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十年代華約和北約開戰,在不動用核武以及外國不插手的情況下,誰會勝利?為什麼?

許你sama


作為冷戰時期全球最大的兩個政治軍事聯合集團,華約和北約一直在歐洲大陸劍拔弩張地對峙了幾十年。在此期間雙方的力量對比不斷髮生著此消彼長的變化,整體而言60年代中期以前北約佔據明顯上風,60年代中期以後到80年代以前華約處於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80年代以後雙方基本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直至冷戰結束。如果在80年代冷戰不幸變成了熱戰,華約和北約在不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單挑,會是怎樣的結果呢?

從雙方的硬實力來看,北約在人口規模和經J體量上優勢明顯。80年代北約成員國的總人口超過6億人,華約成員國的總人口接近4億人,在經J總量上華約還不到北約的30%(雖然蘇聯的經J總量勉強達到美國的60%,但是蘇聯的盟友比起美國的盟友差距太大),卻維持著跟北約差不多的軍費開支,這也是80年代以後華約成員國普遍不堪重負、陷入經J困境的主要因素,這意味著北約擁有更多的預備兵員和更強的軍工動員能力。

在常規軍力方面,北約的總兵力略多於華約(大約550萬對陣520萬,畢竟北約的人口基數擺在那裡),但是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北約的絕對主力——美國遠在大西洋對岸,導致北約兵力部署相對分散,後勤保障距離也要遠得多。而且北約的優勢軍種是空軍和海軍,華約的優勢軍種是陸軍和防空軍。因此在兩大集團短兵相接的歐洲主戰場,華約的一線兵力明顯佔據上風,200多萬對陣北約的100多萬,投入二線兵力的速度也比北約更快。

一旦熱戰爆發,華約的鋼鐵洪流將在第一時間向北約發起猛烈衝擊(華約擁有7萬多輛主戰坦克,北約只有2萬多輛主戰坦克),雙拳難敵四手,好漢架不住人多,由於雙方距離太近,再加上戰線寬度太大,在不能使用戰術核武器堵門的情況下,北約很難守住在西德的第一道防線,併為大洋彼岸後繼部隊的趕到和展開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此時北約龐大的海軍力量只能在大西洋上乾瞪眼,只有寄希望於空軍能夠力挽狂瀾於既倒。

北約空軍的打擊威力在海灣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個多月時間就生生炸垮了伊拉克的百萬大軍。然而華約軍隊絕非伊拉克軍隊可以相提並論的,雖然單純對比作戰飛機的性能,華約空軍處於劣勢,當時北約空軍擁有四代機超過2500架,華約空軍的四代機只有區區幾百架,預警機、電子戰飛機也是華約的短板,但是華約有強大完備的國土防空體系,還有數量眾多、性能先進的防空導彈,北約空軍要想在短時間內爭取制空權絕無可能。

再加上華約陸軍還有強悍的野戰防空能力,以及海量的戰術彈道導彈可以直接突襲北約的縱深機場,北約空軍的空襲效果和出動效率都會大打折扣。一個多月的時間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擋住華約幾百萬軍隊的推進,在這個時間裡華約的兵鋒足夠推進到直布羅陀海峽了,北約在歐洲就只剩英國孤家寡人一個(英國提前三十年如願以償完成脫歐大計)。美國就算實力再強,隔著大西洋反攻歐洲大陸也是絕無可能的(二戰諾曼底登陸能夠成功,是因為蘇聯在東線牽制消滅了德軍的主力),從此以後東西方陣營將隔著英吉利海峽對峙。


晨曦談兵


我們先不說哪方會贏,先把兩方的成員國弄清楚:

華約:蘇聯,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總兵力357.3萬,陸軍182.35萬,空軍42.51萬,海軍33.8萬,其餘為後期以及防空人員。

北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挪威,丹麥等(還有一些小國不值一提),總兵力在300萬左右,稍少於華約,但是北約軍隊的機械化軍隊較多,科技較發達

