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前,左良玉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还被称为忠臣?

呆呆牟子


前言: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李自成包围北京时,崇祯皇帝传诏左良玉,要求他进京勤王,他却按兵不动。等到北京城陷,崇祯死难,左良玉却痛哭不已,伤心欲绝;却又是一副忠臣模样。

所以说,左良玉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左良玉画像

左良玉初期在辽东守边,在孙承宗麾下与清军作战,颇有勇力。后来被调往内地镇压农民起义。

明军在辽东与满清作战图

左良玉骁勇善战,在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步步高升;逐渐成为一个兵力雄厚的军阀。

左良玉为人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对上司傲慢无礼。对总督熊文灿一点儿也看不起;对继任的总督杨嗣昌也阳奉阴违,不听调遣指挥。因为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也拿他没办法。

在与农民军作战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令左良玉自己也很纳闷。那就是:左良玉出战,逢张必胜,逢闯必败。

左良玉曾经数次大败张献忠,连张献忠的妻妾军师都抓住了。穷途末路之际,无奈的张献忠派人送厚礼贿赂左良玉,劝他放自己一条生路,以便养寇自重。

但是,左良玉不能与李自成作战。逢李必败。1642年,左良玉与李自成在朱仙镇大战一场,结果是左良玉引以自豪的精锐亲兵死伤殆尽,自己狼狈逃到襄阳。很长时间以后,经过招集散兵游勇,扩充军队,才算恢复了元气。但是自此以后,左良玉的军队再也没有恢复到原来的战斗力。

左良玉这个人非常奇怪。崇祯皇帝在时,他拥兵自重,不听调遣,不遵王命。但是,崇祯死后,左良玉却极度痛心,非常感念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提拔重用之恩;每日痛哭,悼念崇祯。

左良玉画像

后来南明“太子案”发生,左良玉认为太子是真的,他想去拥立太子,以此来报答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这应该是左良玉的真情流露。

当然,此时左良玉的克星李自成正在清军追击下南撤,意图占领左良玉的老巢武昌,来作为大顺军的抗清根据地。

在此情况下,左良玉率军进攻南京,一举两得:既避开了克星李自成的进攻,又去南京拥立崇祯的太子,实属忠臣之义举。

可惜的是,在进军南京途中,1645年4月,左良玉因病死去,从此离开了历史舞台。

个人认为,在左良玉最后的岁月里,他是真心怀念崇祯皇帝的。左良玉进军南京是真心想拥立崇祯的太子,来报答崇祯对他的浩荡皇恩的。


惰性人儿


提这个问题其实更应该问的是明朝为何就这么亡了,当时的北京是个什么情形,左良玉有没有机会前往勤王。

如今越来越多的说法是满清误华三百年,因为中国近代的落后,中国人民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这种代价不仅仅是生命,还有独属于中华文明的灵魂,内涵。所以格外对于明朝很是思念,对于上亿人口的明朝,被十万女真大败,感觉差异,假设左良玉前去勤王,假设吴三桂前去勤王,有太多假设,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人性”。

明朝的问题太多了,不是一次勤王就能解决的。满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捡漏王之一,中国历史上全面被少数民族占领只有两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元朝是蒙古铁骑一分国土一个城池打下来的,虽然其中也有者汉人的角色在帮忙但是主力依然是蒙古,但是满清可以说是清风扫落叶,一路南下,就算偶有抵抗也是不成气候,更为与历史不同的是,主力几乎都是汉人,清朝三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是消灭明朝势力的三头猎犬,这还不算其他降清人物,在李自成攻陷太原,宣府,兵力北上直逼北京如图

农民起义军失败多次,几位起义军领导明朝均有机会杀死,可是明朝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有珍惜,导致死灰复燃。

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即向北京进军。二月入山西,仅在宁武一战,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师城下。十七日,官军三大营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监开门献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检自缢。可见庞大的大明首都,几乎毫无抵抗居然是一路投降。

