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詩?

山野1963


詩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觀點,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詩是一種思想情緒,是一團生命能量,藉助於語言文字傳遞出來。詩在任何國度、任何一種文化領域裡,都是文學的最高境界。不要以為詩很容易做,就胡亂堆砌一些誰也看不懂的生僻晦澀的文字,分行的書寫,認為那就是詩了。不是人人都能做詩的,詩人是天生的,一個具有詩人素質和特性的人,哪怕他一生不寫一首詩,他也是詩人;反之,即便你天天寫詩,寫破了筆,也寫不出真正的好詩,也變不成詩人。詩不是寫出來的,詩是本來就存在的,它就在那裡,一直在那裡,不遠不離,就像一朵朵美麗的花,等著詩人去採擷。


奼紫嫣紅開遍


這個問題有坑,我剛想回答,這簡單啊!詩就是我們在頭條天天讀到的那些標籤為“詩詞”的東西啊。轉念一想,題主肯定英明神武,不會提這麼簡單的問題,所以,膽戰心驚回答一下:

解釋一

詩是文學體裁之一,通過有節奏、韻律的精煉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懷,可吟詠朗誦。

解釋二

詩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簡稱。“詩三百”、“不學詩,無以言”,就指的是《詩經》。

《詩經》我們先不作研究,我們來聊聊現在通常意義上的“詩”。(以下這段可以跳讀)

詩一般都是字句排列整齊的韻文,本來只要押韻,字句排列整齊,就可以了,稱為《古體詩》。後來,那些個文人吃飽飯沒事幹研究出了格律,大約唐代,弄出了有嚴格的平仄和對仗要求的今體詩,宋代以後稱為近體詩,包括全部的律詩和一部分絕句。在隋唐時候,由於西域音樂的傳入中原,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燕樂,配合燕樂演唱的詞則稱為曲子詞,或者直接叫曲子。曲子詞是配樂演唱的,一開始並不太講每一個字的平仄調配,但後來隨著文人的介入,他們把寫慣了的近體詩的格律引入到詞中去,於是就有了小令詞的格律。後來,又有懂得音樂的文人,按照曲子的旋律,選擇與之相配合的字,後代文人不懂音樂,或者樂譜失傳,只能根據古代這些懂音樂的詞人所寫的詞的平仄,按照平仄來寫詞,這就是長調詞格律的來源。後人為了便於填詞,依照古代名作排比歸納,編輯成工具書,叫作詞譜。

複雜得很,如果要把格律給你講清楚,能出一本書。

不過古人特別愛詩,詩特別能顯示一個人的修養,才華,於是圍繞詩,古人經常搞聯歡活動的,比如“行酒令”,出一個題,大家必須緊扣題目作詩,或者吟詠扣題的詩句,答不上來就喝酒;比如“詩鐘”,在規定時間內作詩,鐘聲一響,答不上來就認罰;比如最高雅的,杜甫他們經常玩的“曲水流觴”,成都的浣花溪公園(記憶中好像)保存有,在一個小橋流水、環境優美的院子裡,將酒杯放入溪流,酒杯順流而下,文人們將流經自己面前的酒杯撈起,咪上一口,作詩一首,然後繼續將酒杯放入溪流……

詩,發展到了今天,不再講究那些格律韻腳,講究的是意境和文字節奏上的美感。這些更需要平日裡的積累和對生活的感悟,剛開始練習寫詩的,建議先研究一下格律,填詞玩玩,找找感覺。

忽然想起在哪本古代書籍裡面看到的一個關於詩的笑話,像我一樣寫不出好詩的朋友,不要急……

話說有一個書生,他想寫詩,寫好詩,然後改變人生。於是到處尋訪名師,拜師學藝。

一天,他借宿在一間客棧。剛想躺下睡覺,聽見隔壁房間傳來聲音“一首……一首……又一首!”他就想啦,隔壁是不是住著一個大才,短短時間,連作三首詩,不得了!