戰場情況轉瞬即逝,誰也說不清最終誰能獲勝,只能說誰最有可能贏得勝利,我的看法是短期內華約將佔領大部分的歐洲領土,但遭受到了北約的強烈抵抗,短時間內雙方都難有進展,歐洲成了兩大組織的決鬥場,隨著戰爭的膠著,華約因為無力支撐龐大的軍事行動,不得不收縮兵力,很大程度是回到原來的地盤,以保守的姿態面對北約,北約在贏得勝利後,對華約進行全面的封鎖,而我國成為雙方都爭奪的對象!(以上看法不包括使用核武器!!!)

雙方可能因為某件事,在無法調停的情況下,華約主動出擊,因為歐洲與華約的領土直接連接,華約把矛頭對象歐洲,對歐洲地區進行瘋狂的進攻,憑藉蘇聯為首鋼鐵洪流,飛機炸一波,坦克再上一波,傘兵降一波,步兵再掃蕩一波,短時期內,華約將取得巨大的進步,最起碼能把戰線推到法國境內。

而隨著華約的進攻,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了反抗,利用自己裝備上的優勢,可能採取殲滅戰,圍點打援等一系列戰術,並加速研發新式武器,同時依靠有力地形,節節抗擊,務必把戰場控制在歐洲地區,戰火不能燒到美國本土。而美國作為北約的大後方,憑藉自己深厚的工業基礎,淵源不斷的為北約成員國提供槍支彈藥以及後勤保障。

兩國都會加大對武器方面的研發,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核武器,戰場將會把整個歐洲變成廢墟,尤其是在德法之間,兩個組織互相爭奪此地區,不斷在此地區爆發戰爭,戰爭可能會使華約變成一個整體或者一個以蘇聯為首的多民族國家,北約也是,因為其他國家人口因戰爭減少,已不足再建立國家,並且有的國家已經被華約滅了,只能與他國合併,最終將會是蘇聯與美國的較量。

隨著時間的推遲,華約方面因為經濟方面的原因,實在是無力支撐連年的戰爭,只好與北約和談,北約將以華約初始領土為基本,讓其回到原來的領土上,雙方停火,對華約進行一定的封鎖,但並不會很嚴,需要讓華約能夠支撐下去,畢竟華約手裡的核彈頭不是用來吃的,逼急了,大家一起去天堂吧。

而隨著雙方正式的停戰後,世界格局已經發生了變化,華約在軍事方面依然能夠與北約有一戰的能力,而這個時候,華約北約都需要新的勢力加入,而這時東方某大國的將會成為雙方都要爭取的對象,東方某大國可能會以地緣以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上進行考慮,最終還是會加入華約,華約得到了發展,與北約無論經濟,軍事上面都已經持平,世界將以這兩個組織為首形成新的世界格局。


歷史深度揭秘


北約:“你先投原子彈!”

華約:“有本事你先投!”

吃瓜群眾:“要不一起投?”

北約:“我先丟兩個在日本試試水!”

日本吃瓜群眾:“.....!40餘萬人口消失,城市一片廢墟!”

華約:“這威力是不有點大了?”

北約:“我也沒想到啊!”

此後,世界皆抵制核武器登場,而北約與華約均不敢輕易投核,即便當時雙方戰爭一觸即發到連前線師長都有權力使用核武器,但有權力,不代表能承受得起後續的後果,因為雙方一旦使用核武器,地球都要被炸穿,當時的技術可不支持移民星球,如果地球都沒了,還打啥呢打。

八十年代的北約和華約是個什麼聯盟?

北約、華約指八十年代東西兩方兩個陣營成立的一個組織聯盟,北約聯盟裡有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等世界知名國家,而在這些聯盟裡,以美國為首,畢竟,美國在二戰後實力有目共睹,舉扛把子是當之無愧。

華約聯盟一方有哪些呢?

