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把儿子送到英国留学,拿回来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什么心态?

金山的视界


看到不少朋友评论说这是不可能的,说家长肯定被骗了,或者说学校严禁中国留学生申请中文系,不允许任何学科的中国留学生选修中文系课程。

其实,以前确有其事。而且不是很久,就在我读大学的时候都有这种事情发生。


出国留学却拿了个中文硕士学位,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没出国留过学,但我也并不带有酸葡萄心理。我身边有好几个熟人家里小孩都出国留学了,有两个直接在法国定居了。我觉得他们都过得挺好的。

但是,出国留学拿中文硕士学位这种不在其中。这类留学,说白了就是抱着镀金心理,而且镀得不伦不类。挺尴尬的。


正确对待出国留学这件事。

我觉得,如果有机会有能力又有条件,出国留学是有必要的。曾经不是有一句挺火的话叫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吗?如果可以,我们为什么不去外国看看呢?当然可以去。

不过如果觉得出国一趟,就变得高人一等了,那大可不必。人之高下,本来就不在于学问之大小。何况,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有真才实学。

潜心学术,为了提升自己而出国留学的人,我们敬佩;沽名钓誉,以为出国留学就能镀一层金的人,我们也不必去谴责。我们只管不做理会就行。让他们自行表演吧。


珍惜机会,努力学习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供一个孩子出国读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有个同事,女儿在法国留学,是公费留学生,尽管如此他还是花掉了50万!

50万,对半数以上的家庭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吧?所以,不论最初抱着什么心态出国,既然花了那么多精力和金钱,都应该珍惜机会,努力学点真本领。

我是小七,为你讲述教育故事。关注我吧,一起关注高中生身心健康。

墨公子说教育


不新鲜,说两个我朋友同事的事情,

朋友A,他们系统内有个博士生,毕业于国外某大学,忘记名称了,是匹兹堡还是什么的,挺古老的那种名字,还是个有名的大学,专业:汉语言博士

朋友B,他哥哥家的孩子,毕业于比利时某大学,专业:针灸


湿哥2


不好意思,我是来打脸的。我原本以为中国网民的平均学历只有初中,但头条让我觉得可能小学就打顶了。

英国有不少大学里面开设和中国有关的专业,我就举G5院校和QS世界前50的学校为例,这样能尽最大限度防止初中学历的中国网络杠精来送🐎

一.牛津大学(G5+2020QS世界排名第4)

1.现代中文研究硕士(Mphil Modern Chinese Studies)

雅思要求:总分不低于7.5,各科不低于7,越高越好。

申请要求:211大学90分以上,不考虑非211大学申请者(极少数优秀者除外)

不知道题主说的是不是这个,是的话恭喜你了

2.中国传统研究硕士(MST Traditional China)

雅思要求:同上

申请要求:同上

这两个学科属于东方研究系

3.当代中国研究硕士(MSc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雅思要求:同上

申请要求:同上

这个学科属于跨学科区域发展系

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G5+QS世界排名47)

中国的比较观(MSc China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雅思要求:总分不低于7,各科不低于6.5

申请要求:录取清单上的35所中国大学(基本都是985)要求85分,其他学校要求90分

三.伦敦大学学院(G5+QS世界排名8)

中国健康与人文文学硕士(MA Chinese Health and Humanity)

申请要求:211大学85分以上,非211大学90分以上

雅思要求:总分7,单科不低于6.5

四.爱丁堡大学(QS世界排名20)

1.中国社会与文化(MA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雅思要求:总分不低于7,各科不低于6.5

申请要求:211大学要求80分,非211大学要求85分

2.汉语研究(两年制)(MA Chinese Studies-two years programme)

雅思要求:总分不低于7,各科不低于6.5

申请要求:211大学不低于80分,非211大学不低于85分

五.伦敦大学国王学院(QS世界排名第33)

中国与全球化(MS China&Globalization)

雅思要求:总分不低于7,各科不低于6.5

申请要求:211大学不低于80,非211不低于85

如果你的孩子是以上其中之一,那么恭喜你,回国认可度很高。

不知道这些初中学历就敢来回答硕士问题的人脸疼不?

