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过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历史一书生


岳飞作为赫赫有名的抗金名将,最后竟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夺去生命,这让不少人意难平。除佞臣秦桧的挑拨离间外,赵构的昏庸不明也一向被人诟病,认为他被蒙蔽视听以致错杀忠臣。

但是,赵构在岳飞灵前曾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作为南宋的杰出统帅,中兴四将之首,岳飞对保卫大宋的江山确实功不可没。岳飞曾先后收复襄阳六郡、商州以及郑州等地,以其赫赫战功践行了“精忠报国”四字。赵构不可能不明白岳飞之忠义,他和岳家军的存在是大宋抗击金军的屏障。那么,他既然知道岳飞忠义,又为何甘愿冒骂名也要置他于死地呢?

赵构并非生来就是帝王,他乃韦贤妃之子,不受重视。但也因祸得福,在金兵攻取东京,发动靖康之变时,他正任河北的兵马大元帅,因为暂避金兵锋芒而躲过一劫。由于徽、钦二宗皆被掠走,大宋群臣六神无主,这才将赵构扶上皇位。可以说,赵构成为九五之尊实属偶然。但是他一旦就任帝王,就不愿再弃权,他在南京安然无恙时,他的生母以及兄长都在金营中备受折磨。其实赎回他们并非没有可能,但是赵构却迟迟没有行动,主要原因就是怕父兄对其帝位构成威胁。

岳飞的能征善战让赵构胆战心惊,随着岳飞收复失地越来越快,也就意味着徽、钦二宗回京指日可待。到时又是一场轩然大波,若是赵构不让位,不仅会被天下人耻笑,还有可能被群臣拉下马。因而赵构宁愿杀掉岳飞落得昏庸之名,也不愿丢掉刚刚到手的皇位。

宋朝一向重文轻武,对于对外征战一事毫无兴趣,宁愿破财免灾,也要求得安宁,赵构也是如此。赵构在位期间,虽然任用了一些抗金名将,但那也是形势所迫,民心所逼。他心中更看重求和派,他所重用的王伦、秦桧等人都是一味求和,而韩世忠这类主战大臣则被罢免。由此可见,赵构更倾向于主和派,而岳飞则是其求和的最大障碍,岳飞在民间呼声极高,百姓拥戴。只要他一日不死,百姓抗金之心一日不亡,只有将岳飞杀死,赵构才能实现求和。果然,岳飞死后不久以后宋就与金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以求安稳。

岳飞之死还有一点原因,那就是功高震主。宋绍兴十年(1140)时,岳飞北伐,当时两河人民皆奔走相告,有志之士都纷纷响应,可谓是一呼百应。岳飞之名已是威震天下,以至于当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样的话在民间广为流传。岳飞爱国自然无罪,但他的罪过就在于手握重兵,德高望重。这样的人一旦有谋逆之心,赵构几乎无法应对。要知道,当初他的祖先赵匡胤也是这样黄袍加身的,宋朝历代皇帝都防着边关将领,就像唐朝历代皇帝都在防着皇子一样。

极为讽刺的是,赵构曾赐御书“精忠岳飞”的锦旗给岳飞以示看重,转头却将其送上断头台。又在岳飞灵位前感叹:“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即使他不是元凶,也在其中做了推手,可悲可叹啊!


邓海春


赵构在岳飞灵位前说的一句话:“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


这句话其实是现代人的观点,也就是说岳飞是忠臣,这个大家都是公认的,赵构这个杀岳飞的罪魁祸首也知道,而赵构杀岳飞并不代表他是昏君,赵构是为了自己的天下才这样做的,大宋的江山就是赵构的江山,这也就是君臣间的矛盾,岳飞的忠是忠于国家,所以赵构不得不杀岳飞。

北宋被金国吊打后,国破家亡,堂堂的一国之君宋钦宗被金国俘虏,宋徽宗虽然为了躲掉亡国之君的名号而当了太上皇,金国的人也没放过他,金国掳走徽钦二宗,还有文武百官、赵氏皇族、后宫妃嫔大约三千多人都被掳到北方受苦,还抢走了东京城内图书典籍、金银珠宝、技艺工匠,北宋都城被金人洗劫一空,北宋也就此灭亡。