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等一些八十年代知名國家,而華約的扛把子就是蘇聯。

我不覺得子彈和人命能填得過蘇聯的鋼鐵洪流,也就是說,蘇聯會勝利

北約是1949年建立,華約是1955年建立,由於建立的晚,在資源共享上略微差一點北約,但實際從版圖,以及對壘的軍事力量上看,實則華約更勝一籌,為何?

源於華約導彈技術在八十年代領先於北約,北約任何城市在一輪華約導彈洪流裡,猶如紙屑。

當然,僅限於雙方不動用核武器,畢竟,早產於四年的北約在核武器這是有話語權的,但僅限於話語權,除非拼著同歸於盡,地球毀滅的決心。

以上是一個點,第二個點在於歐洲版裡的英國、法國、德國在當時都被蘇聯打殘了,一個殘壁屏障如何抵擋蘇聯的鋼鐵洪流?

拿子彈?拿人命來填?只是這些真的夠嗎?我覺得在重武器面前,這些再多,也猶如打遊戲般,只是一群小怪, 打小怪一套普通技能就能帶走,絕不多餘一套。

除開陸地上的武器比較外,咱們再來看下八十年代的士兵和意志,八十年代的蘇聯在士兵數量上與北約相仿,如果算上籤了同盟條約的中國,還勝過北約,數量上另提;咱們再來看下意志力,當年日本舉全國之力侵華,中華民族就是憑藉意志力捍衛領土,並寸土不讓,可見意志力多可怕,多堅決。

相同,八十年代的北約和蘇聯在意志力上是兩個概念,當時的蘇聯信仰力遠遠大超於北約,這源於蘇聯強勢維權下的洗腦,反觀北約,在士兵意志力這就掉分太多,那有人會問了,為何蘇聯最終解約了?這是後續之事,諸多內部矛盾太多,導致蘇聯解散,但按八十年代的實力來看,勝利者肯定是蘇聯。


探索歷史奇聞


北約和華約是二戰後東西方兩個陣營分別成立的相互敵對的軍事組織。

北約有15個成員國,以美國為首,成員國包括英、法、意大利、加拿大、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冰島、希臘、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和聯邦德國。


華約方面蘇聯是老大,成員國有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波蘭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

北約華約誕生之後就是勢不兩立的仇敵,兩個陣營都武裝到了牙齒;在兩德邊界進行對壘,拿出一副隨時就要開戰的架勢。

形勢最嚴峻的時候,雙方甚至都把戰術核彈部署到了前線,原子彈當成了過年的爆竹,連前線一個師長都有權使用核武器。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投放兩顆原子彈,原子彈的威力讓全世界為之震驚。 1949年8月,蘇聯人也倒騰出了原子彈,並且試爆成功,美國的核壟斷僅僅維持了4年,之後美蘇就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核競賽。

在蘇聯原子彈爆炸之前,美國還自我陶醉,也不管原子彈能不能派上用場,先造著玩吧。 蘇聯原子彈成功後,美國就想在數量上領先,是加快核武器的製造,蘇聯也快馬加鞭製造原子彈。

到了80年代,雙方擁有的核彈數萬枚,足夠讓人類打回到石器時代了。

但數量眾多的核彈都是嚇唬人的,因為沒有哪一方能夠一次核打擊之後能阻擋對方還手,一旦還手就是兩敗俱傷,或者同歸於盡。所以核彈雖然厲害,但誰也不敢動用。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這場危機差一點引發了核戰爭,肯尼迪總統曾經不止一次把手伸向核按鈕,但還是剋制住了。所以,核武器對於沒有失去理智的國家永遠都是擺設。


那麼,要是把核武器放到一邊,八十年代的北約和華約,誰的常規未轉力量更勝一籌呢?