於是,他立刻整理衣衫,前去敲門。等了很久,隔壁房間的人才來開門:“真倒黴,上大號忘帶紙了,只能用手……”

書生落荒而逃……


還想看我胡說八道的請稍加關注
下圖就是曲水流觴的情景


周大眾


意象組合——>喻象=詩,語境=歌,喻象十語境=詩歌。

一,意象

只要是想出來或者畫出來的事物和現象就是意象。在詩歌中承載了情感的事物和現象就是詩歌的意象。

意象從形式上可分類:1,心象(古今勝語皆出自肺腑,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2,景象;3,事象;4,物象;5,擬象;6,感象;7,幻象;8,徵象;9,實象;10,虛象。

意象從性質上又可分為:一般性意象,藝術性意象,精神灌注果實的意象。

意象的侷限性:一是意義模糊,容易被當成山水詩;二是過於含蓄;三是不能單獨抽出來句讀;四是會錯當成散文;五是西方意象派是抽象的名詞概念不是詩的意象。正是由於意象的侷限性,所以意象只能作為詩的材料而存在。有人認為意象是景。

二,隱比

詩歌核心部分是用一種言盡而意不盡的方法來表達。這種方法是由n(n≥1)個意象組合,通過想像精心推出自己認可的形象即喻象。這種方法我們把它叫“隱比”。“隱比”是用想像、用心來比,並藉助於事、物、感覺、聯想等來比。詩歌就是用形象的語言去表達非形象的觀念,讓思想感情從“隱比”中流出來。 隱比可為生命憂患而比;為性情的悲歡而比;為理性的張揚而比。 古人云,篇中乏隱,等宿儒之無學,句間鮮秀,如巨室之少珍。隱語在近代是一種文字遊戲,偏於諧;在古代是極嚴肅的事,所以 符讖大多是隱語。隱比是用心來比,各有各的比法。原因是:大家活的是境界,小家活的是心態。

關於古之賦比興: 賦,一是直言,二是鋪陳。漢賦只講究字詞的鋪陳而缺乏實際內容,所以現在不受歡迎。 比作為表現方法,不僅限於比喻、比擬,還包括象徵、寄託一類的手法。如設比言志,託物詠懷,以景寓意,借事抒情等(意志情懷)。比還可分為顯性的比和隱性的比,歸於修辭學上的比喻、比擬為顯比;象徵、寄託等用心來比的為隱比。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故言之無罪,聞者足戒。 有象徵、寄託的詩詞,沒讀出來,便是沒讀懂其詩;反之,沒有象徵、寄託的詩詞牽強附會出象徵、寄託來便是錯解其詩。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一觸物起情,二託物興詞,三協音發端。

三,喻象

意象與喻象的關係是毛線與毛衣的關係,也可以是毛線與毛圍巾的關係,意象是材料,喻象是產品。n(n≥1)個意象組合通過隱比合成喻象。 意象群組合成喻象的種類:1,並列組合;2,賓主組合;3,遞進組合;4,交叉組合;5,細節組合。 邏輯的組合才是真美。 喻象是用心想的方法創造的藝術形象。在詩歌中的喻象,是具有完整喻義的語言藝術形象。喻義這是由諸多意象的情感組合想像昇華成情趣。聖人立象(喻象)以盡意。 喻象概要:1,有喻象才是真正的詩。2,表達完整的喻義。3,情深厚隱曉諭世人。4,一語多關。5,象外之象。6,言淺意深。7,也可由一到兩個句子組成,可獨立存在於詩歌、散文、諺語、格言、口頭文學。8,給人語言、形象的美感及理性的喜悅。9,喻象不僅僅是觀念和情緒的產物。 古人言,詩有三般句:自然句、容易句、苦求句。 喻象句型:1,自然句言淺意深。2,錯綜句主詞優先。3,可以兩句見意。4,詞意俱不盡。5,詞盡意不盡。6,意盡詞不盡。 感知是審美髮現,喻象是審美表現。有喻象自有高格、自有名句、自有境界。

四,意境

事物和現象融入情感即意象,n個意象組合以符合常人的心態想像推出喻象。喻象帶著深切的情感即喻義。喻象的核心是喻義,意象的核心是景。意象合成喻象的核心是隱比。 從意象、喻象、隱比的過程、語境狀況可看出情景融合的程度及詩的意境如何。

意境有境近意遠之說,境取身邊明確的景,意要深遠發人深思。寫景宜顯,寫情宜隱。切忌顯流於粗淺,隱流於晦澀。

意境有實境虛境之說。實境:是如在目前,是直接描寫的景、形、境。 虛境:是見於言外,是指實境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像的空間,又稱為詩意的空間,一方面是原畫面在聯想中的延伸和擴大;另一方面由原畫面派生出的新畫面及不盡之意又稱為靈境。(當人心虛弱時,感覺也可能無限擴張) 實者逼肖,虛者自出。

