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什么感觉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相反有些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

奔跑的小辉哥


秦国及之前的春秋战国都是皇权和贵族诸侯作为朝廷权力角里。汉朝是皇权,外戚,功臣(士族),宦官。晋朝,南北,隋是皇权,士族大家。唐朝是皇权,外戚。宋朝是皇权,功臣。明是皇权,宦官。清朝是最稳定的基本是皇族内部。所以不是哪个皇帝的问题,是每一个新的朝代的开国皇帝会总结前一个王朝失败经验,对皇权影响最大的势力在新王朝开始就极力打压!


亮珠29679434


我们仔细分析赵匡胤和李世民、朱元璋的时候就会发现朱元璋和这些皇帝明显不对路。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对于那些官员该杀的杀一个都不含糊,而那些原本就是是官僚世家的人,他们当了皇帝之后,对于手下的臣子是爱护有加。

自卑心理在作祟

在朱元璋的电视剧当中,见过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这一段对话可能是导演不经意之间安排出来的,但是对于整个剧情而言有着非常大的连续性。

马皇后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主意,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得知这个主意之后,就跑到刘伯温的面前去炫耀这个主意,炫耀来炫耀去问刘伯温,你觉得这个主意是谁出的?

刘伯温听了之后赶紧跪在地上说:是不是马皇后、是不是胡惟庸、是不是李善长?

刘伯温问了一个圈之后,朱元璋说:这就是我出的主意,你怎么就是不相信我呢?你怎么就是觉得这些主意,非常聪明、非常好的办法不是我出的呢?

刘伯温听了这句话之后跪在地上,连头都不敢抬,整个脸上都是汗。

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对话,在这个对话当中,我们能够看到朱元璋的心里面有一种感情,这个感情就是自卑。

自卑的情绪无以复加,而且朱元璋的自卑情绪的演化过程中慢慢有了这样或者那样的极端。

帝王之术不一样

首先,甭管是赵匡胤当皇帝还是李世民当皇帝,他们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位极人臣,他们在当皇帝之前就已经享受过很大的权力。

因为他们之前就已经拥有过,所以在面对更大权力的时候,能够保持理智,能够始终克制自己的欲望和野心。

而更多的时候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当官的,知道当官的门道,甭管你是文官也好还是武将也好,都知道这里面有一些东西,水至清则无鱼,所以他们也不会对所有的官员斩尽杀绝。

朱元璋从小就是乞丐出身,而且落魄了,突然之间当上了皇帝,对于手中的权力掌控几乎达到了极限。

再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疑心疑鬼,总是觉得有人要害他,然后觉得有一些臣子他们的所作所为不合格,于是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杀戮。

我们只能说帝王之术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皇帝在没有当皇帝之前,他们的身份地位决定的。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趣谈唐宋元明清


这个题目只要解释清楚朱元璋为什么“大杀功臣”也就回答清楚了。

刘邦没有杀过忠臣,他的基本班底那些丰沛子弟一个一个活的好着呢!他杀的基本是原六国旧贵族出身的人。

所谓“穷人地痞”称帝的也就这两个人了呗!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忠臣呢?

朱元璋要废除相权,废除相权,废除相权。重要的事说三遍。

李善长,胡惟庸,刘基,蓝玉等人要反对的也不是朱元璋,他们既不敢,也理解自己没有本事反对朱元璋,他们只是要做丞相。

尤其李善长,胡惟庸和刘基这三个读书人,范仲淹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嘛!

三个人既然有机会辅佐朱元璋治理天下,拯救天下苍生,第一反应当然是好好工作了,读书一生,以良相名垂青史,夫复何求?

双方的矛盾不可调和。

可是,其中一方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竭尽全力的去试图把“丞相工作”去做好!

等于去和朱元璋抢权,所以朱元璋杀人!

为什么汤和能善终?因为汤和连县官都真心实意的不想干,不要说什么劳什子宰相了。

为什么沐英能善终?因为沐英对于永镇云南的富贵非常心满意足,从来也不打算“拯救苍生”,服务全天下。

以上不是评价好坏对错,只是要找准矛盾点。

说“感觉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很容易举出反例的:

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完全可以不杀人的,把人抓起来也可以呀!李渊不就是没有杀吗?亲手杀死自己的哥哥可比杀忠臣要心狠吧!

康熙削三藩可对不起人家吴三桂这个大清忠臣呀,吴三桂从关外一直打到云南省,功劳多大呀!

