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舅舅,一代傳奇人物祖大壽,他的墓為何出現在加拿大?

大侃歷史


自古以來,最令人唾棄的非漢奸莫屬。不論是暗通金國秦檜、還是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亦或是金庸筆下認賊作父的楊康都讓世人恨得咬牙切齒。但有一個漢奸,人們鮮為提及,也不知是否該將他定義為漢奸,那就是祖大壽。

他身為袁崇煥手下第一猛將,大明王朝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在滿清與明朝戰役時,不僅炮殺努爾哈赤、擊退皇太極,還曾先後兩次投敵;第一次為炸投,乃兵敗後的權宜之計。第二次則是真投,但也屬無奈之舉。雖然投降歸順後,皇太極不計前嫌地封他為漢軍正黃旗總兵,可他卻不願為滿清效力,所以直到他於順治十三年(1656)病逝,除了給外甥吳三桂寫過一封勸降信,基本上無所作為。對此,世人聯稱“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復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個裡外不是人”。

祖大壽壽終正寢後,據說葬於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對於這位炮殺努爾哈赤,二次降清,雙手沾滿八旗將士鮮血的明朝降將,順治皇帝還是給予了諸如“持身敬慎”“秉性老成”的高度評價。他的靈魂雖已歸天,但他的傳奇並沒有就此結束。兩百六十多年後他被“移民”到加拿大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辛亥革命後,封建主義雖被推翻,但帝國主義仍很猖狂。再加上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不久後軍閥混戰,整個中國亂成一團。不少外國的傳教士、資本家和投機者將目光投向我國珍貴的歷史文物,意圖低價購買。而當時我國的老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根本無暇顧及文物,甚至還出現了一批盜墓者與文物販子。大約在1919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在華商人克羅夫茨採購一套完整的且是明清高官顯爵的墓葬。於是克羅夫茨首先從北京開始挑選,當他看到祖大壽的陵墓(暫且這麼認為)後,毫不猶豫地從文物販子手中將其買下,並將祖大壽墓及墓前的石雕、石桌、文武翁仲、石駱駝等一起裝運上船,漂洋過海倒賣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現今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還能看到這座陵墓,而且保存得完好。不過整座墓室只有墓門上刻著“皇清誥封光祿大夫”一行字,所以實際無法確證墓主就是祖大壽。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座墓一定來自北京清河永泰莊,但是是祖大壽的幾率較小。首先從我國目前可參考的史料來看,沒有祖大壽葬在北京的記載,相反史料上多次提及祖大壽的墓地在遼寧興城。清康熙刻本《祖氏家譜》記載:祖大壽卒於清順治十三年(1656)四月十五日申時,壽七十有八,葬於寧遠西河右岸新塋,即“鎮國將軍祖公塋”。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戶部尚書兼國史館總裁張玉書在為《祖氏家譜》所作的序中:“而寧遠祖氏尤為諸望族之冠。曩餘扈從,至陪京過明東協副總戎祖公墓道,駐馬肅入,撫碑拂蘚,則其子大將軍兄弟之名在焉。”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張玉書曾前往寧遠“鎮國將軍祖公塋”墓地拜祭祖大壽。

另外在2013年,遼寧興城的當地村民發現了祖大壽祭文碑,最小的殘件也有百餘公斤,其中一塊殘碑上“祖大壽”三個字格外引人注目。這塊祭文碑復原,至少有3米高,其重量也要超過2噸,清朝刻制這樣的巨型祭文碑規格算相當高,可見對祖大壽的重視。儘管目前碑文尚缺字,但大部分碑件的出土也為破解祖大壽墓葬之謎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考古實物,也為證實國外的“祖大壽墓”是誤傳,提供了最為有力的證據。

我國學者一致認為,一代傳奇人物祖大壽的墓葬位於今遼寧省興城,而遷移到加拿大的墓室是他子侄的。雖然祖氏家族的叔侄二人幾百年來只能隔海相望,但是無論相距多遠,宗族和血脈是不能分割的;無論位於何方,都彰顯著華夏的輝煌歷史。


鄧海春


中國人如果去加拿大多倫多旅遊,有個地方非去不可,其便是位於市中心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那是北美排名第五的博物館,收藏有大量珍貴的中國文物,總計超過3.5萬件,很多中國博物館也沒有他們的藏品豐富。

而在中國展廳裡面有一座非常完整中國古代高官墓冢,其主人乃是祖大壽!