意境:內抒發自己的感情;外足以感人。上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 意境的作品:1,深切的感情;2,明晰的景物;3,曉暢的語言和豐富的蘊藉(情景交融讓人回味,飄逸)。 意境中蘊含的那種咀嚼不盡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叫韻味。韻味又叫情韻、韻致、興韻等。韻味包括情、理、意韻、趣味等多種因素。韻者美之極,凡事既盡其美,必有其韻。韻是意境的生命。

意境感受力的高低決定了鑑賞者的藝術水平。 鑑賞者在一定的藝術直感下,藝術意境“重現",並與作品之間的情感交流出現了高潮,在興奮中獲得快感,這時候可能是不求甚解但思緒飛揚(作者的情懷與賞者的情懷允許不同),既使過目而去但餘味不盡(猶如量子糾纏般聯想)。鑑賞者最大的庸俗是裝腔作勢,最大的媚俗是人云亦云,最大的卑俗是顧影自憐。

五,語境

詩言志,歌詠言,語境等於歌。言由字詞組成,實字其體骨,虛字其性情。詩歌中的實詞是用來隱比的事物和現象。實詞材料,虛詞感情。要化虛詞、實詞、詞組為情思。化繁為簡一句多義(歧義)。 句中藏比虛實相生,比詩眼(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詞句叫詩眼)要貴,亦遠勝語義、語感、等其他技巧(通感、用典、時空拓展、人物互位、),讓張力更大。 精心雕琢的辭藻,只應該用在中立部分,在這些段落裡,既沒有性格也沒有思想,太華麗的辭藻還會掩蓋性格和思想。 以實求虛才能通達藝術極境。把情志融入外在世界,它的存在才真實。 格律詩雖在意詩的節奏的長短 ,旋律的緩急以及語詞的音質音色的呼應與變化的,但格律過於拘泥,不利語境發展。 喻象=詩,語境=歌,喻象十語境=詩歌。 詩歌先從純粹的審美開始(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先解決形式美(情語之美十喻象之美=形式之美),而後,為我所用就是最大的政治,再就是民生,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內容美)。

總之,人們對詩歌等藝術的創作和欣賞的功用及目的是一樣的,就是讓生命從被動轉化為主動,讓感受從純粹的接受性轉變為自主性而形成間接經驗。 而且感受到不是單一或簡單的情感狀態,而是人生的極端,包括了快樂與憂傷,希望與恐懼,興奮與絕望之間連續不斷的震撼。感受的是其內在的運動,而沒有外在的重力和壓抑性力量的威脅,即有情感但沒有壓力的一種形態。 詩歌讓人們主動參與瞭解世界,感受時代的變遷,世間的冷暖,社會的發展,並在變化的世界中隨遇而安,進而去發現世界的意義,改造世界,以此深化其生命的內涵,彰顯心靈的解脫和自由。 再者,凡是藝術都帶有幾分遊戲的意味,詩歌也不例外。一個詩作者過分於形式技巧,容易走上輕薄纖巧的路,是大可不必的。

詩歌是沉靜的回味。

《安好》人生寂靜斷腸時, 平樂宴辭一嘯離。 村野橋邊庭院陋, 虛廊碎竹故人移。

腳痛恰逢同學會大金湖遊什麼? 七律一首 《春在心裡別有趣》 金湖煙雨船中樂, 峽谷迷濛溪水情。 春在落英何處去, 人留佳景更誰生。 屈心抑志非其望, 道窄山高怎我撐。 冉冉不群青傘下, 輕輕踏節草叢聲。

