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你的家乡有什么风俗?

半支莲6


三月三主要是壮族的一个节日,而三月三在壮族也有其风俗和传说,三月三也被称为“歌圩节”,也有说法是三月三是为了纪念刘三姐称这一天为“歌仙会”。\r

关于专门会在三月三吃的食物也不止一种,一般的会吃荠菜煮鸡蛋、五色糯米饭、蒿子粑、薄饼等。\r

三月三还会有打铜鼓的习俗,因为广西有一些少数民族本身就有在节日庆典、祭祀的时候,击打铜鼓的习惯存在,这样的风俗到现如今也存在,主要是通过击铜鼓的方法来表示庆贺、悼念的情感。\r

三月三很流行进行铜鼓舞,在表演的时候,首先要把四面铜鼓挂到村前大榕树上,然后需要四个小伙子进行敲击,这是作为伴奏进行的,同时前面需要放一大皮鼓,需要一个老鼓手,用双手持棍进行敲击,同时也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


慕华清秋


我所生活的地区,是山明水秀的江南。

据我了解,我们这里的农村传统习俗中,一年有三个属于鬼的日子:农历三月三,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所不同的是,清明和七月半要祭祀祖先,而三月三不用。

那么三月三,有哪些习俗呢?

首先,最重要的习俗是,这天一定要吃粑粑。不管是米粉做的粑,还是面粉做的粑。过去,在三月三的前一天,农村的家家户户都会磨米粉。吱吱呀呀的磨磨声,在小小的山村,久久回荡。三月三早晨起来,主妇们就开始把磨好的米粉,放在锅里炒熟,之后和粉、揉粉。粉揉的有粘性之后,就可以做粑了。粑心一般是腌菜炒毛笋,条件好的会加上咸肉和豆干。做好的粑,粘放在大锅的边沿,等锅里的粑粑放满了,再把柴火塞进锅灶,点燃火,不一会,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米粉粑粑了。

现在,好多人都进了城,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亲手做粑粑的人少了好多。可是吃粑粑的习俗却依然保存下来。每到这天早晨,街边粑粑小吃店就排起长龙,大家都争抢着买粑粑。哪怕平时不喜欢吃粑粑的人,家人也会强迫着一定吃一个。

为何这天必须吃粑粑呢?

据说,人有三魂七魄,如果魂丢了,那么,命将不久矣。所以,一个人要想活的长久,首先就必须保证魂不能掉。怎样才能保证人不掉魂呢?那就是吃粑粑。老人说,吃了粑粑,就可以把魂粑住,魂粑住了,就不会掉了,人也会活的长久了。所以,在我们这,每年三月三必须吃粑粑,如果这天没吃,一年都会心神不宁。而且,只有这天吃粑粑,魂才能粑住,其他日子,吃粑就没有这种效果。

其次,三月三这天不能晒衣服。如果晒了衣服,必须早早收回家。老人说,一年三百六十日,鬼只能在这天才能晒衣服。所以不要跟鬼抢太阳。如果,你晒了衣服,不早早收回家,鬼就会把你当作同类,那不仅仅是大大的不吉利,还有可能被鬼叫走。如果鬼叫走了你,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三月三这天晚上最好不要外出,在外面做事的人要早早回家。因为,这天是属于鬼的。在春光正盛,鲜花肆意开放的季节,鬼白天不能出来,会在难得的这天,三五成群的外出游玩,欣赏大好春色。如果晚上不早早回家,或是晚上外出的话,说不定会看到或遇到不该看到和遇到的东西,那时,即使鬼不叫你,也会被鬼吓个半死,今后能活多久,就是个问好了。

以上就是我所了解的我们这三月三习俗。当然,这些习俗中,充满了浓厚的迷信和虚无色彩。信不信,由你不由我哦。





梅影雪泥


三月三,上巳节

上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上古以夏历之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是日,官民仕女皆华服盛裝到水边嬉遊,寄寓祛灾祈福之意,称为"修禊",亦称"春禊"。

魏晋以降,改为三月初三日,仍称"上巳节"。南宋吳自牧《梦梁录.三月》:"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於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上巳节与花朝节一样为女儿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少年男女,在这天与爱人花下漫步、约会,未婚男女遇到心悦之人,则大胆私定终身,互赠一束芍药花作为约定。最浪漫的爱,心悦君兮君亦知,两情相悦,山盟海誓,携手白头。

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四十几位文友聚会于兰亭,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觞在水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是为“曲水流觞”。赋诗饮酒过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汇集起来,挥毫作序,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三月三,荠菜鲜。吃一口,赛灵丹。荠菜在菜蔬里是很平和的,上至老人,下至幼儿都可食用。有人将它比作“菜中甘草”,用开花结了籽的荠菜煮蛋,调和脾胃功能、增强体质。若掺上肉包饺子、包子,更是鲜香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