距离最近的山海关吴三桂都没有来得及勤王何况远在武昌的左玉良,然而大明需要自问,为何天下人心不向他朱家。

1.朱元璋手段残忍,大杀功臣,为皇室权利过度安稳可以说是不问贤良,只看威胁。却对自己儿格外放纵。失贤者心。

2.朱棣篡位,为巩固权位,建立东厂,恢复锦衣卫。大兴诏狱,诛方孝孺十族,失文人心。

3.明朝宗室欢天喜地世代享乐,却让天下人为其买单,失天下人之心。

4.张居正鞠躬尽瘁,死后却被抄家,子孙受尽残害,失能者心。

5.袁崇焕虽有问题但是一心为国,屡次救国于水火。却被凌迟处死,即便现在对于袁崇焕有争议却罪不至凌迟,此举失武将心。

6.作战督军不信任,派遣太监督军,导致作威作福,统兵者怒不敢言,影响作战。失兵者心

此是明朝后期坍塌之势难以挽回的重要原因。

当时左玉良已有拥兵自重之嫌,但是其一生依然终于明朝廷说是忠臣还算适用

但是左玉良却是错误不断,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向对比下多数会选择个人利益,有机会投靠满清但他无法接受,但也知道大明气数已尽,左玉良死后其子投降大清,南明在失重要战力。


阐释君


其中要数在武昌的左良玉部实力最为强大,史书记载左良玉部拥有八十万大军,对外号称百万,但是实际上左良玉部真实的军队人数不会超过二十万,真正有战斗力的不过数万人。因此人数上的问题决定了左良玉没有实力去勤王,当时李自成的军力远在左良玉之上。



另外,左良玉所在的武昌与崇祯皇帝所在的北京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如此遥远的距离即便是左良玉到了北京城黄花菜都凉了,而且崇祯皇帝也没有把希望寄托在左良玉身上,真正有实力、有条件能够勤王的只有吴三桂的辽东军。

综上所述,主要原因并不是左良玉按兵不动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实则是左良玉也无能为力。当然左良玉拥兵自重也是肯定的,否则李自成也不会这么快就打到北京了。
左良玉是忠臣这个评价还是要有待商榷的,左良玉在明末清初这段历史中,从他的所作所为看谈不上是大明的忠臣,左良玉在世时并没有投降清朝,不过他的儿子左梦庚就是实打实的汉奸。虽然左良玉并不是汉奸,但左良玉还是要为明朝的灭亡负一定责的。


浮沉的历史



谁说左良玉是忠臣了???

左良玉说白了就是明末自私自利的军阀代表罢了,他之所以名声不那么臭,只不过没有降敌罢了。

话又说回来了,左良玉没有降清或者降李自成,并非忠于明朝,而是有两个原因:

一是说白了,是因为他手中有大军,毕竟拥有号称80万大军(当然实际上应该二十来万),这在乱世之中是相当雄厚的本钱,所以自然不甘屈居人下。

二是左良玉死的时机对,病死在统兵东下的窝里斗过程之中。如果左良玉还活着,夹在大清和南明之间,那么肯定也如同他儿子左梦庚一般降清的。

再结合左良玉的所作所为,像左良玉这种人,如果称他为忠臣,那么就是侮辱“忠臣”两个字。

我们先来看看左良玉干了什么,发迹于明末,靠着镇压农民起义军起家,成为一方大将。按说朝廷对左良玉不薄,结果是崇祯帝点名叫左良玉勤王的时候,左良玉是按兵不动,慢吞吞的上交一份出兵计划来拖延时间,直至明朝亡国。

明朝亡国,南明建立以后,当时左良玉害怕李自成的大军南下来抢他的地盘,他还打不过。

所以干脆是拿了一份所谓的太子“密诏”统兵动下,以赴南京“救驾”,说白了是不服弘光朝廷,又觉得弘光朝好欺负,因此就找了一个这样借口,打算架空弘光帝,成为南明实际决策者,结果是自己还没有到南京就病死,儿子左梦庚又年幼不足以镇压军心,加之清军南下,所以干脆降清。

所以说左良玉是忠臣的话,那才是真正的天大笑话。


宋安之


答:这个道理比较容易理解啊。

他手握有80万大军,又举着大明的旗号,您就得想办法拉拢他啊,称他一句“忠臣”怎么啦?难道您要骂他是“逆贼”,把他推到您的对立面吗?您傻啊?脑子进水啊?

不过,话又说回来。崇祯死前,左良玉哪有80万大军?