《致友人》 濤聲湧月一輪秋, 皎皎三江入海流。 鹹淡飄洋思夜半, 此生何覓福之州。

《飛了香料廠》 春寒夢筆弱時關, 縹緲卅年幾改顏。 若是尋常秋月事, 夢迴何必繞山間。

當年校園很多白玉蘭樹,花都開到宿舍窗前,回想感觸頗多,一首七絕以表意。 《玉蘭香》 綽約新妝凝雪白, 玉兒輕倚讀書郎。 一窗明月一窗夢, 幾縷幽情幾縷香。

《授者》千瓣蓮花清脫俗, 實如苦佛靜端莊。 縱然跌落塵埃裡, 不掩初心映日光。

《夢迴》

曾經年少輕狂夢,欲訪名山多少重,

杖履獨行隨暮色,野郊相見笑叢容,

川飛曉瀑千層雪,林吼長風萬壑鍾,

此念杳然前世憶,跡留恐盡綠苔封。


江山如畫無善無惡


什麼是詩,我想大家百度就能搜到很多關於詩的定義,平仄格律以及詩的分類等等。在這裡,就不一一闡述,簡單說一下我個人對詩的理解。



一. 何為詩

我認為,詩,首先是一種比較簡短的文學體裁(當然,其中不乏長詩,如古言的排律,現在的散文詩,但我個人比較喜歡短詩)。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敘述一件事情,抒發一種情感,表達一種依託,甚至,能通過濃烈的感情色彩,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鳴。

其次,詩,是有韻的,因為押韻,所以讀起來朗朗上口,讀書的時候,常常發現背古詩比背散文容易多了,一是因為篇幅不同,二則是因為它的格律,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語感”。



二.如何讀詩

讀詩,讀的不僅是文字,還要了解它的創作背景,只有知道詩人是在什麼情形下創作的詩篇,我們才能更好地融入整首詩的意境當中。

因為詩人向來喜歡以物喻人,也喜歡詠史言志,如果光看表面,我們或許久看不到文字背後的深意。

比如“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詩人真的只是單純地在寫一對新婚夫婦的婚後生活嗎?顯然不是,其實,他這是在毛遂自薦,為自己謀一個前程呢!



所以,我認為,詩是一種格律高雅、淺入深出的文學體裁,而要讀懂一首詩,需知其背景,究其根本,方能超脫文字之外,領略更深層次的意境。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看法,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補充!


尋韻


什麼是詩?說實話這個問題是很難回答的,確切的說我們也很難對古代的詩下一個確切的定義。

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

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詩的起源一般認為有兩種情況

一,源於宗教形式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之一。

二,源於勞動

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的詩歌。



詩的概說

詩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 ,只不過那時候是四言的詩。到後來發展成樂府、古體詩和近體詩。樂府可以合著聲唱。古體詩不太講究格律。近體詩講究格律,分為律詩和絕句(五言和七言,六言的也有,但是很少)。

總說

1、詩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詩是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現象來高度集中的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2、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

3、《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南宋嚴羽《滄浪詩話》雲:“詩者,吟詠性情也”。

關於什麼是詩,我盡力了!

感謝你的閱讀!


悟文化


什麼是詩?實話實說,這個題目確實是太大了!

但是,從狹義來說,詩,就是表現文學作品形式的一種體裁。與散文、戲劇、小說等並稱為文學作品的四大體裁。

從廣義來講,中國古代,曾經把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則是合稱為:詩歌。

詩歌的發源,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解釋,認為最初的創造是原始人在勞動中創造的,或者是勞動經驗的介紹。比如,船伕的號子,建築時的打夯歌,原始洞穴的壁畫,原始舞蹈等等,經過發展、創造、再提高,形成了現代的詩歌、音樂及舞蹈等文學藝術。

詩歌源出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開始和音樂舞蹈結合成一體,是各類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的文學形式。其基本特徵是通過抒發強烈的感受和情緒以反映社會生活。

詩歌要求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馳騁豐富的藝術想象,將生活中的事件和場面與詩人的特定感受和情緒融為一體。

詩人寫詩的過程,也是對生活進行反覆的觀察體驗、分析研究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詩人為某些人物或事件所吸引、所觸動,受到啟發,從中領悟到生活的某種意義,產生強烈的創作慾望與激情。

詩歌的創作,需要詩人積累一定的生活素材,提高自己對生活的認識、評價、願望和理想,萌發足夠的形象思維和藝術想象,並通過作品來表現出來,以傳達給讀者,影響讀者。所以,詩歌應該是以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來揭示出生活的本質或規律。陶冶和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藝術趣味,提高人們的藝術欣賞水平,這個也是詩歌的特殊作用。

