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珠芳:自我實現與自我管理

活到今天,將近七十歲了,有一種“人生七十方開始”的感覺。活到這份上,才真正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是什麼?人生的真諦是責任。當一個人被託付以責任時,他就有活下去的動力,就會覺得有意義。

每當我回首來時路,看到的只是一連串的責任,顯得平淡無華,而自己實屬草民一介。誠然,當我回想起對待每一個責任,我那種誠實認真,執著努力,力爭上游的精神及行動表現,又會感到自慰。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因此,我也常常為這一份平淡而欣賞自我。

為什麼平淡,也許是因為我從來沒有立過大志,甘於平庸;也許是沒有受過太大的挫折,因而沒有足夠的營養使我變得偉大,成功……

我出生在國家處於災難深重的年代,戰亂、逃難、饑荒……我出生於一個工人家庭,家境貧寒,做過童工,幫過別人帶小孩。自小知道生活是艱難的,物質是奇缺的,為了不捱餓、受凍,必須努力勞動。能一生不捱餓,不受凍就心滿意足了。這大概就是我童年時代經常做的夢。抗戰勝利,全國解放,父輩經常告誡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要找一個鐵飯碗,就得考上大學,畢業後屬國家統一分配,成了國家幹部,一生就不會為溫飽發愁了。後來,接受了黨的教育,看了一些英雄傳記,立志要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又因為列寧講:“蘇維埃政權加電氣化=共產主義。”於是,決心當一名電氣化工程師就考上了電機系……這大概就是我青年時代的夢想。夢想是未來的現實。我的夢想實現了嗎?溫飽的夢是實現了。其它方面呢?也可以說實現了,也可以說沒有實現。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幸福的人生。然而,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幸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指標體系,有著不同的含義。

亞里斯多德將人生的幸福分成三類:自外界得來的幸福,自心靈得來的幸福和自肉體得來的幸福。

德國哲人叔本華認為人的命運中根本不同點有三類:

1)什麼是人,或人是什麼。人就是人格、素質、氣質、健康與精力,美與才華,道德品性,智慧和教育等等。

2)人有什麼。人有財富和他佔有的事物。

3)如何面對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在人們心目中你是什麼。表現在社會,組織中的榮譽、名聲、身份……

當代青年人人生價值標準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把人生價值與偉大等同,有的人把人生價值與驚天動地,氣壯山河相提並論。當代大多數知識青年人的人生價值標準體系有三個維度:

1)在工作中追求自主和自我管理;

2)在工作中實現目標和做出貢獻;

3)通過工作獲得財富。

當代青年志存高遠,最時髦的話題是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從小就懂得規劃成功人生路。有的人是為了實現父輩未圓的人生夢去設計自己的人生。社會上“成功學”,“成功人士七個習慣”等,這些書到處都有賣。書的作者們諄諄教導我們如何塑造自己才能實現自我。社會上還有不少諮詢公司到企業去教他們的人力資源部如何為每位員工做職業生涯設計。我自從到了經管學院以後,開始學習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麥格雷戈的X理論,Y理論以及其它什麼Z理論等等,也很著迷。1995年到華為當上第一任人力資源部長,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為每一位員工做職業生涯設計,以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讓每位員工都因為在華為而能夠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幾年實踐下來,在職業生涯設計方面,我沒有什麼作為。這件事做起來特別困難,它會遇到很多矛盾衝突。首先企業管理的產出不是管理者有多麼高明的想法,而是客戶喜歡買的產品。概括說是企業的高績效。為了企業的高績效,管理者必須按照企業的需要對工作進行組織分工,讓合適的人擔任合適的工作。其次,每件工作都讓所有的人百做不煩是很難的。再次,人們對“理想的崗位”需求是無窮的,而這種崗位總是稀缺的。華為的創業者們一直有種非常美好的想法:“華為要讓員工愛一行,幹一行”。其背後的假設是:當一個人喜歡、熱愛某項工作時,他的創造力,執著努力程度,他的生產效率也是最高的。然而,現實的情況是:當企業只按員工“我愛做什麼,就分配我做什麼”來進行組織分工時,企業是無法有產出的,甚至不可能運轉。1997年我只得把這個口號改成:“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幹一行。”雖然改了,但我仍心存疑慮:企業真的不能為員工作職業生涯設計嗎?直到1999年,管理學大師杜拉克在《21世紀的管理挑戰》一書中明確地指出:“除了日本以外“組織人”以及做生涯規劃的人事部門,早已成為歷史。隨著它們的消逝,由別人來為自己做生涯規劃的想法,也跟著煙消雲散。”同時他還提出:“很少人能“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並能有所貢獻,又能自我實現,而且有成功的結果。”

許多年長的人都會感嘆:成功的事業與美滿的愛情一樣,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在華為公司看到不少年輕人的成長曆程,也使我有同感:成功的事業,不是單靠規劃得來的。俗語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社會生活也存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條自然規律。

但是,無數成功人士也說明,人也是自己命運的主人。如果我們每個人只是消極地聽天由命度過一生,對社會,對個人都是不負責任的。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應該負起管理的責任。你想在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和自我管理,你得首先能自我管理。學會經營管理好自己。

一、為自己樹立願景和目標

自我管理的第一個問題是要為自己樹立願景和目標。要讓自己總是過著有目的的生活。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目標,首先要對“自我”的認知來一番自我超越。

