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班德,献给全世界的曲子

在这场令人刻骨铭心的疫情中,他们,是最美的一道“风景线”。他们身穿白衣,心有锦缎;他们生而平凡,却为我们负重前行。

昨日,马友友上传了一段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三号萨拉班德特别录制的视频,并把这段演奏献给了全世界所有的医护人员。

Your ability to balance human connection and scientific truth in service of us all gives me hope. #songsofcomfort ——Yo Yo Ma


马友友说,你们为人类关系和科学真理所做的努力,给予我们希望。


从上周五开始,马友友就在社交平台发布疫情中的慰藉之歌(Songs of Comfort),籍此以安抚因疫情蔓延而引发的焦虑。这一次,马友友选择了《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三号萨拉班德

巴赫的这部大提琴组曲,结构严谨、精密,高度理性又平易近人,内涵深刻且情感绵密,被称为大提琴的《旧约圣经》

组曲由前奏曲开场,然后是五种速度的舞曲。包括: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小步舞曲和吉格舞曲。

其中,相对缓慢的萨拉班德,温婉柔美深情,有着怀念与纪念的意味,实际上成了巴赫舞蹈组曲中最美的篇章之一。


萨拉班德,献给全世界的曲子

说到巴赫这部作品的发现,还有一个感动世人的故事。


1890年,13岁的帕勃罗·卡萨尔斯在旧乐谱书店漫无目的地翻寻着旧乐谱。一个破旧的印本引起他的注意,仔细一看,是巴赫于1720年前后创作的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孜孜不倦地研究这些曲子。直到25岁时,他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首。又过了35年,才录制了全套六首作品,使巴赫的这部险些失传的大作重见天日。


萨拉班德,献给全世界的曲子

▲卡萨尔斯

他几乎穷尽了一生来研究巴赫。90岁都过了,有人请卡萨尔斯选择一首他想演给全世界的曲子,他毫不犹豫地选了第五组曲,萨拉班德舞曲。他说巴赫让他经受了一生中最纯正和最强烈的感情。


这个组曲似乎是所有大提琴家的试金石。在生命的成熟阶段,所有的人都会染指。每当危局时刻,大提琴家就带着巴赫这组大提琴作品挺身而出。

传奇的罗斯特罗波维奇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际,他匆忙赶来,在残墙颓垣与纷扬飞灰中演奏了几小时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被摄影师意外发现,当做至宝般拍摄下来。


一曲终了,旁边的人和他握手相拥。


2018年11月11日,在巴黎凯旋门下的“无名烈士墓”旁,举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的纪念仪式。大提琴家马友友现场同样演奏了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五号“萨拉班德”。


问及对这部作品的解释,他面色凝重地说,人在为希望而挣扎,很失落,很疲惫,但总有一些东西值得你去坚守。“我们生活在一个让人感到支离破碎的时代,巴赫能让我们团结起来。”


我们经常看到演奏家会在古城废墟前演奏巴赫音乐,它是人类精神的慰藉。而“萨拉班德舞曲”,是巴赫每首无伴奏组曲中的灵魂


巴赫将萨拉班德的高贵与典雅发挥到极致,在他创作的舞曲中,萨拉班德数量尤其多,流传下来39首多为独奏乐曲组曲中的杰作,旋律十分优美。


在这些缓慢的乐章里,涌动着无尽的深情与眷恋。马友友说,在冠状病毒的干扰与不确定性中,他渴望音乐带来和平。他的演奏很美,这是很大的成就,但这不是他的目的,他的目的是帮助世界更加团结与和平。


老罗说,世界绝不该是恐怖、死亡的世界,而应是大提琴的世界,是音乐、文学、艺术的世界,充满人情、充满爱和友谊。


施威策说,“巴赫是终结。一切都不过是流到他那里,没有什么从他那里流出。”


但萨拉班德不是终结,从卡萨尔斯到罗斯特罗波维奇,到马友友薪尽火传,前赴后继,永远有人演奏。当萨拉班德响起时,愿一切悲伤停止,不再布满生民的眼中。

萨拉班德,献给全世界的曲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