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理财:普通人的理财挣扎


宅理财:普通人的理财挣扎

理想中的理财

早些年考上大学,学费对农村人来说是笔不小的钱。工作后几年,还学费和家用,一直没什么余钱。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收入多了后,便了点盈余。

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学费,已经不觉得多了,并不仅仅因为自己有能力付这笔钱,主要还是因为钱“变小”了,购买力明显的下降了。

所以,手上这么点盈余一直放着,只会越来越不值钱。当时就想着时候理财了。研究了解后,主要有几个途径:

1.买房投资。对于年轻人来说,把现在和未来的钱投在目前的硬通货上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即使房价没涨,也有房子住,但前提是够首付。大多数家庭不殷实的年轻人,首付自己攒,需要好几年,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首付,没有家庭支持基本没戏。所以,买房对我这点闲钱来说,不现实。

2.投资个体户、小公司。这个难度高,风险大。小资金能参与的就是成本不高的创业,或小企业刚巧遇到资金周转,需要融资。这种情况除了机会少外,还需要有能力鉴别企业是不是出现致命性危机,还是只是暂时的,或者融到钱就能更好的发展。我遇到过朋友创业融资的,觉得这个朋友能力不错,行业也可以,所以把闲钱投了,过了2年,创业失败,颗粒无收。风险太大。

3.买基金。大家都说把闲钱交给专业的人打理。但以我买基金的经验,选择很重要,时机很重要,而且有还要知道何时止损止盈。能定投更好。14年的时候开始买的综合型基金和股票基金,赶上了牛市,基金往上涨的不错。想着基金本来就是中长期持有,所以也没止盈,后来股灾,泥沙俱下,最后止损了。亏了本金。觉得大部分基金经理其实水平并不怎样,钱放基金里,还要给他们收管理费。就没再投。

4.股票。不投基金后,自己开了股票账户。想着有钱就定投好公司吧,随着公司的发展,就能赚到公司成长的钱。但后来发现,好公司和股价有时候并不是匹配的。赶上了18年的半年阴跌,账面亏损多到怀疑自己的策略,不割肉也不敢加仓摊平成本。后来19年大盘往上走,好不容易回本,并有几个点利润,接着“贸易战”,国内疫情,国外疫情,几波下来,套的比18年阴跌还要深。好公司,大蓝筹,大白马,毛线没有,公司成长的钱目前没赚到。真心要选中未来成长的标的,还是有运气成分的。这种长线持有,做股东,吃成长的钱,比较适合上班一族,但过程很磨人,也不一定真的能看到希望。

5.银行。这个是风险最小,收益也是最低的方式了。如果把前几年折腾的钱放到银行定期,确实比现在各种亏损要强。不过,没有想象力。

6.提高生活品质。要么就是不把攒钱放首位,好好的享受品质高的生活,没啥存款就不担心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的风险。该花钱吃好吃的就花,该换新的生活用品就换,该投资教育就不要犹豫。但手里没多少存款,终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高。

7.保险。有些保险是投资性质的。但目前保险在社会上得到的信任度不高。所以,自己也没考虑。

综合这几年,小余钱普通人的投资自我修养,发现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太难了,低风险低收益的品种相对比较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