斯蒂文·懷斯說:“目標朝裡看就變成了責任。目標朝外看就變成了抱負。目標朝上看就變成了信仰。”人在本質上是目的論者,目標或願景是我們生存必不可少的部份。人沒有目標將會衰亡,因為沒有目標的刺激,我們將失去生活的原動力。在這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如果不為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目的,意味著對自己不負責任,信仰和價值觀是樹立人生目標的關鍵。這與立志要過有意義的人生有關,生活的意義在於社會的抱負。自我價值的實現是什麼意思呢?“自我”的本質是社會,離開社會這個本質是找不到自我的。自我價值實現是意味著得到社會的認同,得到社會的接納。是因為我們對社會有貢獻有價值。改革開放以來,在校園裡,在社會上曾一度不太敢講“正確的人生觀”這一話題。有人說當今的社會,信仰缺失是一大問題。近10年來的社會實踐與自我學習,使我認識到“要這一個有正確人生目標的人生”不是共產黨人的專有話題。斯蒂文·懷斯是生於1874—1949年之間的人,也不是共產黨人。這就說明,只要你是一個社會人,你要自我價值的實現,就得正確地認識人生的價值是什麼?目前,不少青年人都非常自大,以我為中心,把社會,把周邊的所有的人都當作利用的手段,當作滿足個人慾望的工具。從來不想被別人使用,久而久之,這樣的人在人們的心目中將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你的聰明,你的知識,若不能為社會創造財富與社會沒有關係。你只能孤芳自賞,最終會因為不能“由士入仕”而抱怨終生。在市場經濟的社會里,是沒有免費的午餐的,一個對社會沒有責任,沒有價值的人,他能換來什麼呢?要想得到什麼,你就得付出,貢獻什麼。一個成功的,幸福的人生,在他的人生旅途的出發點和歸宿都離不開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因此,當我們考慮樹立目標的問題時一定問自己一系列的問題。“我是誰?”“我的長處在哪裡;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能貢獻什麼;我應該貢獻什麼?才能達到想達到的目的。”“我為自己樹立的目標會把我帶向哪裡?”是否帶向公正,帶向有道德的行為,帶向對別人的尊重,帶向對社會,對周邊的人的責任。而今,當你問青年人你的願景是什麼時,每一個人的回答幾乎是一樣:“有一份能發揮自己專長,有地位的工作;有舒適、寬敞的房子和名牌車子;美麗而賢慧的妻子(或能幹而帥的丈夫)和聰明的孩子。”其實,每個人的長處,價值觀是不同的,能對社會貢獻什麼也是有差異的,要想達到的目標應該與自己的長處、價值觀,貢獻相匹配才能成功。比如我們有個學工程專業的青年人,畢業後到一個單位立志要在3-5年成為公司的副總裁,但是他的世界觀是瀟灑人生,怕辛苦。而作為公司的副總裁,他的工作責任是很重的,壓力也很大,作為一個高級幹部他要有很強的影響力,很好的邏輯思維和綜合歸納的思維能力,決策能力,堅韌不拔的意志,對事業非常執著與忠誠,強烈的進取心……。當我們樹立願景目標的時候,大多數人是受社會的潮流的影響,什麼工作最吃香,什麼崗位最引人注目,什麼樣的工作能賺更多的錢。很少去想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的長處是什麼,我能作什麼樣的貢獻。這些方面與社會那些誘人的職務相匹配嗎?如果不匹配,我能在短短的3-5年內修煉好這些素質嗎?這裡講一個故事:某城市一個公眾高爾夫球場的老總,原是市政府一把手的秘書,某委的副主任,論他的能力及素質,他的仕途是看好的,由秘書---廳長----付市長……但是他酷愛高爾夫球,愛到一日不能無此君的地步,是該市唯一一個一桿進洞的人,獲業餘組競賽第一名。他非常明白,如果往仕途方向走下去,與他個人的價值觀和希望的生活方式可能越來越格格不入。當他面臨兩難的抉擇時,正值某市的一個區要建一個公眾高爾夫球場,他毫不猶豫地毛遂自薦,擔任這個球場的老總。這個高爾夫球場生意興隆,而他自己也對自己的選擇很滿意。

管理自己的人生,除了制定正確的人生目標,接下來就是過程管理,其核心的問題,是把握好當下,漫漫人生路都是由“當下”這一瞬間串起來的,王國維說:“人生有三境,超越自我,創造自我,欣賞自我。”在人生的全過程中這三境是不斷循環並逐步上升,經過一次良性的循環,就把我們向目標推進一步。

