,只是彼此握了握对方的手,待心情回转过来,又相视一笑。

两人一路闲聊,很快就到了城西。和锦绣坊所在的西市一样,城西这片也是房屋紧挨,人员繁杂,住的多是些平头百姓。沈芸和夏英都住这里,两家相隔不远。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贵族家的做派,可不是普通女子的生活


先是经过了夏家,夏家独门独院,住在一个小小的巷子里。巷子的路是青石板铺成的,悠长狭窄。两边挨得仅仅的是各户人家的门,门也都窄窄的,上头没有牌匾,只在门上刻了各家的姓氏。巷子第五户就是夏英家,门上面写了个楷体的夏字。沈芸知道,门后面有个小院子,种着棵枇杷树,再往里就是夏家母女居住的两间小屋。院子和屋子都很小,却总是被夏母收拾的很清爽,沈芸有时会过来和夏英一起做针线,几个人一边忙活一边说笑,很是温馨。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贵族家的做派,可不是普通女子的生活

夏英邀请她一起吃过午饭再回家。沈芸想着母亲和弟弟在家等她,就谢绝了,又赶回沈家。沈府却是依河而建的一个大宅子。正门进去是门厅,门厅往里很窄,院落却向两边延伸。往东是沈芸祖母和大伯家住的院子,往西是沈芸二叔家和沈芸家住的院子,各家都有着单独的院落,虽然小了些,但该有的都有,设备也还算齐全。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贵族家的做派,可不是普通女子的生活

这还是沈芸祖父生前置下的产业,说是有一年,沈家祖父去浙江游幕时撞了好运,碰到个阔气的上官,又恰巧出了几个好点子得了器重,后来上官升职回京时,赏了他好大一笔银子,他就在家乡置了产业。自此也不去游幕了,一心只在家教导三个儿子读书,只想着培养出个当官的,也做一做那打赏的人。无奈沈家三兄弟书读的不错,却与科举无缘,总考不中。后来年岁渐长,眼看做官无望,也就都子承父业,各处游走,坐那幕僚去了。

沈芸的父亲沈心馀,在家中排行第四,上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年轻时也跟着父亲学幕,娶亲后自己在四川行幕。一次从任上回家,路上遭遇暴雨,回家后大病一场,年纪轻轻竟去了,留下个孱弱的妇人金氏并幼小儿女。沈家大伯和沈家二伯向来在各处游幕,一年到头没几天在家。先前还写信叮嘱要善待幼弟留下的遗孀弱子,后来听家中妇人诉苦多了,再加上近年来收益变少,渐渐地也收了关切的心。沈芸一家先前受叔伯资助,每日清粥小菜倒也可勉强度日;后来家中闲言渐多救助却少了,只得把金氏的嫁妆典当出去不少;后来金氏靠着刺绣手艺勉强支撑了几年,到眼睛不行时好歹教会了沈芸刺绣,做女工卖绣活的事就由沈芸借了,金氏只在家操持家务。这沈芸年纪不大却绣技娴熟,绣出的手绢帕子可谓精细雅洁,做事的速度也快,自她开始卖绣品,家中的收益竟增加不少。如今不但能养活母亲,还能供弟弟读书。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那是贵族家的做派,可不是普通女子的生活


沈芸到了家,母亲金氏和弟弟克昌果然在等她一起用饭。沈母见她回来,先是递过湿帕子让她擦了脸和手,又给她递来扇子,说道:“今儿这天可真热,难为你又跑那么远,可都还顺利。”沈芸接过扇子扇了扇,顿觉暑意消了不少,回答道:“都还顺利,林掌柜对绣件很满意,钱也给的痛快。定好了活,只等再去交易。”又侧身对一旁的克昌说道:“先生的束脩可以交上了,早就让你别记挂,安心念书就是,现在可以放心了吧。”

克昌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忽又正色说道:“姐姐你辛苦了,你放心,我会用功念书的。”克昌虽然已经十岁,但身量未开,还带着稚气。一时做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倒把沈芸母女给逗乐了。三人说笑了几句,待沈芸脸上红晕消了,金氏才到厨下端来饭菜,三人一同用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