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勸學(教學設計一)湘一芙蓉第二中學徐詩音

教學目標

1.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

2.分析人物對話,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把握課文中的文言實詞的基礎上,理解文中語氣詞和稱謂語的含義。


孫權勸學(教學設計一)湘一芙蓉第二中學徐詩音

學情分析

1.生活經驗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犯和呂蒙一樣的錯誤,輕視學習,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同時也沒有找到學習的方法和方向,由此,希望學生在學習文章之後能夠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呂蒙一樣發奮學習,爭做“吳下阿蒙”。

2.語文經驗

本單元的課文的寫作對象都是歷史明星,《孫權勸學》作為本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也是唯一一篇古文,在學習的時候,涉及到了古代文言知識的學習和體悟,學生已經有了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學習經驗,對文言文的形式和表現方式有了大概的理解,因此,本課的文言文學習除了完成感知性任務,還應該指導學生精讀文章,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從歷史名人的事蹟中,獲取內在動力,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時第一課時

一、課時教學重點

鼓勵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用“留、替、調、補、刪”的方法翻譯重點句子。

二、教學準備

課前預習,瞭解三國時期相關背景。

三、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設計意圖:

引發學習興趣,理解文章標題的含義。

三國時期吳國有一員大將,名為呂蒙,這個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吳王孫權非常看重他,但是這個呂蒙啊,有個毛病,他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勸了他很多次,讓他多讀點書,學點知識,他總是找各種理由推辭,覺得自己一個武夫,讀書沒有什麼用。但是孫權不放棄,屢次勸說,這一次,孫權又來勸呂蒙了,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勸的。

(二)整體把握

設計意圖:

學習文章的基礎是理解文章,所以把理解文意作為學習的開始。

(一)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首先老師想請同學們一起把我們的課文朗讀一遍,然後請一位同學告訴我們,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出示生字詞字音)

1.齊讀課文

2.請一位同學概括文章大意

(二)自主翻譯課文

老師想要問問大家,你是怎麼樣翻譯課文的呢,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呢?請你說說看。

1.請翻譯文章的同學說說自己的方法。

2.請其他同學說說自己的方法。

(三)“留、替、調、補、刪”翻譯法

同學們說了很多自己的方法,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究文言文翻譯的規律。

1.留。

老師想問問同學們,我們翻譯文言文的時候,是每一個字都要翻譯出來嗎?如果不是的話,那麼什麼內容我們不需要翻譯呢?

(國號、年號、地名、書名、人名等)

那麼《孫權勸學》這篇課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不譯?

(人名:權、呂蒙、魯肅,地名:尋陽)

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直接保留,所以我們把這個訣竅稱之為“留”。

2.替。

文言文中有很多詞語,古今差異很大,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如何翻譯這類詞語呢?

(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代漢語詞語)

這樣的古代詞語到底有哪些類型呢?有沒有同學能說一說?

(1)用雙音詞替換單音詞。

請你從課文中找出這樣的例子

(初:當初;辭:推辭;務:事務)

(2)用本字替換通假字,用今詞語替換古詞語。

你在這篇課文或者我們從前學過的文言文中有見過這些現象嗎?

(《詠雪》中,“公大笑樂”,樂通悅,形容高興的樣子。)

(3)還有一些詞語,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它們的意義要麼發生了變化,要麼擴大或者縮小了範圍,你能在本課中舉出這樣的例子嗎?請你在課文中劃記出來之後舉手告訴我們。

(例:“博士”古代專指專掌經學教授的學官,現在是對已經獲得或者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的稱呼。

“辭”古代指推託,現在指的是告別,不接受,解僱。

“治”古義是研究,今義是治理)

鼓勵學生自己找出課文中古今異義的詞語,有助於理解文意。

3.調。

老師看到“蒙辭以軍中多務”這句話,發現它和我們平常說話的語序不太一樣,理解有些困難,我們該如何翻譯這句話呢?

(此句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該是“蒙以軍中多務辭”,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這個理由推辭。)

你還遇到過類似的句子了嗎。你是如何理解這些句子的呢?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見事”即“見事何”,感嘆句副詞前置,大兄為什麼知曉事情這麼晚呢!)

《詠雪》中,何所似,即“所似何”,賓語前置。像什麼。)

由於古今語法的演變,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盡相同,翻譯時在做到不失原意的情況下,我們應按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適當調整,這樣的方法,我們稱之為“調”。

4.補。

我們知道,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除了倒裝句,還有一類省略句,你能找出本課中的省略句嗎?

(“肅遂拜蒙母”)

對於這類省略句,我們應該怎麼翻譯呢?

(先找到被省略的部分,把這一部分補進句子裡,“肅遂拜蒙母”中,“拜”後省略介詞“於”,所以句子可補充為“肅遂拜於蒙母”,意為,於是魯肅拜見了呂蒙的母親。)

5。刪。

我們的見到的文言文中,每一字都是有完整的實際意義的嗎?

(不是)

那麼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我們在翻譯的時候要怎麼處理呢?