二、賦予工作意義

從學生進入社會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第二個問題是尋求工作的意義。我們帶著躊躇滿志初入社會,發現社會不總是滿腔熱情地擁抱我們,我們去求職可能會被拒絕。我們希望做我們想做的“偉大”的事,卻被人分配到一個很細微的煩瑣的工作崗位上。尋求具體做事的意義,是人類最深層次的呼喚,然而,我們的煩惱並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意義是我們主觀賦予事物的。有一位學外貿的西北大專畢業生,到上海投靠表姐,並在上海找工作,找了很長時間都被僱主拒於門外。後來其表姐建議她到“洋人村”找一份保姆的工作,開頭她無法接受這個建議,對一個有仕途傳統觀念的知識份子來講,不接受現實將要給自己的安排,我們都是非常理解的。但是畢竟人生的第一件事是要養活自己,她最後接受了保姆這份工作。能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不給自己的家庭和親人增加負擔,不成為社會的包袱,這就是意義。何況一個月能拿2000元工資,僱主還包吃包住。但畢竟這不是自己所愛的工作,女主人又特別的苛刻刁蠻,不但常感體力不支,而且心裡好苦,每次頂不住之時就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來鼓勵自己,但始終是一種無奈的心情。後來因為一件偶然的事件,她表現出既忠誠又勇敢,令女主人對她另眼相看,從而逐漸表現出友好的態度。一天,女主人問她:“你在我們家快樂嗎?”當時她心裡嘀咕,我快樂不快樂與你有什麼關係,嘴裡卻說:“在你們外國人眼裡,對一個保姆來講,什麼是最重要的,是勤勞、清潔、忠誠還是什麼的?”女主人說:“是快樂!”開始她怎樣也不能理解為什麼快樂是那麼重要。最終她想明白:人生想做什麼會受到很多歷史和現實環境的限制,往往沒有太多選擇的自由,如果一個人總在想,我只有得到我想做的工作,我才快樂,可能一生都是在苦悶中度過的。如果我們決定不得不做某件事時,一定要選擇積極的心態和快樂的心情去做,要學會“樂業”。人生的大部份時間都是在為工作或工作中度過的。不學會“樂業”,人生還能幸福嗎?後來,她做了一番自我超越之後,她快樂起來,心情好了,身體好了,效率高了,除了做家務她還幫助男主人打字,起草文件。臉上的微笑多了,從女主人臉上收穫的微笑也多起來。與女主人的溝通也更好,更廣泛了,她口語有很大進步,她把主人書房的外文書通讀了一遍,每天學習到深夜,外文水平,外貿知識有很大的提高,後來僱主回國之前將她介紹到某一外資企業當文員,每月工資5000元,而且男主人對她講:“我不是因為什麼個人關係好,把你介紹給我的朋友,而是因為你有這個工作能力和水平,勝任這份工作。”這個故事說明了,面對理想目標和現實的差距,如果我們能放棄固有的,傳統的,不符合實際的觀念,我們就能超越自己,我們就有想象力和創造力去創造自我,最後才能欣賞自我。

當我們不再為生存而工作的時候,在人生道路上仍然會不斷遇到願景與現實之間的矛盾,需要我們做出抉擇。在華為公司強調效益的管理變革中,公司將採取減少管理層次,擴大管理跨度,減少副職,壓縮機關編制等提高人均效益的措施。我們可能會從管理崗位轉入專業崗位或業務崗位。我們的心理可能會失衡。我們必須以積極的心態,平常的心態去管理和說服自我,做出正確的抉擇。在以什麼心態去面對組織分配的新工作,我們絕對有選擇的自由。我們面對組織上需要我去做,我又不喜歡做的時候,首先面臨第一個選擇是:我能不能不做?“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如果選擇不做,我們千萬別意氣用事,凡事憑感情抉擇,正確的概率較少。我們必須考慮這個選擇的機會成本將有多大,自己能承受得了嗎?如果選擇做,接著立即進行第二個抉擇:是以快樂的心情接受工作,還是以無可奈何的心情接受工作。同時還要考慮按照什麼樣的高標準去做才能有好的結局(對公司和對個人)。接著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在新的崗位上,我能為公司提高績效所作的最大貢獻是什麼?為了作出這些貢獻我需要什麼樣的自我發展?我必須掌握哪些新知識和技能?我應該在工作中發揮哪些長處?我應該為自己確定什麼樣的標準。這種選擇是上策。如果選擇以無可奈何的態度那是最下策。不但對公司沒有好處,對自己也絕無好處,是對公司變革不支持。你會整天怨天尤人,總感到“懷才不遇“,上蒼為什麼對我這樣不公平。我為人踏實,勤勤懇懇,最終落得個無以一展人生才華的地步。“偉大”的,“理想”的工作為什麼離我越來越遠……太沒意思了!面對這種心態,我們要保持高度的警覺,要堅決放棄抱怨。換一個角度看新崗位,你會發現新崗位是自己職業生涯的新起點,具有新的挑戰,有新的機會,在新的崗位上去創造新的自我,從而欣賞自我,這時你會突然發現天空比過去更藍!更寬!更高!

三、自我激勵

自我管理的第三個問題是自我激勵。不要刻意追求別人的讚美。青年人在工作中做了一點成績,希望得到組織及時的肯定,但發現人們總是冷冷地不屑一顧,連起碼一個“小夥子你真棒”的讚美都捨不得給予。這些人太吝嗇了,真沒勁!在10多年的學生生活中,我們習慣了學好一門課老師給我們一個高分的激勵方式,從別人的肯定中得到激勵。我們還不習慣自我激勵的生活模式。再加上知識社會是一個崇尚成功的社會,同時又把成功與“獲獎”等同。曾經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史懷哲醫生曾說:“在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只有微小的部分能為眾所周知;而這部分與其它瑣細而模糊的努力的總和相比,就好象浮在深海波濤上的泡沫一般微不足道。”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接受專訪時誠懇地告訴記者:“在我們這一行,全球的精英大約有100人,大家的智能、努力和貢獻都不相上下,然而只有不到10%的人得過獎,絕對不能說其他90%沒有得過獎的人不如這些得過獎的幸運兒。”我們還可以想一想,一個人的成功又經歷過多少挫折和失敗呢!如果我們非常刻意地追求別人的及時讚賞,不但沒勁,也不可能成功,也很難擁有一個真正幸福的人生。“喜褒惡貶”是人之天性,是一種本能的衝動。這種天性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並提高人類的自律水平。它使一切對人類文明有利的倫理、道德更有效。聰明的企業管理者利用人的這種本性,採取各式各樣的獎懲,激勵機制,強化人們有利於企業提高績效的行為模式,去除不利於提高企業績效的行為模式。如果人們對待讚美與榮譽表現出極其冷漠的態度,對批評又抱著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度,管理者的精神激勵招數只能是一套花架子拳腳,對企業提高績效毫無意義。如果人類對讚美和榮譽都“死了心”,什麼體育競賽,文藝表演……等等精彩、繽紛的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整個市場經濟就不會有競爭,社會也不會繁榮發展。