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的朱仙镇大战中,左良玉惨败于李自成,精锐的兵力差不多丧失完了,不得退避襄阳。

甚至,在李自成围攻开封时,左良玉已无力再战,仅据襄阳自守。

而当李自成往攻襄阳,他不得不退避三舍,先退往武昌,再退往九江。

由于他在武昌挥军公开劫掠,包括劫掠漕粮盐舶,有了立足的资本,到九江后才重新纠合起二十万乌合之众,大败张献忠,收复汉阳;并在张献忠入蜀后,出兵收复武昌。

就是因为左良玉手下有这二十万之众,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将他视为救命稻草,崇祯帝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下诏封他为宁南伯,给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并许诺平贼大功告成以后就让他们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崇祯对左良玉很够意思。

当然,左良玉也很对得起崇祯皇帝。

左良玉是个孤儿,自小由叔叔养大,长大后投军,在辽东战场效力,立过很多战功。比较有名的是跟随曹文诏在洪桥、大堑山、遵化等地与清军激战;代替总兵官尤世威到松山、杏山下与清兵作战。后来陕西的农民起义军闹大,他和曹文诏等人一起调回关内,充当了救火队员。当时明军军中都说:军中有一曹,流贼闻之心胆凉。次左良玉、汤九州。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左良玉揍张献忠就像揍自己的儿子一样,想怎么揍就怎么揍,怎么揍就怎么有理。

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张献忠差点就死在左良玉之手。

彼时,书呆子熊文灿不听左良玉的劝告,接受了张献忠的假投降。

这个张献忠,趁着左良玉前往郧西镇压农民军,就以明廷的名义袭击南阳,驻扎在南关。左良玉从郧西得胜归来,觉察有异,召张献忠前来问话。张献忠做贼心虚,转身就走。左良玉策马追赶,连射两箭,射中张的肩膀,又挥刀猛砍,张被砍得头破血流,幸好自己的部下赶来援救才躲过一劫。

崇祯十三年(1640年),左良玉在玛瑙山大战张献忠时,眼看就要大功造成。杨嗣昌却把许给他的平贼将军印转授贺人龙。左良玉勃然大怒,放生了张献忠。杨嗣昌因此气出病来,不久身亡。

再说回崇祯十七年的事儿。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祯帝下诏封他为宁南伯,并赐给他的儿子左梦庚平贼将军的大印。左良玉非常感恩,他立刻按年月拟定了一份出兵计划,让人带回京城上呈崇祯帝。哪知,形势变化太快了,崇祯帝还没看到他的奏疏,就被李自成逼死了。

噩耗传到武昌,左良玉放声痛哭。

当然,左良玉最受后人诟病的地方就是后来他在李自成大军的摧压下,以讨伐马士英为号,放弃武昌,顺江东下,压迫南明小朝廷。

左良玉在大明帝都陷落后,不断收拾各支游兵散勇,军队已经达到八十万了。

但这八十万士兵的作战力很水。

左良玉也年近迟暮,雄心已泯,无力约束。

他到了九江,听了总督袁继咸一番劝后,又值九江大火,恨急攻心,吐血身亡。


覃仕勇说史


崇祯死前,此人手握80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为何最后还会被称为忠臣?

此人便是明朝大将——左良玉!关于左良玉,在明末历史上很少有关于他的记载,最多出现在我们眼中的人物,基本上就是李自成,张献忠,崇祯等人,至于这个左良玉,似乎存在感并没有那么高!

但事实上,左良玉是明朝末年的重要主角之一,他的存在曾让李自成和张献忠都对其忌惮三分。当然,他也是明末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一名武将。仅从崇祯危急,他手握八十万大军却按兵不动一事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亲率五十万大顺军三围开封。为了抵御李自成大军,左良玉率军十余万前往营救,但是当行至朱仙镇的时候见农民军势大,于是便掉头撤回到了南方。随后将武昌城夺回,其兵力增长至三十余万。

后来眼看着清军又要进犯北京,崇祯皇帝一筹莫展。而此时的左良玉心里很清楚,大明朝就如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于是便手握八十万大军按兵不动,坐观大明朝最后的挣扎。崇祯帝也无可奈何,最后便只能允许他世镇武昌。但是因为他一次次与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对抗,因此到最后还被称为忠臣。

等到南明政权建立之后,左良玉还被南明福王封为宁南侯,镇守长江中游防御清军。

当然了,左良玉之所以不出兵,除了他知道明朝将亡的原因外,实际上这里面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从他的性格上来说,左良玉出身行伍,文化水平不高,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他那里非常的浅薄。朝廷待他不公平,那么其报效之心也就更淡薄了。对于左良玉来说,此时明朝政权不稳,战事频繁,而只有打仗,皇帝就得依靠他,只要他不当常败将军,朝廷自然就不能处置他。所以在这和农民军作战的十多年中,左良玉做过不少“浑事”,但朝廷都没有处置他。如果要是有人弹劾他,他就讥笑道:“你们有谁像我这样‘敢战’”?