北宋虽然亡了,但赵宋的火种还在,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靖康元年冬奉命出使去金营求和,在河北磁州被宗泽劝阻留下,因而逃过一劫,在金兵再次包围开封时,被受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宋廷想让他带着河北兵马救援京城,赵构得到兵权却带着兵马先躲到河北大名,觉得离金军不够远,又带着兵马躲到山东去了。

在金兵俘虏徽钦二宗北上后,赵构在南京即位,成了南宋第一位皇帝,没多久就从南京逃到扬州去,而金人对这位南宋皇帝也是毫不客气,对他进行追杀,宋高宗赵构不断向金国乞求不要追杀他,金国鸟都不鸟他,狼狈的赵构被打的不断搬地方,带着臣僚一路南逃,从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难才算是躲过了金国的追杀。


赵构是在被逼的没办法的情况下,才转而支持主战派,然而他支持主战派的目的并非是要收复失地,只不过是争取和金国求和的资格,所以他对从金国回来的秦桧予以重用,就是想着秦桧可以和金国搭话,在自己跟金国谈判的时候可以帮上忙。

没想到弱宋却出了岳飞这种猛人,宋朝在被金国打的崩溃、主力基本被打垮的情况下,岳飞带着他的岳家军对不可一世的金军进行了反击,举行了几次北伐,收复了大量失地,大破完颜兀术的“铁浮屠”和“拐子马”,让完颜兀术哀叹:“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而岳飞在大河南北捷报频传的情况下,与部属豪言道:“今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再与诸君痛饮!”


岳飞在朱仙镇大败完颜兀术后,完颜兀术准备渡河北遁,放弃开封府,这时候有人提醒完颜兀术别忙着渡河,可以启用留在南宋的秦桧了,于是在秦桧一番说辞下,宋高宗赵构立即降召,命岳飞班师回朝,岳飞上书争辩:“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然而接着是宋高宗一日之内给岳飞发了十二道金牌,命岳飞即刻班师,岳飞接道如此荒唐的命令,只能哀叹道:“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岳飞在回朝后,再三请求解甲归田,赵构却不肯,没多久金国与南宋议和,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信中写道:“必杀飞,始可和。”宋高宗为了向金表示坚决议和的决心,让秦桧给岳飞罗织罪名,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岳云和张宪三人杀害。


对于赵构这个皇帝来说,岳飞有必须死的几个理由,第一个是功高震主,对于皇帝来说,武将太厉害功劳太大,都是一个威胁,岳飞组织的岳家军纪律严明,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说法,这个绝对让他如芒在背,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基本上都会遭到皇帝的忌惮。

第二个就是岳飞想“迎回二圣”,这个口号是赵构喊的,不过赵构这个小人只不过是喊着玩,并不是真心想要把徽钦二宗迎回来,虽然宋徽宗已经死了,不过钦宗还在,在他心里想的是岳飞你收复中原就好了,你别真的把二圣迎回来啊,而岳飞却是真心实意这样想的,自然也是让赵构很不爽,这真要让钦宗这个前皇帝回来,赵构还是有点尴尬的。

第三个就是劝赵构立嗣,其实有很多大臣也上书让赵构为了江山社稷着想,早点立个皇储,岳飞也是出于忠心,几次上书提议立皇储,然而岳飞的身份是功勋卓越的武将,这个让赵构就很有想法,所以岳飞提议这事的时候,遭到赵构的呵斥。


在赵构心里,大宋是他的,如果岳飞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圣的话,钦宗是他老爹徽宗钦定的,而他则是自立,这名义上就不一样,所以为了自己的帝位,他不得不杀了岳飞这个可以收复中原的中兴之将,以阻止其北伐,而赵构也知道自己是冤杀岳飞,所以在岳飞灵前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这里,朕的天下也在这里。”为了我的半璧江山,只好委屈你了!


历史红尘


《我是宋高宗-作者老龙说历史》

主演:赵构,岳飞 友情出演:秦桧,一封信。

旁白:昏暗的皇宫,火盆里摇曳这纸钱燃烧的火光!一位身着白衣的帝王蹲在旁边!偌大的宫殿居然没有一个伺候得太监宫女!


第一幕:江南温柔乡,养的帝王不思旧

岳飞啊岳飞,寡人怎么可能不知你忠诚,你说要帮我打天下,寡人信你,你一届草庙民而已,跟着寡人你步步高升,威震天下,天下人谁不知你岳飞精忠报国,可是你考虑过寡人吗?