從個人幸福人生這一角度看,根據叔本華的觀點:如何面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決定人生是否幸福的三大因素之一。如果我們採取我行我素的態度,對別人的評價總是不屑一顧。不去改進工作,不去改造自身那些不適合社會發展的毛病。不能為社會創造任何價值,得不到社會的認同,我們將很難生存,我們會很孤獨,更難得到我們想得的財富與物質,人生很難有所成就。但是,如果我們心靈的感受對別人的評價有極高的依賴性,也是很危險的。你可能因為某些人格不成熟的人對你故意的中傷而得了憂鬱症。我有一個朋友,只因為懷疑別人不信任她,整天對周圍的同事察言觀色,活得很累,最後得了嚴重的神經官能症。病發作時,頭痛難忍,而且不斷地嘔吐,甚至吐出血來。直到後來有朋友教她如何正確面對他人的評價,她學會逐步調教自己,這病才逐步好轉。要知道,幸福是存在於心靈的平和及滿足之中。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培養建立在自知之明基礎上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修煉榮辱不驚的平常心。合理地限制這種擔心別人會怎麼看,怎麼說的本能衝動。否則,我們將變成很在意別人評價的奴隸——對於一個刻意追求讚美的人來說,傷害他和安撫他都是很容易的。這種人很難有持續的工作積極性。人生唯有了解平凡,力行平凡,才能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況且,有人得獎,必有人不得獎。其實,一個人能找到一方可以有所貢獻、能發揮影響力的人生領域,使自己覺得人生有意義,有分量,就不錯了。我們要學會欣賞自我。

四、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圈子

自我管理的第四個問題是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提高自身合作共事的能力。

解決這一問題,讓我們看看社會的現實。1998年金融危機風暴襲擊東南亞過程中,我們曾看到過這樣的報導:韓國老百姓把自己珍藏的金銀手飾捐獻給國家;韓國某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失去了工作,只得到餐館去端盤子暫時支持生計,因為股票、借錢、貸款買的房子、汽車一夜間變得一無所有。從這一例子可以看到其背後的一條得到證明的哲理:“民族尊嚴、國家命運、企業盛衰、個人得失、家庭幸福實系一條生命鏈。”其中企業是我們維持生計的職場,也是我們自我價值實現的舞臺。在這個世界裡,除了少數偉大的藝術家、運動健將之外,極少數人能靠單打獨鬥生活並獲得成功。無論是企業人或自由工作者大多數都得與他人合作共事。合作共事者理應是利益共同體。但是每個人都與我們一樣是有個性的個體,個體之間從個性、到願景、價值觀和心智模式都會有差異,這種差異處理得好,會促進企業,團隊的創造力;處理不好就會導致人際衝突,不但會影響工作效率,同時也會影響團隊的心理環境。然而,從小到大我們習慣了以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我們在家庭裡可能有六七個、七八個大人圍著我們轉,在學校里老師要求我們獨立完成作業,不要交頭接耳。學校或社會組織各種辯論,讓我們學會如何雄辯卻從來不懂得傾聽的價值,更不明白有時沉默是金。久而久之,我們便養成了自大,持才自傲的個性。不懂得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有學問不等於有財富。個人只有通過與他人合作共事的方式,用自己的知識與他人的知識集成起來為社會創造新的財富,才能獲得財富、名譽和地位。懂得這一點,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亦可以說合作共事的能力決定一個人事業的成敗。我們同時要認識到,一個從小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的人,要提高其合作共事的能力是有一定難度的,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違背自己固有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去行事,並去建立新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這非常需要意志。

