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摘要:由於除草劑的長期單一使用,小麥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加上農民在處理雜草殘體方面處置不當、耕作制度的改變等原因.使得麥田雜草種群結構發生變化,雜草的防治重心也由春季防治向冬前防治轉移。茌平縣創新的小麥冬前麥田除草技術推廣模式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鑑意義。麥田雜草是威脅小麥生產安全及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因素。

茌平縣近十幾年間,麥田雜草群落組成發生了極大變化.由以闊葉雜草為主轉化為以闊葉雜草與禾本科雜草混生.甚至禾本科雜草優勢種群成為嚴重威脅小麥生產的主要因素。原來的多種闊葉雜草被苯磺隆、2,4一D丁酯等除草劑抑制,甚至像離子草、澤漆等雙子葉雜草在麥田已基本絕跡或鮮見,而豬秧秧、萑草、小旋花、扁蓄及雀麥、節節麥、早熟禾、硬草、黑麥草等雜草的發生越來越嚴重,禾本科惡性雜草的防治已成為當前生產的棘手問題。由於農民不知道或不易掌握正確的化學防治方法,造成防治禾本科雜草效果不理想。雜草的防治重心也由早春防治向冬前防治轉移。這一技術手段的轉移要打破農民長期形成的早春用藥習慣。工作難度大,需做大量的工作來逐步實現,茌平縣在這一技術的推廣上有著較為成功的經驗。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1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及演變動態

茌平縣是一個農業大縣,常年小麥種植面積80萬畝左右。由於重視農業發展,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據縣植保站20世紀90年代調查,小麥田雜草以闊葉雜草如離子草、播娘蒿、藜、麥瓶草、刺兒菜等為主,禾本科雜草也僅有蘆葦、白茅、節節草等。但近十幾年以來,雜草種類發生了巨大變化,除了闊葉雜草的危害之外,幾種禾本科惡性雜草已成為麥田的優勢種群,像節節麥、雀麥、硬草、黑麥草等密度特別大。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2014—2016年連續三年跟蹤調查,禾本科惡性雜草一般發生地塊密度在20~80穗/m²,嚴重地塊密度最高達938穗/m²,遠遠超過小麥的群體數量。據測算,節節麥、雀麥平均密度為10株/m²。時,小麥減產12%~15%:平均密度達30株/m²時,穗粒數減少3.95個,千粒重降低5.75q,減產在38%以上,同時極易造成小麥倒伏,小麥品質也顯著下降。因此,禾本科惡性雜草已對小麥生產產生嚴重威脅,引起了農業技術部門的高度重視。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2原因分析

2.1除草劑的長期單一品種使用

20世紀末。苯磺隆開始在我國用於麥田除草,由於其成本低,很快成為我國麥田除草的當家品種。麥田的主要雜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雜草危害程度明顯降低.當時麥田雜草造成的損失約佔小麥產量的5%,為小麥生產挽回了巨大的損失。但由於苯磺隆對田旋花、小薊、卷葉寥等雜草效果不顯著,致使部分闊葉雜草危害仍然較重。通過苯磺隆與2,4一D丁酯等除草劑混用。除草效果有了明顯上升。但耐藥性強的雜草種類如豬秧秧、蓰草、小旋花、扁蓄等仍然發生嚴重,成為新的雜草優勢種群。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2.2禾本科惡性雜草危害迅速上升

禾本科惡性雜草傳播速度快禾本科惡性雜草如雀麥、節節麥等屬南方稻區水旱交替種植田常見雜草,原本在北方沒有發生,但近年來,小麥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面積不斷擴大,為禾本科惡性雜草遠距離傳播擴散提供了條件。小麥聯合收割機可把夾在其中的惡性雜草種子帶到未發生的田間,使得惡性雜草遠距離蔓延擴散。隨著這些禾本科雜草由南向北發生蔓延、擴散,目前逐漸成為茌平縣麥田的主要雜草。人為種子傳播.繁殖速度快如節節麥種子與小麥籽粒大小、重量、色澤極其相似.目前的選種機械難於分離。據記載,如果每500g小麥種子含有5粒節節麥、雀麥等惡性雜草種子,那麼在第二年每公頃麥田少者能產生45萬粒雜草種子,多者在75萬粒以上。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第三年則會達到30億~75億粒,有驚人的繁殖速度。而且農民習慣上將田間拔出的雜草放在田邊、壟埂、地頭,其種子隨風飄進麥田或隨河水灌溉衝入麥田,成為大範圍擴散危害的另一個主要來源。土壤耕作方式的改變。極有利於麥田雜草生存20世紀90年代中期,旋耕機械推廣之初耕深在20cm左右,之後耕深逐漸變淺,目前已不足10cm,10cm耕層以下的犁底層逐年加厚,而且堅韌無比,難以打破圈。如此,大量的雜草種子都集中在不到10cm的土層之中,逐年累積聚集,也加重了其危害。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2.3防治時機不科學。防治難度大