我求各位头条上中学学历的网友们不要装X了行不?教育部辟谣的新闻给你们贴下面了,不知道你们的脸疼不疼。网络上重拳出击,现实里怂的一笔,你们要是真的遇见了牛津剑桥港大南洋理工的硕士,你们敢这么跟人家说话?

对了,那些说一年制硕士没人认的人,不好意思动了你们的奶酪了,打了你们的脸了,伤了你们的玻璃心了,见下图:







用户50988294149


近年来留学已经不是一件那么稀奇的事。送孩子出国也成了许多父母为孩子前程筹划的正常备选路径。出国的孩子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学生,成绩非常好,可以冲击一下国外名校的,比如常青藤名校、比如哈佛、牛津之类。这类成绩好的学生瞧不上北清交复,这就是A类生,他们是冲着顶级名校去的。

第二种学生,国内985、211水平,他们成绩算是不错,冲北清交复有点困难,但是他们考国外排名比国内名校高的名校还是可以的。这是B类生。

出国对A类和B类生的帮助都挺大的,直接提升了一大截。一般来说,这两类学生回国找工作也会比较容易。

第三种学生,可能只能考二本、三本甚至压根考不上本科,但是通过语言分数,中介推荐,他们也能在国外找到学上。这是C类生。

如果说A类、B类出国留学是去镀金的,那么C类生出国就是遮羞的。好歹混个本科,不会太丢人。

出国潮已经延续了十多二十年,国内的用人单位也大概对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有所了解了。留学生再不是金疙瘩,招聘单位除了看学校的牌子、专业,也会把注意力放在招聘者本身的能力上。有的单位会给名校毕业的留学生起薪高一些,但并不绝对。

所以即便在国内一二线城市的一个非常普通的公司,遇到几个海归人士也非常正常。海归只是一种学历,并不能代表能力。

这三类学生中,前两者都非常珍惜在国外学习的机会。他们学习、打工、认真参与实习和社会实践,还有各种学校的社团。这样的学生在国内上学其实也不错,认真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至于C类生中,当然也有出了国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开始认真学习的,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出国之后仍然稀里糊涂地,在中国人里扎堆,盲目攀比,无节制地泡吧、逃课、不好好学习。这些人能不能毕业都成问题。

我以前认识一个朋友,他父母把他送出国后,父母同时出了车祸,双双去世了,这个儿子继承了家业,手上空有一笔财产却没人管束。一般国外大学4年本科,抓紧一点的话3年可以毕业(寒暑假都学的话)。他读了六年,还在读,后来就没联系了。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但是把4年本读到5年的学生还是不少的。

国外都是学分制,修完一个是一个,学分不够就是没法毕业。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宽进严出吧。所以有很多学生为了毕业,选修课专门选特别简单的课,而不管这门课到底有没有意思,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帮助。

我听过最极端的例子,是国外一所大学的普通话(对,就是中文普通话)选修课上,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都是中国人。这里面有真心想学普通话的祖上是香港、广东的移民,但更多的是想混学分的中国留学生。说实话一门选修课都折合人民币起码1-3万,这真的是浪费爹妈的钱不心疼了。

同事的孩子在英国留学却拿了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详细情形不方便问。毕竟这件事本事就挺打脸的了。比较大的可能性是转专业的。毕竟要让父母一开始就为了“中国文学硕士”专业去付钱不大现实,多半是读着读着发现实在没法毕业才转了专业的。

这个学位非常的尴尬,最好的出路是能留在国外做中文教师。中文、孔子学院这些年在国外还蛮吃香的。可惜的是他在英国读书,英国移民是极为困难的。而回国找个工作也很麻烦。HR问你在哪里毕业的,英国XXXX大学毕业,什么专业?“中国文学硕士”,这就尴尬了,是按照硕士学历给你算工资,还是本科呢?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孩子。如果是C类学生,真的谨慎出国。为什么呢?他在国内好歹父母可以约束,出了国没人管,要怎么坑爹你根本控制不住。再一个就是国内二本三本甚至高职随便上一个,省下的钱可以在必要时给孩子做个小本生意,买个房什么的。花钱让孩子出国,投资失败概率太大。

至于那些真心不差钱的C类生,其实我也不太建议出国。家境好,又不爱学习的娃,出了国闯祸的概率比较大。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亦君说书