祖大壽何許人也?

祖大壽是明代末期著名的將領,吳三桂的舅父,自詡為祖逖後人,他先是效力明朝,後來在明與清的戰爭中,歸降清朝。

崇禎四年,明清在大淩河的交戰中祖大壽因沒有糧草和援軍,無奈之下先投降於清,之後逃去了錦州城,在這裡可以等待援軍的帶來,但在崇禎十四年的明和清在錦州的大戰中,來支援祖大壽的援軍失敗,祖大壽無奈之下便投降於清軍直到去世。

祖大壽死後葬於北京,他的墓地是在一處四合院裡,到時候後來他的墓卻出現在了加拿大?

這主要是因為在祖大壽去世以後的260年後,一位英國籍商人在中國買下了祖大壽墓地所在的院子。

加拿大博物館委託這位商人在中國買一處明代或清代時期顯赫的官員或者貴族的墓地,經過這位商人四處尋找和挑選之後,他最終確定併購買了祖大壽的墓地,加拿大的皇家博物館經過驗證和確認之後,從這位商人手裡買下了祖大壽的墓地。

不僅包括整個四合院,還包括墓地中的物品,其中有很多石頭做成的傢俱,包括石頭做成的門,桌子,還有由石頭製成的守墓人等。

甚至連祖大壽的拱起的墳丘,這些物品在古代中國高官的墓地中是很常見的,就這樣,加拿大的博物館買下了一整套的祖大壽墓地,並把這些物品運到了加拿大。

這也就是祖大壽在1656年去世於北京,但其墓地卻出現在加拿大的原因。


白話歷史君


祖大壽只是吳三桂名份上的舅舅,並沒有血緣之實,吳三桂父親吳襄,從邊境調回京師,由於妻子早喪,就娶了遼西望族,名將祖大壽的妹子當續絃,其時吳三桂已有十歲左右,就此以舅舅稱呼祖大壽,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祖大壽等的教誨影響下,文武雙修,出類拔萃,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開始了軍旅生涯,後來與這位名份上的舅父,發生了多次交集,並雙雙成為明朝的叛逆,卻是始料莫及。


祖大壽出身將門世家,一生遭遇坎坷曲折,對於他的複雜人物性格,不能簡單以忠奸論處。他在遼東守邊生涯,先後跟隨過孫承宗、熊廷弼、王化貞、袁崇煥等主帥,在袁崇煥時戰功赫然,時努爾哈赤率兵強攻寧遠,被袁崇煥用紅夷大炮擊退,不久身死,祖大壽聽從袁崇煥命令參與各次戰役,並將寧遠城將城牆加高增厚,從此在遼東寧遠錦州與後金清軍周旋,名聞遠近。在己巳之變時,皇太極繞道從薊門方向攻入長城,兵臨北京,明朝上下震動,崇禎應對失措,把前來解圍的袁崇煥凌遲處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經在獄中的袁崇煥書信的勸說下,祖大壽繼續為明王朝效忠,防守錦州前線,大淩河之戰強弱懸殊,急中生智用了詐降之策,殺了誓死不從的何可綱,與皇太極在城外設壇盟誓,又向皇太極獻策,說家屬還有錦州城,城裡人不知他也降,願意帶一支兵馬去錦州,在城裡當內應,皇太極喜出望外,同意了。祖大壽一進錦州就織人馬抵抗清軍。皇太極怒極,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都無功而返。這樣,祖大壽詐降逃回後又為明朝守了十年的城,直到崇禎十四年四月,清兵再次傾國而來包圍錦州,足足圍了一年,洪承疇的十四萬援軍在松山被擊潰,洪承疇被擒投降;祖大壽孤城無援,城中又開始人吃人,已陷絕境,只好再次投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投降後的祖大壽沒有再反,皇太極依然禮敬尊重他,只是不給兵權,直到1644年清兵入關,順治在位時祖大壽才去世,降清後只有寫信招降吳三桂一事頗受非議,並沒有其他為虎作倀的事蹟,死後葬在北京城。民國時,英國皮貨商克羅夫茨受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在中國採購一套明清之際高官墓葬,選定了祖大壽的墳墓。便將其墳墓與墓碑、石雕、石駱駝等全部運到海船上,漂洋過海運往北美洲,置於安大略博物館收藏至今。