總兵力北約佔據上風

80年代,華約兵力466萬。北約兵力620萬。

從人數上看,北約兵力比華約還多,這似乎有點反常識。但是北約兵力部署分散在全球各地,而華約在歐洲區域集中,而且在技術兵器數量上有極大的優勢。

陸軍方面:

華約:主戰坦克 7萬輛、戰機4900架、火炮5萬架

北約方面:主戰坦克26000輛、火炮9000多架、戰機3000架。

從技術兵器上講,在八十年代,華約陸軍的總體實力碾壓北約。佔據絕對優勢。


華約的坦克不但在數量上明顯佔優,性能上也明顯領先,華約T-64/72/80坦克普遍配備了125毫米火炮,而且裝備有2萬輛左右,而北約部隊僅僅裝備了一千輛左右的豹-2坦克。 當時華約部隊在東德部署10個坦克師,7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航空軍,共計37萬人,主戰坦克7000輛,2800輛步兵戰車近3000輛,作戰飛機1200架。

由此看出,華約八十年代在東德部署的坦克師和裝甲機械化師就超過當時全部美軍陸軍的全部家當了。

海空軍方面:

但是海軍方面則是北約佔據絕對優勢了,華約除了核潛艇佔有優勢,其他艦種無論是數量還是噸位基本處於下風。


海軍方面,僅僅美軍一家就有25艘航母,10艘戰列艦,80艘巡洋艦和驅逐艦,核潛艇69艘。而華約只有蘇聯有海軍(其他國家要不是內陸國要不海軍很弱),蘇聯海軍除了核潛艇外,在水面艦艇方面比美國要落後的多,航母最多時都沒超過6艘。

空軍方面,北約的軍用飛機數量雖不如華約,但是在質量上有很大的優勢。

當時美國已經裝備了三代戰機如F14\\15\\16\\18等2400多架。 北約在歐洲一共有1萬9千架飛機,另外還有海軍航空兵 6800架飛機。美國軍隊強調協同作戰,美軍每個兵種都有空軍力量,美國本土的陸軍直升機就有一萬多架。


蘇聯的單發中型戰鬥機MIG23產量也不過6000來架,而美國的F4重型戰鬥機就有5000多架了。在先進的三代機方面,蘇聯只有蘇-27和米格-29、米格-31約700架,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

綜上所述,華約的軍事力量在和北約整體實力對比上處於劣勢,但華約陸軍在裝甲部隊上處於絕對優勢地位。

北約陸軍傳統上始終講究依託防線步步為營的防禦方針,立體防禦是北約一大特色。北約戰師編制規模大,各輔助兵種比例大。 華約坦克和裝甲兵器雖然佔據絕對優勢,但北約則堅持坦克,反坦克導彈,飛機,直升機等多種反坦克手段的立體作戰模式。 真打起來,華約的裝甲部隊未見得能取得太大的優勢。

而且,戰爭不是速決戰,是持久戰和消耗戰。北約成員國工業化程度高,綜合實力比華約高出幾個檔次,後勤保障,物資供應,能源供應都比華約勝出幾籌。

因此,兩大陣營如果爆發常規戰爭,華約也許會在戰爭開始的時候短暫佔據戰場主動,但最後取得勝利的還是北約。


小約翰


華約和北約作為二十世紀兩大軍事集團,軍事力量雄厚,如果八十年代兩大軍事集團開戰,誰會勝利呢?