这个问题设置的前提不成立,历史上没有“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忠臣”这个事实。


葭明通半瓶历史


首先,官僚世家格局大、见多识广、心胸广阔、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品尝过底层人的艰辛,灵魂不至于太黑暗,所以,他们一旦掌权,则相对宽容,一般不会大开杀戒。

而穷人地痞,穷怕了,苦日子过够了,被欺凌、嘲笑、侮辱与打压惯了,再加上经常挨饿受冻,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不仅没学问,没有道德,素质低下,还导致了心理扭曲,这种人一旦掌权,就会对社会来狠的,因为这社会曾经给他带来了耻辱,他什么都看不惯,所以要给社会动大手术,而那些功臣良将,有些不仅见证了他过去的耻辱,还结党营私,拥兵自拥,这些人,首先要上断头台。

官僚世家出身而当皇帝的人,之所以不怎么杀功臣,并不仅仅是他们的道德品质更高,更因为他们不需要。

因为,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通常都具备非常强大的家族背景,所以他们在打江山时,最主要依靠的力量,通常都是他们的亲人。

而且,这些官僚世家出身的人,他们在起兵造反时,通常都拥有强大的军政力量,也就相当于自带的基盘非常强大,这也就导致外人和他们合作时,只能沦为他们的打工仔。所以通常他们在起兵时可以直接公然表示,我们这个军政集团,就是我们家的。

比如赵匡胤,他所依靠的最主要力量,是他的弟弟;至于刘秀,所依靠的是刘氏皇族和他两个老婆娘家人的力量,所以自然也犯不着对臣子下死手。

再反观刘邦、朱元璋起家时,因为他们的出身太低,一方面缺乏强大的家族力量做依靠,所以就只能重用异姓臣子,让他们作为统帅独当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些臣子的势力自然会越来越大,最终威胁到刘邦、朱元璋的权力。

另一方面,那些投靠刘邦、朱元璋的人,他们起点、出身,他们都不比刘邦、朱元璋差劲,而且起兵后,这些人常常就是独当一面的,所以他们和刘邦或朱元璋合作,那都是标准的合伙人,而不是打工仔。

在这种背景下,指望这些人发自内心的承认,天下就是刘邦、朱元璋家的天下,难度实在有点大。既然如此,他们不大开杀戒,怎么能保证一世二世万世的相传呢?

从这层意义上说,之所以会出现“官僚世家称帝一般不杀忠臣,而那些穷人地痞称帝都会杀”的现象,这与道德品质、心胸格局没有任何关系,主要就在于帝国的权力在谁的手上。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臣子手上,那皇帝自然会对臣子下杀手;但如果帝国最主要的权力在皇帝儿子、兄弟和老婆娘家人手上,那皇帝就会对这些亲人下杀手。

底层是人踩人,见不得身边人好。上层是人帮人,所以联姻,共创未来。

综上,股东与打工者是有区别的,股东必须杀,而打工者则不需要杀。



当代曹植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观点,臣子忠不忠,并不取决于他们本身,而是取决于皇帝认为他们忠还是不忠。如果皇帝觉得某个臣子忠,那他就是忠臣,如果皇帝觉得某个臣子不忠,他自己再认为自己忠,那也不算数。




再有,并不是说一个臣子忠,皇帝就永远不会杀他,皇帝杀不杀谁,并不取决于他忠还是不忠,而是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

还有就是,并不完全说是官僚世家撑称帝就不杀人,穷人地痞称帝就一定会大开杀戒。一些官僚世家也会杀人。比如唐高祖李渊,他可以算是官僚世家了,他称帝后也杀了刘文静、阚棱、杜伏威等人。再比如汉高祖刘邦,我们觉得刘邦杀人多,但其实他杀人杀的并不多,而且杀的主要是彭越、韩信、英布等异姓王,因为他们都是刘邦以重利诱惑来的,而对于他自己的老班底,虽然他也有所猜忌,但其实并没怎么动。



这里可能比较特殊的是朱元璋。

当然,朱元璋杀人杀的是多了些,当然这可能与他多疑和自卑的心理是有关系的,但这可能并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朱元璋晚年痛失太子朱标,深感自己一旦死去,皇太孙朱允炆无力掌控开国功臣,这才一怒之下,以各种借口大杀功臣,以便给后世留下比较安定的统治局面。



所以说,官僚世家宽容不杀人,穷人地痞就大开杀戒,这种观点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即便穷人地痞比较偏执吧,他也是当了皇帝的,如果连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都没有,他又怎么有能力当皇帝呢?