南方鵬


吳三桂作為明末大將,鎮守三海關,負責抵抗清軍,李自成佔領北京後,吳三桂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清軍,率兵一路打到雲南,為清朝的開創立下赫赫戰功,很多人都會將吳三桂和秦桂歸為一類,而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更加讓人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祖大壽的陵墓居然出現在加拿大的博物館中,難道祖大壽和加拿大人有親戚關係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雖然歷史上關於祖大壽的評價確實存在一定的爭論,但是不能將祖大壽歸為秦桂這一類人的範疇裡面。祖大壽原本是袁崇煥的手下,他一直致力於反清復明,可以說祖大壽對明朝是很忠心的。他的爭議來自於兩次歸降,第一次歸降於清朝是因為沒有任何出路,當時祖大壽為了顧全大局不得已而為之。第二次歸降雖然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的,但是祖大壽也只能順從清朝,當時祖大壽的心依然向著明朝,所以雖然清朝的統治者希望重用祖大壽,可是他在清朝基本上沒有什麼突出的作為,他也是用這種消極的方式來做抵抗。不過請朝的皇帝對祖大壽的評價還是比較高的,只不過祖大壽的心中依然很矛盾,他不想對不起明朝,但是也希望在清朝的統治下活下去,就這樣,祖大壽直到七十八歲過世,也沒有為清朝做出什麼重大貢獻。

有一種說法認為,祖大壽死後被埋葬在北京清河的永泰村,可是過去了兩百多年後,居然有人發現祖大壽的陵墓出現在加拿大的博物館中。原因是因為當時加拿大博物館希望可以陳列中國具有代表性的陵墓,所以當時一位常年在中國做文物買賣的商人就開始物色陵墓,後來就選中了祖大壽的陵墓。就這樣,祖大壽的陵墓被陳列在異國他鄉,也讓外國人見識了當時中國所修建的陵墓規模和特點。可是後來對此提出了異議,有人認為這個陵墓的主人根本就不是祖大壽。

根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可以發現,雖然有關祖大壽的記錄不是很多,但是其中確實真實記錄了他陵墓的位置,祖大壽被葬在遼寧興城,而非北京的永泰村。而且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相似的記載,也就是說祖大壽死後很大可能性是被葬在遼寧,而不是北京。加拿大博物館中陳列的祖大壽的陵墓主人另有其人,還有人推測應該是祖大壽的後世子孫。


歷史課課代表


這件事涉及到兩段歷史。

先說明末祖大壽生平

祖大壽是遼東寧遠人,是吳三桂的舅舅,祖家世代為大明將領,而祖大壽本人則在對抗崛起的女真後金政權時立下了奇功:

大炮開兮轟死了努爾哈赤。

皇太極繼任再次攻打寧遠,祖大壽又和滿桂、尤世威率軍與滿清激戰於寧遠城下,結果是清軍敗走,明軍取勝。


1629年皇太極繞開東北重鎮,直衝北京,袁崇煥卻想著如法炮製,像守寧遠一樣守衛北京,結果崇禎皇帝將其下獄,祖大壽聽說後怕被牽連,跑回了東北,還是袁崇煥在獄中寫信,才把他召回。

這裡可以劃條分割線,祖大壽在此之前是忠於大明,最起碼是忠於自己老上司袁崇煥的。

1631年,對祖大壽來說是個分水嶺,因為決定明清國運的大淩河戰役爆發,而祖大壽在糧盡援絕的情況下詐降滿清,然後逃跑。

一個消息卻傳到了祖大壽耳朵裡,原來獄中的袁崇煥被崇禎皇帝殺死,這讓祖大壽感到絕望,而此時滿清又在不斷籠絡他,但祖大壽依舊沒有投降。

十年後,1641年,皇太極發起松錦大戰,洪承疇這個老漢奸投降,祖大壽也跟著當了漢奸,投降清朝。


對於這個殺了自己老子,沾滿滿清士兵鮮血的祖大壽,皇太極非常器重,這就是他的過人之處,因為祖大壽寫給外甥吳三桂的信,但被吳三桂拒絕,不過大家也知道了,吳最後還是打開了山海關的大門,放滿清進了中原。

祖大壽一直活到順治十三年才死,病逝北京,忠臣不事二主這句話顯然已經不適合他了,但他卻比洪承疇這種骨子裡的漢奸好太多了。

祖大壽的墓被賣給了外國人

接下來,就得說說祖大壽死後的264年說起來。那時候已經是清末了,外國傳教士和考古學家看上了中國這塊地,老百姓愚昧,把好多看似沒用,卻是考古價值很大的文物好東西都賣給了外國人。