对寡人来说就算你一路打到金国王都有意义吗??你我君臣心知肚明,我们不可能灭掉金国的,就算你把金国灭了,还会有第二个金国,你喜欢打仗,寡人不喜欢,战争打不完的,江南多好啊,水是这样的柔和,阳光也不刺眼,寡人得妃子们多温柔啊,我不想要打仗了,你打了十几年的战,受了多少伤啊,寡人心疼啊,心疼你也心疼钱啊!你还想打,寡人叫你回来,叫了十几次!你只要一开始就回来了!寡人和你还是兄弟,我们一起在这温柔的地方寡人作诗你舞剑多好啊,你不愿意那你就去死吧!



第二幕:兄弟分君臣,你!帝王不需要!

岳飞啊你还记得我们兄弟相互扶持的那段时间吗,那时候寡人只是一个漂泊无依的皇族,我们只有彼此,我只能依靠你,谁知道那些如同丧家之犬的大臣们让寡人做了皇帝,从那时候我们就是君臣,一群和你一样又不一样的人跪在我的脚下,他们中很多人和你一样厉害,你说寡人薄情也好,说寡人过河拆桥也罢,寡人有了太多的选择,我为什么舍得杀你。因为我有了太多的你可以选择,他们听话,你乱搞,你要去接那二位回来,你置寡人这个哥哥于何地,你该死!



第三幕: 秦桧夜送信,岳飞命归西

你说寡人不对,这天下不是我的“家天下”,我告诉你这天下就是寡人得家天下,你岳飞死了也白死了!


岳飞啊岳飞,你是不是傻,你没有想到过你岳飞班师回来自己会死吗?是,你岳飞是我宋某人的的心腹爱将,你也很忠心,你做事儿光明磊落你觉得没有可被惩罚的地方,可是你怎么这么傻,我说让你把兵权还给我你就还给我,你觉得我宋高宗也不是个残忍的皇帝,可是你知道吗,那天晚上秦桧半夜来见我,他带来了一封信,说寡人要是想要寡人这江山保住你岳飞岳飞就是必须死!


夏慈史


赵构的话,让"莫须有“这一罪名成立了。

"你非不忠",就是说岳飞你尽管对朝廷忠心耿耿,但你的主张不合我意,虽忠也要死。

"朕非不明",就是说我赵构知道你是委屈而死,但我赵构不得不如此,否则,我的江山则不保,我的帝位就没有了。

岳飞精忠报国,后世谐模也。


丛中笑6603


“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其实是电视剧里赵构的台词,在大结局的时候,赵构说出了这么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表明自己的心迹:不是你岳飞的忠心被我怀疑,也并不是我赵构昏庸无能,实在是箭在弦上,我不得不这样做啊!

事实上,这段记载有些许为赵构洗白的成分,为了迎合观众的胃口,故意设置这么一个桥段。而真实的历史上,我们不排除在赵构的晚年有后悔之意,但赵构不会承认更不敢承认。

赵构为何执意要杀岳飞?

其实从南宋之后,人们把戕害岳飞的罪魁祸首都安在了秦桧的头上,我们没有一丝为秦桧洗白的念头,只不过这么一件“弥天大案”,秦桧一人撑不起这个“狼人”身份,没有赵构在背后的鼎力相助,秦桧这头“白眼狼”即使手眼通天也不会如此妄为。

其实有一点原因我们都心知肚明,岳飞的最高理想“直捣黄龙”实在是与赵构相悖,岳飞一生精忠报国,赵构明白;他想收复沦陷的疆土,赵构也明白。但是要迎回徽钦二宗,赵构无论如何想不明白。

赵构本来在宋徽宗眼里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儿子,要不然当年去金国大营议和这么一件危险的工作也不会让他去做,因此赵构与父亲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感情。

换种说法,好不容易自己“草鸡变凤凰”,高兴还来不及,如果把父亲和大哥接回来了,自己是让位还是不让位,让位吧,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既得利益就完全丢失,说不定还会因为做过皇帝而被父兄暗害;不让位吧,自己的皇位也坐不踏实,还给满朝的文武百官留下一个“不忠不孝”的骂名。