说英国一年制硕士不好的,都是外行。国内硕士有三年制和两年制两种,对应的是英国一年制和两年制。其实国内两年制在校读时间也是一年,三年制在校读的时间也是两年,另一年是虚的时间。而读英国硕士,在正课前需要大概一年的准备。英国硕士含金量是很高的,直接就是专业课,不像国内水课多。名校申请条件很高,毕业难度不小。教育部不傻,学位还得认证。


用户411835461429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啊!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海龟的“同事的儿子”在英国攻读的是“中国文学"专业,所以毕业后拿到的是“中国文学硕士研究生”学历,这没有什么毛病。如果他学的是“英国文学”专业,拿到的是“中国文学硕士研究生”学位,那就很奇葩了。所以,这里必须厘清几个概念:

首先,“中国文学”只是一个专业名称,与在哪个国家学习没有关系

作为英国的大学,文科类专业针对中国学生开设一门“中国文学”的专业并没有什么不妥。就是不是专门针对中国学生,把中国文学作为一个大类进行研究也没有问题。“国际专家”视角下的中国文学或许与我们自己国内专家们看法不太一样。到英国学习“中国文学”,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这样,可以有效的指导一下中国的文学创作者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具有“国际范”,不用像有些人靠贬低自己的家乡和国人,来取悦某些西方的反华势力,去获得诺贝尔奖或者诺贝尔奖提名,让国人感到的不是自豪而是屈辱。

其次,学习“中国文学”或许更为实用

在英国拿一个“中国文学硕士”学位,既有了留学经历,又学的是非常实用的专业。靠这两点,到大学里应聘一个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位的话,专业对口,而且有留学经历,那就是妥妥的了。至于在英国学习“中国文学”和与在国内学习“中国文学”哪个更胜一筹,关系应该不是很大,反正,大学中文专业上课,学生要么睡觉,要么逃课,听课的也没有几个,都差不多。

第三,有机会,到处走走,还是不错的

到底留学能比在国内大学多学到什么,这个不好比较。理科的话,那些顶尖的专家或许真有一些干货是国内普通教授无法给你的。文科的话,我觉得,都差不多。反正,教材应该差不多,能不能装到你的脑袋瓜里,就看你记性怎么样,会不会灵活运用了。不管到哪所大学,最主要的,是靠个人的学,而不是教授的教。

因为很多学术成果是公开的,教授也没有藏着掖着,不管在哪儿学,都难看到这些东西的。

不过,有机会出去转一转还是有好处的。人的眼界开阔了,思路也就开阔了。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他的优点,你能够善于汲取,就会获得不一样的进步。你说呢?


爱河北人


如果是国内大学毕业后送去英国读一年硕士而拿到硕士证书那种情况,父母的心态多是好歹给孩子镀层金回来,好找工作,也能满足父母孩子的虚荣心:看,我的孩子出国留学过,也是海龟呢,还能激发个别父母的炫耀心态。其实,近几年来,国内企业大多数已经不承认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硕士文凭了。而且只是去英国学了一年,不说时限短学不来人家大学的精髓,就是英语水平恐怕也不见得有多大提高,不过是去体验体验国外生活罢了,唯一的好处应该是出国见识了一番而已,所以这样得来的文凭不被国内承认也是应该的。想通过这种方式给孩子镀金的家长们还是仔细想想吧,花几十万难道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心,好跟亲朋同事炫耀?也许有人觉得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在泛酸,好吧,那我就是在酸。我自己孩子在德国留学,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去的,目前已经留学两年多了,大约还需要一年左右才能拿到硕士文凭。我支持她出国留学的心态不是虚荣炫耀,而是真心想让她增长见识,认真学习德国大学里的知识,争取学有所成,不能拿很有水分的文凭糊弄自己、辜负父母、浪费青春。之所以没去英国读硕士,一是德国的工科大学比较多,选择余地较大,二是英国的大学学费很贵、学习时限又太短,性价比不高,所以我要酸那些有闲钱把孩子送英国去镀金兼炫富的家长。嘿嘿嘿嘿(º﹃º )


格蕾丝lin


这事其实没啥稀奇的,咱们国内也有“英语语言文学”的专业啊!只不过身为中国人,放着国内这么多大好资源不利用,跑到英国去学习“中国文学”,这就有点呵呵了。

这是什么心态呢?