祖大壽的墳墓相關的培養,連著遺骸都被一個傳教士懷履光給倒賣給了加拿大。

祖大壽的墓都不算雖然,這個洋狗對中國文物破壞令人髮指,他曾經破壞性發掘了洛陽兩處周代墓,對我國文明之破壞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


於是祖大壽死後幾百年後,自己的墓葬和陪葬品被漂洋過海做到了加拿大,成了人們觀賞的文物,真不知道是不是他背明降清的報應。

但有專家說,加拿大的這個祖大壽墓有可能是假的,是當年文物販子坑老外的時候故意搬出的祖大壽做抬高價碼的噱頭,明離子這次倒是希望專家說的是對的。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有一個特殊的展廳,裡面陳列著大量的中國文物,其藏品之豐富,價值之珍貴,甚至超過了國內一些知名博物館。

在其一樓的陳列大廳裡,一座中國古代官員的墓園赫然呈現。墳冢、石人、石駱駝、石供桌等一應俱全,高大的石雕照壁巍然聳立,壁上畫像栩栩如生,一側雕刻著瑞獸麒麟,另一側則是妙趣橫生的鹿猴圖。只見小猴子一手攀樹,一手握著兩個桃子,似乎正在引誘途經樹下的野鹿。兩隻野鹿則怡然自得,在深情對望中款款而過。

在石照壁的兩側,站立著兩個高達3米的巨大石人,重約4噸。右邊的石人是一個武將,他大眼濃眉,虎背熊腰,身穿鎧甲,手提一支多節鋼鞭,神態威武莊嚴,凌然正氣咄咄逼人。

左邊的石人是一個文官,他身著寬大的古代官府,雙手握著上朝時必備的笏板,頭戴官帽,眼眉低垂,神態自若,一副儒雅之態展露無疑。

兩隻石駱駝安詳地靜臥在兩尊石人之間,其背後是一個高大的穹廬形墓葬,前面擺放著雕刻精美的石供桌。

(祖大壽的墳冢)

這顯然是一座高規格的古代高官墓葬。那麼,這是誰的墓葬呢?

它就是明末赫赫有名的大將祖大壽的墳冢。

祖大壽是中國人,他的墓葬,為什麼會在加拿大皇家博物館呢?

祖大壽出生寧遠望族,祖上世代為將。及至他這一代,也是滿門威武,將門虎子,多人任職總兵、副將、參將等各級軍官,為大明王朝守衛著寧遠、大淩河、錦州等地。

1626年,駐守寧遠的祖大壽用大炮重傷了來犯的努爾哈赤。不久後,努爾哈赤傷重不治去世,皇太極繼位。而祖大壽憑此一役,揚名關外,聲名鵲起。

己巳之變後,祖大壽奉命在大淩河築城保衛錦州,但城防尚未完工就遭到後金軍隊來犯,皇太極突率大軍將祖大壽重重圍困,在幾次突圍失敗,援軍被阻的情況下,祖大壽只好閉城堅守,終因糧草耗盡,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此時的皇太極愛慕祖大壽之才,多次送信勸降,祖大壽都不予理會,在苦苦堅守了3個月之後,城內已彈盡糧絕,百姓餓死甚眾,殺人相食,祖大壽只好開門投降。

面對這位明朝大將的歸降,皇太極親自拉著祖大壽的手,祭天盟誓,厚賜財物。祖大壽隨即提出,自己可以進入錦州城做內應,和皇太極一道里應外合,攻下錦州。

大喜過望的皇太極沒有絲毫懷疑,爽快地答應了祖大壽的請求。沒想到祖大壽一入錦州城後,便率領城內將士緊閉城門,併發誓與皇太極血戰到底。

(祖大壽劇照)

惱羞成怒的皇太極,隨後兩次御駕親征祖大壽,但都無功而返。1641年,皇太極又一次派大軍將錦州城圍了個水洩不通,在明朝援軍洪承疇降清後,祖大壽再次陷入彈盡糧絕之境。苦苦支撐一年後,他不得不再次降清。

但讓人奇怪的是,皇太極卻沒有為難祖大壽,反而委任他為漢軍正黃旗總兵。此後,祖大壽除了給吳三桂寫過一封勸降信外,再也沒有為清軍出戰過一次。

1656年,祖大壽病逝於北京,葬在北京郊外的一個小村子裡。

那麼,祖大壽的墓園為何會遠涉重洋,來到了加拿大呢?