因此,对于赵构而言,维持现状就是最好的结局,即使岳飞灭不了金国,万一他把金国打怕了,人家提出“归还二宗”来保和平,自己就要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自己不同意,那这个千古骂名就没得跑了。

与其说岳飞是死于奸臣的诬陷,倒不如说他违背了最高统治者的意愿,而一生以“收拾旧河山”为己任的岳飞是没有闲工夫去猜皇帝的心思的。

赵构内心有心理阴影

当年赵构在今天的商丘匆匆登基,一路南逃不敢北顾,逃到扬州后,本以为脱离了金国的魔爪,不成想一场兵变差点要了自己的性命。

赵构本来就是个没有太多主见的人,一登基就奉行“逃跑计划”,而且和他的父亲徽宗一样宠幸宦官,面对山河破碎,主上昏庸的局面,有两位护驾将军决定站出来,一个叫刘正彦,另一个叫苗傅。

当然,他们的目的也并没有多么高尚,只是看着好处都被宦官和奸臣拿走,心有不甘而已。

宋代自赵匡胤开国以来,一直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终北宋一代,武将见到文官都要矮个三分。但在乱世之中,武将的权力有抬头的迹象,赵构心里清楚,但此时他又不得不依靠将军们。

刘、苗二人发动的兵变表面上是清君侧,实际上矛头直指赵构,他们认为赵构得位不正并且任用奸佞,不配做大宋的皇帝,赵构手里兵微将寡,虽然百般认错,可那两位就是不买账。

于是赵构不得下“罪己诏”痛斥自己“昏庸无德”,决定仿效徽宗禅位给太子赵敷,自己做太上皇,以求能保住身家性命。

如果事情就这么结束了,我想岳飞日后的目标也许会实现。只不过苗、刘二人都是有勇无谋的武夫,政治智商几乎为零,后来被刘光世、韩世忠的勤王大军消灭,赵构又死灰复燃了。

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然而在赵构心里留下了极大的阴影。政变不但让自己的太子夭折,而且自己受到惊吓失去了生育能力,从此之后,他深深认同太祖“重文轻武”政策的英明,对于武将,他一生都没有再信任过,这也成为了岳飞悲剧的一个导火索。

赵构晚年有没有后悔?

赵构并没有什么大的理想,只是想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太平天子,因此,在自己57岁的时候就禅位给孝宗,自己做了太上皇,虽然57岁对古人来说年纪已经不小了,但对于赵构来说,他还很年轻,因为他一共活了80岁。

很有意思的是,宋孝宗一即位,立马就给岳飞平了反,这一做法很出乎常理,要知道,这可是在赤裸裸的再打赵构的脸啊,然而赵构一言不发,选择了沉默。

要说宋孝宗刚一登基就和养父唱反调,我认为他并没有这个胆量,虽然赵构不如乾隆这个太上皇如此强势,但总要顾及一下他的脸面吧。如果赵构不同意,我想孝宗应该不会这样做。

只能说赵构打一开始就知道岳飞是冤枉的, 杀掉他只是自己的政治需要,反正有秦桧背锅,自己也落得个清净,因此才选择了沉默应对。

只是可怜了一代忠臣岳飞,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换来的是不解与污蔑,然而,忠臣的榜样代代流传,英雄的事迹广为传颂,在今天的西湖之畔,岳飞依然高坐庙堂之上,而一时得意的秦桧却永远跪在了他的面前,受尽唾骂,只不过这件事的最终受益者赵构,因为其尊贵的身份而被人们遗忘在了角落里。


小小嬴政


岳飞:字鹏举,民间尊为“武圣”。我国着名的民族英雄,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最终,以“莫须有”的罪名,死在风波亭。今天,笔者来探讨下为什么赵构在岳飞的灵位前说了句“非卿不忠,非朕不明”,赵构想表达什么?

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就是不是你不忠心,也不是我不明辨是非。那么,赵构为什么还要杀了南宋的顶梁之柱呢?