首先,在陸軍方面華約軍隊佔有絕對優勢,據統計,當年華約在邊境屯兵200萬,包含有超過五萬輛主戰坦克,六萬輛各類裝甲車,三萬門火炮,1500部導彈反射架。如此雄厚的陸軍,完全可以橫掃歐洲大陸。



但在海軍方面,北約擁有更大優勢,當時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已經成型,以航母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在海戰中絕對是佔據上風的。



在空軍方面,北約擁有四代機超過2500架,華約空軍的四代機卻只有區區幾百架,北約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佔據制空權。在北約空軍的攻擊下,華約只能像兔子一樣被北約追著打。

當時北約經濟發展迅速,各成員國經濟力量雄厚,特別是美國牢牢佔據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寶座,反觀華約,各成員國經濟發展緩慢,而且還投入大量資金髮展軍事 ,華約各成員國普遍不堪重負,陷入經濟困境。


80年代後期,蘇聯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難以自拔,華約國家從政治到經濟開始走入動盪。而美國在里根總統的帶領下,經濟發展迅速,在軍事領域一大批新式武器開始服役,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建成,美軍開始進入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此時華約已有分崩離析的跡象,徹底被北約踩在腳下。

華約雖然擁有強大的陸軍,但在北約海軍和空軍的攻擊下,華約的陸軍優勢難以充分發揮,北約可以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拖垮華約。如果華約和北約開戰,結果只能是以華約的慘敗告終。


小姐姐講史


八十年代如果華約和北約兩大組織開戰,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華約會取得勝利。

雙方成員國

北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美國、加拿大與歐洲國家為實現防衛協作而建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

成員國主要有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盧森堡、荷蘭、英國、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意大利。

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2月18日、聯邦德國於1955年5月6日、西班牙於1982年正式加入該組織。

華約成員國:華約全稱華沙公約組織,是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

其成員國主要是歐洲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以蘇聯為首,主要有蘇聯、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和匈牙利。



雙方軍隊實力對比

軍隊總人數

北約軍隊的兵力維持在540萬左右,而華約兵力達650萬人,值得一提的是北約沒有華約一家獨大的情況,相反是比較鬆散的,比如越南戰爭時,北約成員國就曾與美國對立。

陸軍方面

華約擁有8萬輛主戰坦克、3萬門火炮和1570部導彈發射架。北約陸軍的裝備情況不到華約的三分之一,裝備有2萬輛主戰坦克、近1萬門火炮和365部導彈發射架。



海軍方面

海軍實力上,北約是遙遙領先的,因為華約成員國大部分是內陸國家,壓根用不上海軍,只有蘇聯撐門面。

北約艦艇數量達1251艘,其中航母15艘,但比較分散,美國在世界各地都擁有基地,到底海軍實力無法擊中。華約擁有艦艇1184艘,蘇聯海軍有四大艦隊,但是蘇聯的航母較少,艦艇數量也較北約有所差距。

空軍方面

單從戰機數量而論,北約要多過華約,總戰機數為1.4萬架,部署在歐洲的大概有4000-6000架左右,而華約有近1萬架。但是在歐洲的空軍,北約少於華約,而以質量而論的話,北約的三代機要更多,從而也就更有優勢。

根據上述對此,不難發現在歐洲地區,華約的陸軍佔據絕對優勢,空軍方面數量佔優,但質量略有不如。海軍的話,在內陸作戰,就不用海軍了。

不動用核武器

核武器自面世以來就是人類的災難,而且到目前為止只有日本人嚐到了滋味,但是其恐怖的威力給人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是鑑於核武器的可怕,因此冷戰期間雙方一直在剋制,即便是在最緊張的時刻,也沒有動用核武器。

