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拉班德,獻給全世界的曲子

在這場令人刻骨銘心的疫情中,他們,是最美的一道“風景線”。他們身穿白衣,心有錦緞;他們生而平凡,卻為我們負重前行。

昨日,馬友友上傳了一段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三號薩拉班德特別錄製的視頻,並把這段演奏獻給了全世界所有的醫護人員。

Your ability to balance human connection and scientific truth in service of us all gives me hope. #songsofcomfort ——Yo Yo Ma


馬友友說,你們為人類關係和科學真理所做的努力,給予我們希望。


從上週五開始,馬友友就在社交平臺發佈疫情中的慰藉之歌(Songs of Comfort),籍此以安撫因疫情蔓延而引發的焦慮。這一次,馬友友選擇了《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三號薩拉班德

巴赫的這部大提琴組曲,結構嚴謹、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內涵深刻且情感綿密,被稱為大提琴的《舊約聖經》

組曲由前奏曲開場,然後是五種速度的舞曲。包括: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和吉格舞曲。

其中,相對緩慢的薩拉班德,溫婉柔美深情,有著懷念與紀念的意味,實際上成了巴赫舞蹈組曲中最美的篇章之一。


薩拉班德,獻給全世界的曲子

說到巴赫這部作品的發現,還有一個感動世人的故事。


1890年,13歲的帕勃羅·卡薩爾斯在舊樂譜書店漫無目的地翻尋著舊樂譜。一個破舊的印本引起他的注意,仔細一看,是巴赫於1720年前後創作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孜孜不倦地研究這些曲子。直到25歲時,他才鼓起勇氣第一次公開演奏其中的一首。又過了35年,才錄製了全套六首作品,使巴赫的這部險些失傳的大作重見天日。


薩拉班德,獻給全世界的曲子

▲卡薩爾斯

他幾乎窮盡了一生來研究巴赫。90歲都過了,有人請卡薩爾斯選擇一首他想演給全世界的曲子,他毫不猶豫地選了第五組曲,薩拉班德舞曲。他說巴赫讓他經受了一生中最純正和最強烈的感情。


這個組曲似乎是所有大提琴家的試金石。在生命的成熟階段,所有的人都會染指。每當危局時刻,大提琴家就帶著巴赫這組大提琴作品挺身而出。

傳奇的羅斯特羅波維奇在1989年柏林牆倒塌之際,他匆忙趕來,在殘牆頹垣與紛揚飛灰中演奏了幾小時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被攝影師意外發現,當做至寶般拍攝下來。


一曲終了,旁邊的人和他握手相擁。


2018年11月11日,在巴黎凱旋門下的“無名烈士墓”旁,舉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週年的紀念儀式。大提琴家馬友友現場同樣演奏了巴赫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第五號“薩拉班德”。


問及對這部作品的解釋,他面色凝重地說,人在為希望而掙扎,很失落,很疲憊,但總有一些東西值得你去堅守。“我們生活在一個讓人感到支離破碎的時代,巴赫能讓我們團結起來。”


我們經常看到演奏家會在古城廢墟前演奏巴赫音樂,它是人類精神的慰藉。而“薩拉班德舞曲”,是巴赫每首無伴奏組曲中的靈魂


巴赫將薩拉班德的高貴與典雅發揮到極致,在他創作的舞曲中,薩拉班德數量尤其多,流傳下來39首多為獨奏樂曲組曲中的傑作,旋律十分優美。


在這些緩慢的樂章裡,湧動著無盡的深情與眷戀。馬友友說,在冠狀病毒的干擾與不確定性中,他渴望音樂帶來和平。他的演奏很美,這是很大的成就,但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幫助世界更加團結與和平。


老羅說,世界絕不該是恐怖、死亡的世界,而應是大提琴的世界,是音樂、文學、藝術的世界,充滿人情、充滿愛和友誼。


施威策說,“巴赫是終結。一切都不過是流到他那裡,沒有什麼從他那裡流出。”


但薩拉班德不是終結,從卡薩爾斯到羅斯特羅波維奇,到馬友友薪盡火傳,前赴後繼,永遠有人演奏。當薩拉班德響起時,願一切悲傷停止,不再佈滿生民的眼中。

薩拉班德,獻給全世界的曲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