南宋期间,岳飞作为抗金主要的将领,组建“岳家军”。其主张就是“迎回二帝,一扫雪耻”。这句话的表面看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问题的根本在于“二帝”,“二帝”是谁呢?就是赵构的哥哥和父亲,被进人俘虏走了,岳飞要救回他们,且在战场上面对金人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若岳飞的赵构的支持,这个梦想是有很大可能完成的。

但是,赵构为什么表面是支持最后却杀了岳飞呢?表面支持:因为金人当时大军进击南宋,南宋已到危急存亡之时,不得不信任岳飞,让岳飞带军阻击金人的侵犯。岳飞也做的不错出色的完成,慢慢的名声、权力皆有,其主张也是深得百姓所想。

这就犯了赵构的大忌,最终借秦桧之手杀了岳飞,只留的《满江红》的千古绝唱。

是什么原因让赵构不得不杀岳飞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岳飞的提出的口号。你说你迎回赵构的哥哥和父亲,真的迎回了你让赵构怎么办呢?是退位呢?还是继续坐在皇位上呢?退位:想必赵构内心是不愿意的,虽然当时南宋国势衰弱,但怎么说也是“万人之上”的,皇权的诱惑深深吸引者赵构,这可比什么亲情可重要的多了。

继续坐在皇位?笔者认为恐怕赵构也不会心安的。因为,这皇位本来就是他父亲的、他大哥的,只是当时不能国不能一日无君,赵构才有幸坐上了皇位,否则他这辈子根本不可能。还有最重的一点,当时朝局之中不乏有支持“二帝”的人,一旦发生政治变动,赵构可能还会落得个身首异处或者背负杀父、杀兄的骂名。

所以赵构的想法就是,你就别迎回了,死在金人那里就好,省的将来各种要发生的可能,这是无法掌控的。

以上综述,笔者认为才有了赵构在岳飞的灵位的那句话。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说,他们俩人做的都没有错。岳飞作为臣子保家卫国理所应当;赵构作为皇上他也得为自己考虑,不能为了国家的平复,把自己的小命丢了。

其实,笔者认为岳飞悲剧的开始,就是其主张的提出。如若“二帝”未被俘虏,可能岳飞将会成为一个开疆扩土的英雄,也不会有《满江红》的传世之作。

秦桧夫妇也不用千百年来一直跪在岳飞的庙宇前受尽骂名,可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奸臣而已。


无笔


这句话是在《精忠岳飞》电视剧中一句台词,是编剧的创作,不是出自史书。

但不能佩服编剧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这八个字不仅是赵构和岳飞君臣关系的缩写,也是千百年中国历史皇帝诛杀大臣的客观概括。

从秦王和白起,刘邦和韩信到赵构和岳飞,哪个不是"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是忠臣没错,朕也不是昏君,正因为朕不是昏君,才要取你项上肉头,不然朕晚上睡不着,朕的失眠症好不了。

这皇上把人头当成是药引了。

赵构是个明察秋毫的皇帝,不然那岳飞就不会死。

赵构明察到什么了?

1、 写什么【满江红】。

带兵的就是皇帝的狗,杀人工具,或者说是个战争机器人。只须老老实实、服从命令就是。可是岳飞偏偏是文武双全,又能带兵打仗,还会写诗作词。而且作品都是精品、绝品,不是那种打油诗。你想,历史上哪一个大将会写诗作词?就是皇帝作词也做不了这么好。而且那首【满江红】气势如虹,气吞山河,霸气十足。历史上带兵打仗的从来不吟诗作赋,更不想写战争场面,也写不好战争场面。都是那些对打仗狗屁不通的皇帝或者那酸秀才喜欢写战争场面。你岳飞一介武夫却舞文弄墨。不务正业。

作者哪里是什么大将,分明就是一个霸气十足的王者、呼之欲出的赵匡胤、一个五百年出不了的真龙天子,叫人不寒而栗。

一、喊什么口号。

将军就是听命于朝廷的,可是岳飞有点不安分,把"迎二圣还朝,恢复旧河山"挂在嘴边,当成是自己的政治口号。好像全中国就你爱国,就你懂政治。这样的口号要是中央提出的还行,你一个臣子喊什么口号,显得你比赵构还能。似乎就是告诉天下百姓,我岳飞要迎二圣,要恢复旧河山,皇上不愿意。

二、称什么"岳家军"。

翻遍中国历史,哪一个带兵打仗的把自己的军队叫什么"x家军"(戚继光称戚家军那是明代的事。而且形势也不一样。)军队是皇上的财产,什么时候过户给你岳飞了?

都照你这样,韩世忠的军队就成了"韩家军",张俊的军队就成了"张家军",这不是造反吗?