达摩说


一、官僚世家称帝的代表人物:唐太宗李世民。(1)李世民出生于官宦世家。在起兵造反前,他的父亲担任太原留守。(2)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以老板二公子的身份统领军队东征西战,是唐军名副其实的主帅。(3)在李世民主政期间,先后处死功臣侯君集、张亮等人。

二、穷人地痞称帝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刘邦、南朝宋武帝刘裕、明太祖朱元璋。

三、汉高祖刘邦:从年轻的时期开始,他一直不愿意去生产劳动,整天和一帮狐朋狗友瞎混,是一个典型的小混混。后来,刘邦在楚汉争霸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称帝后,将韩信、彭越等八人封为诸侯王,又将其他的功臣封为列侯。

刘邦屠杀功臣主要是针对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的异姓诸侯王。在八个异姓王中,只有实力最弱的长沙王吴芮, 最终能够寿终正寝。其他被封为列侯的功臣们,多数人最终也是寿终正寝。

四、南朝宋武帝刘裕:他出生于平民百姓之家,自幼家境家贫。他参加北府军以后屡立战功,逐渐掌握军政大权。他逼迫晋恭帝退位,建立南朝中的宋朝。虽然刘裕是平民出生,但是在他称帝后没有屠杀功臣或忠臣。

五、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称帝后,对开国功臣们大开杀戒,毫不留情。朱元璋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有:

(1)丞相胡惟庸争权夺利,意图谋朝篡位,被朱元璋察觉。朱元璋将胡惟庸一家处死,并且株连九族。李善长等人也受到牵连,被满门抄斩。

(2)很多开国功臣平时违法乱纪、嚣张跋扈、贪污受贿,被人告发。朱元璋将他们全部满门抄斩、株连九族。例如:蓝玉案。受蓝玉案牵连,明朝有一万五千多人被杀。

(3)因为继承人朱标和朱允文生性仁慈为人宽厚,所以朱元璋担心他们驾驭不了那些桀骜不驯的开国功臣们。朱元璋罗织各种罪名,屠杀开国功臣,将可能对朱允文构成威胁的大臣们全部处死。例如: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等人先后被朱元璋杀害。

从以上这些案例可以证明: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无论是穷人地痞出身的皇帝,还是官僚世家出身的皇帝,都会对有威胁的功臣或忠臣大开杀戒,毫不留情。

而刘裕的案例可以说明,即使是穷人出身的皇帝,也可以做到不杀功臣或忠臣。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3688892787462663"} --}

寒松722


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般开国君王无非是底层百星出身和门阀大族出身两种。

门阀大族出身的皇帝,家族实力雄厚,在打江山的过程中自己的家族已经实际控制了整个国家的权利,这类开国君王的主要政治对手不是臣下,而是内部族人。

而普通百姓出身得开国帝王,因为穷苦出身。必定家族人丁单薄,嫡系血亲更是稀少,因此打天下过程中,权力不可避免的落入一起打江山的臣下,和政治联姻的外戚手里。

所以江山一旦坐稳,必然会想尽办法从他们手中夺权。

另外古人迷信君权神授,穷苦出身的帝王因为先天不足,所以都会给自己安排一个神化版本的出身,以证明自己夺取天下的合理合法性。

但是一同打天下出身得臣下显然都知道老底,这类臣下留在身边本身也是对君王威严的一种打击。

多种因素,决定了平民出身得开国君王必定会对掌权得臣下进行血腥的清洗。


大舌头酥哥vlog


我觉得这个放在自己身上就不难理解了,我要是贫苦阶级出生的,白手起家,没有太多外部大势力依靠,成功了以后这些大势力反倒要占据重要岗位,我也离不开他们帮助治理国家,其关系错综复杂,为了维护我得来不易的成果,破坏现有体系,并让自己掌控及融入,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杀掉有威胁的,但又不能一网打尽,这会不利于整体的稳定,就慢慢的处理。皇帝杀的都是对皇帝有威胁的人,就是当时没有威胁,以后也会对继承皇位的人有威胁的人,在当时更谈不上什么忠臣不忠臣。