其次,左良玉出生贫寒,多年受尽了文官的气,他对明朝统治的厌恶愤恨,一点也不比农民起义军差。农民起义军所搞的那一套,左良玉也会效仿,比如在某一处驻军的时候,他就会让当地的士绅百姓出钱,出粮来为自己养军。如果不答应的话,那他就会纵兵去抢,跟土匪强盗也没啥区别。最重要的是,他也不怕朝廷怪罪,朝廷即便知道了,也不敢派兵拿他,当然,也打不过他。

可以说,左良玉的骄横跋扈,是当时明朝的所有的将军望尘莫及的。朝廷也深知,这样拥兵自重的人,不能惹怒,因为一旦逼急了他,他也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流寇”,与李自成等农民军联合,这样一来局面就很难收拾了!

最后一点,左良玉对待自己手下的将士,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当“缴获”到财物,他都悉数分给将士们,还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因此很多将士都乐于为他效命。此外,左良玉还善战,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因此农民军对他十分忌惮。

因此正式这样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才造就了左良玉这种多变的性格。所以在清军将要进犯北京之时,手握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选择按兵不动也就说得通了。至于最后还被称为忠臣,实际上也还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起义军对明朝的影响,即便明朝最后还是灭亡了,但其并不承担主要责任。你么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明史》;

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方圆文史观


80万武装难民罢了!打不了硬仗,祸害下地方还行。


华夏一老卒


左良玉这个人,是有问题的。

左良玉,辽东人,年轻的时候,是个好兵,靠着在辽东打仗,成为了都司。虽然当了军官,但日子还是过得苦,有时候还要靠偷猎打野食吃,甚至暗中做响马、盗贼的勾当,有一次意外打劫了军用物资,罪该杀头,后来是同伙邱磊独担罪名,才得以免死,但是官职木有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邱磊并没有死,后来在弘光朝廷混的时候被刘泽清杀掉,而刘泽清跟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由此加深了左良玉跟弘光朝廷的龃龉,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后来左良玉与弘光朝廷的内讧。

丢了官职的左良玉走投无路,找门路投到了侯恂门下,在侯恂的推荐下,他得以在起复,后来立战功成为总兵。

做了总兵之后的老左,很快就投入到了剿匪的工作中去,也就是剿西北的李自成、张献忠。老左的这段剿匪经历怎么说呢,行为比较怪异。

一般名将都是打出来的,起码打胜仗的次数,要比吃败仗多得多,但这位“名将”左良玉同志,在剿匪过程中,常胜,也常败。他打仗的时候很奸猾,他跟张献忠打,很少落於下风,而且简直就是张献忠的克星,至少有两次,张献忠差点就死在了他手中,而对手一旦换成李自成,他就威风扫地,一败涂地,还没开战,就如鼠如猫。

左良玉见了张献忠就穷追猛打,十分威风,但遇到李自成,就只能逃跑,但如果说李自成比张献忠厉害,更强,这说不过去,两军的纪律状况有所差异,但战斗力却不分彼此,论狡诈多智,张献忠也是不输给李自成的,论凶悍狂野,比李自成还要强一些,而如果论手下将领实力,老张也要强过李自成,比如后来南明最后的保卫者李定国,以及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这四个干儿子,实际上要比李自成的刘宗敏、李过、袁宗第强上一些的。

所以老左这个人,是有问题的,他打流贼是有保留的,存的心思大概就是养寇自重,要知道在崇祯时,他的队伍编制实际上只有4万,然后跟李自成大战朱仙镇时,居然达到了三十万,而到了武昌时,更是达到了80万之众,可见老左这种忽胜忽败的起伏,目的是逐渐扩张自己的实力,毕竟,袁崇焕之后,明廷就再拿不出手的武将,只能指望这位了。

所以他给朝廷营造了这样的一种假象,让朝廷离不开他,而他可以偷偷发展自己的势力,但间接也壮大了李自成。你要说他想当皇帝,这到不至于,当京师陷落,崇祯上吊后,他的部下强烈建议他自立为帝,他没有这么干,还为崇祯的死哭得死去活来的。

老左实际上头脑是十分清新的,他的力量并不足以称帝,为什么呢?

