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向孫權推薦了龐統,如若龐統加入孫權集團會改變三分天下的局勢嗎?

長安驛站


魯肅向孫權推薦龐統,假如龐統加入江東集團,是改變不了三分天下之勢!

第一、一個團體或一個單位甚至一個國家的走向與最高領導人的才智,謀略,方向有極大的關係。

第二:在赤壁之戰後,周瑜新亡,劉備己有荊州江南四郡落腳之地,三國鼎立之勢己具雛形,劉備一直以恢復漢室為已任,意圖統一全國,奈何起步晚,資源少,兵弱將寡,即使把時間往後再延續到劉備己取益州,也難以施展,原因:

A,益州本土人士未必誠服劉備集團,這樣會牽扯劉備精力,對劉備統一全 國的戰略會有阻礙,後來蜀漢本土人士多次造反起義也證實這一點。

B,謀士法正與劉備意趣相投,節奏合拍,怎奈早逝。諸葛亮戰略與劉備一致,但穩重有餘,氣度不足,在用人,攻城略地方面過於謹慎。

C,武將方面除了傳說五虎上將外,其它能獨當一面的將領寥寥無幾。

D,根據地方面:荊州五分四裂,江夏孫權所佔,北部南陽、樊城歸魏。劉備就擁有了荊州的南郡以及江南四郡也是四面受敵。雖守土沒有問題,再與曹魏和東吳搶荊襄其它地盤,實屬不易。只能向西奪取益州號稱天府之國,實際遠不如江東,更別說與魏國的青,冀,幽……等州相比。

所以蜀漢集團保持後來的現狀已非常不易了,但守住當時己得荊州部份領土沒有問題。

第三、江東孫權方面:早在龐統之前,魯肅已向孫權進言,從魯肅版的《隆中對》看:

肅見權,權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權曰:“今盡力—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從中可以看出,孫權沒有象劉備那樣的偉大目標,孫權只想能瓜分荊州部份領土,作為戰略緩衝區,,能保住祖宗基業已不錯了!

再看龐統:

A龐統對荊州的定位與諸葛亮相反,不贊成為四分五裂的荊州爭得頭破血流,荊州是一個是非之地,有點與孫權合拍。另外贊成沿長江一線發展,或向北擴張,甚至取西川,這點對孫吳未心可行。

B,龐統稱"鳳雛",這稱號是他叔叔給他做廣告而取的外號,從後來他的發展經歷看,有些言過其實。即使他加入江東集團,未必能左右孫權。

C,何況江東豪強士族張昭之流一直在抗爭孫氏政權。對孫堅之死和孫策之亡,都是江東本土豪門士族所為,一旦大軍壓境,江東本土豪門士族不會堅定地擁護孫氏政權,赤壁之戰可見一斑,從孫吳政權的歷史過程看,拱衛孫氏政權除了忠誠武將外,而只有部份本土豪門士族。

即使從實際資源來講,孫權統一全國的條件比劉備好:兵強馬壯,戰將無數,人口物資,地理位置……可是最高統治者及主要謀臣只想守土之志,所以孫吳難以再擴張。

第四、北方曹魏方面:

