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摘要:由于除草剂的长期单一使用,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加上农民在处理杂草残体方面处置不当、耕作制度的改变等原因.使得麦田杂草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杂草的防治重心也由春季防治向冬前防治转移。茌平县创新的小麦冬前麦田除草技术推广模式的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麦田杂草是威胁小麦生产安全及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茌平县近十几年间,麦田杂草群落组成发生了极大变化.由以阔叶杂草为主转化为以阔叶杂草与禾本科杂草混生.甚至禾本科杂草优势种群成为严重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原来的多种阔叶杂草被苯磺隆、2,4一D丁酯等除草剂抑制,甚至像离子草、泽漆等双子叶杂草在麦田已基本绝迹或鲜见,而猪秧秧、萑草、小旋花、扁蓄及雀麦、节节麦、早熟禾、硬草、黑麦草等杂草的发生越来越严重,禾本科恶性杂草的防治已成为当前生产的棘手问题。由于农民不知道或不易掌握正确的化学防治方法,造成防治禾本科杂草效果不理想。杂草的防治重心也由早春防治向冬前防治转移。这一技术手段的转移要打破农民长期形成的早春用药习惯。工作难度大,需做大量的工作来逐步实现,茌平县在这一技术的推广上有着较为成功的经验。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1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及演变动态

茌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80万亩左右。由于重视农业发展,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据县植保站20世纪90年代调查,小麦田杂草以阔叶杂草如离子草、播娘蒿、藜、麦瓶草、刺儿菜等为主,禾本科杂草也仅有芦苇、白茅、节节草等。但近十几年以来,杂草种类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阔叶杂草的危害之外,几种禾本科恶性杂草已成为麦田的优势种群,像节节麦、雀麦、硬草、黑麦草等密度特别大。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2014—2016年连续三年跟踪调查,禾本科恶性杂草一般发生地块密度在20~80穗/m²,严重地块密度最高达938穗/m²,远远超过小麦的群体数量。据测算,节节麦、雀麦平均密度为10株/m²。时,小麦减产12%~15%:平均密度达30株/m²时,穗粒数减少3.95个,千粒重降低5.75q,减产在38%以上,同时极易造成小麦倒伏,小麦品质也显著下降。因此,禾本科恶性杂草已对小麦生产产生严重威胁,引起了农业技术部门的高度重视。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2原因分析

2.1除草剂的长期单一品种使用

20世纪末。苯磺隆开始在我国用于麦田除草,由于其成本低,很快成为我国麦田除草的当家品种。麦田的主要杂草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杂草危害程度明显降低.当时麦田杂草造成的损失约占小麦产量的5%,为小麦生产挽回了巨大的损失。但由于苯磺隆对田旋花、小蓟、卷叶寥等杂草效果不显著,致使部分阔叶杂草危害仍然较重。通过苯磺隆与2,4一D丁酯等除草剂混用。除草效果有了明显上升。但耐药性强的杂草种类如猪秧秧、蓰草、小旋花、扁蓄等仍然发生严重,成为新的杂草优势种群。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2.2禾本科恶性杂草危害迅速上升

禾本科恶性杂草传播速度快禾本科恶性杂草如雀麦、节节麦等属南方稻区水旱交替种植田常见杂草,原本在北方没有发生,但近年来,小麦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面积不断扩大,为禾本科恶性杂草远距离传播扩散提供了条件。小麦联合收割机可把夹在其中的恶性杂草种子带到未发生的田间,使得恶性杂草远距离蔓延扩散。随着这些禾本科杂草由南向北发生蔓延、扩散,目前逐渐成为茌平县麦田的主要杂草。人为种子传播.繁殖速度快如节节麦种子与小麦籽粒大小、重量、色泽极其相似.目前的选种机械难于分离。据记载,如果每500g小麦种子含有5粒节节麦、雀麦等恶性杂草种子,那么在第二年每公顷麦田少者能产生45万粒杂草种子,多者在75万粒以上。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第三年则会达到30亿~75亿粒,有惊人的繁殖速度。而且农民习惯上将田间拔出的杂草放在田边、垄埂、地头,其种子随风飘进麦田或随河水灌溉冲入麦田,成为大范围扩散危害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土壤耕作方式的改变。极有利于麦田杂草生存20世纪90年代中期,旋耕机械推广之初耕深在20cm左右,之后耕深逐渐变浅,目前已不足10cm,10cm耕层以下的犁底层逐年加厚,而且坚韧无比,难以打破圈。如此,大量的杂草种子都集中在不到10cm的土层之中,逐年累积聚集,也加重了其危害。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2.3防治时机不科学。防治难度大