核武器只要不用,在沒有其他國家插手的情況下,北約和華約完全可以在歐洲大陸展開戰鬥。

華約和北約開戰

因為北約一直奉行的是立體防禦戰略,換句話說,很有可能是華約先發起進攻。

華約可以從東德和保加利亞方向進行突擊,再現一次閃電戰,憑藉著坦克這個陸戰之王的數量優勢,北約的歐洲大陸部分的國家絕對抵擋不住華約的鋼鐵洪流。

拼陸軍的話,北約不是華約對手,空軍方面,即便存在代表壓制,憑藉數量華約即便不能完全壓制北約,但是雙方打個平手或者是華約略略佔優是可以做到的。


剩下的就是陸軍的表現,蘇聯和東德的軍隊衝鋒,其他負責鎮守是可以打下歐洲大陸的。海軍方面,華約僅有的艦隊和航母集群差不多可以做好近海防禦。

情況允許的話,搞下英國也是可以的,然後就是和美國、加拿大對峙。只要華約能夠消化歐洲大陸其他北約國家的工業基礎,那麼對峙就可以取勝。

結語

憑藉蘇聯的鋼鐵洪流,華約完全可以打下歐洲大陸,然後和美國隔海對望。並且只要華約能完全消化歐洲大陸的北約國家的工業,華約就不會輸。


盛夏一抹清涼


華約與北約誰能贏這個暫且不談,但是就當時的眼光看,常規戰爭反而對華約更加有利,至少北約的軍人們是這樣認為的。

這裡有必要首先談一談著名的西方-81軍演。

西方-81軍演,是蘇軍總參謀長,信息化戰爭理念先驅“奧加爾科夫”改革後期的一次演習。這次軍演的想定條件,就是檢驗蘇軍在不使用核武器這個大前提下的戰爭實力,以及蘇檢驗蘇軍信息化改革的實際效果。在這次軍演中,蘇軍首次在接近實戰的條件下檢驗了自動化指揮系統,以及數種蘇軍裝備的精確制導武器。

尼古拉·瓦西裡耶維奇·奧加爾科夫(1917-1994),曾任蘇軍總參謀長一職,改革期間建立了蘇軍的信息自動化指揮系統。

這次軍演蘇聯邀請了大量的北約軍官前往觀摩,這次軍演以後,北約基本完全放棄了所有的常規戰爭計劃,並且假定一旦開戰,那麼立即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核武器。

所以不要認為華約對北約真的得全靠核武器,雖然不見得紅海軍下海就能幹的過美海軍,但是在歐洲大陸上,北約還真不見得佔得著便宜。

很多人可能以為信息化作戰體系是美國人最先搞出來的?No,是蘇聯。西方81結束後美國才開始專門研究奧加爾科夫領導的這次改革,並將其成為“奧加爾科夫革命”,這次學習的最終產物,就是1991年海灣戰爭時期美軍的信息化作戰體系。

西方-81是常規戰演習,而一年之後蘇聯還搞了個西方-82全面核戰爭演習。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人佔盡優勢。然而很快,我們的資本主義走狗戈爾巴喬夫上臺了。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不久,奧加爾科夫就離開了蘇軍總參謀部,被調到地方去了。後面的事情我就不想多說了,畢竟這個時期蘇聯內部已經湧現出了一大批蘇奸。

所以我的看法很簡單,以戈爾巴喬夫上臺為分界線,在此之前華約佔優,在此之後北約佔優。


戰鬥機解說家


巔峰時期的華約和北約,都擁有強大軍事力量與核武器,任何一方都有十幾個國家,雖然最後華約敗下陣來,蘇聯解體,但是在當時如果雙方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開戰,勝負尚未可知,下面咱們來做一個分析!

陸軍對比

在陸軍方面進行對比,當時的華約陸軍佔據了絕對優勢。華約在邊境陳兵超過200萬。其中的主要戰鬥裝備包括5萬兩主戰坦克、3萬門大炮、6萬輛裝甲車。同時,華約還用有約1500架導彈發射架。這樣軍事配置,在當時已經是超級配置,與這樣的軍事配置對戰,北約的勝率極低,恐怕只有陸軍作戰的話,歐洲怕是要被橫掃。

北約相對華約來說,就要弱很多。其主戰坦克大概是2.5萬左右、大炮大概是1.3萬左右,導彈發射架則更少,僅500多。

海軍對比

海軍對比,北約是有優勢的,儘管華約的潛水艇和戰艦實力也很強大,但是在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面前,就顯得力不從心了,這也是華約絕對弱勢的地方,在海戰之中,航空母艦的戰鬥力是華約無法抗衡的,所以華約不如北約。