不用多说,“崇洋媚外”肯定是少不了的。

比如前些年一个同事,想买家电,我说美的的就不错啊,TA说,唉,美的不行,它啥都做,你想它哪个能做精?

我弱弱地问:那你觉得什么牌子好啊?

TA说:“西门子啊!”

我:@#¥%&,美的各种小家电都做,就样样都不精,西门子做的各种品类,难道比美的少么?

这样崇洋媚外的心态,在以前,甚至是在不远的前几年,还是很有市场的。

那时候外企风光无限,待遇高福利好,其中尤以高科技行业为甚,BAT都得招外企挑剩下的人。可谁也没想到,中国发展、崛起的这么快,眼看也就十多年的功夫,当年一个个大牛的外国科技企业,都被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干掉了。

北电破产,思科龟缩回了美国,在美帝政府的保护下生存,朗讯、西门子、阿尔卡特、诺基亚被打得名字越来越长,只能合并报团取暖,阿尔卡特-朗讯,简称阿朗,诺基亚-西门子,简称诺西,后来又传闻阿朗要和诺西合并,那是不是要叫: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简称阿郎诺西呢?汗。

在家电行业,以美的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也基本把日企驱逐殆尽。

要说现在国外还牛一点的,也就剩下为数不多的行业,以及“留学”了,但是即使是留学,哪怕是国内考大学,也要学个学校强势的专业不是?你报个XX科技大学,XX工业大学的文学专业算是怎么回事?

如果是外企还风光的年代,这样有“留学”背景的人也许还比较吃香,可放到了现在,留学,尤其是野鸡大学的留学背景,还值几个钱?

结束语

留学也好,考大学也罢,都要奔着适合自己的目标去,要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否则,可能就是花了大把的钞票,再赔上几年的时间,高价去国外旅游了一圈,回国后发现,自己什么也干不了。


超人爸爸说教育


我认为只要学校是正规学校,毕业证是正规毕业证,这位家长的选择就绝不是一个毫无价值的选择。


国外很多高校的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并非菜鸡,有的甚至超过国内高校,像牛津大学有中国中心,牛津大学的中文系也非常有名。据说,在牛津大学学中文,需要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其培养强度并不亚于在国内学习。

当然,在英国学中文,更多的是从国际视角来审视汉语,审视中国文化,对学生最直接的帮助就是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英国一些开设中文的专业,专业名直接就是“汉语教学”。所以,这个专业看似对中国学生很鸡肋,其实也是有国内高校所不能达到的培养效果。


另外,我认为这个中文硕士更大的意义还是在于它这个学位。只要是正规学位,经教育部留服中心认证,国内用人单位就必须认可。一些企业在招聘中,可能确实对英国一年制硕士有歧视,但在大多数只认学历的招聘岗位中它都是有效的。比如考公务员,经认证后的学位是可以作为有效学位的,英国硕士也可以作为硕士去应聘。还有大学辅导员、管理岗位,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对英国一年制硕士都是承认的。

总的来说,家里有经济条件,出国读硕士没什么问题,至于选择什么专业,也是个人的自由,只要不是野鸡大学假文凭,多少都比本科生要强。


高校人才真经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

我们国内的大学也有英美文学的专业,只有低水平的学生才把这样的专业看成仅仅是在学英语,而不是在精通一门语言之后真正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

看了前面的不少回复,一些人自以为讲中文就等于对中文有研究,仿佛研究中文就应该在中国,这是非常自以为是和无知的想法,可以说我们很多普通人虽然说的是中文,但是仅限于使用而远达不到学术研究的水平。

想一想当初我们的中文是如何借鉴西方的语言来引入标点符号,引入主谓宾定状补这些语法要素,这难道不是跨语言研究的成果吗?

国外对于语言的研究没有什么禁忌,思维更开放,视角更广阔,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中文,或许能更容易地看到中文的独特性,差异性,以及辨析传统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精华及缺陷。

这位提问者问这样的问题,很可能把国外当成了学英语的地方,完全分不清对语言的应用和对语言进行研究之间的差别,这是一种缺乏见识造成的无知,简直就是井底癞蛤蟆嘲笑或嫉妒天鹅。如果要造假,人家又何必不弄个理工科的文凭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