這跟一個人有關,他就是英籍皮貨商克萊夫茨。

1919年,克萊夫茨來到北京尋找文物,在和一位自稱是祖大壽後裔的當地人接上頭後,他來到了祖大壽的墓前。

眼前的景象,讓克萊夫茨大吃一驚。這個墓園在經過了250多年的風吹雨打和不斷盜掘後,墓中文物早已被洗劫一空,整個墓園已然殘破不堪,雜草叢生,但氣勢恢宏的石雕照壁,還是顯示著墓主人生前的顯赫。照壁兩旁的兩尊高大石像,雕刻精美,氣勢逼人。後面穹廬形的墳冢和石供桌,默默地述說著其主人尊貴的身份。

(皇太極劇照)

精明的克萊夫茨詳細詢問了這個接頭人,確信了這就是一代名將祖大壽的墓園。但仍有一個疑問縈繞在他的心頭,既然是祖大壽的後人,為什麼會不惜賣掉祖先的墳塋呢?

在此人聲淚俱下的解釋中,克萊夫茨才慢慢明白,原來這位“祖氏後裔”為了養家餬口,迫不得已出賣祖墳。只要價格合適,墓園裡的東西可以任由克萊夫茨挑選。

說到這裡,其實大家都明白了,所謂“祖氏後裔”,不過就是一個文物販子或者盜墓賊。不過,克萊夫茨才不管這些,他認定了祖大壽的墓園很有價值。

在一番討價還價後,交易最終達成。克萊夫茨耗費巨資,將整座墓園打包裝箱後,動用了很多馬車,從北京城將這些文物運到沿海,裝上輪船,不遠萬里從水路運回了加拿大。

這些文物來到多倫多後,被剛剛開放不久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一眼相中,他們斥巨資從克萊夫茨手中收購了祖大壽的整個墓園,並完全按照其在中國的佈局,闢專門的展室予以展出。

祖大壽一生充滿傳奇,被稱為是“一代名將,兩朝二臣”,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的墓園會在他死去200多年後漂洋出海,來到千里之外的異國他鄉吧。


張生全精彩歷史


出身軍旅世家的祖大壽,在明末的遼東戰場可謂是引人注目。

遼東名將祖大壽,字復宇,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

自明宣德年間正式遷居遼東開始,祖家便世守遼東。實際上,不僅僅是祖大壽,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兄弟祖大樂、祖大成、祖大弼,子侄包括祖澤遠、祖澤沛、祖澤盛、祖澤法、祖澤潤、祖可法等,都是在明末清初的遼東戰場上響噹噹的人物。崇禎皇帝登基之後,為了表彰祖家世代的功勳,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足可見家族的影響力。

也正是因為祖家在遼東地區威望以及當時遼東明朝軍隊中的特殊地位,引得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的重視,進而通過聯姻的方式就此與祖家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聯繫。吳襄迎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續絃,而祖大壽也迎娶了吳襄的妹妹,所以祖大壽即是吳三桂的舅舅,同時也是他的姑父。

祖大壽最早發跡於熊廷弼守遼期間,得到了熊廷弼的充分認可。之後,帝師孫承宗督師薊遼,祖大壽同袁崇煥、滿桂、趙率教、毛文龍、吳襄等人一起,得到了孫承宗的培養和提拔,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將領。

而在此期間,以及之後的寧遠大捷與寧錦大捷的戰鬥中,祖大壽皆與袁崇煥並肩作戰,共抗強敵,他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特別是袁崇煥被崇禎皇帝以“通敵叛國”的罪名拿下的時候,祖大壽不僅上疏稱願用一世軍功換下袁崇煥的性命,更是意圖帶兵殺進北京營救袁崇煥,只是最終袁崇煥還是為崇禎皇帝所殺。

整個“己巳之變”,除了袁崇煥被殺外,滿桂、趙率教等人先後戰死,在此之前毛文龍也被袁崇煥“計斬”,此時的祖大壽也成為了遼東地區最炙手可熱的將領。


之所以稱祖大壽為傳奇,也是因為其兩度“叛降”的經歷。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皇太極率兵攻打大淩河,此時大淩河也面臨著當時後金軍隊的重重包圍,城內彈盡糧絕。