要經過不斷的見、修、行的磨鍊。

首先,我們要提高對集體主義團結奮鬥的認知,修正一些模糊的不正確的見識。

創造財富需要集體主義。

一個企業在創業時期,各種管理制度、流程規範都比較模糊,企業的效率,企業的成功,靠的是創始人的個人魅力、凝聚力及團隊的集體奮鬥團結合作的工作文化和工作關係,這種精神的力量彌補了管理的不足。但是單靠這種精神的力量,企業不可能上規模,不可能有頂尖的高績效。科學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規範是高績效的重要保證,也是使得一個企業不依賴個別人才的去留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我們認為基本的管理制度及流程規範建立起來以後就不再依賴人的因素,這種觀點也是偏頗的。其實在同類企業中各企業和管理制度及流程規範大體上是相同的,而且可以抄。但動作起來各有不同的績效,可能有天壤之別。因為決定一個組織系統優秀的根本因素不是其機械框架,而是使這個機械框架具有生命力的人的因素。不是個別人,是其全體成員的整體觀念,是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聯繫與互動的品格。工作過程中的人際關係是相互信任、相互負責,還是相互猜疑、互相推諉?相互信任和相互負責的人際品格,是企業的社會資本,是一種價值觀、信念、精神的力量,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文化,是最重要的競爭力,是很難模仿的核心競爭力。世界銀行的史蒂夫奈克指出:“信任是影響一個國家經濟健康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在信任憑程度較低的時候,個人和組織在參與經濟交易時就會警惕,這可能抑制國家經濟。”一個企業員工之間相互信任、相互負責的程度決定於誠信文化得到普遍認同的程度,在一個相互信任、相互負責、高效、和諧、團結合作、集體奮鬥的團隊裡工作,人的工作不但有效率,更具有創造力。而且每個人身心會更健康,健康的身心會使我們精力更充沛,對環境的變化更敏捷,承受壓力的能力更強,使我們可持續地去奮鬥。富蘭克林講過:“時間是金錢,誠信也是金錢。”誠信確是高績效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最近英國有作家(肯·格里姆斯)以《信任是人之本性》為題,論述信任是人類適應社會群體生活的特質。並從實驗證明那些選擇信任的人都得到較好的結局。然而,在現實的社會里,每天只要你打開報紙總有各種各樣的上當受騙的故事報導:米有毒、鹽有毒、菜有毒、魚有毒、肉有毒。我們自身可能被曾經是朋友的人出賣我們,一次、兩次以後,我們的心靈很容易收縮,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人是不可相信的。因此,要讓別人相信自己實屬不易,但是,要真誠地相信別人更難。“人是不可信的”與“人是可信的”向來都是哲學家們爭論不休而又得不到“真解”的大問題。我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沒有水平參與這方面的爭論。當人們提出“人是不可信的”觀點時,會有不少人給他提供實證案例。而當人們提出“人是可信的”觀點時,會有更多的人給他提供案例。這就相當於一個人住在鄉村別墅裡,晚上打開窗戶,他可能只看到天空,星光燦爛而心曠神怡;他也可能只看到地面上到處是爛泥、陰暗、潮溼而感到鬱郁不安。但是,如果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生產力發展需要互信文化來支撐,創造財富需要集體主義,而集體主義的內核是“互信”,是利害與共。員工之間的互信文化是企業的社會資本。如果我們因為疏於管理,不建立嚴格的監控體系;或不嚴格按法規辦事,造成上當受騙,因而失去了幾個“假朋友”使我們心靈受傷害,進而認為“人是不可相信的”並把這一價值觀當作行為的指南。那麼,我們將會失去已經是或將來可能是的全部真朋友,我們可能一單生意都做不成,任何人都不敢用了。更糟糕的是,我們可能親手摧毀我們親自培養起來的,並曾經支撐我們成功的核心競爭力——團結合作,集體奮鬥的精神力量。管理存在的理由是組織績效,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培養他的對立面。管理的藝術在於在更高層面上使對立面和諧地處在一個統一體中。人是可相信的,但從現實的社會倫理道德水準看,人的慾望是無窮的,人有時可能經不起誘惑,可能會違背社會的、企業的倫理道德。我們要用加強監控體系的建設來彌補社會道德水平的不足。信任的文化要靠我們每一位員工去締造弘揚。我們要身體力行地締造相互負責、相互信任的工作文化。在思想上我們有所認識之後,接下來就是下決心從現在做起。至於行動上應如何走出第一步,管理大師杜拉克教給我們一個最有效的方法:“主動負起溝通的責任。”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有效溝通的基礎,學會關注我們的共事者,主動了解他們的長處,做事的方法,他們的工作性質及特點,他們對上下游的期待是什麼?他們的價值觀是什麼?同時要學會了解真實的“我”。要問自己:“我的長處是什麼?我的工作方式是什麼?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能做出什麼樣的貢獻?我應該做什麼貢獻?”接下來還必須問:“誰必須瞭解我?”“誰會使用我的工作產出,並使它成為有效的產出?”“我的工作必須依賴誰?”然後,主動負起溝通的責任,主動了解別人,並主動讓別人瞭解自己。瞭解是為了建立一個配合默契的工作關係。

在行動上我們還要真誠地相信我們的同事。遇到工作中出了問題,首先自覺地找自己的原因,找自己的責任,切勿先去找解脫自己責任的理由。如遇到工作中的意見分歧,要抱著一種自信心相信別人是出於“好心”,是“對事負責”,“不是衝著我來的”。對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是很自然的事,因為我們每一位同事都是與我們一樣的個體。個體之間從個性到願景、價值觀和心智模式都會有差異,所以對事的看法有差異是很正常的。黑格爾講過:“存在就是合理的。”某人這樣講、這樣做自有存在的理由。我們要學會傾聽,抱著一種包容心接納其中合理的部分。抱著一種同理心去理解有分歧的部分,然後以一種平常的心態去交換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有時要作必要的“妥協”,以達到良好合作,為共同目標的達成而奮鬥。有自信心的人不會輕易地、隨意地把“善意”看成“惡意”,不會把朋友推向敵對;有足夠自信心的人會化敵為友,即使最終當不成朋友,至少不會是敵人。在溝通過程中帶著四心(包容心、同理心、平常心、自信心),二意(誠意、善意)是極重要的。

要取得別人深層次的信任,關鍵是用自己的言行去證明。誠信的本質在於責任,誠信的意義在於責任,誠信的真締還是責任。說話算數,說到做到,忠於職守,讓託付的人,授權的人一百個放心。讓“客戶”(工作關係中的同事)迅速、準確、低成本,同時更容易完成職責。每天都這樣做,每件事都這樣做,點點滴滴鍥而不捨地往自己的誠信銀行庫裡存入資金。你就是一個擁有大的誠信資本的資本家,十分值得信賴。

其次,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同事,心態狀態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積極的心態幫助我們看到事物的光明面,消極的心態使我們只看到事物的陰暗面。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合作伙伴。包括我們的上司、下屬及周邊工作相關的同事。著名作家柏楊認為:人要是學會當好一個鑑賞家,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因為看到他人的缺點很容易,但是隻有當你能夠從他人身上看到優秀的品質,並由衷地欣賞他們的成就時,你才能真正贏得友誼和讚賞。美國人瑪格麗特說:“美存在於觀看者的眼中”。當我們談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每個人必須明白:面對客戶的期待,客戶的夢想,我們尚有許多的不足。我們公司,我們團隊及我們個人都還有很多要改進的地方。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批評、抱怨和指責。“忠言逆耳”,孔子曰:“……六十而耳順……”儘管我們不喜歡批評、抱怨和指責,但是“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要從中找到它合理的部分,把它當成營養和動力。因為我們所談的工作中相互負責、相互信任的工作關係是建設性的工作關係,這是良好人際關係的唯一有效的定義。溫情和密語倘若最終不能促進工作的進步和高績效那是毫無意義的。那隻能說明這樣的工作關係只是虛情假意。實際上是惡劣工作態度的另類表現而已。話說回來,得到員工個人認同的相互負責、相互信任的工作文化,相互之間都會把注意力集中到搞好工作上面來,而不會去斤斤計較溝通過程中的言語輕重和偶然的粗言相對。