在麥田雜草防除技術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用苯磺隆防除麥田雜草,由於對小麥安全,而且藥劑揮發性小,對鄰近作物不易形成漂移藥害,在早春噴藥除草活性高,每畝折純用量為0.75~1.00g,除草效果為95%以上,因此,群眾已養成了根深蒂固的春季噴藥習慣。但隨著用藥時間的延長,抗耐藥性雜草的產生,除草效果也越來越差。通過苯磺隆與麥草畏、吡草醚、禾草靈、精嗯唑禾草靈(膘馬)等除草劑合理混用,擴大除草範圍,提高除草效果。但近幾年出現禾本科惡性雜草的危害之後.這種噴藥習慣對防除禾本科惡性雜草效果不佳,致使這類雜草危害成災。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3麥田雜草防除存在的問題

由於農民用藥習慣是早春噴施除草劑,隨著雜草的抗耐藥性增強,效果越來越差,就形成了隨意加大藥量或用藥不規範的問題,致使對後茬作物的藥害逐年加重。在防除禾本科雜草時,只要冬前掌握好用藥時機,用3.6%闊世瑪水分散粒劑或3%世瑪油懸浮劑,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但事實上早春施藥卻很難達到預期防治效果,而且麥田常常出現嚴重藥害。據多年的研究觀察及資料記載,雜草有冬前及早春兩個萌發高峰,嚴重的草害還常來自冬前,有98%的雜草在冬前出苗或幼芽萌動,而且出苗的雜草單株生長量大、競爭力強,而小麥苗稀苗弱,與雜草的競爭力差。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另一方面,年前雜草相對早春生長量小、根不深、葉不壯、蠟質層薄、組織幼嫩、抗藥性相對較差,此期若噴施除草劑,藥液與雜草接觸面積相對較大,有利於雜草吸收更多的藥液,有利於提高除草效果。但由於冬前噴施除草劑的時間窗口要求高,要在小麥生長的3葉期、晴天無風的中午、氣溫要求在7℃一10℃甚至以上、而且三日內無0℃以下的低溫寒潮天氣,加上農民群眾早春噴藥養成的習慣,使得這一技術推廣難度極大。麥田雜草危害對小麥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已成為威脅小麥生產的重要因素。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4解決對策與思考

每一項新的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無不經歷一個漫長的宣傳發動、試驗示範、推廣過程。茌平縣在冬前麥田除草技術的推廣方面,也是經過連續多年的工作,但效果不佳,農民的早春噴施除草劑的習慣難以改變。由此,我們創新機制採取“項目支持、示範帶動、現場培訓、輻射推進”的方式,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使這項技術很快在全縣得到推廣。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具體做法是:自2013年,將高產創建項目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項目、農民培訓項目及田間課堂進行整合實施,其中高產創建項目資金用來採購冬前麥田除草所需農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項目資金用來購買服務。

茌平縣麥田雜草發生特點及防治對策

由專業化服務組織具體實施噴藥,以噴藥現場及噴藥後的除草地塊作為農民培訓及田間課堂授課場所,使受到培訓的學員現場學習麥田冬前除草的技術要點、操作規程,親身感受防治效果等,這些來自全縣的學員起到示範帶動的作用,使這一技術迅速在全縣得到推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中的最後一公里,始終是制約農技推廣工作效率的瓶頸,在小麥冬前麥田除草技術推廣過程中,茌平縣通過“項目支持、示範帶動、現場培訓、輻射推進”的做法,為農技推廣工作開闢了一個新的思路,具有借鑑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