A,曹操及其繼任者雄才大略,挾天子而令諸侯,佔盡天時。

B,疆土廣闊,物資豐富,人才濟濟。

C,不過也有難言之隱:以荀彧為首豪強士族幫助曹氏,但更擁護漢天子,要知道荀彧是曹操的張良啊!還有關隴集團司馬氏與曹家貌合神離。

D,雖然北方大部份已平定,近在咫尺的遼東烏恆柔然也是肘腋之患,讓曹魏心煩。何況還有一個天天喊叫恢復漢室、時刻要北伐的劉備集團。

如此看來,最有可能統一全國的曹魏集團也很難吞併吳蜀。

所以就當時局勢、各集團高層的狀態、戰略等方面看,假如龐統加入江東,也不會改變三國鼎立局勢。







狐羊樹


這都是三國演義中美化後的龐統,正史上的龐統沒有這麼重要。

龐統出生荊州襄陽,是龐德公的侄子,而荊州龐氏是荊州的地方豪強,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是諸葛亮的二姐夫。而龐統是龐氏比較出眾的子弟。龐德公這個老不羞也真有意思,到處宣揚自己的侄子是“鳳雛”,兒子的妻弟是“臥龍”,自己的好朋友是“水鏡‘’還真是毫不避嫌。其實這個事情是跟東漢的察舉制有很大的關係的,東漢沒有科舉,想要做官只能通過舉孝廉、茂才的方式推薦做官,而推舉的權利實際上是把握在地方豪族領袖的手中的,所以東漢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人群,他們專門評價當世的人才,人才想要做官必須要有他們的背書。龐德公這麼推崇宣傳這個幾個人,無疑就是在為這幾個人做官背書而已。

龐統與諸葛亮比較,才能我們無法評價。單就背後的勢力而言,龐統是遠遠不如諸葛亮的。

龐統的背後只有龐氏家族。

而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荊州豪族蒯祺,二姐嫁給了荊州豪族龐山民,自己娶了荊州豪族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而黃月英的母親蔡氏與荊州牧劉表的妻子是親姐妹,同樣又是荊州豪族蔡氏的女兒。

劉備只要用諸葛亮一個人就可以獲得凝聚荊州全部豪族的支持,這一點龐統遠遠不能比擬。

這樣一個人你覺得可以當上遠離荊州的東吳的大都督?你看看東吳重臣的籍貫就可以看出,這是不可能的。

再說龐統跟東吳的關係,龐統出仕之後一直做著小官,先是在襄陽當功曹,然後又在南郡太守周瑜的手下當功曹,期間周瑜曾經想要出征西川,這個時候龐統應該接觸了周瑜的作戰戰略和計劃或者親身參與其中。其後周瑜突然暴病而死,龐統送周瑜屍體返回東吳。

我推斷周瑜想要出征西川的戰略構想跟龐統有很大的關係,在此期間龐統得到了周瑜的認可和提拔。但是周瑜的突然病逝,讓龐統竹籃打水,於是藉著送周瑜遺體返回東吳,拜見了魯肅等東吳高層,期間應該也向其推銷了西川戰略,但是由於該戰略需要舉國之力,又沒有了周瑜這樣的強力人物支持,該計劃沒有得到孫權的採納,龐統只能又回到了荊州劉備處。

一開始沒有獲得劉備的重視,經過魯肅、諸葛亮等人的推薦後,也是為了取得荊州龐氏的支持,任命龐統為治中從事。這一期間,龐統應該向劉備推銷其西川戰略,其完整的西川戰略應該得到了劉備的支持。龐統最終取得了劉備的信任,獲得了副軍中郎將的職務。

所以,龐統的一生的才能主要凝聚在西川戰略上,先後兩次重用都是因為此。即便他早就投靠東吳,也不可能得到重用,因為當時的東吳沒有任何條件實施西川戰略。而龐統一個荊州龐氏的子弟,在沒有家族支持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可能在遠離荊州的東吳當上大都督的,估計也可能會在呂蒙白衣渡江的時候發揮作用,也就是個閒散大夫的前途吧。


陳司轍


所謂時勢造英雄,歷史的走向一般不會因為一兩個人的出現而改變,正如傳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人都得到了,也終究是勉強立足於西南一隅,川滇一帶。那時候,三足鼎立是形勢,得到臥龍鳳雛也無法一統天下,就像到了司馬篡魏時期,縱然沒有臥龍鳳雛一樣可以一統天下,三家歸晉。

諸葛亮在隆中對分析東吳“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孫氏江東頗得民眾擁戴,而且東吳不缺乏人才,先後擔任東吳大都督的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江東才俊,孫策病亡之際託孤張昭、周瑜,後來周瑜力主抗曹,在赤壁之戰大破曹軍,周瑜病故魯肅接任大都督,魯肅治軍嚴明,曾屯軍洞庭湖,常在岳陽樓檢閱水軍,《巴陵縣誌》記載“岳陽樓又曰魯肅閱兵樓”,現在還保存有點將臺遺址,魯肅雖無開拓,但守成綽綽有餘。後繼者呂蒙白衣渡江,襲殺關羽,奪回荊州,把劉備封鎖在長江上游,使其不能順流而下,窺視江東。陸遜則在夷陵,火燒劉備,大獲全勝,三國鼎立最終形成。

