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还有必要研读四书五经吗?

EvaLongoria


绝对需要!四书五经本人基本读过。其中《大学》、《中庸》 、《论语》 、《孟子》和 《易经》熟读。《诗经》研读了一半,《尚书》、《礼记》和《春秋》还没有细读。但中华智慧的影响力超越全球!对于入世者,非儒家文化莫属。孔子曰:学而优则仕。孟子云:“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还有:君子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些豪迈的言语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只有读过这些经典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大学》里的一句话。我们熟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出自该书。如果这些经典的东西戛然而止,那才是千古罪人!新文化运动就是对经典的戕害!


无极至人


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圣经”,光照千秋的文化瑰宝。数千年来,它启迪了炎黄子孙对宇宙自然的体悟、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认识、对人伦天理的创造性阐释,提供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经验。其中的格言警句、妙语佳言、成语典故至今仍大量地体现在各类文化书籍和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如“厚德载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等精典警句充分体现了自然规律,告诫世人做人要讲究良好的道德修养及善恶有报的因果关系,永不过时。尤其对当今社会更有普遍的指导性意义。

但从另一方面看,作为时代的产物,四书五经也毫无例外的有时代的属性,也难免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色彩。因而我们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有选择性的学习,但不必死记硬背或全部照搬照用。(本文系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对可商榷。)


老当益壮41148740484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传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是没有能够及时的认识大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国学文化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在全面批判全盘西方化的同时,却走向了西方化。改革开放三十年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醒悟,保护和振兴国学成为全明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的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而且,中国也面临着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和机会。 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  

四书五经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影响是非常大的。 


你要干嘛cll


思考阅读某些书籍是否有意义,要结合自身的目标和需求,才能给出真正有价值的答案。

所以,我在此假设提问者的目标是希望阅读一些经典文献,以提高自身修养,甚至能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从提升修养的角度来说,阅读四书五经有一定的益处。了解中国古代的经典,让我们更能理解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过去,发展过程。比如,对于一些现代观念中很难理解的“陈规陋习”,不应只有鄙视、嘲讽,通过阅读古代经典能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能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它。

从现实角度看,阅读四书五经对我们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提升不会有太直接的帮助,除非你以研究这些古典文献为职业。但是,阅读经典可能增加一个人的谈资、魅力、增加创意的素材、有利于社交生活。间接的好处还是不少的。

多读一定比少读好,但是最有效的阅读一定是跟着自己的目标走,没有目标的阅读效率太低(这里主要针对成年人的阅读问题)。

以下是本人学习儒家经典的思维导图,供参考。



卡杜瓦


《四书》:《大学》,曾参撰;《中庸》,子思著;《论语》,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孟子》,孟子著。南宋理学家朱熹编辑而成。成书过程大致是这样:朱熹注《论语》,又从巜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分章断句,名曰章句学,再加以注释,配以《孟子》,题称《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还搜集別人的注,如北宋的程颢程颐的注,故称集注。作为学习的入门书。元朝元仁宗皇庆二年,即公元1313年定为考试课目,必须在《四书》内出题目,发挥题意,规定以朱熹的巜集注》为根据。一直到明清相沿不改。

《五经》,儒家五部经典。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40年,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东汉班固巜白虎通.五经》确定五经为巜易》《尚书》《诗》《礼》(汉指巜仪礼》,后指巜礼记》)《春秋》。

现代人,为继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必须学习,必须研读。与学生而言,小学,中学选某些章节学习,先尝尝滋味;大学,研究生则可以选修部分或全书,量力而行,精力有限;工作了,则可精读某几本书,作为研究项目,写文章,出书。后者只有少数人。楊振宁,上智者,利用两个暑假学背完巜孟子》。


三十三画1936


当然有意义,可惜后人多读不懂,单说《易经》,哪个能懂啊?很简单的一个问题都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乾挂六爻却从九起,而不是从六起?五行八卦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意思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把文字的真正意思整明白,整明白的人也不敢说出来,西游记的作者真正把文字整明白了,却借用文章来让开悟了的后人知道他把仓颉的小篆体文字整明白,悟透了。再说论语,比如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所有人都解释成早晨听闻知晓了道,晚上死了就瞑目了,就得偿夙愿了。等等诸如!哪里是这个意思啊,正确的解释为:早晨听说有个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大德大慧的一个传道授业的接班人,孔子就是晚上死了也瞑目了!这才是圣人的心,有几个能懂圣人之心?再比如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什么放在首句?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有志同道合的朋从远方回来,必定能带回来孔子需要的外界的信息。不管哪个时代,信息都无比珍贵。那个时代要想了解天下大事只能靠亲自经历和别人口传,而口传之人须志同道合的朋。几千年前的孔子早就告诉后人——信息太重要了,胜过学习。如今看来更胜过百万雄师啊!

