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小胡椒看大歷史

胡椒,家庭生活中的一種很普通的調味料,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扮演著可有可無的角色,但是,在歷史上卻非同尋常,無論在世界還是中國,胡椒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在人類文明史上起著里程碑式的作用。認識胡椒和人類的相知相遇的過程也是重溫人類文明史。

拆書有道 | 透過小胡椒看大歷史

今天介紹的是來自美國作家瑪齊麗·謝弗筆下的一本《胡椒的全球史》,作者以胡椒貿易為線索介紹了從歐洲貴族餐桌到東南亞胡椒園之間的歷史穿梭。在書中,胡椒這個小角色的出現是從地理大發現之後,通過葡萄牙、荷蘭、英國、西班牙等海上強國和東南亞國家進行胡椒貿易開始,到最後為了壟斷胡椒貿易市場,對東南亞國家進行侵略和殖民統治,對東南亞國家帶來深深的傷害。但是,很多讀者不明白,為了一個小小的胡椒這個調味品為什麼歐洲國家不惜耗巨資發動侵略戰爭?今天將帶大家瞭解一下胡椒背後的歷史秘密。

小小的胡椒

胡椒是一種有著神奇香味的熱帶作物,生長在年降水量2500毫米的熱帶地區,生長期中間還需要一段乾熱的間隔時間。胡椒的種子含有揮發油、胡椒鹼、粗脂肪、粗蛋白等。

胡椒種植後3~4年便有收穫,其經濟壽命約20年,每公頃理論產值在10噸左右,是一種重要的熱帶香辛作物。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胡椒出口國有:印度尼西亞、印度、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以及巴西等。根據胡椒的加工方式不同,市面上出現的胡椒常有的是黑胡椒和白胡椒,不過還有一種綠胡椒,比較少見。

拆書有道 | 透過小胡椒看大歷史

胡椒作為一種調味料,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2000年,胡椒就已經是當地居民餐桌上的常客。胡椒粉可以增添食物的辛辣感。胡椒當中的風味物質和營養物質很容易揮發和氧化,最好吃的胡椒粉還是要現磨。這就是為什麼在上講究的西餐廳桌上,或是西方人的廚房裡,人們常常能看到胡椒研磨器裝著的胡椒粒,而非中國人常用的胡椒粉。對於這種神奇的調味品,人們通過研缽慢慢研磨,品味其中的香氣和感受一種不同的樂趣。

拆書有道 | 透過小胡椒看大歷史

除此,現代醫藥研究表明,胡椒含有胡椒鹼、胡椒脂鹼、胡椒新鹼等多種物質,可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洩瀉、食慾不振、癲癇痰多等病症。其果實中含有酰胺類物質,亦具有很好的殺蟲功效。

食用胡椒的歷史

胡椒的食用歷史以有兩年年之久,但是胡椒是如何走上人類的餐桌,這得從古代歐洲說起。

在古代歐洲,當時人類以肉食為主,輔之以麵包。這時,人類就對過剩的肉食如何保存煞費苦心。聰明的人類開始用醃漬的方法可以將肉類,發現這種方法可以將肉食保存很長的時間,但是,隨之,人類也發現醃漬後的肉食用可以,但是卻有著一種強烈的臭味,讓人無法品嚐美味,這又開始讓人類對此大傷腦經。

這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歐洲人發現阿拉伯人攜帶的一種東西,不但在餐前可起到開胃作用,還可以掩蓋醃漬產生的臭氣,讓人類可以盡情的品嚐食物帶來美味,而這種神奇的東西就是胡椒,一時間胡椒也成為了寵兒走紅整個歐洲。

當一種商品成為了一種生活習慣,這種商品就會引發人類深深的思考。胡椒也離不開這樣的命運,歐洲地處溫帶氣候區,不適合胡椒這種作為的種植,如何能擁有胡椒貿易的渠道成為歐洲各個國家思考的問題。早期,胡椒主要由阿拉伯商人通過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販到君士坦丁堡和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而後再由此流向全歐。

