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見未來|打通“最後50米”,不妨從老百姓“開門七件事”做起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封路封城封小區,市民居家隔離,但生活不能停頓。小區大門關上了,但更多的“門”打開了:居民自發開展自助互助,政府部門、社區、物業、志願者等扮演起拯救城市的“超人”角色。

新冠疫情是一面放大鏡。它把社區管理方面的不足放大了,也把疫情防控期間行之有效的探索放大了。有關專家認為,這些好的創舉不應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趨緩或結束而放棄,而應當固化下來,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建國 季宇軒

“特‘蔬’的愛,獻給特別的你”

“這盒草莓不錯,這袋西藍花也不錯。”疫情期間,在南京市建鄴區興元嘉園小區,每天物業都會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擺上小區裡的貨架。居民下個樓,用手機掃個碼,就把當天家裡需要的蔬菜和水果買了,非常方便。更讓人暖心的是,貨架旁邊沒有收款人,只有二維碼,付款全憑“自覺”,物業和居民之間的信任感在空氣中流淌。

“疫”见未来|打通“最后50米”,不妨从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做起

南京市建鄴區興元嘉園小區貨架上擺滿了當日的新鮮蔬菜和水果,供居民挑選。

該小區居民胡先生表示,這樣做確實很方便,一是省下了繞去菜場的時間,減少了感染的風險;二是貨架上的蔬菜新鮮,品種齊全,價格還不貴。真希望疫情過去以後,這樣的好做法還會延續下去。

“70後”的李潔靜是南京市萬科物業興元嘉園的業委會主任。自疫情防控工作啟動後,她就和業委會成員與物業、業主堅守在防疫一線。她介紹,該小區住有853戶居民,居民收入、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物業提供的代買菜服務解決了很多業主的一大難題,物業與業主之間的關係更融洽了。

“疫”见未来|打通“最后50米”,不妨从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做起

萬科物業為居民送菜到家

金茂物業從2月10日起,在南京和無錫等地為業主開展"免費送菜"活動,給600餘戶業主,送出1萬餘斤新鮮蔬菜。該物業公司尋找蔬菜供應商,為了讓業主吃的安心、用的放心,與一些較大的淨菜供應商達成合作,以無接觸、特殊防疫包裝的新鮮淨菜,讓業主及時吃上放心菜。疫情管控的特殊時期,金茂物業上門送來新鮮蔬菜,為貼心服務點贊。”

“特‘蔬’的愛,獻給特別的你,只願‘金’生有你,共克時艱。”金茂物業很多經理的業主微信群裡,感謝的話語刷屏。

“以為他們做做樣子,沒想到一買就是半個月”

“錢塘望景小區居民需要豬肉和雞蛋。”晚上10點多,南京市浦口區江浦街道珠江社區網格員小陳(化名)手機上收到了信息。次日一早,他就奔波在各個菜場和超市,為轄區裡需要食材的居民跑腿。買完菜,收好發票後,他還要馬不停蹄地送到各個小區,由各個小區的物業管理人員送貨上門。

據瞭解,江浦街道珠江社區包含6個成型小區和5個零散小區,共有1.7萬多居民。小陳告訴記者,疫情最吃緊的時候,社區23名工作人員給轄區內100多戶人家送過菜。雖說很辛苦,但小陳也收穫了一些“回饋”。他說,以前有很多業主不經常在家,社區也聯繫不到他們,這次疫情來了以後,社區工作人員對住戶進行了一次摸底。通過上門宣傳、上門送菜等環節,原先不熟悉的雙方慢慢變得熱絡起來。社區有一名住戶陶先生,平時回家很少,社區工作人員對他也不熟悉。疫情發生後,陶先生不方便出門,社區網格員承擔起陶先生一家的買菜工作。

“疫”见未来|打通“最后50米”,不妨从老百姓“开门七件事”做起

南京市浦口區珠江社區工作人員為居民配菜上門。

“我本來以為他們就是做做樣子,沒想到一買就是半個月。”陶先生大為感動,隨後,他也加入了社區志願服務隊。“他現在特別積極,社區有大小事情只要通知了他,他都衝在前面。”小陳說。

小區的門關了,情感的“門”打開了

50米,是小區樓與樓之間的距離,也是小區大門離最近一棟樓居民樓之間的距離。

“最後50米”是一種形象的說法,指的是從社區到居民家庭的一小段距離。它位於基層社會治理的最末端,但卻十分重要。如果這“最後50米”不能暢達,黨和政府的民生利好政策就難以完全傳遞給普通百姓,老百姓的感受度就會大打折扣。

50米很短,50米又很長。鄰里之間、個人與社區、家庭與社會、群眾與政府,50米是不短的距離。

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小區的大門關上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老百姓每天開門的七件事,用南京人的話說:“多大事啊?”可是在疫情防控緊要階段,居民都居家隔離時,買菜卻成了“大事”、難事。

居民自發開展自助互助,政府部門、社區、物業、志願者扮演了起拯救城市的“超人”角色。

更多的“門”打開了,包括平時關閉得很緊的情感大門。

“過年剛開始,物管人員就在小區裡呼籲朋友親戚之間少走動。”家住南京市鼓樓區清涼門大街附近某高檔小區的顧先生稱,小區的物業和業委會一起,採取了非常嚴厲的管控措施,陌生人和非本小區居民不讓進。小區少數業主有不解和對立情緒,認為在親朋好友前被駁了面子。家住該小區7棟的張先生親屬想來串門,小區保安不讓進。張先生大鬧了一場,說以後別想他再交物業費。

顧先生介紹,管控期間業主買菜不方便,物業聯繫菜農和附近飯店老闆,建立了業主採購群,還為不方便出門的居民配菜上門。張先生受到感動,主動繳納了當年的物業費。

南京河西金融城附近一家集團在疫情期間為員工提供代買菜業務,員工每天上午可以通過手機預訂菜,單位食堂到批發市場進貨時順便幫員工買菜。由於是批發價,比上菜市場購買還便宜。一個小小的便民舉措,讓員工的歸屬感爆棚。

打通“最後50米”,不妨從為居民“代購菜”做起

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高樓越來越高,小區的安全防範越來越嚴。隨著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居民相對獨立的單元門卻將鄰里之情也擋在了門外,鄰居之間幾乎沒有往來。

新冠疫情發生後,小區大門也關上了,但更多的“門”卻打開了。居民自發開展自助互助,政府部門、社區、物業、志願者扮演起了拯救城市的“超人”角色。

新冠疫情是一面放大鏡。它把社區管理方面的不足放大了,也把疫情防控期間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放大了。省委黨校一位長期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專家認為,疫情防控中好的做法不應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趨緩或結束而放棄,應當固化下來併發揚光大,促進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這位專家指出,網格化社會治理是南京社會治理的特色品牌。在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政府部門進一步向社區下沉,小區物業和業委會也在這個關鍵時刻升級了管理服務,社會力量和眾多志願者作為網格外的延伸,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社區治理和服務需要發揮政府、市場、社會的多元主體作用,應當加緊探索“網格+部門”“網格+志願者”“網格+物業”等社會治理體系。

研究總結疫情防控期間的社區治理成功之道,打通“最後50米”,不妨從老百姓每天“開門七件事”和“代購菜”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