(刪掉)

對,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可以刪去,課文中有嗎?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的“之”,在此處無實際意義,是結構助詞。)

PPT展示:

主要有幾種情況:

1.刪掉句首句尾的語氣詞。

2.刪掉句中表順接的連詞。

3.刪掉只起結構作用的助詞。

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主要就運用這幾種方法,我們簡單總結一下:

(PPT:

留:年號、地名、職稱、器具等,可照錄不翻譯。

替:用現代漢語詞語替換古義詞。

調:調整倒裝句的語序,如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後置、定語後置等。

補: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語或謂語。

刪:刪去不譯的詞,如發語詞等)

即“留、替、調、補、刪”。

接下來請同學們依據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來翻譯我們的課文,你是不是覺得翻譯文言文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難呢?誰願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成果嗎?

(三)總結激趣

設計意圖:

課後練習,鞏固所學

只有正確理解文意,才能夠對課文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本節課主要學習了“留、替、調、補、刪”的翻譯方法,這也為同學們接下來的課文學習和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希望同學們通過不斷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學習能力。

課後建議:自主翻譯課文,試著翻譯簡短的課外文言文,鞏固所學知識。

(五)板書設計

文言文五字翻譯法

留名稱

替古今

調語序

補省略

刪無義

第二課時

一、課時教學重點

關注文中的人物對話,通過朗讀感受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理解文中語氣詞和稱謂語的含義。

二、教學準備

回顧上節課所學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留、替、調、補、刪”的翻譯方法,同學們通過這樣的方法更好地理解了課文大意,那麼今天,我們就對課文做進一步的探究。

(二)初步理解

(一)分角色朗讀,初步理解對話

1.老師想問問大家,我們的課文是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展現故事情節的呢?

(對話)

這段對話中都有哪些人呢?

(孫權、呂蒙、魯肅)

他們的對話談到了哪些內容呢,又是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談論的呢?老師想請幾位同學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來為我們朗讀課文。

(孫權、呂蒙、魯肅、旁白)

(二)賞析對話,理解人物

1.剛剛分別扮演課文中幾個人物的同學,請你們談談對自己所代表的人物所說的話的理解(主要探討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讀出什麼樣的感情。)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1)孫權。

共同賞析孫權的幾句話。

①“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這一句,你認為,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

(堅決,不容推辭。)

這樣的語氣能夠代表孫權什麼樣的態度呢?

(表明孫權對呂蒙要求很嚴格,也說明他對呂蒙寄寓了很大的期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哪位同學能為大家翻譯一下這個句子嗎?

(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博士嗎)

你認為這個句子裡決定語氣的詞語是哪些?

(難道、嗎)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語氣呢?

(“邪”是反問,即嗎,表明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責備意味。)

③“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我們在讀這一句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樣的語氣呢?

(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根據我們對孫權的幾句話的理解,你能說說孫權究竟是如何勸學的嗎?

明確:孫權認為學習對於執掌軍權的呂蒙來說非常重要,對他執掌軍務大有益處——學習的必要性。

當呂蒙找藉口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孫權又明確指出學習的目的和方法——學習的可行性。

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學習後的益處——學習的作用。

這裡體現出孫權的善勸。

(2)魯肅、呂蒙。

我們知道,孫權勸學,最後呂蒙有沒有學?

學習有沒有效果?你是如何得知的呢?

(從呂蒙和魯肅的對話可以得知,呂蒙的學習是很有成效的。)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這裡的魯肅,語氣裡帶著什麼樣的情感色彩?他為何會與呂蒙結為好友?

(吃驚,讚歎

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意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志趣相投。從側面表現出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②“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此句是呂蒙所說,你從他的話中聽出了什麼嗎?(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

(三)深入探究

兩位和呂蒙對話的人物,他們分別和呂蒙是什麼關係呢?

這一點在課文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①稱呼。

孫權稱呂蒙為“卿”,“卿”在古代既可作君對臣子的愛稱,也可作朋友、夫妻間的愛稱,在此處是孫權作為君主對呂蒙以愛臣之稱。

魯肅稱呂蒙為“卿”,即是朋友間愛稱,而呂蒙稱魯肅為“大兄”,也表現二人同僚、友人的關係。

②語氣情調。

孫權認真相勸,語氣鄭重而親切,既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又不失人主的身份。請一位同學試著朗讀孫權的話。

魯肅和呂蒙二人對話,話語中調侃的意味明顯,顯示兩人的融洽關係。

(四)整體提升

1.呂蒙的經歷給你什麼樣的啟示?

2.當堂背誦全文, 在我們背誦課文的時候,有些同學記憶力不太好,背誦有困難,你能幫大家理出一 條線索幫助大家背誦嗎?

嘗試根據線索當堂背誦課文。

(五)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用“留、替、調、補、刪”的方法試著了翻譯課文,並且運用所學方法解決實際文言文翻譯問題,通過對文中的人物對話的分析,通過對人物的語氣、神態和心理的揣摩,我們能更進一步理解人物關係,從文中人物故事獲得啟示。

課後建議:讀一讀《戰國策》中其它文章,領略名家風采,試著用學過的方法理解文章大意。推薦篇目:《齊策.馮援客孟嘗君》《趙策.觸龍說趙太后》《魏策,唐睢不辱使命》《燕策.荊軻刺秦王》

(六)板書設計

君臣 同僚

孫權————呂蒙————魯肅

必要性

學習 可行性

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