贫寒之人杀功臣,因为没啥家底,没啥市面,一旦碰到权利,想着我可有今天了。最怕的事,就是有人像他一样把皇帝的位置抢了。“只有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越懂你的人,才越恨你。如果出现机会,他首先杀掉最能威胁权力的人,哪怕这人罪不至死。洪武二十三年之后,朱元璋才开始杀功臣。有人说是太子朱标之死,导致朱元璋为朱允炆清洗对手;有人说朱元璋是不满宰相制度,总之,无论何种借口,都不能洗刷他滥杀功臣的行为。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掉大哥、三弟,太过著名吧?更有甚者,南汉的刘晟,杀掉了15名兄弟。赵光义害死了弟弟赵廷美,害死了侄子赵德昭,自己的大儿子赵元佐,最后也抑郁而死。不知道您发没发现一个可怕现象,即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双胞胎皇帝!从来没有。中国近500名皇帝,却从未有过双胞胎一人当上皇帝,另一人还健在的情况。这概率不正常。

刘邦杀功臣比朱元璋少些,有人说这是楚汉争霸的后遗症,比如异姓王英布、韩信、彭越等人,是刘邦为了打项羽才封赏的;有人说刘邦杀功臣是为了削藩。问题是刘邦一边削藩,一边还赏赐的子孙建立封国。这样建立在功臣血肉之上的江山,真的一点不害臊吗?官僚世家称帝,也不是不杀。他们更多杀的是兄弟,杀侄子。



火星影音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官僚世家称帝的真的不杀功臣吗?我猜题主问的应该是开国皇帝对比,而且杀的不是忠臣是功臣吧。不然每个朝代皇帝杀的忠臣可太多了。

我们来看看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是否杀过功臣吧:

最著名的杀功臣的开国皇帝是刘邦和朱元璋,这也是题主作为穷人地痞称帝杀功臣的代表吧。

好,我们来看看其他的:秦始皇历史记载确实不杀,但是从全国统一到灭亡短短十几年。秦朝一大票功臣最后只剩章邯了。刘秀不杀功臣,但你看建国后他的功臣是如何的谨小慎微。晋武帝不杀是因为他爹、他伯父已经杀的差不多了。

《隋书》记载:“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不知道杨坚开国前算不算官僚世家。侯君集和张亮不知道算不算大唐开国功臣。更多的例子不用再举。

杀与不杀不在出身

所以你看不是说官僚世家称帝就不杀功臣,而穷人地痞称帝就大开杀戒。杀与不杀,完全是看帝国统治的政局和当时的具体情况。与皇帝是否出身贫寒没有关系。

比如秦始皇能掌控功臣,自然就没有必要杀功臣,秦二世一看我在位很多人不服气。那我就把不服气的人都杀了。刘邦所杀的功臣主要是汉朝开国前的诸侯王,他自己的嫡系队伍如樊哙、周勃等不但没杀,反而在未来几十年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朱标死之前,即使蓝玉在飞扬跋扈,睡元朝皇妃,寇明朝边关而入,他也还是活得潇洒得很。因为他就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嫡系,朱元璋也知道朱标镇得住他。可惜朱标死了,明朝一大串可能会对朱允炆的统治造成威胁的功臣就只能跟着陪葬了。内在的逻辑和李世民杀侯君集又有什么不同呢?

那么有人又要问了,到底什么导致了看起来底层出身的皇帝杀功臣要相对多一些呢?

大家的答案里普遍忽略了一点,就是底层出身,创业成功的皇帝,他们的继承人普遍在他们临死前都还小。镇不住这群跟着老皇帝血雨腥风中打拼出来的老家伙。而贵族皇帝一般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举个例子:刘邦死时61岁,不算寿数低。但他的嫡子刘盈才17岁,也就是说,社会底层的刘邦要混到40多岁时,才靠坑蒙拐骗娶到了吕雉,才有了自己的符合宗法的继承人。要不是他死后十多年吕雉镇得住这帮功臣,单靠刘盈,这个江山还姓不姓刘可不一定。

刘裕起于底层,活了59岁,也不算死得早。但他死时最大的儿子才16岁。他要到已经依靠军功站上高位了才能找到女人替他生孩子。他死前要不要替他的幼子把有威胁的人清理一下?即使这样,他的长子刘义符也很快就被檀济道等人给废杀了。

朱元璋25岁才下定决心参加起义军,27岁时长子朱标才出生。朱标是他培养很久的,镇得住局势的继承人。但偏偏朱标英年早逝了。朱标的蜜糖蓝玉他们,就有可能成为朱允炆的砒霜。所以晚年丧子的老皇帝不得不再次拿起屠刀。把继承人权杖上的刺给他刮干净。