此時的祖大壽殺掉了決心力戰到死的何可綱,向皇太極投降,然而很快又以勸降錦州為名,逃離了後金,重新回到明軍之中,繼續同皇太極進行對抗。祖大壽這樣的“不忠”的行為,遭到了後金朝堂之上大多數將領的反感與排斥,只有皇太極力排眾議,甚至不但沒有為難在後金帳下作為人質的祖大壽的兒子們,包括其長子組潤澤、養子祖可法等,並且還給了他們極高的位置。

而返回明朝的祖大壽,儘管也受到了朝中眾多官員的彈劾,可是崇禎皇帝卻下令將其官復原職,並且是極盡安撫,這與在多年之前殺掉袁崇煥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崇禎皇帝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為崇禎對於殺掉袁崇煥的事情已經有了懊悔的情緒,所以對於祖大壽也就此留有了餘地;另一方面,則是崇禎此前親自給祖家建祠立碑,如今卻又批評其投降行為,無疑是在打自己的臉,這是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所不會做的。

只不過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十年之後的清崇德七年(1642年),祖大壽要再一次要面對與當年大淩河之戰中一樣的窘境。

這一年,松錦大戰以明軍慘敗收場,主將洪承疇被俘後投降,此時祖大壽所困守的錦州已經被清軍圍困長達一年的時間,城內早已是彈盡糧絕,甚至如同當年大淩河城中一樣,再次出現了殺人相食的慘狀,迫於無奈的祖大壽只能選擇開城向清軍投降。

儘管有著此前“降而復叛”的經歷,可是皇太極依然不顧朝臣的反對,用極高的規格和禮儀歡迎了已經63歲的祖大壽,並且還被授予了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

此時的皇太極還能如此重視祖大壽,原因也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祖大壽的兩個兒子祖澤潤和祖可法,都是漢軍八旗的高級將領和主要領導人,他們與石廷柱、馬光遠,以及李永芳之子巴顏、佟養正之子佟圖賴(康熙的姥爺),這些人是有著同樣的級別和地位,這也是為了更好的穩住他的兩個兒子以及其他的家族子侄更好的為清朝效力。

其二,祖大壽在明軍中的影響力依舊非常的大,厚待祖大壽以及洪承疇等人,實際上也是為了樹立懷柔政策的榜樣,以勸導更多的明朝官員將領來降,進一步從內部對明朝的統治階層進行分化瓦解。

其三,皇太極也是看到了祖大壽同吳三桂的特殊關係,而此時的吳三桂困守的寧遠是明朝在關外的最後一個據點,同時也是山海關前的最後一道防線,吳三桂本人及其統領的關寧鐵騎皇太極更是垂涎已久,於是他也希望藉助祖大壽和吳三桂的舅甥關係對其進行勸降。

只不過,面對祖大壽三番五次的勸降,吳三桂完全不為之所動,而在山海關大戰時,吳三桂又是陣前投降了清軍,這就使得入關之後,已經年過六十的祖大壽對於清朝的價值大打折扣,因此其在投降清朝後並沒有太多作為,也就此開始消失在政治舞臺上,直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祖大壽以77歲的高齡去世。

祖大壽去世之後,其被葬於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


祖大壽的墓出現在加拿大,並不是家族後人的移民,而是被人“買”走的。

如今,祖大壽的墓整體被加拿大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收藏。

這個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市中心,是北美洲第5大博物館。館內收有很多中國的藝術品及古董,是全世界上收集中國收藏品的大本營。除了中國之外,還有希臘、埃及、羅馬等其它國家的珍貴收藏品。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皮貨商克羅夫茨在中國採購一套完整的明清高官顯爵墓葬,克羅夫茨最終選擇了祖大壽墓,經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認可後,克羅夫茨掘墓後整體倒賣給了加拿大。

於是,整個墓包括石門,石供桌,墳丘,成對的石人和石駱駝,以及墓中的隨葬品,均出現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收藏名單中,這位中國明末清初時期的名將也就此“被安葬”在了異國他鄉。


雍親王府


後人對吳三桂的評價大多為“亂臣賊子”,在明朝處於危亡殆盡之際,他出賣了國家引清兵入關並且殺害了自己的君主永曆帝,不忠不義。這等賣主求榮的行為實在是讓人不恥,此後他的一生都與“叛”之一字緊緊掛鉤,這成為了他人生中永遠洗不掉的汙點。而因負面形象出了名的吳三桂,卻擁有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舅舅——祖大壽。