空軍對比

空軍的對比比較直觀一些,華約在數量上佔優,華約當時的戰鬥機6000多架,北約的戰鬥機只有3700架左右。拋開飛行員數量和技術、機場數量等等因素,單純的比對戰鬥機數量,華約再一次的領先了。


結語

在水陸空三軍的對比上,華約的實力在當時是要超出北約不少的,但是僅僅是在武器裝備和人數上進行的比較。至於如果開戰誰能獲勝,只能說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華約獲勝的幾率要大一些,畢竟戰爭的勝敗,決定因素太多,或許一場雨、或許一個錯誤的信息、或許一個決策的失誤,都會直接導致最後的戰局!


野史日記


這個問題十分有趣

蘇聯為首的華約,在冷戰中基本都是出於進攻態勢,隨時準備在熱戰爆發的時候,率領華約龐大的裝甲鐵流向西衝擊,在美國決定動用戰略核武器之前,佔領整個西歐造成既成事實,當時北約和華約的主要對峙地區就是聯邦德國,也就是西德。

北約在西部部署了強大的裝甲部隊,同時在西歐還有大量的空中力量,準備攔截蘇聯的裝甲洪流,當時,不管是北約還是華約,都大量裝備各類戰術核武器,甚至將戰術核武器的使用權下放到師一級單位。華約的進攻策略是,如果遇到北約的堅固防守點,裝甲部隊就繞過繼續前進,交給後續步兵進攻,不影響進攻進度,如果實在無法繞過,就使用戰術核武器,北約同樣如此,如果無法在關鍵地域阻擋華約坦克,同樣使用核武器,不管怎樣,西德都要被雙方的戰術核武器犁一遍。

雙方的戰略構想都是設定在使用核武器前提下的,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很可能會形成一場慘烈的消耗戰,北約處於守勢,其裝甲部隊數量少的弱點得到一定彌補,加上佔據優勢的空中力量,包括能夠對華約後方進行戰略轟炸,包括轟炸交通樞紐和物資倉庫等,很可能會遲滯華約進攻,在某些地區形成膠著,幾乎可以肯定會影響到蘇聯速戰速決的戰略設想,美國一旦做出戰略決定,與蘇聯打消耗戰,蘇聯是承受不住的,美國空軍可不是二戰德國空軍,有能力從東西兩個方向和北極方向,對蘇聯國內戰略要地進行轟炸。

至於當時正在防備蘇軍南下的某國,是否會趁機對遠東百萬蘇軍發起進攻,與北約東西夾擊,徹底解除北方威脅,趁機收復被佔領土,這就不好說了,要知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與西方的緩和,就是因為蘇聯的威脅太大。

80年代的中國假想敵部隊,不用多說了吧?


HE觀察


華沙條約組織成員國宣傳畫,一水的T–64坦克。

冷戰期間對於美國和北約盟友來說,在歐洲應對的就是蘇聯的機械化部隊的突然襲擊,而蘇聯在二戰期間嚐到了 “大縱深連續突擊”這樣戰爭形式的好處 ,在二戰以後的陸軍建設當中,坦克裝甲車輛軍團是重中之重,冷戰期間北約國家(歐洲)要防範的主要作戰對象就是駐東德著名的蘇聯“西部集群”!



這張著名的蘇聯“西方81演習”坦克集群就是“西部集群”,西部集群又稱:西部集團軍。是由二戰期間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為根底組成的部隊,崔可夫、科涅夫…蘇聯軍事家都擔任過這些部隊的司令員。而做為冷戰矛尖的“西部集群”在1990年蘇聯官方公佈的數字是:員額363960人、5880輛坦克、9790輛步兵戰車和裝甲車、4624門各種口徑的火炮、625架固定翼飛機和698架直升機(這些都不是準確數字)…這些部隊和裝備整整使用了1000座兵營,足足佔據了東德10%的領土面積!