结论

举了这么多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不存在皇帝不杀功臣的,只在于这个功臣有没有妨碍或者是威胁到了皇权的稳定。不杀功臣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皇帝镇得住功臣,他的继承人也能搞定这些功臣。以李渊和李世民为代表。但到了李治手里就要费老大劲才能摆脱长孙无忌等功臣的控制,独掌大权了。二是功臣已经变成拔了牙的老虎,没有威胁了,如刘秀、赵匡胤的功臣。三是还在乱世还需要功臣冲锋陷阵。如曹操刘备以及顺治时代的吴三桂等人(到了康熙年间形式稳定也要削他)。

而题主所问的出生于社会底层的皇帝为什么相对来说杀功臣会更多一些。因为任何一个时代底层娶妻生子都要困难很多。他们奋斗一生临死了继承人很小,还制不住大局。那就只能把那些有威胁大臣给弄死了。

本来朱元璋不用这样干,本人活得够长,继承人也是久经考验的,可谁叫老天让朱标早死呢。

而且真较真起来,蓝玉们的那些无法无天的行为,死一千次也够了。而且明朝徐达家、常遇春家、沐英家等好多功臣可是富贵与大明相始终的。你仔细看看,有几个朝代功臣可以和王朝一起善始善终。


丁强888


官僚世家称帝不杀忠臣和地痞称帝杀忠臣得看情况而论,世人有这种感觉无非是,刘邦布衣天子,和大唐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历史上太有名了。

因为名气大所以大家都知道,才会有这种感觉

公元前218年刘邦在沛县任泗水亭长,刘邦和县府的官吏混的很熟,在当地小有名气,和樊哙、萧何、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和周昌为知交好友,我们可以看到刘邦结交的好友,都是为大汉开疆拓土的功臣,所以别看高祖官职不大,但是人缘混的挺好的,交的好友都各有所长。

直到前202年刘邦在泛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洛阳(不久迁都长安)。封吕雉为皇后,刘盈为太子,此后论功行赏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英布淮南王等……



根据史书记载刘邦铲除的都是异形诸侯王,有些诸侯王功高盖主,比如韩信、让刘邦十分忌惮,再加上有人几次告发诸侯王谋反,所以刘邦为了大汉江山的稳固,找了各种罪名铲除异形诸侯王,再分封同姓诸侯王,刘邦能从一介布衣走到称帝,建立大汉,本身就十分不容易,又遇到功高盖主的异姓王,免不了猜忌,猜忌的久了,就像是心中有根刺一样,如坐针毡,拔之后快,为了大汉江山的稳固,所以大杀忠臣。

官僚世家起义称帝的,在历史中最有名的非唐高祖了。高祖李渊七岁时世袭他父亲的爵位,唐国公,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静帝禅让,李渊任黄牛备身(皇帝的武官),李渊和隋朝宗亲关系密切,因此参加了很多隋朝的军国大事,后来隋炀帝当政,全国各地四处起义,李渊反隋。



于公元618年即皇帝位,国号唐,改元武德,随后开始着手消灭原隋朝领土上的诸侯,他的儿女用了七年时间,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和平阳昭公主的征讨下各个被消灭。可以说唐朝的建立有很大部分在于李世民,李世民帐下能臣武将众多,尉迟恭、程咬金、徐茂公、秦叔宝、等。

这些功臣在唐朝建立以后受到了分封,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全靠这些能臣武将,可以说唐朝的功臣,在建立大唐之后各个都得了善终,程咬金活到了七十多岁。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布衣天子本身就是从社会底层爬上来的,自身能力不足,全靠能臣武将建功立业,起兵之时一无所有,经过自己千方百计的努力,终于爬上皇帝的宝座,但凡布衣天子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猜疑,猜忌,生怕来之不易的皇位被别人夺取,来之不易,才会倍感珍惜,更何况是皇位呢,所以但凡有一点威胁到皇位的他们都会杀无赦的。



再看李渊本身就是唐国公,算是贵族阶级了,当时南征北战全靠他儿子,其中李世民的功劳最大,为大唐开疆拓土,再者李世民礼贤下士,手下也没有谁拥兵自重的,威胁不到皇位,所以李世民没有杀功臣。

所以我认为官僚称帝不杀忠臣和地痞称帝杀功臣得看具体情况而论,如果李世民手下有人功高盖主,拥兵自重,威胁到皇位,我相信李世民也会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