當然,後人對於祖大壽的評價也有很大的爭議性,褒貶不一。一部分人認為他和吳三桂一樣也是個賣主求榮的主兒。因為他在明朝末期曾兩次投降皇太極,背叛了自己的國家。但是實際上,第一次投降,祖大壽是詐降,當時皇太極以家人為籌碼,要挾祖大壽投降,但這沒有使他屈服,最後與清兵在大淩河決戰。經過幾天的戰爭消耗,軍隊的糧草消耗巨大,剩餘的糧食完全不夠支持士兵的生活,軍心動盪,而朝廷的援軍卻遲遲沒有到達。祖大壽想盡各種辦法來維持軍隊的糧食,但是杯水車薪,最後祖大壽或許意識到已無路可退,假意向皇太極投降。在投降之後他有找理由逃回錦州,繼續為朝廷效力。那時候的他可能還對明朝存在一絲希望,所以在打敗仗之後假意投降,想要為王朝贏得一絲喘息的機會。但當時的明朝已如一艘破敗的大船,註定走向覆滅,再多的掙扎也無濟於事,所以才有第二次迫不得已的投降。

雖然最後祖大壽選擇向皇太極低頭,也很受皇太極的尊重以及重視,但是他心裡明白自己是屬於大明的,所以他一直不願意向清廷效力,最後於1656年病逝。去世的祖大壽被葬在清河附近的永泰村,這位曾擊殺多位八旗子弟的將軍死後得到了順治帝“持身敬慎”的評價,也得到了後人的高度讚揚。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聲名赫赫的中國歷史大名人,在死後的兩百多年,他的墓卻出現在了遙遠的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這實在讓人疑惑。

安大略博物館中的墓,高達六米,墓體、墓門等一應俱全,看上去倒是像模像樣,墓上的雕紋也是十分的精美,栩栩如生,倒像個真的似的,這真的是祖大壽的墓嗎?據說,1918年的時候安大略博物館有意收藏一箇中國名人的墓葬,於是就拜託皮貨商克羅夫茨幫他們在中國購買一套。而當時的中國正處於混亂之中,各個勢力割據混戰,就有一群人開始趁亂倒賣文物,從中牟取暴利。那一段時期,國內有大量的文物流出,造成了很大的文化損失。而這種文物交易也恰好給了克羅夫茨機會,他走訪了多地看了許多墓地,最後被祖大壽的墓的精美所深深吸引。於是他花了高價從所謂的祖大壽的“後人”的手裡買下了祖大壽的墓,並運到加拿大賣給了安大略博物館,所以才有了後來安大略博物館出現祖大壽的墓這件事,但是這墓是真是假,無法證實。

到今天這座墓依然在安大略博物館被好好的收藏,但是在2013年的時候有人在興城也發現一座祖大壽的墓,並且在裡面發現了御賜的祭文碑,這有力的證明了這墓的真實性。而在相關史料上,也曾有記載“祖大壽卒於清順治十三年,壽七十有八,葬於寧遠”由節選的這一部分可以證明祖大壽墓實際上是在興城。相對於這座墓來說,加拿大的那個倒像是個三無產品,除了“皇清誥封光祿大夫”並沒有能夠證明墓主人的墓碑,實在缺乏說服力。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座墓確實是來自於永泰莊,所以現在國內的歷史學者大多數更偏向於這座墓不是祖大壽本人的,而是他某個子侄的。


木劍溫不勝


他曾經炮殺努爾哈赤,擊退皇太極的邊境侵擾,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加拿大移民。

遠在加拿大多倫多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內,有一座明末清初的中國墓葬,至今仍然保存完整,矗立著有墓體、墓門、旁邊還有石雕、精美的石刻等,顯然是一位達官貴人的墓,根據墓葬旁的文字介紹,原來是大名鼎鼎的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的墓葬。

祖大壽墓葬由來

祖大壽當年被稱為大明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他多次打敗了滿清的入侵,但作戰末期由於朝廷腐敗,國家腐朽已至骨髓,導致他不得已投降滿清。

皇太極在接受他投降後,封他為漢軍正黃旗總兵。可以說是當時投降清朝的人群中最富貴的那一批。

投降後祖大壽沒有選擇蓄意謀反,而是老老實實的當了一個低調的富翁。

縱使自己外甥舉兵造反,他也是不聞不問,一生“難得糊塗”。

故此,祖大壽死後,得到朝廷厚葬。

祖大壽的墓葬又怎麼會移民到了加拿大呢?