在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問題上,注重給予他人工作的支持、貢獻和學會感恩也是非常重要的。生而為人,要感謝父母的恩惠、感謝妻子(丈夫)為支持自己的工作所作出的犧牲、感謝同事的良好合作、感謝老闆的指導和知遇之恩……。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感恩會給你帶來富裕的人生。然而,在市場經濟的環境裡,人們很容易將一切關係都視之為純粹的商業交換關係。如果真的學會像經濟學家那樣認識商業交換的基本原理那也好辦,至少懂得貢獻與索取的關係;也知道“首先要問我能為企業作出最大的貢獻是什麼?才能考慮企業應該給我什麼回報”的道理;才能用歷史的辯證觀點面對現實。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情況下我們容易站在自己的小圈子內去看商業交易。我們更多的是抱怨。抱怨的核心問題是“不公”。只看到自己的付出,漠視同事的責任和壓力。我們做了一點事,總喜歡誇大自己的努力因素,完全忘卻了在工作過程中得到領導的指點和同事的幫助。經常抱怨薪水少了,職位低了,權力小了。遇事不順,迫不及待地來一通批評、抱怨和責備,以洩心頭之積怨。“抱怨”是組織(團隊)的腐蝕劑,它會侵蝕員工之間聯繫的紐帶。我們要堅決遠離抱怨,以免心靈受到汙染。

前兩年,有位年輕人問我,他在公司成長得很順利(未到30歲已是公司的副總裁),到底是他自己的原因,還是公司的原因?我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吧!在當今的社會里,沒有能力或沒有機會成功地去創業,能夠加入一個成功的企業也是萬幸的。一個成功的企業離不開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的經營領導。懂得感恩的人,他深知做老闆不易。實質上他在為社會打工,為我們全體員工打工,因為他最累,他的貢獻最大,他的付出最多。如果按照經濟學家的觀點:一個國家的富有程度,取決於這個國家提供產品和服務的能力,那麼很自然的,

成功的企業家們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一個懂得感恩的研發人員,他會感謝市場營銷人員把他們研製出來的產品賣出去,使得自己把知識變成社會的財富的夢想得以實現。一個懂得感恩的市場人員他會感謝研發的兄弟們總是給他們提供新的賣點。同樣,一個用服人員遇到極挑剔的客戶,更應感謝他,由於他的挑剔使自己養成做事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工作作風,這樣公司才會有更多為客戶服務的機會。

五、以世界級先進標準挑戰自我

自我管理的第五個問題是挑戰自我。當代青年成長在改革開放年代。這個歷史背景造就了他們中的一些人快速成長的機會。無論在財富的積累方面還是職位的升遷方面都比他們的父輩進步得快。在“知識資本”擴大化的炒作下,高新技術企業競相出高薪爭奪人才。因為在IT行業湧起時,許多新產品都有較高的附加值,企業也出得起高薪。這無形中給青年人一個錯覺:以為在這個世界裡,自我價值的實現,就是那麼簡單。對事業缺乏耐心,空有遠大理想,無心執著追求,心浮氣躁,凡事淺嘗輒止,知難而退。不懂得要成就一番事業最需要的是忠誠和敬業精神。

在人生事業中需要用智慧來決策的大事很少,需要用行動來落實的甚多。在公司裡我聽到員工叫苦最多的是對自己的崗位,對所分配所做的事感到乏味。一個剛畢業的員工,參加研發工作,只在半年內覺得工作有新鮮感,半年後會做事了,就開始厭倦了。一個一線的市場營銷人員,做了三年客戶經理,覺得什麼都懂了,期待有職位升遷,然而左等右等沒有機會。決定跳槽,瀟灑!有的人甚至從此得了“跳槽癖”。我們經管學院有位學生,僅僅是因為報到時,他的主管初次見面時握手不熱情,目光沒有全神注視著他,報到不到三個月就跳槽了。我有一個親戚在經歷了多次跳槽之後,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形成了跳槽的習慣。工作感到乏味想跳槽;主管批評兩句想跳槽……有時甚至莫明其妙地就有跳槽的衝動。當然,在現實生活中,人生恐怕要多走幾條路,才能實現自己的願景,在職業生涯中難免要換幾種工作。問題是,我們是否對待每一份工作都用心了。我們總想做有挑戰性的工作,而且只等到做有挑戰性工作時才用心,平時做事只滿足於會做的水平上,從不會為自己工作提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目標。其實事物的本身並沒有什麼挑戰性,而是我們能否不斷挑戰自我去面對事物。比如我們公司要成為世界級領先的企業,那麼世界電信行業的客戶經理應該是什麼水平呢?有的人連公司的產品都講不清,網絡知識知之甚少,人文知識瞭解得不多,不敢面對高層客戶,或見了高層客戶也不敢說話,還有外語水平低下等等,這能行嗎?!一定要按照世界領先水平要求自己,沉下心來,精益求精。意大利19世紀名作曲家朱森珀·威爾第在80歲時完成了其偉大的著作《福斯塔夫》。當人們問他,你這麼大年紀還要從事創作歌劇這樣艱鉅的工作,你對自己是否要求太高了的時候,他說:“我的一生就是作為音樂家而為完美奮鬥,而完美總是躲著我。我當然有義務去追求完美。”無數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敬業。他們不願一般地(上司不能說不)應付工作。在事業上,哪怕只有上帝才能看見,我們都要用“我要做得更好”來要求自己。其實敬業是樂業的條件,敬業也是尊重自己。