叫岳家军肯定不是自己的主意,但一个聪明的谦逊的将军听到以后一定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夹着尾巴做人。可是你岳飞一没有觉得难为情,而没有收敛,反而趾高气扬,你的觉悟哪里去了?

三、提什么接班人。

本来岳飞跟赵构的君臣关系还凑合,在岳飞攻城略地提出要直捣金兀术老巢的时候,赵构是无条件支持的。

赵构对岳飞说,只要是打仗的事,尽管提出来,朕给你解决后顾之忧。那就是有什么私事,也尽管告诉朕。岳飞每次班师回朝,赵构都设工作宴款待。赵构知道岳飞爱喝酒,就吩咐把五十年窖藏的茅台开启两瓶。酒过三巡,岳飞就有点慷慨激昂了,他对赵构提起了接班人的事,赵构也喝了不少,一听就震怒了,岳飞,你太放肆了。朕的接班人自然有朕操心,或者是丞相们操心,你一个武将敢在我跟前提接班人,你是笑我赵构无子,还是看我赵构无能不会选接班人?你不想姓岳了,想改姓曹吧?把我当汉献帝了吧?

没过多久,岳飞在驻地再一次向赵构上书,陈述接班人的必要性。如果说岳飞第一次提接班人问题是喝高了,第二次提就是存心故意,处心积虑了,在赵构看来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看起来岳飞是翅膀长硬了,野心勃勃了,磨刀霍霍了,危险迫在眉睫了。

可是赤胆忠心的岳飞顾不了那么多,也没有长那么多心眼,不懂什么韬光养晦,不会"勉从虎穴暂栖身"。

赵构看岳飞一而再再而三插手朝政,觉得不能在等闲视之,于是就找秦桧喊来,商量这事。嫉贤妒能的秦桧肯定不会为岳飞说好话,也不敢这样做,谁也不会引火烧身。所以,岳飞就悲剧了。

岳飞悲剧后,赵构走到岳飞灵位前。说了一段推心置腹的话:岳飞,朕告诉你,皇帝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朕要提高百倍警惕才能保住江山,把一切扼杀在萌芽里,未雨绸缪。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自古以来君王都是这样做的。朕知道你是忠臣,知道对不住你,今生不能弥补了,来生做我臣子再说。

来生?如果有来生,岳飞还会做赵构的臣子吗?


历来现实


赵构最本质的特征,一是无能,不自信; 二是把独裁统治权利置于国家民族利益之上; 三是阴狠。有这三点,必然是对外屈膝,对内凶残。蒋介石正是同一类人。以赵看蒋,以蒋观赵,结论一目了然。

赵构本人孔武有力。但被捉到金国时,目睹了金人的凶残,早已心胆俱裂。侥幸逃脱后,自忖绝非金人对手。而岳家军竟能大破金军,觉得这才是最大的潜在威胁啊。

所以老赵的意思是: 岳飞啊,并不是你不忠,也不是朕误会了你,但你还是得死。因为你有能力有威信,如果黄袍加身的桥段再次上演,朕该怎么办呐?所以朕要排除这种可能性。

至于外敌,能抗就抗,抗不住可以卑辞厚币(李清照《上诗》: “卑辞币益厚!”),搜刮民间、宫中金银交岁贡,朕真有这种坚忍精神,能够减膳节用,割肉饲虎。

蒋介石本质上与赵构完全是同一类人,所以行为上也很类同。对比一下蒋介石的行为,自能加深对赵构的了解。反之亦然。











乐见花


宋朝历史就是一部昏君的历史

陈桥兵变换龙庭(赵匡胤)

烛光斧影手足情(赵光义)

澶渊之盟称兄弟(赵恒)

靖康奇耻全搞定(赵佶父子)

……

宋朝皇帝报应不爽。

公元960年,赵匡胤叛周发动陈桥兵变改周为宋。

再就是烛光斧影兄终弟及,赵光义弄了金匮之盟。然后赵二哥为了皇位杀掉赵延美和侄子。

软蛋赵恒和辽签约《澶渊之盟》给人家送钱。

赵佶父子和歌妓李师师钻地洞幽会,败坏朝纲。″靖康之耻"让赵佶父子及后宫三千全部当了俘虏。

抗金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结果让傻逼赵构和帮凶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你们看宋朝皇帝为老百姓做了些什么?

有专家说宋朝统一了中原,结束了五代军阀割据。那辽金蒙古又算什么?