在辛亥革命結束之後,各路軍閥連年混戰。

在那個動盪年代,國民物資貧乏,軍閥作戰更是消耗大量的金錢,但只靠搜刮民脂民膏很難湊夠軍費,買到大量的武器。這時很多軍閥就把目光瞄向了盜墓。

隨便盜一座古代名人的墓,裡面出土的寶貝換得的金錢就可以支撐很長時間的軍隊作戰,其實這也是當時最快最直接的一種辦法。所以那時的很多外國傳教士趁此機會瘋狂收集中國文物。

大概在1919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委託英籍在華商人克羅夫茨採購一套完整且是明清高官顯爵的墓葬。

於是克羅夫茨從北京開始挑選,當他看到祖大壽的陵墓後,毫不猶豫地從文物販子手中將其買下,並將其墓前的石雕、石桌、文武翁仲、石駱駝等等一併裝運上船,漂洋過海倒賣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加拿大能出現祖大壽的墳墓的原因,原來是加拿大人偷偷的幫他移民了。

不過後來據考古學家判斷,遼寧興城被髮掘的明朝官墓疑似祖大壽陵墓,而出現在加拿大的極有可能是祖大壽的子孫後代之墓葬。就這樣,歷史又給我們留下了一個疑點,而關於祖大壽墳墓的真假依舊仍在考察中。


實說歷史


一、一代名將,兩朝貳臣,祖大壽生平

吳三桂興許是人盡皆知的一位歷史人物,衝冠一怒為紅顏幾乎是人人耳熟能詳,但他的舅舅祖大壽或許知名度就沒有那麼高了,而事實上,祖大壽的一生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是跌宕反轉的一生,既可以為忠義廝殺疆場,又不得不為前途自作打算,所以歷來就有人對其褒貶不一,譭譽參半。

祖大壽,字復宇,明末清初遼東寧遠(今遼寧興城)人,吳三桂的舅舅,出生於名門大族,其祖父官至總兵,其父則官至副總兵,他依靠自己摸爬滾打,不斷從基層的軍士升職為遼東前鋒總兵,駐守錦州。

可能是祖大壽同時期的牛人太多,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滿桂、左良玉等等,把祖大壽的光環壓制了一部分,但是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祖大壽用炮火將進攻寧遠的努爾哈赤炸成重傷,努爾哈赤退回大本營後不久便死去,單這一筆就足以令人咋舌。

祖大壽最受人詬病的是他兩次降清:第一次是崇禎四年(1631年)十月,祖大壽在同皇太極的大淩河之戰中奮力抗敵,終因糧盡援絕,權宜之計,被迫投降,後設計返回錦州,繼續抵抗清軍;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松錦大戰,錦州被困,援軍洪承疇兵敗投降,祖大壽在堅守了一年後,終因糧盡軍疲,為保存軍民性命,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率部第二次降清,皇太極封其為漢軍正黃旗總兵。

二、祖大壽的墓出現在加拿大的來龍去脈

時間追溯到清末民初。那個時候的中國列強欺凌,內憂外患,外國傳教士、資本家和投機者對中國大肆搜刮。一些投機者看中了中國的大量珍貴文物。祖大壽的墓,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一個叫做懷履光的外國傳教士轉賣到了加拿大。懷履光,英文名字威廉·查爾斯·懷特,1897年初,懷履光以英國聖公會的名義來到福建,後擔任基督教河南聖公會的主教。他利用主教的身份大肆攫取河南的文物,尤其是對洛陽的兩處周代貴族大墓,進行了破壞性的盜掘,他將盜掘來的大量文物都偷運販賣到了加拿大。期間,他親自到豐臺鐵匠營一個墓地現場經過考察,在取得安大略皇家博物博物館認可後,花了50大洋買下了一整座古墓,然後不遠萬里,通過輪船海運到加拿大。當時懷履光提供給博物館的墓主姓名是英文譯音,館方很長時間都不知道墓主是誰,只把它當作一個典型的明清墓葬來研究。一直到了許多年以後,經過專家的研究鑑定,方才確定墓主是祖大壽。

三、加拿大的祖大壽墓真偽難辨,眾說紛紜有人說加拿大的祖大壽墓實際上並不是祖大壽的,而是拿大的祖大壽墓實際上並不是祖大壽的,而是他侄子的墓;也有人說歷來中國的達官貴人慣常修造假墓,以混淆視聽,防止墳墓被盜。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博物館則認為他們館藏的就是祖大壽本人之墓,孰真孰偽,難有定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