六、自我學習——給生命加油

自我管理的第六個問題是自我學習。這個問題與前一個問題是相連的。善於挑戰自我的人一般都有良好的自學的習慣。人的一生純學生時代的學習與人的一生的學習時間相比是較短的,人生主要是結合實踐學習。特別是管理學科,它本身就是一門實踐的科學,沒有與作者相同的實踐很難理解作者的觀點的真諦,何況管理的成功是組織的績效而非邏輯。人類整部文明史就是靠四個字“繼承”與“創新”。文明史的永續就是靠我們每一代人的學習,在學習中繼承與創新。不少人在工作以後總愛抱怨:在學校學的東西沒有多少用處或不應該學某專業,其實這是極片面的。不錯,學校是教了我們許多知識,但是更重要的是教會我們獲得知識的方法,提高我們學習的能力;告訴我們在某個領域誰懂得最多,我們需要時,該去向誰請教。過去我們只知道“知識就是力量”,其實人生真正的核心力量是不斷獲得知識的能力。在工作過程中要善於向自己的上司學習,向周邊的同事學習,向自己的部下學習。向部下學習的最好的方法是聽部下講工作過程中成功與挫敗的故事。韓非子說:“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功,如是而已。”在部下面前要有勇氣承認自己某些方面的無知或知之甚少。我們要永遠保持求知的慾望,養成愛讀書的習慣。要使自己學習的效能高,最好是學習別人的書時先要忘掉自己。杜拉克一生中養成了一個非常好的習慣,每過三四年選學一門新的學科,他學過國際關係、國際法、社會和法律制度史、歷史和金額、統計、中世紀史、日本藝術及經濟學等,先是結合工作內容學,後來逐步擴展。如果我們也能這樣做,人生成功的可能性會越大。不同的科學有不同的假設,而且採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這樣兼容幷蓄,不但使我們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而且使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能從哲學的角度去看問題,使我們更富有智慧。

七、以理導欲

自我管理的第七個問題是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這個問題實則是人格的自我修煉問題。叔本華說:“人是什麼”是影響人生幸福的頭等重要的因素。人是什麼,實際就是一個具有什麼樣的人格的人,或者說你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格的人,影響人的幸福最持久不變的因素不是財富而是人的品格,而人的品格的特質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對慾望自我疏導、自我約束和自我控制的有效程度上。“欲不能無,縱則成災。”人類有改善生存環境的強烈慾望,而且人類生而就有與四周困難搏鬥的力量。正是這種慾望和力量推動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物質上和精神上的產品越來越豐富,並倡導人們在提高生產力方面把人類的潛能發揮至極。但是資源是稀缺的,而人類的個人慾望是無窮的。如果每個人對自己的財富、物質和感官滿足的慾望不加疏導、約束和控制。對社會會造成極大的災難。因此為了人類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人類社會倡導著各方面的倫理道德,企業有企業內的和企業外的倫理。華為在誠信及道德管理方面,也提出了員工必須嚴格遵守的規則:嚴禁洩漏公司的商業秘密;嚴禁故意虛假報銷;嚴禁從事與公司有商業競爭的行為;嚴禁收受賄賂與回扣;嚴禁其他違法亂紀行為。每一個企業人理應遵循。就象俗語說的必須自覺遵守遊戲規則。為了強化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國家、社會、企業都有各種法律法規,對違規違法者進行懲誡。我們一定要明白,你想獲得超出法律法規的自由,你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美國安然事件被揭露後,布什也意識到:沒有良知就沒有資本主義,沒有個人約束就沒有財富。我們國家經濟不發達,我們中國人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過著物質匱乏的日子。我們這一代青年人,大多數都不可能從父輩中繼承大量的財富和物質。相反他們上有老下有小,中有一幫困難的兄弟姐妹需要接濟與幫助。因此渴望擁有更多的財富與物質的慾望特別的強烈。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面對財富、物質、權力以及其它感官享受的慾望、欲焰,我們一定要清醒看到其背後的實質:人人都不希望過窮日子,但是窮日子不一定是痛苦的;人人嚮往過富日子,但是富人不一定是幸福的。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知足者。我們一定要堅守好自己的人格防線,不能跟著“慾望”走,不能做慾望的奴隸,一定要“見利思義”。當我們偶有妄取非份之財的念頭,並被一種僥倖心理主宰時,一定要問自己:要多少錢才能賣掉自己的靈魂。如果我們縱慾,就會變成了慾望的奴隸,見利忘義。那些斂財欲極強的人,若到了沒有內疚感,沒有負罪感的時候,也就是他走到富裕的反面——赤貧的時候,這時他連本該屬於他的個人自由都會失去。

我們一定要抱著“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的準則,從點滴做起,用行動鍛造自己良好的品格。種下行為,收穫習慣;種下習慣,收穫品格,種下品格,收穫命運。你的品格決定你是什麼人,也決定你的人生是否幸福。

八、暇心偶寄

自我管理的第八個問題是休閒時間的自我管理問題。這實則是一項“生活藝術”的修煉。

休閒時間遊離於職場之外,“暇心偶寄”是低俗還是高尚卻關係到個人的幸福和事業的成敗。蘇東坡愛好詩詞,王徽之愛竹愛到一日不能無此君的地步,而西門慶則追逐女色……。不同的“暇心偶寄”造就了不同的操守、人格和命運。