詩歌在表現形式上,要求採用簡潔、凝鍊的語言、分節分行的句式章法,鮮明和諧的節奏、韻律。其分類,按照內容性質和表達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歌謠詩等。詩歌與其他體裁結合,可以分為散文詩、寓言詩、童話詩等等。中國的詩歌,按照歷史發展時期的不同,可以分為古體詩、近體詩、新體詩和新詩等等。

注:其中的新詩,即是指自"五四運動"前後,以白話文為主的一種詩歌形式。其寫作方法沒有固定格律的限制,不求節數、行數、字數的整齊,押韻亦比較自由(但是並非不要押韻),。

但是,詩歌應該堅持的是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立場上,以達到團結人民,鼓舞人民,教育人民,驚醒人民,感備人民,推動人民,為建設新生活而奮鬥。這也是每一位詩人應該遵守的基本原則!

參考:《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這個問題提得真大,不過提得也真是很好。

每個人啊,對詩的理解都不相同。那麼我們能不能尋找一個“權威”來給詩下個定義呢?去網上搜“詩的定義”——百科上說啊,詩,是中國古代文藝文字的總稱。還說詩的創作一般要求押韻,對仗和符合起、承、轉、合的基本要求。我們看到這裡還是對什麼是詩這個問題一頭霧水啊。

那麼我們問問一些愛好詩的人,你問喜歡詩的人什麼是詩啊?他們都能說上幾句自己對詩的一些見解。可是如果要給詩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一般的愛好者怎麼能說的清楚呢?所以我在這裡的回答也只是我個人一些淺顯的見解。請大家多加關注和批評。

我準備談論兩個方面,一是詩的起源,二是詩的定義。

詩的起源

想明白中國的詩啊,我們得先談論《詩經》,那是一個把各地的歌謠都編輯在一起的合集。在編輯它的時候有一個目的,在周朝的時候有采詩之官,他們啊常常出差採集各地的歌謠,採集歌謠幹什麼呢?以觀民風。就是說啊,通過採集的這些歌謠來知道傳唱這些歌謠的這些地方人們的風俗習慣,用來給周天子啊,還有他部門的官員啊作參考。這些采詩官採集的詩歌啊總共有三百篇上下,所以叫做“詩三百篇”。詩三百篇多俗的名字啊,可是從漢朝開始,這個名字就變成了《詩經》了。把它尊稱為經,這就很厲害了,詩三百篇被當做了一個有法度的、可以模仿可以尊崇的一部典籍、一部經書。

詩的定義

我們只能嘗試著給詩歌下個定義。詩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你內心的情意有所感動,但是你沒寫下來,那不是詩,只是說你有點寫詩的感覺。寫詩的時候你是安靜的,所以詩是安靜的,因為文字只是文字,不過它所表達的情感啊、意境啊是何其的廣闊繁大。我前幾天啊,急匆匆地發表了一首散文詩,文字整理的還不夠好,過度不夠自然,甚至有的詞都沒有寫完整。為什麼出現了這麼多問題呢?主要是寫的時候心沒靜下來 。都說心靜不下來,寫不出來詩,詩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你看到好的景啦,遇到讓你情緒波動大的事啦,內心能得到觸動,可是你內心情緒過大的時候,你寫不出詩。只有在你安靜下來了,坐在那,準備好紙筆,把你的內心的東西表達出來,那時候你寫的東西,才能稱作是詩(詩一樣的文字)。

這是我前幾天在我頭條號上發的散文詩,請大家看看有沒有我上面所說的詩的那個意思在。

無數次深夜知了的鳴叫,就像是我佛的梵語,令我的心無比寧靜。我卻裝作鬧鬧樣子笑著對你說:"你看,南方落葉,北方飄雪,總是年復一年。"你只是婉然一笑,說:"那又有什麼。。。。。。"