别看他有80万大军,但这八十万军队成分复杂,有很多归降之众,而这些投降的大多是原来的流贼,不受约束,老左人老了病多,也约束不了,所以他的军队,军容虽众,但乌合之众太多,不听号令的太多了。

而老左之所以能维持这个局面,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他对自己军队的纵容,维持一支军队的最起码的忠诚,所需要的就是利益,而老左的方法是,纵容手下士兵抢掠,相关历史资料上显示,左军抢掠比流贼更恨。

所以老左的80万大军,战斗力其实没有多少,而且自从在朱仙镇败给李自成后,他被隔绝在了湖北,与袁宗第部对峙,根本来不及北上勤王的。

他不是一个忠臣,但也算不上一个奸臣,他打的主意,大致上跟大多数历史网文一样,通过军镇的力量来形成一定程度的割据,然后控制朝廷,大概这就是他的目的吧。


江畔初见月


左良玉是明末明朝著名将领,手握重兵,且在剿灭农民军起义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受封宁南伯,成为封疆裂土的国家勋贵。生逢明末乱世,特别是遇上崇祯皇帝这样刻薄寡恩的老板,明朝许多文臣武将都存有自保之意,许多文臣武将在忠于大明、归降李自成、投靠满清三者之间犹豫不决,摇摆不定。左良玉也不例外,在李自成大军兵临北京城下之际,崇祯皇帝下诏要求各地勤王,左良玉却按兵不动,可谓是不忠于崇祯皇帝。在得知北京城陷,崇祯皇帝已然自杀殉国的消息后,左良玉又悲痛欲绝,俨然是忠臣模样。但是,后世大都认为左良玉是明朝忠臣,原因很简单,左良玉虽然拥兵自重,不尊王命,却没有投降过李自成或满清政权。在我看来,说人家左良玉是奸臣叛臣,那肯定算不上,虽然他十多年参与剿灭农民军起义,双手沾满了农民军的鲜血,但是人家一没有投靠李自成,估计李自成也不会收留他,毕竟跟自己干仗这么多年;二没有像吴三桂一样投靠满清,甘为满清马前卒。三在崇祯皇帝殉国后,继续效忠于南明政权。但是说左良玉是纯粹的忠臣,也倒算不上。毕竟在长达十多年的平叛生涯中,多次与农民军交锋,深知保全自己实力的重要性,有胜利就领功,不对张献忠赶尽杀绝,养匪自重,打不过就跑路,落得“逃跑将军”的绰号。总的来看,左良玉是忠于大明,算是不够纯粹的忠臣,不过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乃是人之常情。


沧海拾遗录


历史的多巴胺来给你解答:

 

左良玉真的是个双面人,我高度怀疑他是双子座。

你说他是忠臣吧,他手握80万大军,闯军来了,他就赶紧开溜,闯军走了,他才出去骚扰一番。闯军攻打北京,他也在一旁坐山观虎斗。哪有这样的忠臣?

你说他是奸臣吧,他既不降清,也不投靠李自成,依然打算效忠南明,最后还死在讨伐马士英的路上。

左良玉在宁远因为军队是个月都没有粮饷,而且前线士兵也吃不饱饭,于是发动了一场兵变,导致左良玉因此事第一次丢官,我觉得这次丢官,给他的教育应该很深,起码有以下几点:1、绝对不能拖欠士兵粮饷;2、要有自己的班底,不至于自己人造了自己的反。因为当时驻守宁远有十四营官兵,只有祖大寿一营没有参与兵变,祖大寿的班底基本是他的亲朋故旧有很强的粘性,虽然挨饿依旧没有参与兵变。

后来多次战役,有胜有负,直到与李自成在朱仙镇大败,左良玉精锐损失惨重,这给他的打击太大,从此不敢再于李自成单挑,不过打张献忠倒是很有心得。

另外一个事情也可以侧面说明左良玉后面的行为——宦官监军,明朝有这个传统,让内廷宦官监军,左良玉多次不听调令,宦官肯定会上奏朝廷,一旦战事平稳,估计也是左良玉被问罪之日,所以他追张献忠入川,才有“献忠在,故公见重”,这种文字被记录下来,他有意放过张献忠,养寇自重,从而求得自保。不曾想,这间接害死当初器重他的杨嗣昌。

左良玉装病不再追剿张献忠,杨嗣昌只得入川亲自上阵,结果张献忠玩了个灯下黑,悄悄溜出四川,设计夺取襄阳,杀掉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得自此事,活活被气死。

再往后,左良玉佣兵80万,眼看着李自成攻破北京……

 

不过话又说回来,遇见崇祯这样刻薄寡恩的君主,你是左良玉,你又能如何自处?每个时代的人都很难用好坏去衡量,更没有办法用忠奸二字去考核。

但是你要说他是忠臣,我只能说:“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