當今市場競爭激烈,市場如戰場,企業人的職業生涯好比戰場中的戎馬生涯。有人作過調查,認為成功外國企業的中高層幹部平均每天工作16小時左右。不管具體數字是否確切,從定性的角度看工作超負荷這是肯定的。在我們身邊也不乏其人。那些自我實現達到“無我”境界的人,他們很少給自己安排休閒時間,上班已經超過,下班還帶“家庭作業”回家。一方面是市場壓力所致,另一方面已形成了一種習慣。如果你是處於這種狀態,要提醒自己,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自我。我們既是一個社會人,又是一個自然人,人的社會需求的滿足得以實現是以健康身體作為前提條件的。身體這個“自然環境”,它必然地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地受制於自然規律。對身體這個“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必然會導致身心疲憊,久而久之,由身心的疲憊可能會發展到對事業的厭倦。這就是精神與物質的對立統一關係。生活的藝術就是對度的把握。成功的事業需要健康身體的支持,俗語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適當安排鍛鍊身體的時間,同時要有意識地靈活地利用零星的工作間歇活動肢體,甚至走路時挺胸收腹,多做兩個深呼吸也是好的。

在我們身邊還有一類人,他們人生目標侷限在較低層次的需求層面上,或是人生目標模糊。他們的自我實現的需求較弱。他們或是已擁有一定的財富與物質,工作方面駕輕就熟,又不願提出挑戰性的目標,或對工作無興趣沒有壓力,沒有痛苦,也不感到困難。人類生而具有與困難搏鬥的力量變得無處使用。這種過剩的力量變成了他們生命的一種負擔。此時,厭倦則乘虛而入。他們到處尋找某些具有刺激性的事物來填補空下來的心靈。他們尋求社交,娛樂和各種感官享受,去“打發”休閒時間,逐漸地發展到奢侈、浪費、直至走向低俗,導致身體垮下,家庭暴力等等,災禍接踵而至。這樣度過的休暇真是毫無價值。亞里士多德曾說:無知人的閒暇是多麼可悲啊!而如何享受閒暇實是現代人的最大問題。閒暇是個人的意識及其個性自由活動的時刻,是我們辛勤勞動掙來的果實。我們一定要很好地利用它。當今成功人士,一般都不會把這些時光在無聊中消磨掉,而是珍惜地用它鍛鍊身體,安撫妻子(丈夫),教育孩子,欣賞音樂、戲曲,讀人文方面的書籍。這些方式都能陶冶個人的高尚情操。

結束語:文章快要結束了!正要擱筆,頓覺:似乎尚有一個重要問題未講清楚——自我實現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共識,前面關於自我實現途徑的尋尋覓覓也就很難取得共識。

“自我實現”源自“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第五個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人的最高層次的需求)。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人有自我發揮、自我完善和實現自身全部潛能的慾望。按照馬斯洛的觀點,自我實現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呢?他們是這樣一種人,能夠充分開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賦、才能、潛能等因素,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總是盡力去完成,使自己不斷趨向完美。這種人經常全身心地專注某一種事情、某一項使命,全身心地獻身於某一件事而忘懷一切;這種人較少自我意識,真正進入到“無我”的境界——充分地、活躍地、無我地體驗生活。“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是“無我”的境界。自我實現不是一種結局狀態,也不是發生在某一偉大時刻的問題,而是在任何時刻,在任何程度上實現個人潛能的一個過程。這意味著要經過勤奮、歷煉、堅韌、耐心,它由許許多多微小的進展,一點一滴的鍥而不捨的積累組成。自我實現是一種“存在”,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達到的長遠目標。馬斯洛認為:“真正的自我實現,絕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者所能成就的。事實上,一個人若始終固執於自我的滿足,始終無法忘情自我,無法超越自我,便註定要與自我實現絕緣。”因為“自我”的價值是被需要。至於自我實現,實際上就是超越自我,創造自我,欣賞自我三境的不斷循環,螺旋前進。伴隨著這一過程的是一卷永無止境的自由選擇的情境系列。自由選擇的核心問題是“責任”。我們的命運最終是自我決定的,我們不是簡單地存在著,我們總是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以及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無論現實環境如何,不管過去發生了什麼,我們總是保留人的自由的最後僅存的東西——在既定環境中選擇個人態度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什麼力量都奪不走的,除非你自己逃避你對自己命運應負的責任。可悲的是,我們常常花費大量的時間,處心積慮地使自己成為一個受害者而逃避責任,從而使自己喪失自由選擇的能力,並冠冕堂皇地抱怨:“領導從來沒有給過我施展才華的機會,否則……”、“要是我的主管像你們主管那樣是個好人,我也會像你一樣……”、“我學錯了專業,要是我學的是電信專業就好了,你看現在……”。

我們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去怪罪那些“阻撓”我們的人和事身上,什麼行動都沒有,只有抱怨不迭。

自我實現的阻力很多,主要來自內部,因為我們到這個世界來,就開始“入世隨俗”,我們的態度、價值觀、信仰、興趣、思考方法和行為模式無不打上家庭、朋友及社會習俗的烙印,形成了一定的人格,其中有些因素不利於自我潛能的發揮。這就是為什麼要超越自我的原因。我們一定要堅信,我們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重新創造自己。我們可以從有限的環境條件中作出選擇,努力按未來的目標重塑現在。當我們勇於承擔起自己命運的責任,學會自我管理,我們就有智慧去面對人生旅途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就會進入良性的“超越自我,創造自我,欣賞自我”的良性循環,實現自我。

志當存高遠,始行於足下。(全文完)

思考題:學完這篇文章,請談談你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