拆書有道 | 透過小胡椒看大歷史

歐亞大通道,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同時認識到這個通道對胡椒貿易的重要性。此時貫通歐亞的主要通道當時被阿拉伯人所佔據,同時阿拉伯人也憑藉控制權,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胡椒的價格。曾經在羅馬城被哥特人和匈奴人兩次包圍時,圍城方提出的解圍要求都是一噸胡椒。胡椒換一城人的性命,其價值可想而知。

拆書有道 | 透過小胡椒看大歷史

到了中世紀,胡椒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變。15世紀的英國,一磅胡椒的價值與一頭豬等價,在中世紀商業的文藝作品中,人們常常能看到天平上胡椒的另一邊是金子,胡椒的價值可見一斑。

歐洲人為了購買胡椒,把自己的傳統礦藏資源消耗殆盡。歐洲人已沒有足夠的金銀去購買印度來的香料。為了降低成本,打破阿拉伯商人和熱那亞商人的暴利壟斷,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募集資金,發行股票,支出國民通過海路走出去,去探索一條通往東方的海上胡椒貿易之路,由此開啟了地理大發現時代。

1498年達·伽馬抵達印度之後,對當地商人坦誠:“我們為尋找基督徒與香料而來。”在完成了這次繞過非洲南部抵達印度的首次航行後,大量的葡萄牙人迅速湧入,並通過著名的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合法“壟斷”了亞洲至歐洲的新胡椒貿易。但是葡萄牙國小人少,難以長期控制重要的貿易節點,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由此走私了大量香料。而且除了沿非洲的新航線外,亞歷山大港和意大利間的舊有路線依然存在。等到了17世紀,葡萄牙在印度洋的地位被荷蘭與英國所取代,荷蘭人成為了歐洲的胡椒大王。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輸入歐洲胡椒數量增加,價格開始下落。原本是奢侈品的胡椒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歐洲人終於開啟了大規模食用胡椒的歷史。

拆書有道 | 透過小胡椒看大歷史

胡椒和中國

在中國,胡椒也有著悠久的使用歷史。

最早有關胡椒的記錄出自西晉司馬彪的《續漢書》:“天竺國出石蜜、胡椒、黑鹽。”西晉張華在其著述《博物志》中還記載了一種胡椒酒的做法:“胡椒酒方,以好酒五升,乾薑一兩,胡椒七十枚,末好石榴五枚,管收計著中下氣。”

但是,對現代人流傳最廣泛的卻是明朝的“胡椒蘇木折俸”的故事,讀過小說《張居正》與看過電視劇《萬曆首輔張居正》會發現,胡椒蘇木折俸實則是大明朝的俸祿政策中周全大局的措施之一,並且在大明朝開朝後使用胡椒蘇木這種當時昂貴的物種衝抵官員俸祿時有發生,中國作為一個農耕為基礎的社會,胡椒真的有那麼值錢嗎?以致可以摺合成大明朝官員的俸祿,對此我們只能通過歷史文字來得以回答。

拆書有道 | 透過小胡椒看大歷史

在明朝人寫的《金瓶梅》中有這樣一個橋段:奴這床後茶葉箱裡,還藏著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蠟、兩罐子水銀、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來,替我賣了銀子。這裡的胡椒是與沉香一樣的寶貝,被收藏起來。這裡說的是李瓶兒變賣家當想給西門慶買個房子,結果這些東西總共買了三百八十兩銀子,而西門慶買一處四層樓的房子只用了一百二十兩,可見當時的胡椒是多麼昂貴。

可見,胡椒在中國也曾是奢侈品。

不過目前,由於飲食習慣和烹飪方法不一樣,胡椒在中國卻不是特別重要的調味料。諸如花椒、辣椒、藤椒等調味品的價值都不輸給胡椒。胡椒這種風靡西方的香料,在中國的地位卻如此尷尬,這也就是很多讀者在讀這本書時感到困惑的地方。

一個小小的胡椒背後卻牽扯了商業、航海、軍事、政治的無數變遷。人類文明史往往如此,看似宏大的歷史往往是由一些小物件勾連起來的。

無論是新航路的開闢,還是對東南亞地區的殖民統治,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爭奪胡椒的控制權而產生的。而人們的口舌之慾,正是真正推動著這些進步的幕後推手。正視並設法合理地滿足慾望,才是人類前進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