西方81軍演紀錄片開頭:這樣的士兵是不可戰勝的。

為何首先要強調蘇聯駐東德陸軍呢?因為華約再與北約對抗當中,始終抓住陸軍兵力和技術裝備數量多這個優勢對北約進行戰略威懾!從戰略縱深來說華約由於背靠蘇聯的遼闊領土要比北約歐洲國家好的多,而西歐國家反而是“背水一戰”,也正是基於陸軍的優勢華約組織(蘇聯)在1970年初就制定“閃擊歐洲”的計劃,並且根據自身的實力增強不斷的進行完善。
駐東德的蘇軍進行“沙盤”演習,東西兩個德國處於冷戰最前線,他們當時在各自的“組織”當中都是以強大的陸軍著稱,分配的任務就是抵禦對方的裝甲集群!我們知道現代德國的坦克裝甲車輛非常先進,比如:豹Ⅱ坦克、美洲獅步戰車、PHZ2000自行榴、烏尼莫克軍卡...這些裝備都是冷戰時期德國(西德)的軍工傑作。

北約國家為了防禦華約軍隊“大規模入侵”也高度重視陸軍建設,採取
了嚴密的防範措施,擺開架勢與華約對抗,就是不能慫!但是,在陸軍技術裝備數量處於劣勢的狀況下只得採取質量建軍的原則加以應對。
裝甲兵與美女這個場景並不浪漫!冷戰要真的變成熱戰巨大的傷亡要大大超過二戰!

當然華約與北約在海軍方面也是有巨大差距的,蘇聯直到冷戰快要結束的時候才有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但比之北約國家差距可不是一星半點的!在海軍其它方面:核潛艇總體性能相當,大型水面艦艇方面北約略佔優勢,但華約海軍的地理位置不好,處在內線,出海口大部分都被北約國家控制,在戰時有可能被北約海軍包圍,現代海戰已經導彈化了,想突破封鎖沒那麼容易。
總體來說北約國家海軍歷史上就是海軍強國,工業能力也普遍高於華約國家!在戰艦製造領域華約全面處於劣勢,所以我們看到華約除了蘇聯“紅海軍



”之外,其他國家海軍都是近海防禦力量,是很薄弱的!
列車上的橫幅1945~1994是蘇聯駐軍德國(東德
)的時間,兩德統一後駐原東德的蘇軍也沒有必要再待下去了,強大的“西部集群”開始打點行李撤回到蘇聯境內,誰知還沒撤軍蘇聯就轟然解體!
這名駐東德蘇軍戰士坐在坦克炮塔上,眼神很迷茫。

幾十萬的精銳之師就這樣處於尷尬狀態,回國後的住房、工資、工作...都沒有了著落,在這種情況下“西部集群”的高級將領開始大宗的軍火走私,中下級軍官和士兵也參與到其中充當走私軍火的護衛、駕駛員...電影《戰爭之王》當中的一個橋段就是這段歷史。
華約進攻北約的路線,與二戰期間蘇軍從境內一直打到柏林的路線沒有太大的區別 。

總得來說,冷戰高峰期間確實有極高是戰爭危險,華約憑藉陸地上的巨大優勢多次想“閃擊歐洲”,如果計劃真的實施那將是人類的災難!因為北約抵擋不住鋼鐵洪流是衝擊必然會使用核武器!遭受到核打擊後華約也必然使用核武器進行反擊,核戰爭將由此爆發。

這些M110型203毫米自行榴彈炮每分鐘射速才3發,其主要任務就是發射“中子彈”來阻擋華約的坦克集群,冷戰最瘋狂時刻就連師一級的作戰單位都部署了戰術核武器。

冷戰沒有變成熱戰就是因為雙方都有核武器!核武器是人類的終極武器,但正因為有了“核恐怖平衡”,東西方兩大軍事集團才沒有打起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核武器也是人類的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