我是有私心的,直到現在。因為我在害怕,你的離去的哀傷,每次想起都抹不去。知道你看到這,你的心一定會被不屑塞滿,可我已錯過了你的到來,而如今你卻又要離去。無數次天空陰霾,暴雨將下的時候,我就站在牆外等你。牆內的你在想些什麼?是求雨莫打溼了你的紙鳶麼?可是你怎麼才能知道,當雨還未的落的時候,我的心卻已經溼了啊。逝去的時光,總愛沉睡在歷史長河的淤泥裡,如我因追求你而逝去的思想,一直找不到光明的地方。嘻嘻哈哈中多少句我愛你,已經說出去了。你卻從未說過,你也是。。 。。。。
曾經離開你,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只是不想聽到你的呼吸。卻忘不了那次你睡去,你的安靜的鼻息。每次想起,心裡安靜無比。。在那南方的小鎮,我遇到了神的啟示。他們管那巷子叫"聽雨巷"。說是停下來,沉下心就能聽到雨。於是,我駐足,不敢呼吸,卻只聽到,去愛。。。。。。好吧,我決定去拜訪古冢。告訴自己,不論是誰的墓碑,我只管俯地,拜。古冢其實才是最最偉大的詩人,不過可惜,他更願意說自己是詩。啊,朋友,當有一天你看到古冢時請不要厭惡的走開。因為他也是一個人,否則誰願意守在一個安靜的地方,無喜,無悲。也請你們不要嘲笑那些納拜的人,他們與碑的喃喃細語,也許是最美妙的音符。其實我也是一個詩人,嗯,我自己是這樣想的。有一天我也願意化身為碑,至少它比屍體存在的久遠。無論是從肉體,還是精神。

這次以散文詩來分析詩是什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與問題一定是很大出入的。還請大家多加關注和批評。


茶詩


什麼是詩?詩是韻味的文學體裁。詩可長可短,懷舊,抒情,敘事,歸為一句話:詩言志。所以韻味很重要,故有絕律,詞牌等要求。現代詩雖無節制,活潑開放,但要有韻味,上口,能字正腔圓,抑揚頓挫。沒有這些特點就是口水話,口水話只是人們交流語言,難成詩。這是對詩之我見。


坐看雲起時周


詩是一支筆,能寫萬物的筆。用我的一首來告訴你。

《詩之筆》

/一個小精靈

我把筆從竹筒裡拿出來

讓詩在紙上生根發芽

橫豎撇捺點彎勾組成了大自然

於是 萬物便甦醒了

——————

我躺在嫩綠的草地上 輕輕地呼吸

看著詩在大自然中行走

清晨 黃昏 童年 暮年

喜怒哀樂 悲歡離合

——————

一幕幕 一幕幕在眼中流浪

流浪 孤單是流浪的剪影

在這有著瑕疵的俗世裡

不如意只能沉澱在心底

——————

堆積如山的不如意

如果沒有善良的洗滌

它們會腐爛再腐爛 發酵再發酵

直到它們變成怨恨的營養

——————

油膩的塵世

無助的模樣就好像走在深山裡迷了路

微微笑 微笑 大笑 狂笑

自由裡掏出來的是空洞的慌張

——————

恨 悔恨 怨恨

順著孤寂盤根而上

邪惡

在品嚐痛楚時竟然如此的甜美

——————

不 不 我們都是美好的乞討者

乞求和平能在自己的世界裡撥雲見日

乞求犯罪後對著信仰叩拜

便能洗掉罪孽

——————

在地球的肚子裡

我們都是飢餓的生物

吃完了食物吃慾望

再把快樂揮霍的一乾二淨

——————

只剩純潔嗷嗷待哺

死去後在佔據一塊土地

給靈魂找一個安靜沒有恩怨是非的家

詩也在另一處生根發芽

——————

我抬筆 詩也連根拔起

落在腳下 窗外 貓跳躍的瞬間

我看見黃昏在草地上寫詩

風在葉子上寫詩

——————

於是 詩昇華成文字的容顏

或是美麗 或是醜陋 或是……

而我在為他們的詩化妝

靜靜地

——————

看著葉子在樹枝上不受世俗的影響

露珠在葉子上不染是非

慈悲竟是如此的熟悉 安靜 晶瑩剔透

萬物原來就是慈悲最好的鏡子



一個小精靈1314


答,

什麼是詩,

為,言簡,字雅,意美,情深。

言簡,要求"惜墨如金","言簡意賅",像賈島"推敲"那樣用心。

字雅,像《詩經》的"賦,比,興",應讓人讀後就感覺心靈如浴春風一般。

意美,令人聯想到美畫,摯情,震撼心靈,洗滌,發人深思,達到"意無窮"的效果,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蘊"。

情深,自覺感情濃厚,醇味無窮,久難釋懷,具有穿透力,能穿透讀者心靈,引起讀者心中極大的共鳴。

詩歌,

《古月十五今月十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