在麦田杂草防除技术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用苯磺隆防除麦田杂草,由于对小麦安全,而且药剂挥发性小,对邻近作物不易形成漂移药害,在早春喷药除草活性高,每亩折纯用量为0.75~1.00g,除草效果为95%以上,因此,群众已养成了根深蒂固的春季喷药习惯。但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抗耐药性杂草的产生,除草效果也越来越差。通过苯磺隆与麦草畏、吡草醚、禾草灵、精嗯唑禾草灵(膘马)等除草剂合理混用,扩大除草范围,提高除草效果。但近几年出现禾本科恶性杂草的危害之后.这种喷药习惯对防除禾本科恶性杂草效果不佳,致使这类杂草危害成灾。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3麦田杂草防除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民用药习惯是早春喷施除草剂,随着杂草的抗耐药性增强,效果越来越差,就形成了随意加大药量或用药不规范的问题,致使对后茬作物的药害逐年加重。在防除禾本科杂草时,只要冬前掌握好用药时机,用3.6%阔世玛水分散粒剂或3%世玛油悬浮剂,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但事实上早春施药却很难达到预期防治效果,而且麦田常常出现严重药害。据多年的研究观察及资料记载,杂草有冬前及早春两个萌发高峰,严重的草害还常来自冬前,有98%的杂草在冬前出苗或幼芽萌动,而且出苗的杂草单株生长量大、竞争力强,而小麦苗稀苗弱,与杂草的竞争力差。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另一方面,年前杂草相对早春生长量小、根不深、叶不壮、蜡质层薄、组织幼嫩、抗药性相对较差,此期若喷施除草剂,药液与杂草接触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杂草吸收更多的药液,有利于提高除草效果。但由于冬前喷施除草剂的时间窗口要求高,要在小麦生长的3叶期、晴天无风的中午、气温要求在7℃一10℃甚至以上、而且三日内无0℃以下的低温寒潮天气,加上农民群众早春喷药养成的习惯,使得这一技术推广难度极大。麦田杂草危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威胁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4解决对策与思考

每一项新的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无不经历一个漫长的宣传发动、试验示范、推广过程。茌平县在冬前麦田除草技术的推广方面,也是经过连续多年的工作,但效果不佳,农民的早春喷施除草剂的习惯难以改变。由此,我们创新机制采取“项目支持、示范带动、现场培训、辐射推进”的方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使这项技术很快在全县得到推广。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自2013年,将高产创建项目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项目、农民培训项目及田间课堂进行整合实施,其中高产创建项目资金用来采购冬前麦田除草所需农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项目资金用来购买服务。

茌平县麦田杂草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由专业化服务组织具体实施喷药,以喷药现场及喷药后的除草地块作为农民培训及田间课堂授课场所,使受到培训的学员现场学习麦田冬前除草的技术要点、操作规程,亲身感受防治效果等,这些来自全县的学员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使这一技术迅速在全县得到推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最后一公里,始终是制约农技推广工作效率的瓶颈,在小麦冬前麦田除草技术推广过程中,茌平县通过“项目支持、示范带动、现场培训、辐射推进”的做法,为农技推广工作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借鉴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