有人说宋朝经济发达,老百姓安居乐业。那同一时期辽金蒙古一次次发动侵略战争,搞得中原老百姓妻离子散,他们为了躲避战乱,背井离乡。

如此民不聊生还要粉饰太平么?

说什么宋朝经济发达,世界首屈一指。但老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人们整天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害怕哪一天辽兵或是金兵南侵。

赵佶父子连自已的女人都保护不了,一个如此窝囊的宋朝还值得赞称么?

赵构拥有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等人弃之不用。杀岳飞以求和,让忠臣死不瞑目,让良将寒心。

如果君臣团结,一鼓作气直捣黄龙,歼灭金兵。或许也就没有成吉思汗什么事。

整顿军备或许就没有后来的崖山之战?或许也就没有忽必烈什么事了?

哎,历史不容假设,昏君误国!

让赵构的:

非卿不忠,非联不明。

这样欺世盗的昏君见鬼去吧!

历史不辩不明,我是@汾阳传奇站在历史前沿为您挖掘真实的历史,欢迎斧正。


汾阳传奇网


赵构想要表达的全部意思已经浓缩到“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两句话中。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明白赵构内心其实知道岳飞是一位忠臣,赵构非常清楚岳飞想要报效国家的情感。岳飞并不是死于权力之争,岳飞只是一意孤行,会错了皇帝的意,最终惹来了杀身之祸。那么岳飞究竟犯了哪些错误以至身死,赵构不得不杀之呢?

一:岳飞没有看清南宋朝廷的实力。



那时的南宋刚刚建立,从千里外的开封南逃到临安,阵营还未稳固,力量还未整顿完全。这个时期的南宋勉强只能自保,打败金国只能是妄想。虽然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在保卫南宋朝廷、抗击入侵的金国军队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卓越功勋。但是岳飞却想一鼓作气拿下旧都,收复中原。虽然此举未免可行,但是岳飞终究没有考虑到长远之计。岳飞没有想过,如果收复了中原,金人再次入侵,南宋朝廷该怎么办?难道得再次逃亡吗?况且岳飞的北伐是南宋集结了几乎全部的力量下才得以出征,岳飞一但失败中计,南宋朝廷用什么力量来抵挡,南宋朝廷以及赵构将何去何从?

二:岳飞没有意识到南宋朝廷的主和心态。



上述情况是在岳飞如果可以得到大环境支持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局面。但是南宋朝廷的主流政治意识根本就不支持岳飞。南宋的那些官员无不是些偏安一隅的无能懦弱之辈。一群没有朝气,只求能够浑浑噩噩地多活一天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官员,根本就不能理解报国心切的岳飞。他们以秦侩为首,不断对皇帝赵构溜须拍马,拒绝北伐,生怕岳飞将自己安稳但没有尊严的生活破坏。在他们心中,不随波逐流的岳飞带来的威胁甚至强过烧杀抢掠的金人铁骑。岳飞没有认清这些人的真实面目,不断被中伤,被排挤,被抵制。

三:岳飞没有认识到当权皇帝赵构的真实欲求。



自“靖康之耻”,宋钦宗、宋徽宗两位皇帝被掳走以来,宋朝人无不想血洗耻辱,接回两位皇帝。在千千万万的宋人中,唯一不想实现这个愿望的,只有宋高宗赵构。赵构为了稳定政治局势,坐稳自己的皇位,不断和金人周旋,打打谈谈,无非不是在拖延时间。岳飞没有意识到赵构的真实意图,率军北征的时候,几乎几次接近实现收复失地,接回皇帝的目标。


赵构既不想和金人和谈,在史书中留下一个洗不掉的污点,又不想真正靠武力接回前皇帝,然后自己面临着下台的风险。赵构只好借秦侩等和谈派奸臣的手除掉岳飞,以解决自己的烦恼,坐稳皇位。



当然,赵构说这句话其实也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赵构之意也在委婉的表达自己也是迫于无奈才对岳飞动的手。但是开脱归开脱,理解归理解,解释归解释。一代忠臣岳飞终究枉死于赵构之手。南宋自覆灭也没有实现收复中原的夙愿。最终的结局便是赵构毁誉参半,秦侩被人唾弃,岳飞得到了万世景仰。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不方便的话,感谢您能点开看我的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