再比如大学里边的‘致知在格物’是把相近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搞明白叫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的成功八步曲层层提升,又是多么的实用而穿透成功啊!做到物格之后就让你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达到致知,古文知就是智慧。致知是达到了大智慧的层地。然后接人待物和处事就能意诚了。意诚则心正,心正则与万物心为心,比如心学鼻祖王守仁就达到了能随心所欲,心与万物合一的程度。比如接到朝廷旨意后,正在做教书先生的王守仁不费吹灰之力剿灭了朝廷多年没能剿灭的断藤峡叛军。因为他打仗没有章法,万物皆是他的武器,所以一个弱书生能战无不胜。心正而后身修与万物同心。而后家齐,家里整治有序之后,你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治理国家,进而去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从这里来的。今人多是搞反了,多直接就想平天下。不多说了,那些四书五经有用没用还得看个人造化了!


破译国学密码


以前,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所以也一直不碰这类书籍。一个是文言文水平有限,读起来磕巴磕巴的,费力费时;一个是实用性不强,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现在,有了多余的时间,开始阅读一些,真的是被深深吸引了。岁数大了,功利性淡漠了,社会经验增多了,再看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为之叹服。上千年时光流水的冲刷,金子与糟粕明眼可见,智慧的光芒不会消退,仿佛是在跟远古的智者谈心。

就好比现在的人热衷于“养生”,而且是单纯的养生。殊不知孔老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提出来了,而且把“养身”与“养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养心作为养身的基础和前提。比许多现代人高明多了。孔子认为,“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这是十分有道理的。有德性的人,注重修养心性的人,自我人格完善,心地无私天地宽,精气神充沛,自然健康长寿。现代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心理的健康对身体的健康有着无比强大的促进作用,心情愉快,心胸开朗,能够增强人的免疫力。孔老夫子高明地把道德修养与养生结合在一起,实在是高!“温、良、恭、俭、让”,修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修身呢。

孔子说:“发奋忘时,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而”,把养身与“老有所为”联系在一起,体现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子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得失之心,在于名利地位,在于恩怨情仇,能够放的都放下,有舍才有得。

一个老人,稍稍读一点孔子,其收获也是蛮大的。

国家卫健委刚刚发布消息,我国2.49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8亿患有慢性病,失能、部分失能约4000万人;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77岁,但健康寿命仅为68.7岁,有8年多是带病生存。“活得长”了,但不太健康。要“活得健康”,读一读孔老夫子的书,读一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对老人修身养性是很有益处的。

对于年轻人而言,读一读古典,对增加文化的底蕴,对修身养性,是大有裨益的。

你有什么体会,欢迎交流。


杂家碎语


一个事情有没有意义,取决于当初决定做这件事情的目的。

如果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好,获取国学知识,对学问有追求这样目的,那么四书五经是绕不开,不管你认不认同儒家观点,都必须要读,起码要选择性的读一读。我始终认为,如果把博学当做一种追求,那么读书就是纯粹的阅读,无关观点是对还是错,无关有用还是没用,无关喜爱还是不喜欢,只要是兴趣领域的,都应该读一读,区别只在于是精读还是泛泛而读还是选择性跳读。

于我而言,四书五经当中《诗经》我是风部精读,雅颂部分选择性跳读。《大学》、《中庸》、《论语》通读过,大致有个概念。《孟子》是真读不下去,也真没兴趣,《礼记》不是兴趣领域,但偶尔会检索部分内容。《尚书》、《周易》与我而言太难,我又不信任各种专家的所谓注解,只是用到相关内容,就去检索这部分内容进行片段化阅读。对《春秋》左传,只能说是兴趣来了,就翻翻,从没完整读过。


若是期望读四书五经来塑造或者改造“三观”,我是反对的。儒家思想于当今社会主流思想相比并无可取之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西方经济学思想才是当今的显学,三观应该以此为基础去塑造。当然,每人有不同想法,这是我个人观点。

所以,我是反对小孩子读经,起码不应该系统地去读经,小孩子三观的初步建立还得要靠父母家长的言传身教,在社会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进行,而不是用某一套理论进行灌输。前几年的各类“读经班”、"国学班”如何,大家自有判断。

但若只是片段化读一读《四书五经》中具有普世性质的部分内容,这些适合小孩子阅读的内容,大都是《四书五经》中挑选出来的精华部分,增广知识,起到教育作用,却又也是好事,总归是取决于目的。


荼蘼香晚


个人认为了解一下可以,研读没必要。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几本与个人修身有关,不能发财致富....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诗经具有文学价值,书有一定史学价值,春秋的价值不如左传,孔老二搞一字褒贬,为尊者讳,流毒后世..礼记可以看一看,科学史价值不如考工记。

《易》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好扩展性,不拘于易经里内容。老子是道家易,孙子兵家易,黄帝内经是医家易....太极拳是武家易...


青峰山女史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说到四书五经,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鲁迅先生自己也曾说过,青年不要去读古书,免得意志消沉下去。在中国当时的那种处境,鲁迅先生说的不无道理。就四书而说,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庸作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根本就不适合。

但现在年代是不同的,如今祖国正处于太平之世,经济发展迅速,为人、处世、修身、治学等等在古典中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如今全球各地兴办孔子学院,也足以说明起其思想的优点,我们不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一股脑全部扔了。要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个人认为,四书五经中,如果有条件的话,四书还是很有必要读一读的,五经可以当作兴趣涉猎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