龐統投奔劉備後擔任縣令,後被免官,為此魯肅專門致信劉備說龐統不是百里之才,後來龐統才擔任軍師中郎將,比肩諸葛亮。可見魯肅是知道龐統能力的,但至於孫權不用龐統,主要是在二人對答中,孫權覺得龐統是“狂士”,對比不滿,反觀諸葛亮一副“隆中對”讓劉備拜服的五體投地。

所謂“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和孫權問龐統相比,一個是君王不著調,迷信鬼神,一個是臣子不著調,賣弄玄虛,雙方自然不歡而散。況且三國是魏晉談玄論道的萌芽,賣弄玄虛須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

所以說,魏蜀吳三國鼎立不在於人才太少,恰恰是人才太多,每個集團都有不少智謀之士,龐統縱然加入江東,一己之力如何應對得了整個天下人的智慧?那時,他頂多也只能是“江東諸葛亮”而已。





維摩詰de花雨滿天


不會,諸葛亮終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未改變,司馬懿隱忍一生,也是後人完成一統,天下歸晉。


三人行必有我師


龐統加入孫權集團也不會改變三分天下的局勢。

我們看演義類的書籍,往往會誇大某個人的作用。但實際上,大到一國,個人的作用雖然不可忽視,但同時團隊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三國之中,按正史論,最人才濟濟的反而是魏國。另外,你所佔據的地盤的客觀條件也非常重要。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看出。曹魏集團佔有廣袤的北方,基本是整個黃河流域,這是古代中國,尤其是宋朝以前,人口最為密集,農業最為發達的地方。曹操定都許昌,後來魏文帝曹丕又定都洛陽,是真正的中原之地。歷來有得中原者的天下的說法。要不“問鼎中原”怎麼來的?所以,我們看到,在三國鼎立時期,曹魏是攻守平衡,進退自如。


而東吳呢?位於整個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系發達,農業也不錯,是富庶之地。但是,東吳最大的依靠是長江天險,同時,最大的桎梏也是長江天險。我們可以看到江東集團實行的策略是防守為主,穩定為主,進攻次之的國策。當然,從劉備手中搶回荊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成果。然而觀其自始至終的國策,是缺乏進取心的。因此抗衡足以,得天下很難。


至於西蜀政權,其實在三國中的國力是最弱的。我們看到《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又是六出祁山,又是七擒孟獲,感覺用兵如神。實際上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諸葛丞相不斷的在用兵。

他的國策是以攻代守。因為他清醒的意識到蜀國最弱的事實,所以寄希望于軍事上有所突破。如果一旦蜀國能夠在中原之地獲得一個大大的據點,方能扭轉這樣不利的局面。但是結局很遺憾,並沒有成功,諸葛亮也早早就死了,蜀國也是第一個滅亡的。


龐統一人,是無法改變天下大勢的。


任十三讀史


就算龐統加入孫權集團,也不能改變三分天下的局勢。

曹操滅了袁紹後,實力大增,孫權和劉備不論在軍事實力還是佔領城池數量中都不是曹操的對手,如果兩方向任何一方用兵,曹操就可以乘虛而入,正所謂鶴蚌相爭,漁翁得利。而龐統雖然有經天緯地之才,但也要有軍事實力才可大展宏圖。就像我們所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龐統再有才,如果想要滅掉劉備或曹操任何一方,都是不大可能的,並且當時劉備有諸葛亮輔佐,而曹操手下的精兵強將和智謀之士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就算龐統加入孫權集團也改變不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sunnyf888


首先,歷史大勢和方向不是任何個人可以改變的,只能說利用個人能力順勢而為,乘勢而上。三國鼎立之勢有歷史的必然性,不會隨意被改變,從東漢末年的大亂到三國時期的相對穩定,是社會和百姓的覺醒和願望。其次,龐統是三國時期的傑出人才,相當於目前的傑出智囊,確實有經天緯地之才,無論他在哪個陣營都會起到助推劑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